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被南京博物院陳列的鎮館之寶之一的「清乾隆帝行圍圖轉旋瓶」吸引。 本報記者 崔曉 馮芃攝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論壇上發言。 本報記者 馮芃攝
昨天上午,作為南京博物院建院80周年慶典的重要活動,以「博物館:記憶與創造力」為主題的國際博物館館長高峰論壇在南博舉行。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漢斯·馬丁·辛茲、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託馬斯·坎貝爾等博物館領域的「當家人」聚首南京,一同探討「博物館如何用創造力去吸引觀眾」。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甄嬛」住過的壽康宮將原狀開放
2012年,故宮全年的觀眾數量達1500萬人次,這個數字對於很多博物館來說幾乎是無法企及的。不過,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考慮的並不是怎樣提高「客流量」,而是如何為觀眾帶來更好的參觀體驗。
「2002年之前,紫禁城的開放面積是30%,如今的開放面積是52%,8年後,故宮的開放面積將達到76%。」單霽翔透露,孝莊皇后以及「甄嬛」小主們曾住過的慈寧宮、壽康宮此前從未開放過,到2015年故宮90周年院慶時,慈寧宮會以雕塑博物館的形象向公眾開放,「甄嬛」小主們居住的壽康宮則會進行原狀陳列,安陵容居住的延禧宮將成為外國文物館,展出清宮舊藏的鐘表儀器。東華門的老倉庫即將修繕完畢,以後會變成古建築博物館,陳列故宮內的5000件古建築藏品。此外,故宮六分之一的城牆也將對外開放,觀眾今後可以登臨城牆,俯瞰紫禁城的美景。
單霽翔表示,故宮還將把端門城樓變成一座數字博物館,屆時會有一個虛擬實境影像區,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穿越」到三希堂、養心殿等參觀欣賞。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
博物館要成為數字時代的「弄潮兒」
「時代在變,博物館也要因應時代脈動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認為,進入21世紀,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博物館也應該成為數字時代裡的「弄潮兒」,以順應觀眾新的參觀需求。
馮明珠表示,博物館應該從單純的數位技術應用轉向數字藝術創作。她介紹說,臺北故宮目前已有70%的典藏文物完成了數位化,很多珍貴文物還完成了3D建模,觀眾只要登錄臺北故宮的網站,就可以自由把玩文物,欣賞每一個細部特徵。比如,臺北故宮的橄欖核舟在3.4釐米長的船底刻下了蘇軾《後赤壁賦》的300餘字全文,如果是到展廳參觀,即便通過放大鏡觀察,觀眾也難窺其全貌,但「數字典藏」技術讓這一難題迎刃而解。技術人員利用3D建模技術,還原出橄欖核舟的全息圖像,通過電腦屏幕或投影儀,觀眾可以從各個角度「把玩」欣賞,細膩逼真的高清圖像,讓船底那些細如毛髮的字跡筆畫也清晰可見。
「博物館是沉澱歷史記憶的殿堂,要想讓觀眾對文物感興趣,就要用人們感興趣的方式把文物呈現出來。」馮明珠認為,對文物的創意開發就是博物館創造力的集中體現。
《唐人宮樂圖》是臺北故宮珍藏的千年名畫,畫中描繪了12名後宮嬪妃圍坐在桌前奏樂、品茗的場景。臺北故宮將這幅畫做成了一個互動裝置,在這個名叫「唐宮狂想曲」的體驗區內,觀眾可以選擇三種方式與投影出的畫中人互動:踏進地板上的「臺灣時區」,仕女們會再次「復活」,拿起手機、相機等各種數碼產品,體驗時尚的現代生活;來到「巴黎時區」,她們又品嘗起咖啡甜點,沉浸在巴黎街頭的浪漫香頌裡;進入「紐約時區」,仕女們又變成百老匯的名劇角色,拿起薩克斯、吉他等西洋樂器粉墨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