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電視臺國際頻道《東方尋寶》欄目,2013年開播至今頗受好評,目前第九季海選正面向全國徵集:瓷器、玉器、書畫、雜項、觀賞石......
您想讓您的藏品在全球230個國家及地區實現落地展播嗎?
最大化提升藏品的價值魅力、與知名專家面對面鑑賞交流、讓您的藏品有理有據的傳承有序。
圖2 弘治款黃釉盤
御用色瓷之美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黃釉瓷器賞析
文 | 李衛東
刊於《藝術市場》雜誌2019年5月號
在故宮博物院的180餘萬件藏品中,陶瓷器佔36萬件,以明清兩代的宮廷舊藏為主——除數量可觀的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元青花、樞府釉、釉裡紅等宋元瓷器外,絕大多數為明清兩代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宮廷用瓷。這其中的1/3為黃釉瓷器(明代有600多件,清代高達11萬多件),藏品以帝後生活日用器皿為主,各式大小不一的黃釉碗、黃釉盤數量眾多,餘多為碟、杯、匙、瓶、壺等;亦有祭祀用的黃釉瓷器及陳設觀賞用的黃釉瓷器等,專供宮廷使用,滲透著濃鬱的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
以「黃」寓「皇」的黃釉瓷器
黃釉瓷器是諸多顏色釉瓷器的品種之一。「黃」「皇」同音,故在中國古代的很多朝代將金黃視為至尊之色。早在《周易》中就有關於黃色為吉利之色的記載,如「黃裳,元吉」。《漢書》也說:「黃色,中之色,君之服也。」
按我國傳統的「五行」思想來解釋,「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分別代表「西、東、北、南」四方,「土」居中央,統率四方,而土色為黃。歷代帝王崇尚土德,故黃色成為帝王之色,皇帝是中央集權的象徵,把黃色用之於皇帝的衣食住行中,則象徵皇帝貴在有土,有土則有天下至高無上的權威。
自隋唐以後,黃色即成為皇帝的御用色,黃釉瓷器亦從諸多單色釉瓷器中脫穎而出,成為皇室的御用瓷器,而且明清兩朝只供宮廷使用。
我國傳統的黃釉有兩種:一種是以三價鐵離子著色的石灰釉,這是一種高溫黃釉。另一種是低溫黃釉,也用含鐵的天然礦物作著色劑,但基礎釉是鉛釉,這種低溫黃釉早在唐三彩上就已出現(中國矽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第389頁,文物出版社1982年)。《南窯筆記》記載:「黃色用石末、鉛粉、入礬紅少許配成。」但明代以前的低溫黃釉多施於陶胎上,且色調多為黃褐色或深黃色。低溫黃釉瓷器創燒於明初的景德鎮官窯,以後歷代均有燒造。黃釉瓷器均採用兩次燒成,即先高溫燒成澀胎或素白瓷,然後施黃釉,再入窯經850℃至900℃烘燒而成。由於黃釉瓷器常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以弘治朝黃釉器成就最為突出—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價值甚高。清代康熙後另有米黃釉,也是一種鐵黃釉,其呈色十分淡雅;雍正時創燒的淡黃釉,為雜有粉質的乳濁彩釉,比澆黃釉更為淺淡,似淡黃色,又名「蛋黃釉」或「西洋黃」(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下冊第98頁,中國文物商店總店1983年)。
故宮舊藏的明代黃釉瓷器
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由宋代的百花爭豔,經由元代的過渡,至明代變成幾乎由景德鎮一花獨放的局面(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第46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朝廷在景德鎮設置御窯廠,遣中官督陶,專燒供宮廷使用的瓷器。青花、彩瓷、顏色釉是明清時期景德鎮瓷業的三大主流產品,其中尤以顏色釉瓷器深受宮廷厚愛,許多品種甚至為皇家所壟斷,突顯其華麗富貴(《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顏色釉》第16頁,商務印書館1999年)。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顏色釉瓷器2000多件,其中黃釉瓷器有600多件,以弘治、正德兩朝數量較多,弘治朝168件,正德朝229件;其後嘉靖朝106件,萬曆朝69件,其餘各朝收藏甚少。
