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站前區:城市名片見證百年記憶

2020-10-23 遼港商道資訊


建築是活著的歷史,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營口各個時期的歷史建築猶如散落在繁華城市中的點點珍珠,歷經歲月洗禮,凝結城市記憶。百年氣象陳列館見證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民族的滄桑巨變;中國紅十字運動發源地紀念館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楞嚴禪寺講述著城市宗教興盛史……近年來,營口市站前區充分利用地處主城區的優勢,做好歷史文化活化利用文章,讓「活下來」的歷史建築「活起來」「活得好」,傳承城市文脈,打造城市名片。

營口百年氣象陳列館


深挖歷史遺產讓「老房子」成新名片

見證百年滄桑,紀錄百年「風雲」。7月15日,營口百年氣象陳列館作為世界首個以百年氣象站為主題的氣象陳列館正式開館,為人類保留了一份長期、高質量的氣候遺產,成為營口展示給世界的又一張閃亮名片。

2年多前,這座始建於1904年的氣象站只是身處鬧市中狹窄街道旁的一座破舊小樓。2017年5月17日,第69屆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會議認證通過全球首批60個百年氣象站,中國營口氣象站同期入選。世界氣象組織認為,保護包括百年氣象站在內的長期觀測站是政府責任,是滿足當代和子孫後代對長期高質量氣候記錄的需求。為更好地保護不可替代的氣象遺產,國家、省、市、區等相關部門形成合力,支持營口歷時兩年時間完成百年站舊址修繕。

「老房子」修舊如舊,那段塵封的歷史煥發出奪目光彩:1861年,英國駐營口領事館領事密迪樂觀察並記載營口的氣象,營口由此成為東北地區最早開展氣象觀測的城市;1880年,為保障航運安全,清海關在營口建立海關測候所;1904年,日本在營口設立第七臨時觀測所,同年9月開始氣象觀測;1945年日本投降後,關東觀測所營口支所解體;1949年2月27日,東北氣象臺派員來到營口,在舊址籌建營口氣象臺,開啟了營口氣象事業的新紀元……營口百年氣象站猶如一本歷史書,講述著一段段滄桑往事,吸引著全世界的矚目。

中國紅十字運動發源地紀念館


激活歲月沉澱為城市精神尋找歷史基因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今年,新冠疫情突襲,營口這座中國紅十字運動發源地和雷鋒精神發祥地之城,將「奉獻、互助、友愛、進步」寫上志願者旗幟,在很短時間內,20多萬志願者參與疫情排查、專業消殺、設卡檢查、心理撫慰等活動。營口就是這樣一座充滿愛的城市,並以「雷鋒文化 營口有禮」成為精神文明建設標杆與新時代的城市名片。

厚重的歷史涵養著獨特的城市精神。1894年,在中日甲午戰爭的硝煙裡,英國醫生、傳教士司督閣等在營口地方官員的支持下,以紅十字會名義租用一家客棧,組建了一所紅十字醫院,開展救治傷兵,救助難民活動,至1895年3月戰爭結束,收容傷病員近2000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紅十字戰地醫院,成為中國紅十字運動歷史的發端。1904年,日俄戰爭在東北旅順爆發,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後,很快在營口建立了第一個地方分會並展開救護、賑濟工作。兩年間共救治傷兵2.6萬人,接送難民脫離險境1.3萬名。

修復一棟建築,呈現一段歷史,弘揚一種精神。2017年,中國紅十字運動發源地紀念館在營口市站前區落成開館。百年前,這裡曾是東北第一個郵電所,也曾是中國紅十字運動早期活動的地方。如今,這裡已成為營口重要的歷史教育基地。

同時,營口也是雷鋒入伍後最早的新兵營所在地。站前區充分挖掘城市中的雷鋒足跡,位於轄區內的雷鋒廣場、雷鋒小學等建築、機構,以及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讓人們感覺雷鋒一直在這座城市。

楞嚴禪寺


讓古老變鮮活吸引更多市民走進「歷史」

歷史需要傳承。如何讓更多人追尋時光印記,感悟歷史變遷,從而生出對家鄉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營口站前區堅持政府統籌、部門協作、社會參與,不斷在實踐中破題求解。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多年來,營口市站前區一直重視對楞嚴禪寺的保護與發展,支持寺院多次修建。楞嚴禪寺殿宇建築宏偉壯觀,佛像雕塑工巧細膩,藏經多傳世之珍,繪畫有絕代之寶。1997年10月,楞嚴寶塔落成開光,使得楞嚴禪寺功能更加完善,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經典大氣、美輪美奐的雕塑及建築,吸引著各方人群。

抖音、快手、微博,VR、直播、「雲遊」……百歲的氣象陳列館也能玩轉新媒體技術。今年5月18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營口百年氣象陳列館攜手全國十餘個氣象博物館、科普館,在微博平臺共同上演一場直播盛宴,帶領觀眾足不出戶,「雲上」逛氣象展覽館。如果你親臨展館,還會通過場景復原、多媒體演示、體感互動具有沉浸感的新形式「觸摸」歷史,了解營口開埠商貿文化、營口百年氣象文化和現代氣象科技文化。同時,站前區還通過文藝作品、主題活動等將歷史文化多層次立體式地呈現出來,讓市民聆聽古老旋律的迴響,增強對民族、城市的文化自信。

