北京服裝學院舉辦「探篹雅故 格物致知——2019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2020-12-06 中國教育在線

  11月初,「探篹雅故 格物致知——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論壇」在北京服裝學院隆重舉辦。論壇由北京服裝學院主辦,中國服飾文化研究院、美術學院/藝術文化研究院承辦,《藝術設計研究》期刊協辦,由「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建設——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支持。

  北京服裝學院校長賈榮林向全體來賓致歡迎辭,來自相關國內外各高校、科研院所的300餘位專家、學者、師生與會,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服裝學院特聘教授、文物考古學家孫機先生擔任論壇學術顧問。論壇以「探篹雅故、格物致知」為學術宗旨,推究義理制度,考訂名物典章,探索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方法,交流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匯聚學術智慧,激發真知灼見。

北京服裝學院校長賈榮林向全體來賓致歡迎辭

  學術論壇共分為四場,分別由藝術文化研究院陳芳教授、邱忠鳴教授、張玉安教授、楊道聖教授主持。10位特邀嘉賓——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孫機先生、清華大學彭林教授、北京大學趙冬梅教授、韓國安東大學Lee Eunjoo(李恩珠)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黃正建研究員、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趙評春研究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尚剛教授、日本獨立學者Tomoko Torimaru(鳥丸知子)女士、浙江工業大學袁宣萍教授、西南大學陳寶良教授分別進行主旨發言。同時,論壇還邀請了國內相關院校、科研院所、文化單位的20位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互動,就發言嘉賓內容進行討論與提問交流。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孫機先生進行主旨發言




  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粹」的中華傳統服飾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物質文明的反映,也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的載體。從「獻衣繡裳」的五彩盛裝,到「綱紀四方」的服飾規制;從「玉之比德」的君子情操,到「正其衣冠」的文質釋禮。中國古代服飾,不僅承載著華夏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人們在世代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並且在古代營建國家文化與塑造國家形象上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範,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鼓勵我們「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溫故而知新。北京服裝學院本著「尋源溯本、傳承創新」的宗旨,於2017年啟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研究工程」,集結了國內外相關科研院所、高校、博物館、產業等領域的領軍人才和專家,共同搭建起在服飾文化研究領域的綜合研究團隊。近三年來,在文化工程的支持下,北京服裝學院申報並獲批了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主辦了「2018首屆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研究國際研討會」,在廣度和深度上推動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與傳承創新等工作的開展。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華誕,也是北京服裝學院建校60周年紀念。北京服裝學院60年的發展之路,就是一條「以衣載道、與美同行」之路。研究與弘揚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是時代賦予今日的使命,構建服飾文化學術交流的平臺,是北京服裝學院的擔當與責任。北京服裝學院誠摯地邀請更多的優秀專家、學者加入北京服裝學院中華服飾文化研究工程團隊,共同開展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工作。探索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核心理論,構建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研究體系,組建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學術智庫,形成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傳承脈絡。

 

(內容來源:北京服裝學院)

