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活著的歷史,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營口各個時期的歷史建築猶如散落在繁華城市中的點點珍珠,歷經歲月洗禮,凝結城市記憶。百年氣象陳列館見證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民族的滄桑巨變;中國紅十字運動發源地紀念館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楞嚴禪寺講述著城市宗教興盛史……近年來,營口市站前區充分利用地處主城區的優勢,做好歷史文化活化利用文章,讓「活下來」的歷史建築「活起來」「活得好」,傳承城市文脈,打造城市名片。
營口百年氣象陳列館
深挖歷史遺產讓「老房子」成新名片
見證百年滄桑,紀錄百年「風雲」。7月15日,營口百年氣象陳列館作為世界首個以百年氣象站為主題的氣象陳列館正式開館,為人類保留了一份長期、高質量的氣候遺產,成為營口展示給世界的又一張閃亮名片。
2年多前,這座始建於1904年的氣象站只是身處鬧市中狹窄街道旁的一座破舊小樓。2017年5月17日,第69屆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會議認證通過全球首批60個百年氣象站,中國營口氣象站同期入選。世界氣象組織認為,保護包括百年氣象站在內的長期觀測站是政府責任,是滿足當代和子孫後代對長期高質量氣候記錄的需求。為更好地保護不可替代的氣象遺產,國家、省、市、區等相關部門形成合力,支持營口歷時兩年時間完成百年站舊址修繕。
「老房子」修舊如舊,那段塵封的歷史煥發出奪目光彩:1861年,英國駐營口領事館領事密迪樂觀察並記載營口的氣象,營口由此成為東北地區最早開展氣象觀測的城市;1880年,為保障航運安全,清海關在營口建立海關測候所;1904年,日本在營口設立第七臨時觀測所,同年9月開始氣象觀測;1945年日本投降後,關東觀測所營口支所解體;1949年2月27日,東北氣象臺派員來到營口,在舊址籌建營口氣象臺,開啟了營口氣象事業的新紀元……營口百年氣象站猶如一本歷史書,講述著一段段滄桑往事,吸引著全世界的矚目。
中國紅十字運動發源地紀念館
激活歲月沉澱為城市精神尋找歷史基因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今年,新冠疫情突襲,營口這座中國紅十字運動發源地和雷鋒精神發祥地之城,將「奉獻、互助、友愛、進步」寫上志願者旗幟,在很短時間內,20多萬志願者參與疫情排查、專業消殺、設卡檢查、心理撫慰等活動。營口就是這樣一座充滿愛的城市,並以「雷鋒文化 營口有禮」成為精神文明建設標杆與新時代的城市名片。
厚重的歷史涵養著獨特的城市精神。1894年,在中日甲午戰爭的硝煙裡,英國醫生、傳教士司督閣等在營口地方官員的支持下,以紅十字會名義租用一家客棧,組建了一所紅十字醫院,開展救治傷兵,救助難民活動,至1895年3月戰爭結束,收容傷病員近2000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紅十字戰地醫院,成為中國紅十字運動歷史的發端。1904年,日俄戰爭在東北旅順爆發,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後,很快在營口建立了第一個地方分會並展開救護、賑濟工作。兩年間共救治傷兵2.6萬人,接送難民脫離險境1.3萬名。
修復一棟建築,呈現一段歷史,弘揚一種精神。2017年,中國紅十字運動發源地紀念館在營口市站前區落成開館。百年前,這裡曾是東北第一個郵電所,也曾是中國紅十字運動早期活動的地方。如今,這裡已成為營口重要的歷史教育基地。
同時,營口也是雷鋒入伍後最早的新兵營所在地。站前區充分挖掘城市中的雷鋒足跡,位於轄區內的雷鋒廣場、雷鋒小學等建築、機構,以及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讓人們感覺雷鋒一直在這座城市。
楞嚴禪寺
讓古老變鮮活吸引更多市民走進「歷史」
歷史需要傳承。如何讓更多人追尋時光印記,感悟歷史變遷,從而生出對家鄉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營口站前區堅持政府統籌、部門協作、社會參與,不斷在實踐中破題求解。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多年來,營口市站前區一直重視對楞嚴禪寺的保護與發展,支持寺院多次修建。楞嚴禪寺殿宇建築宏偉壯觀,佛像雕塑工巧細膩,藏經多傳世之珍,繪畫有絕代之寶。1997年10月,楞嚴寶塔落成開光,使得楞嚴禪寺功能更加完善,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經典大氣、美輪美奐的雕塑及建築,吸引著各方人群。
抖音、快手、微博,VR、直播、「雲遊」……百歲的氣象陳列館也能玩轉新媒體技術。今年5月18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營口百年氣象陳列館攜手全國十餘個氣象博物館、科普館,在微博平臺共同上演一場直播盛宴,帶領觀眾足不出戶,「雲上」逛氣象展覽館。如果你親臨展館,還會通過場景復原、多媒體演示、體感互動具有沉浸感的新形式「觸摸」歷史,了解營口開埠商貿文化、營口百年氣象文化和現代氣象科技文化。同時,站前區還通過文藝作品、主題活動等將歷史文化多層次立體式地呈現出來,讓市民聆聽古老旋律的迴響,增強對民族、城市的文化自信。
營口站前區俯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