營口站前區俯瞰圖


相關焦點

  • 營口站前區北方第一灣,楞嚴禪林首、著名運動員李月久文化誦讀
    站前區坐落於遼東灣中心城市營口的核心位置,是營口市的中心城區。面積82.31平方千米,管轄7個街道,常駐人口38.3萬(2014年)。是營口市的政治、金融、文化、教育、衛生、商貿中心,並輻射遼東灣周邊地區。
  • 大城時代,新梧州下一張城市名片是什麼?
    在全國成功打造無數城市名片的萬達,被梧州人民寄予厚望。他能否還梧州人民一個心願,為梧州帶來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騎樓城見證了梧州近現代百年商貿繁華,分布著梧州海關舊址、粵西樓、馬皇街、維新裡等,仿佛一條梧州的歷史文化長廊。遊歷了騎樓城,便也領會了梧州兩千年的文化底蘊。丨梧州騎樓城(來源:網絡)還有白雲山,作為一個三江交匯處的城市,登上白雲山頂,便可俯瞰梧州全城,遠眺三江。
  • 走進百年老街,領略北海獨特的城市記憶
    百年滄桑 北海老街走進百年老街領略北海獨特的城市記憶神州大地上許多城市,都有著代表自己歷史的古街古巷,它們經過歲月的洗禮,散發著迷人的光芒,每一條老街都是一座城市的歷史折射,每一條老街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
  • 首本城市名片書籍《武進名片》首發
    12月4日下午,區政協舉行《武進名片》一書首發式,這是武進第一本介紹城市名片的書籍。區政協領導石偉東、單駿初、蔣紅英、劉雲英、鄭全偉、陸雅芬、劉宗涼參加活動。
  • 唐長安城明德門遺址區 將成為大西安的一張亮麗名片
    原標題:唐長安城明德門遺址區 將成為大西安的一張亮麗名片 安家瑤說:「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西安市委、市政府排除各種困難開展保護,明德門遺址區將建設成遺址公園,這將成為西安市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作為隋唐兩代國門,明德門遺址見證了長安作為唐代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地位,也是追溯華夏文明之源、國家記憶的重要載體。遺址對於研究唐代城門形制、唐代建築制度、唐代禮儀制度、交通制度等都有重要的價值。」安家瑤說。
  • 從百年裡院到時尚街區 老建築變身文化新名片
    讓百年老建築變身文化新名片  本報記者 劉豔傑  「青島的許多歷史文化建築還處於沉睡或半沉睡狀態,我們要繼續依託中山路、浙江路、八大關、太平角等文化街區和名人故居等歷史文化資源,讓老建築活起來。」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現代化城市的金字名片
    ,是現代化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參與未來競爭的金字名片。千帆競渡,城市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要遵循市場競爭的規則:將自身打造成為特定的有差異化的產品來進行營銷。城市名片就是構建城市的差異化特徵,促進城市品牌樹立和推廣的形象。  文化遺產不僅是精神資源,也是物質「資產」,文化遺產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財富和動力;獨特的文化遺產無疑是現代化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參與未來競爭的金字名片。
  • 山橋:見證百年中國橋梁夢
    原標題:山橋:見證百年中國橋梁夢 [閱讀提示] 它製造了中國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鋼橋、第一臺架橋機、第一座長江大橋、第一座懸索橋、第一座斜拉橋; 它先後製造了33座跨長江大橋、19座跨黃河大橋和12座跨海大橋,創下了眾多的「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 它負責製造了目前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的大橋鋼結構項目最大標段
  • 【學「四史」 • 讀建築】見證百年風雲的歷史建築——三山會館
    【學「四史」 • 讀建築】見證百年風雲的歷史建築——三山會館 2020-07-22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京劇發祥地藝術季開幕 著力開發城市文化新名片
    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北京市西城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西城區文化旅遊局和北京市西城區融媒體中心聯合主辦的「京韻劇源·西城京劇發祥地藝術季」繼承前兩年的傳統,以「京韻劇源」為主題。聚焦京劇發祥地,傾心三載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  8月30日,作為未來首都功能核心區的總綱領、總指南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正式批覆。翻開核心區控規,可以看到「建設弘揚中華文明的典範地區」「圍繞老城歷史文化保護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表述。