相關焦點

  • 李雨來藏清代服飾萃珍展在北京服裝學院開幕
    2017年10月16日上午,由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主辦,中國紡織出版社、民進北京服裝學院支部及北服創新園協辦的「李雨來藏清代服飾萃珍」展覽在北京服裝學院藝術樓1號展廳順利開幕。作為2017年北京服裝學院第十三屆「科學·藝術·時尚」節閉幕活動的展覽開幕式由賈榮林副院長主持,劉元風院長致辭,收藏家李雨來先生介紹其藏品基本情況。來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在校師生參加了開幕式。
  • 北京服裝學院舉辦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新華網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馬曉冬)北京服裝學院19日在京舉辦了「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並進行了主題為「服飾史研究」「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服飾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等分會場學術研討會。
  •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博物館,是一個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長期以來致力於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收藏有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傳統民族服飾精品一萬多件,設有對外開放的綜合展廳、苗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繡染品廳、老照片廳和民間傳統服飾工藝室。
  •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被評為「北京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被評為「北京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 2012-03-06 10:38:48 來源:網上輕紡城 近日,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賀陽和副研究館員謝靜出席了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國際聯絡部在香山電話專用局舉辦的
  • 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博物——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博物館,是一個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各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一萬餘件,還收藏有近千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極為珍貴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飾的圖片。
  • 達達藝術考研 |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設計碩士導師一覽(四)
    負責完成北京服裝學院科研重點項目「民國時期傳統旗袍造型結構研究」。負責完成例外品牌《服裝傳統版型研究》培訓項目。負責完成新奧集團「傳統民族服裝造型研究」技術研究科研項目。負責完成北京服裝學院「立體裁剪」精品課程建設教改項目。負責完成北京服裝學院「成衣紙樣與工藝」精品課程建設教改項目。
  • 探討服飾文化 挖掘服飾創新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在麗江設立...
    12月15日下午,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民族服飾文化創新中心在麗江設立了一個研學基地,中國民族學會、麗江市文聯、市廣播電視局、市社科聯、東巴文化研究院、市博物院、市宣傳部、市文化館、市文旅局、市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麗江日報、新浪麗江、中投東方文化有限公司等有關單位的領導、專家和學者參加了掛牌儀式。
  • 北京服裝學院成立「天工傳習館」
    人民網北京5月11日電(章正、趙婀娜)北京服裝學院今日成立包括織繡、印染、制書、拼布、金工等傳統工藝在內的「天工傳習館」,此舉旨在傳延非物質文化遺產,承習傳統手工藝。 北京服裝學院傳習館建築面積600平米,館內分為玉堂、聚藝廳、白會廳、花果山等區域,現有工坊五個:織繡工坊、印染工坊、制書工坊、拼布工坊、金工工坊,擔負著技藝傳承、人才培養、學術研究、設計創新、服務社會五大功能。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這種平面「十」字形結構以其原始樸素的面貌走過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它看似簡單,但深人研究會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技藝秘密,凝結著古人的細密心思和卓越智慧。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
  • 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北京服裝學院怎麼樣?
    針對這一情況北京服裝學院緊急參加了「可重複使用防護口罩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急攻關項目。大批教師是在服裝服飾材料、服裝設計、服飾設計、產品設計、時尚商業等領域具備一流水平的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學者,其中多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北京學者、市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全國十佳設計師等。
  • 重磅解讀北京服裝學院2021藝術類招生公告
    比如,近日廣東教育考試院發布的北京服裝學院校考科目內容顯示,2021年北京服裝學院的校考科目變化很大,往年考素描、色彩及速寫三科,2021年改為創意造型基礎一科,滿分300分。據藝考界統計,2019年報考北京服裝學院藝術類(含美術類、表演類)本科專業的考生共有31673人,創歷史新高。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絲綢為代表的服裝面料
    上的服裝生產,應有紡織和縫紉技術為支撐。中國在新石器時期,原始農業出現的同時,紡織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掌握了紡織技術。中國古代的絲、麻紡織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距今約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織機零件,同時發現麻的雙股線: 6000年前的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出土了編織的雙股經線的羅地葛布。
  • 中華文化學院舉辦「傳統服飾專場」活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23日訊 (記者 蘇琳) 6月22日,中華文化學院舉辦「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系列活動」之「傳統服飾專場」。    6月22日,中華文化學院舉辦「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系列活動」之「傳統服飾專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蘇琳攝。
  • 走進服裝博物館 感受中華服飾美
    他是省級非遺項目漢服傳統製作技藝傳承人,也是中國服裝博物館館長,從小跟隨家人學習漢服製作技藝。2007年,趙波考入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從本科到研究生,趙波研究學習了中國各地區的漢服製作技藝及文化。他還參與了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研究工作,撰寫著作《漢族民間服飾譜系》《中國袍服史》。
  • 歡迎報考河南工程學院服裝學院
    學院始終堅持建設高水平的教師團隊,先後獲得河南省教育廳中青年骨幹教師、河南省師德先進個人、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聘請國內知名學者、專家和企業家擔任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學院一貫重視教學與科研,獲得省級優秀教學成果,擁有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服飾文化人才培養基地、服飾創新產品創新設計河南省工程實驗室、服裝面料藝術再造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鄭州市民族服飾設計工程研究中心等優勢資源。
  • 中國服飾文化研究院成立
    近日,中國服飾文化研究院成立儀式在北京服裝學院舉行。中國服飾文化研究院是在全面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落實北京市《關於統籌推進北京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若干意見》,實施北京服裝學院打造「高水平特色大學」發展目標等多重背景下成立的科研機構。
  •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藝考美術專業第四期)
    一、專業介紹培養具備服裝設計,服裝結構工藝及服裝經營管理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在服裝生產和銷售企業,服裝研究單位,服裝行業管理部門及新聞出版機構等從事服裝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經營管理,服裝理論研究及宣傳評論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 2019中國(國際)羊絨羊毛新銳服裝設計師大賽初評揭曉!(附...
    6月14日,中國(國際)羊絨羊毛新銳服裝設計師大賽初評在北京圓滿舉行。在專業評審團的嚴格評選下,15名入圍選手順利誕生。截至6月11日,2019中國(國際)羊絨羊毛新銳服裝設計師大賽在40天的徵稿時間內,最終收到來自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內蒙古、陝西、河南、四川、浙江、遼寧、吉林以及北京、上海、天津、重慶17個省市的52所國內院校和設計師機構,以及來自義大利馬蘭歐尼設計學院、倫敦時裝學院、英國聖馬丁藝術學院、日本織田服裝設計學院等海外院校留學生以及外籍設計師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流程現象
    這是從服飾的演變而劃分的階段,與習慣的通史分段略有不同,主要是為了照顧到服飾演變的幾個轉折點。古代服飾指有史以來到辛亥革命的服飾,其下限雖然已越過通史的近代,服飾也經歷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但大體可列為同一個系統。其中,西周根據夏、商以來的禮制而完善的服飾制度,是奴隸社會,尤其是封建社會服飾制度的基礎,是研究古代服飾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 2019中國(武漢)服裝服飾展 讓時尚綻放文化之美
    11月5日拉開大幕的2019武漢時裝周,無疑是武漢表達時尚產業態度的年度強音。今年武漢時裝周最大的不同點之一,是舉辦了首次官方配套展——2019中國(武漢)服裝服飾展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隆重亮相,串聯產業鏈、撬動生態鏈,武漢時裝周到底在下一盤怎樣的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