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建騎樓
刷新牆壁,整修人行道
建設小綠地、小公園……
整治和修繕後的百年東街。韶關日報記者 馮兆宇 攝
在我市推進百年東街整治和修繕工程中,百年東街正在一點點地脫出滄桑的「舊衣」,綻露出粵北歷史名街的昔日風採。同時,按照開發與保護並重的原則,我市加快了活化歷史文化的腳步,新的人文景點和頗具粵北風情的特色經營逐步出現。韶關古街道,粵北旅遊新名片,正在從人們的記憶與想像中走向現實。
整治與修繕工程
(第二期)進入尾聲
走進百年東街的人們,不僅能感受到歷史的滄桑,更能體會一種再生的萌動。正在實施的百年東街整治修繕工程正讓這條粵北歷史名街每天都發生著喜人變化。街道建築增建了騎樓,建築牆面進行了粉刷,殘垣斷壁得到修繕與加固,還出現了不少精緻的小綠地、小公園……
工程施工方負責人陳工
年後我們迅速恢復了施工,克服了春天雨水多的困難,全力推進工程進展,現已完成工程總量的90%,工程已經進入尾聲,預計5月份能完成全部工程。目前,增加騎樓的主體框架已經建好,剩餘工程主要包括帽峰路幾棟大樓的搭架,騎樓的粉刷,安裝燈飾以及部分人行道的修繕等。
騎樓已經修建完畢,還需粉刷和裝飾。韶關日報記者 袁少華 攝
據了解,為了把百年東街打造成集休閒、娛樂、商貿、旅遊為一體的濱江商業風情街,重現這條粵北名街昔日風採,吸引更多遊客來韶旅遊,助力韶關旅遊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市決定實施百年東街整治和修繕工程。
我市對百年東街進行了重新規劃設計,對南起風採路北至良村公路共計1.9公裡範圍內街道的西立面進行改造與提升。整治修繕內容包括建築立面改造、新建騎樓、安裝路燈與景觀燈、新建街頭小綠地小廣場、人行道維修工程等。
整治修繕工程分為兩期,第一期為試驗段,對從青石街到中山路長約290米的街道進整治提升。第二期工程於2018年10月開工建設,工程主要是對剩餘的百年東街街道進行整治修繕。
保留舊貌,體現粵北特色
為了更好地體現粵北風情名街的特色,在整治修繕過程中,施工方在建築造型及裝飾裝修方面儘可能地添加了古建築元素。加建了騎樓,沿街牆面統一刷成米黃色,應用古樸大方的圖案作為裝飾,連燈飾也是中國風的造型。此外,工程還保留了較有特色的建築和裝飾,並進行修復和加固。
廣州會館的樹包牆得到較好的保護。韶關日報記者 袁少華 攝
廣富新街是百年東街保留得較為完整的一條古街,整治修繕時基本保持了原貌,時代已經變遷,但歷史的印記仍深深地鐫刻在那石板路與青磚石瓦上。據悉,這條古色古香的街道將引進廣式茶樓茶館、工匠手工藝作坊、非遺文化體驗館、韶關特色美食等經營項目,目前正在招引商家入駐。
廣州會館原是一個殘缺的巖石拱形門面,一棵歷經百年風雨的榕樹沿著牆壁生長,其發達的根系滲進牆體,形成「樹包牆」的奇觀。石門連接的斷牆已經有一道很深的裂痕,牆體隨時有倒塌的危險。
保護牆體與保留古樹似乎相互矛盾。如何做到既可以修復牆體同時又讓這棵倔強的古樹繼續見證歷史的滄桑巨變呢?
整治修繕工程的相關負責人
施工時除了對門面和牆體進行修復與加固外,還在門面一側加建了騎樓,進一步築牢了牆體與樹這一「共生體」的根基。據悉,湞江市政還將對榕樹進行修剪,以控制樹枝向空中的伸展,減輕牆體的壓力。
注入文化內涵,重現東街風採
百年東街本身就是韶關的歷史文化符號,150年前,勤勉、團結、實幹的廣府商民聚集於此,開辦了常豐、慎安、和昌、阜民「四大商號」和韶關最大的隆盛醬園,開創了一條老街的輝煌與傳奇。百年東街周邊還有風採樓、韶州府學宮、太傅廟等歷史遺蹟。挖掘、保護、傳承好這些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是提升城市品位的現實需要,也是創建歷史文化名城、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
「斌廬」是一幢兩層中西結合的騎樓建築。韶關日報記者 張偉 攝
2018年2月9日,百年東街「斌廬」正式啟用並向公眾開放,對百年東街的歷史文化進行保護和活化邁出了一大步。這幢兩層中西結合的騎樓建築曾作為抗戰時期的廣東省政府,見證了中國軍民為反抗侵略、保衛家園而進行不屈不撓鬥爭的烽火歲月。「斌廬」裡展出了大量歷史圖片、珍貴文物、文獻資料等,成為人們了解韶關歷史變遷的重要人文景點。
廣富新街由於較好地保留了歷史風貌和傳統街區格局,修繕完成後利用該條街道進行文化創意、休閒旅遊、文化體驗等特色經營活動,是我市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堅持開發和保護並用的一個有益探索與嘗試。
市民張曉蕾
文化是靈魂,要重現昔日百年東街的風採,不僅要對建築等硬體進行修復和完善,文化與傳統的開發和保護同等重要。
l來源:韶關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