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院長:博物館要當數字時代的弄潮兒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臺北故宮院長:博物館要當數字時代的弄潮兒

觀眾被南京博物院陳列的鎮館之寶之一的「清乾隆帝行圍圖轉旋瓶」吸引。 本報記者 崔曉 馮芃攝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論壇上發言。 本報記者 馮芃攝

  昨天上午,作為南京博物院建院80周年慶典的重要活動,以「博物館:記憶與創造力」為主題的國際博物館館長高峰論壇在南博舉行。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漢斯·馬丁·辛茲、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託馬斯·坎貝爾等博物館領域的「當家人」聚首南京,一同探討「博物館如何用創造力去吸引觀眾」。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甄嬛」住過的壽康宮將原狀開放

  2012年,故宮全年的觀眾數量達1500萬人次,這個數字對於很多博物館來說幾乎是無法企及的。不過,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考慮的並不是怎樣提高「客流量」,而是如何為觀眾帶來更好的參觀體驗。

  「2002年之前,紫禁城的開放面積是30%,如今的開放面積是52%,8年後,故宮的開放面積將達到76%。」單霽翔透露,孝莊皇后以及「甄嬛」小主們曾住過的慈寧宮、壽康宮此前從未開放過,到2015年故宮90周年院慶時,慈寧宮會以雕塑博物館的形象向公眾開放,「甄嬛」小主們居住的壽康宮則會進行原狀陳列,安陵容居住的延禧宮將成為外國文物館,展出清宮舊藏的鐘表儀器。東華門的老倉庫即將修繕完畢,以後會變成古建築博物館,陳列故宮內的5000件古建築藏品。此外,故宮六分之一的城牆也將對外開放,觀眾今後可以登臨城牆,俯瞰紫禁城的美景。

  單霽翔表示,故宮還將把端門城樓變成一座數字博物館,屆時會有一個虛擬實境影像區,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穿越」到三希堂、養心殿等參觀欣賞。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

  博物館要成為數字時代的「弄潮兒」

  「時代在變,博物館也要因應時代脈動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認為,進入21世紀,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博物館也應該成為數字時代裡的「弄潮兒」,以順應觀眾新的參觀需求。

  馮明珠表示,博物館應該從單純的數位技術應用轉向數字藝術創作。她介紹說,臺北故宮目前已有70%的典藏文物完成了數位化,很多珍貴文物還完成了3D建模,觀眾只要登錄臺北故宮的網站,就可以自由把玩文物,欣賞每一個細部特徵。比如,臺北故宮的橄欖核舟在3.4釐米長的船底刻下了蘇軾《後赤壁賦》的300餘字全文,如果是到展廳參觀,即便通過放大鏡觀察,觀眾也難窺其全貌,但「數字典藏」技術讓這一難題迎刃而解。技術人員利用3D建模技術,還原出橄欖核舟的全息圖像,通過電腦屏幕或投影儀,觀眾可以從各個角度「把玩」欣賞,細膩逼真的高清圖像,讓船底那些細如毛髮的字跡筆畫也清晰可見。

  「博物館是沉澱歷史記憶的殿堂,要想讓觀眾對文物感興趣,就要用人們感興趣的方式把文物呈現出來。」馮明珠認為,對文物的創意開發就是博物館創造力的集中體現。

  《唐人宮樂圖》是臺北故宮珍藏的千年名畫,畫中描繪了12名後宮嬪妃圍坐在桌前奏樂、品茗的場景。臺北故宮將這幅畫做成了一個互動裝置,在這個名叫「唐宮狂想曲」的體驗區內,觀眾可以選擇三種方式與投影出的畫中人互動:踏進地板上的「臺灣時區」,仕女們會再次「復活」,拿起手機、相機等各種數碼產品,體驗時尚的現代生活;來到「巴黎時區」,她們又品嘗起咖啡甜點,沉浸在巴黎街頭的浪漫香頌裡;進入「紐約時區」,仕女們又變成百老匯的名劇角色,拿起薩克斯、吉他等西洋樂器粉墨登場。