宮廷生活用瓷
用於宮廷生活的日用類器物一直是景德鎮御窯廠最大宗的產品,傳世品也最多。黃釉瓷器作為帝後用品,歷朝均大量燒造。器型主要以碗、盤、碟、杯等日用器皿為主,不僅具有實用性,同時也起著點綴和美化生活的作用。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黃釉瓷器中,器型以日用生活餐具為主,各式大小不一的碗有355件(弘治104件,正德86件);盤233件(弘治55件,正德141件),餘為杯、蝶、瓶、罐等。從傳世品看,明代黃釉瓷器在宣德朝已燒製得相當成功,成化時期的黃釉瓷器製作已很精緻。
圖1 成化款黃釉盤
如圖1:成化款黃釉盤,高4.5釐米,口徑21.2釐米,底徑13釐米。盤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通體施黃釉,足內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此盤造型呈窩狀,故俗稱「窩盤」。釉層均勻,呈色嬌嫩,燒制水平較高,為著名的弘治黃釉瓷生產奠定了基礎。
成化朝瓷器,不僅因鬥彩的空前絕後而負盛名,其青花和顏色釉瓷同樣是明瓷中的珍品(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第50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但傳世的成化朝黃釉器極少,故宮博物院僅藏成化黃釉盤4件。
弘治一朝18年,官窯燒造活動並不很多,傳世實物也較少,以弘治嬌黃為最負盛名,後世燒造均以其為典範。如圖2:弘治款黃釉盤,高4.5釐米,口徑21.6釐米,底徑13.2釐米。盤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造型呈窩狀,俗稱「窩盤」。通體施黃釉,足內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此盤釉面勻淨光亮,釉色嬌嫩淡雅,是弘治黃釉器中的典型器。
圖3 弘治款黃釉墩式碗
圖3:弘治款黃釉墩式碗,高7釐米,口徑13.4釐米,底徑7.3 釐米。碗敞口,深弧腹,圈足。通體施黃釉。足內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正德黃釉器製作是繼承弘治之作,但呈色不如弘治黃釉那樣淺淡嫩雅,黃色偏重,胎亦略厚。如圖4:正德款黃釉碗,高9釐米,口徑19.6釐米,底徑7.9釐米。碗敞口,弧腹,圈足。通體施黃釉,釉面光亮。足內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圖5 正德款黃釉盤
圖5:正德款黃釉盤,高4.1釐米,口徑17.8釐米,底徑10.4 釐米。盤敞口微撇,弧壁,圈足。通體施黃釉,足內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嘉靖黃釉顏色由淺淡到深黃均有,釉面略顯不平;萬曆時黃釉發色深沉,釉面較厚,已無嬌黃之感。如圖6:嘉靖款黃釉碗,高13.4釐米,口徑30.3釐米,底徑13 釐米。碗敞口微撇,弧腹,圈足。通體施黃釉,足內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圖7 萬曆款黃釉碗
圖7:萬曆款黃釉碗。高7.8釐米,口徑15.5釐米,底徑7 釐米。碗敞口微撇,弧腹,圈足。通體施黃釉,足內施白釉,有青花雙圈「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禮祭諸祀、陳設用瓷
黃釉瓷器除被用作御用餐具外,明代還被用作方丘(地壇)的祭祀用器。洪武二年,詔定祭祀用瓷器(《大明會典》卷一六一《工部十五》),瓷器開始成為明代法定祭器。以禮儀、等級制度來維護和諧的統治秩序,是歷代王朝政治的共同點。
敬天法祖的祭祀活動是歷代政府奉行的國家大事,黃色是宗廟祭器的重要顏色。黃釉瓷罐、爵、尊等宮廷祭祀用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大明會典》卷二百零一載:「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解。計各壇陳設,太羹碗一、和羹碗二、毛血盤三、著尊一、犧尊一、山罍一、代簠簋籩豆瓷盤二十八、飲福瓷爵一、酒盅四十、附餘各一。」(《大明會典》卷二百零一《工部二十一》)