  • 城市記憶丨蘇州閶門:見證繁華姑蘇的「古」與「新」
    伍子胥象天法地始築吳都,閶門便是這座城池「氣通閶闔」的首門,它見證了蘇州城2500多年的滄桑變遷。78歲的穆清瑩自小住在閶門旁的倉橋浜,她帶著記者來到閶門城牆下,指著一塊刻有「氣通閶闔」四個字的石碑,將閶門的歷史娓娓道來。她告訴記者,閶門是北來的大運河與蘇州的交匯點,曾經是天下大碼頭的所在,見證了蘇州繁忙的運河經濟,也因此成為繁華蓋世的商業區。
  • 青島城市記憶:百年回眸,珍貴老照片裡的膠州瑞華中學
    瑞華學校,承載著老一輩膠州人珍貴的回憶,更是膠州中瑞合作的歷史見證,也是膠州教育和文化的根基營養。清末初建校時學生的合影,那時候受男尊女卑的影響,只有男生學校。到1929年時,當時的政府將瑞華小學初中部定名為膠縣私立瑞華中學,實行男女合校,學制三年,校址設在寺門首街路南,原三官廟前(此地址應是位於廣州南路的膠州一中老校址)瑞華女生合影女校學生合影女校門口合影
  • 【人民記憶:百年百城】聊城奔小康
    【人民記憶:百年百城】聊城奔小康百年百城主要內容央視網消息:一滴滴水讓這座城市的運河文化閃耀著時代的光芒,一粒粒果實讓這座城市的蔬菜品牌被一一擦亮,一片片綠葉讓這座城市彌散著森林的氣息,一句句聲調這讓座城市的傳統文化有了新的傳承,這座城市就是山東聊城。
  • 泉水節丨城市記憶 泉景尋蹤」老濟南圖片展圓滿落幕
    9月13日下午,經過為期4天的展覽,作為第八屆濟南國際泉水節系列活動之一,由濟南市城鄉水務局(市泉水保護辦公室)、濟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舜網承辦的「城市記憶 泉景尋蹤」老濟南圖片展在府學文廟圓滿落下帷幕。據不完全統計,此次老濟南圖片展現場參觀人數達1.5萬人,連日來,一批批觀展人士來到圖片展,找尋城市記憶、領略泉水文化,共同擦亮泉水名片,助力泉·城申遺。
  • 百年裡院,是青島人的獨家記憶,傳承者青島文化
    百年裡院,是青島人的獨家記憶,傳承者青島文化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西安的窯洞,在青島能代表與眾不同,青島特色的標誌性民居老建築,非裡院莫屬。青島的裡院建築融合了中國傳統四合院式和西方商住式公寓樓房的建築特點,依路而建的裡院建築,其外部輪廓由城市街道走向決定,或規整統一,或錯落有序,或是多個圖形的組合與街區形狀融為一體。裡院通常不是很高,大多是兩三層的小樓。
  • 歷經百年歲月,無錫城市的原點是它
    ……它就是在舊日裡,被老無錫人稱為「大自鳴鐘」的鐘樓,「東經120度18秒,北緯31度35秒」,這個經緯度被命名為「城市的原點」,而它正是鐘樓頂點的位置。在北京、西安等歷史古都裡,有很多獨具東方建築特色的鐘樓,而在許多航運貿易的沿海城市裡,也有著西洋特色的鐘樓。這座處於城市最中心的百年鐘樓,歷經百年風雨後,既是舊時無錫城區繁忙的計時器,也是社會變遷的歷史見證。
  • 二百裡水路,七百年滄桑——這是一座城市有關運河的記憶
    我們深深愛著保存文明密碼的文化遺產,同樣我們也悲痛於這些遺產正在成為記憶中的碎片,讓我們在大運河的風雨中找尋那曾經流失的文化血液。水路二百裡遺珠璀璨聊城,就是因運河而興的一座城市,作為古代會通河的一部分,大運河聊城段穿過陽穀縣、東昌府區、臨清市
  • 重慶這兩棟小樓見證中國廢除百年不平等條約
    如今,這兩棟歷經百年滄桑的小樓即將啟動修繕,千萬別小瞧了它們,因為在這裡,成功廢除了奴役中國人民達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條約。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棟中西式磚木結構的建築建於20世紀20年代,距今近百年。「這兩棟樓最開始不是國民政府外交部,在國民政府西遷前曾是巴縣議會和國民黨(左派)四川省黨部辦公地點以及重慶高中舊址。」離此處400米遠即是二府衙楊闇公領導的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舊址,「當時楊闇公經常在這兩地往來,作為中共重慶地委書記的楊闇公曾在1號樓2樓右邊第一間房內辦公。
  • 湖南省益陽市各縣區名片
    湖南省益陽市各縣區名片安化縣——中國黑茶之鄉、中國厚樸之鄉、中國竹子之鄉、湖南有色金屬之鄉、湖南水能資源大縣、安化黑茶「千兩菜」被譽為「世界茶王」桃江縣——屈原第二故鄉、楠竹之鄉、茶葉之鄉、建材之鄉、有色金屬之鄉
  • 搶先看~百年東街「復活」!將打造為韶關旅遊文化新名片
    韶關日報記者 馮兆宇 攝在我市推進百年東街整治和修繕工程中,百年東街正在一點點地脫出滄桑的「舊衣」,綻露出粵北歷史名街的昔日風採。同時,按照開發與保護並重的原則,我市加快了活化歷史文化的腳步,新的人文景點和頗具粵北風情的特色經營逐步出現。韶關古街道,粵北旅遊新名片,正在從人們的記憶與想像中走向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