相關焦點

  • 這時候,臺北故宮要換院長了
    【文/觀察者網 童黎】6個月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又要換院長了。在臺北故宮向日本出借「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一事繼續發酵之際,多家臺媒今天(14日)報導稱,主張把「故宮臺灣化」的臺北故宮現任院長陳其南不會留任,博物院內部對此都很驚訝。11日,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率「內閣」總辭,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隨後宣布蘇貞昌接任「行政院長」。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來源:環球網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讓博物館「活」起來
    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 讓博物館「活」起來  20多歲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從講解員一路成長為院長,她自嘲是「入宮」30年的資深「宮女」。銳意改革後,臺北故宮博物院變得越來越「年輕」——周末的全民派對、爆款刷屏的文創產業和「朕知道了」的表情包。
  • 【弘博推薦】臺北故宮院長:博物館要有本事賺錢做公益
    2010年參觀臺北故宮人數為344萬,2014年已上升至540萬。臺北故宮的觀眾人數與大陸很多省級博物館相比,並不算多,但是評估一個博物館好壞的標準,更在於博物館的服務品質、觀眾的參觀體驗。這是大陸博物館普遍需要提升的地方。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 吳密察臺北故宮絕對沒有改名的問題即使臺行政管理機構有問我
  • 原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任北京故宮顧問
    北京故宮博物院迎來了一位資深顧問——臺北故宮前任院長馮明珠(上圖),她在今年5月卸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職務後,7日正式從北京故宮掌門人單霽翔手中接過了聘書,表示將對北京故宮有問必答,分享她身為38年博物館人的經驗
  • 原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獲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
    人民網北京9月8日電 作為一名「宮齡」38年的老故宮人,原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近日受北京故宮邀請來京,於9月6日、7日在故宮進行了兩場學術專題講座。此次,她還獲聘擔任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一職,由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親手向她頒發了聘書。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臺北故宮南院再度轉型 前院長:大英博物館會變來變去?
    臺北故宮南院將轉型重新定位,從「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東亞地中海概念中的臺灣福爾摩沙」。本報資料照片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9月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故宮南院主題將重新定位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東亞地中海概念中的臺灣福爾摩沙」。對此,博物館界有兩派看法。一派認為以臺北故宮現有館藏與研究,不足以撐起新主題。另一派認為,新一代博物館是「沒有界線的博物館」,臺北故宮不必局限於館藏,應連結其他博物館打造新方向,南院的新嘗試值得鼓勵。
  • 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獲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
    圖/中新網   在臺北故宮服務38年,於今年隨臺灣政黨輪替卸下重擔的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昨天獲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   在這位學者型院長的任期內,臺北故宮南院於去年底開館試營運,在人流管控限制下,營運至4月30日參觀人數達62.3萬多人,超越羅浮宮朗斯分館,帶動了地方繁榮;臺北故宮的教育推廣、文創成果、國際及兩岸交流等,均有傲人成果。特別是在跟北京故宮文化交流方面多有推動。為肯定其在臺北故宮的貢獻,卸任前,馮明珠獲得一等功績獎章。
  • 臺北故宮退休院長馮明珠
    昨天,臺北故宮原院長馮明珠獲聘擔任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一職,由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親手向她頒發了聘書。當日,馮明珠以「博物館文創」「嘉慶特展」為主題,做專題講座。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和幾百名故宮人一起,在臺下悉心聆聽了講座。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 為韓4.0計劃背書
    國民黨2020參選人韓國瑜提出未來要讓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有文物在同時間展出,面對外界質疑此一主張的可行性,韓國瑜政策顧問團總召張善政昨召開記者會說明,韓國瑜打算藉由臺北故宮4.0計劃實踐,用數字展覽補實體展覽空間不足,前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也出席記者會為臺北故宮4.0計劃背書。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港人不應錯失西九故宮
    大公網8月12日訊(記者 劉曉宇)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十分支持在香港設立故宮文化博物館,不希望港人因政治爭拗錯失故宮。  文物訴說歷史  周功鑫認為,博物館是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很好的場域,她將博物館稱作「最有樂趣的地方」。在博物館,人們能夠通過文物陳列串聯成的故事線,去呈現歷史真相與當代人文價值,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  周功鑫任職臺北「故宮」院長期間,致力推動革新,將文化創意產業融入博物館。
  • 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電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 馮明珠接任臺北故宮院長(新聞面孔)
    懸缺月餘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人選上周塵埃落定。9月13日,馬英九辦公室宣布,任命馮明珠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她也成為「臺北故宮」自1965年8月建館以來的第七任院長。   自今年7月底「臺北故宮」前任院長周功鑫屆滿請辭後,院長一職由另一位副院長周築昆暫代,而院長職位懸缺至今。
  • 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來源:海外網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首檔音頻節目上線 細講臺北故宮國寶檔案
    今年故宮迎來600歲生日,故宮博物院計劃用一系列紀念活動更好地突出故宮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故宮只有一座,但故宮博物院卻有兩個:一個在北京,一個在臺北,兩院同宗同源,互相補充。  1月13日,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錄製的首檔音頻節目《周功鑫:臺北故宮國寶檔案》獨家上線喜馬拉雅,這是周功鑫首個長篇音頻節目,也是首次系統性地向大眾講述臺北故宮國寶的故事。
  • 更名「華夏博物館」?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管轄,引起爭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文化部門昨日於臺灣立法機構進行項目報告並備詢,「立委」黃國書表示,根據臺北故宮博物院響應媒體的報導,證實改組案確實在討論中,他表示,若真要納入文化部門,應提前進行相關規劃。
  • 更名「華夏博物館」? 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管轄,引起爭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      國民黨「立委」林奕華則認為,國際級博物館有保持超越性及獨立性的必要,將臺北故宮博物院納進文化部門茲事體大,她並不贊成。林奕華說,她曾詢問院長吳密察,「他說在接到一通臺行政機構的電話,詢問各國國際級博物館的組織如何,但不表示對改組沒問題,今天台北故宮博物院沒參與質詢,這樣討論不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