據增補《江西大志》記載,從嘉靖八年開始至萬曆二十二年,御窯廠明確記載燒造的祭禮器物有爵、酒盅、羹碗、毛血盤、毛血碟、籩、豆、尊、犧尊、山罍、壺、瓶、盞等。集中燒造的時間,主要在嘉靖二十二年,391件;三十六年,6360件;萬曆十一年,各樣祭器4290件〔(明)陸萬垓增補:《江西大志》卷七,「陶書·供御」〕。
圖8 黃釉雙獸耳罐
如圖8:明弘治黃釉描金雙獸耳罐,高32釐米,口徑19釐米,底徑17.5釐米。罐廣口,短徑,溜肩,腹部上豐下斂,平底。肩部兩側各有獸頭形耳。器裡施白釉,外施黃釉,外壁黃釉地自上而下飾金彩弦紋九道。底部素胎無釉,無款。此罐是當時宮廷祭祀用器。明代黃釉金彩罐為弘治朝所獨有,除雙獸耳罐以外,還有綬帶耳罐。
圖9 黃釉描金弦紋尊
圖9:明弘治黃釉描金罐,高32.3釐米,口徑19.8釐米,底徑18釐米。罐廣口,短徑,溜肩,腹部上豐下斂,凹底。器內施白釉,外通體施黃釉,有七道金彩保存完好的描金弦紋。底部素胎無釉,無款。此罐黃釉呈色均勻,色澤淡雅柔和,是弘治黃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圖10 黃釉描金爵
圖10:明正德黃釉描金爵,爵杯造型和紋飾均模仿古代青銅器。橢圓形口,有雙柱形耳,深腹,有獸耳裝飾,下承以三柱形足。通體施黃釉,無款。爵是古代的酒器。至明清,爵則作為禮器使用。
圖11 嘉靖款黃釉暗劃龍紋高足碗
圖11:嘉靖款黃釉暗劃龍紋高足碗,高10.5釐米,口徑15釐米,底徑4.5 釐米。碗撇口,弧腹,瘦底,下承中空高足。通體施黃釉,暗劃龍紋,足內施白釉,橫書「大明嘉靖年制」青花楷書款。高足碗又稱「靶碗」「靶杯」,用作供器,亦稱「佛碗」。盛於元代,在明代初年亦十分流行。
圖12 黃釉僧帽壺
圖12:明嘉靖黃釉僧帽壺,高22釐米,口徑21釐米,底徑7.5釐米。壺闊頸,鼓腹,瘦底,圈足,因壺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稱「僧帽壺」。壺身一側口邊至頸部置寬帶形曲柄,相對一側出鴨嘴狀流槽,有圓鈕傘形蓋。通體施黃釉,底青花楷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僧帽壺原式為藏傳佛教使用的金屬器皿,瓷製品始見於元代,明清時期景德鎮御窯曾大量燒造。
故宮舊藏黃釉瓷器的特點
故宮博物院藏黃釉瓷器均由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專供宮廷使用並大量收藏。器型有盤、碗、碟、杯、匙、瓶、壺、罐、尊、爵、豆等,紋飾多為素麵無紋、暗刻龍紋、雲龍紋、雲鳳紋、纏枝花、折枝花紋等,款識有青花楷書款、青花篆書款或刻款多種。可謂質量精湛、數量龐大、流傳有序。
明代黃釉器創燒於明初的景德鎮官窯,歷朝均有燒造。朝廷在景德鎮設置御窯廠,遣中官督陶,專燒供宮廷使用(包括朝廷對內、外賜賞和交換所需)的瓷器。御窯廠匯集了全國最優秀的瓷匠,使用最優質的制瓷原料和燒瓷用燃料,以雄厚的資金做保證,一切按照宮廷的發樣和要求,不惜工本,燒造出大量至精至美的產品。
如「宣德八年(1433年)尚膳監題準,燒造龍鳳瓷器,差本官一員,關出該監式樣,往饒州府燒造各樣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 《大明會典》卷一九四《工部十四》)。萬曆十九年(1591年)命燒造瓷器15.9萬件,既而復增8萬(《明史》卷八二《食貨志》)。而歷年投入御窯廠瓷器生產的銀兩,每批都以數萬兩、數十萬兩計。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載:「陶有料價,明時初系布政司公帑支給。嘉靖二十五年,燒造數倍十百,加派合省隨糧帶徵銀一十二萬兩,專備燒造。節年支盡。三十年又加派二萬兩亦燒造支盡。」(《浮梁縣誌》卷之五,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明萬曆二十八年工科給事中王德憲說:「瓷器節傳二十三萬五千件,約費銀二十萬兩。」( 《明經世文編》第四四四卷,《王都諫奏疏》)可知每件瓷器的平均燒造費用約為一兩白銀。有些大件器物的燒造費用很高,如大樣瓷缸,每口估價銀五十八兩八錢;二樣瓷缸,每口估價銀五十兩(中國矽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第363頁,文物出版社1982年)。
低溫黃釉瓷器在宣德時最早燒製成功,其釉面肥厚,釉色嬌嫩而略深。但以弘治、正德時期在歷史上受到的評價最高,特別是弘治黃釉,發色純正,色調均勻一致,釉面平整,如雞油般光潤,恬淡嬌柔,清澈晶瑩,習稱「嬌黃」或「澆黃」(《中國陶瓷史》第389頁),它達到了歷史上低溫黃釉的最高水平,後世燒造黃釉均以其為典範,並多有仿製。
弘治黃釉瓷器造型規整,修坯細潔,底足底矮,圈足光滑,盤底均有塌凹現象,署青花雙圈「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除盤、碗外,以用於各種祭祀的罐、尊最具代表性,器型較大,有雙耳、雙犧耳等裝飾,平砂底,有火石紅斑,並多有描金裝飾,無款。
正德款黃釉大碗
正德官窯瓷器上承成化、弘治,下啟嘉靖、萬曆,常見器物以青花、黃釉品種為多。正德黃釉器製作是繼承弘治之作,影響到以後幾代的典制,專以黃釉器作宮廷用品,但呈色不如弘治黃釉那樣淺淡嫩雅,胎亦略厚。多署「正德年制」或「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
嘉靖黃釉顏色由淺淡到深黃均有,釉質肥厚,釉面略顯不平,並多在黃釉上繪紅彩。有青花和暗刻款兩種,器型亦以盤、碗、碟、罐居多。
萬曆時黃釉發色深沉,釉面較厚,已無嬌黃之感,器型亦略欠規整(《明清瓷器鑑定》上冊第141頁)。
等級森嚴的黃釉瓷器
黃釉是皇家嚴格控制的一種釉色,明、清兩代官窯生產的顏色釉瓷器,民窯不得生產,如有違犯,重者殺頭。《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三年(1438年)十二月丙寅「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窯場燒造官樣青花白地瓷器於各處貨賣,及饋送官員之家。違者正犯處死,全家謫戍口外」(《明英宗實錄》卷四九);正統十二年(1447)十二月甲戌下令:「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瓷器。命都察院榜諭其處,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貲,丁男充軍邊衛,知而不以告者,連坐」(《明英宗實錄》卷一六一。)黃釉器的使用,更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貴賤有級,服位有等」,任何人不得僭越。明史記載:「閃黃,乃上用服色也。」(《明史》卷六七《輿服三》,1640頁。)
黃釉在中國陶瓷史的發展趨勢是由低至高,最終登上陶瓷地位的最高峰。以皇,建立皇權形象,強調等級,這已超越陶瓷自身的含義,其生產及運輸均被官府嚴格控制。
明代御窯廠燒造的瓷器經檢驗合格者以水運和陸運兩種方式送達京師,「查往陶廠,皆自水運達京,由陸運者中官裁革後始也」〔(明)王宗沐:《江西大志》卷七,「陶書·解運」〕。落選和殘次品大都集中銷毀並掩埋。
上解瓷器挑選極為嚴格,大多「百選一二……識者謂檠臺涼墩之類,百不得一。龍缸花瓶之類,百不得五,謂之難成」(《明經世文編》卷三七九,「陳恭介公奏疏·為欽奉聖旨疏乞免難陳燒造疏」)實際燒造數量比上解數字超出數倍或數十倍,成本極高,運輸徭役繁重,耗費的人力、財力可想而知。
嘉靖款黃釉碗
黃釉瓷器在清代景德鎮御窯更是大量燒造,專供宮廷生活使用。品種也從單一變成有明黃、淡黃、正黃等,傳世品甚多。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黃釉瓷器有11萬多件。乾隆朝最多,達3萬多件;康熙、道光兩朝各有兩萬餘件;嘉慶朝1.3萬多件。其餘各朝均有大量收藏。20世紀50年代,故宮仍有未開箱的貢瓷,其中大部分是皇家用的黃釉日用器皿。
「黃」與「皇」同音,故以黃色象徵皇家的尊貴,黃色是凌駕於一切顏色之上的神聖而不可侵犯的顏色。內外普施黃釉的瓷器被尊稱為「黃器」,又稱「殿器」。在皇室成員中,能使用和擁有純黃釉器的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三人,皇貴妃用白裡黃瓷器,貴妃、妃用黃地綠龍瓷器,嬪用藍地黃龍瓷器,貴人用綠地紫龍瓷器,常在用五彩紅龍瓷器。一般臣庶嚴禁使用,民間絕無擁有,故大量清宮舊藏的黃釉瓷器均完好地保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些黃釉瓷器主要以碗、盤、碟、杯等宮廷日用器皿為主,其中又以各式碗為最多;亦有相當部分的陳設、賞玩、祭祀用器等。
在宮廷生活中,這些精製的黃釉瓷器不僅具有實用性,同時也起著點綴和美化生活的作用。這種尊崇黃色的做法亦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色彩觀的反映和封建集權專制下森嚴等級制度的體現。
(文章源自網絡 版權屬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