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窯紫砂人物紋詩句茶壺(附乾隆茶篇)】
清乾隆/通高12.5釐米 口徑5釐米 足徑9.5釐米
茶壺撇口,束頸,溜肩,碩腹,闊底,圈足。附傘形蓋,蓋頂置圓珠紐。肩部一側置彎流,另一側肩、腹間置曲柄。壺腹兩面均作委角長方形開光,一面開光內鑽刻楷體乾隆御製詩《惠山聽松庵用竹爐煎茶因和明人題者韻即書王紱畫卷中》。
此詩為乾隆辛未即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作。因詩的內容太長,這裡只節選了其中的前半部。經查《清高宗(乾隆)御製詩文全集》(二集·卷之二十四,古今體一百五首辛未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可知詩的後半部為:「回回山下出名泉,火候筠爐文武煎。成佛漫嗤靈運後,題詩多過玉川前。試攜學士來明汲(是日命由敦扈遊),高榭山僧守晏眠。我願靈源常勿幕,飲教病渴盡安全。
壺腹另一面開光內有用泥繪加雕刻技法創作的烹茶圖。庭院一角,圍牆曲折,院內置有怪石松樹,涼亭內一小童在烹茶,旁邊一高士坐在桌旁,一小童正在服侍其品茶。畫面營造了一種幽雅靜謐的氛圍。
惠山位於江蘇省無錫市的西郊,屬於浙江天目山由東向西綿延的支脈。最高峰為三茅峰,海拔328.98米。因晉代開山禪師、西域僧人慧照曾居此山而得名。當年山上有九峰,山下有九澗,風景宜人。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江南,每次必到惠山寺聽松庵用竹爐煮惠山泉水烹茶,故作有《汲惠泉烹竹爐歌》,並命畫家畫《惠山寺聽松庵竹爐圖》而且其在評述江南諸山時,認為「唯惠山優雅嫻靜,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屬」。
乾隆皇帝所提到的王紱(1362~1416年)系明初著名畫家,字孟端,江蘇無錫人,博學,工歌詩,能書,所繪山木竹石,妙絕一時。人稱其墨竹「明朝第一」。建文四年(1402年),王紱畫《竹爐煮茶圖》,侍讀學士王達為其記序作銘,構成珍貴的《竹爐圖卷》。此圖深得乾隆皇帝鍾愛,南巡時曾在惠山品二泉水,觀《竹爐圖》畫卷並題詠。後圖卷不慎毀於火災,乾隆皇帝再次南巡時,命人仿王紱筆意,補畫《竹爐圖》卷,並題詩其上。
此壺造型新穎,製作精工,屬於乾隆皇帝御用茶壺。
【宜興窯紫砂阿曼陀室款描金山水紋】
茶壺
清嘉慶/通高9.7釐米 口徑6釐米 足徑9.7釐米
壺腹呈上小下大的墩形,圈足,腹部一側置短曲流,另一側置曲柄。附圓平蓋,該面呈二層臺式,蓋頂置圓柱。部腹一面以金彩描繪怪石、樹木、涼亭,畫面上方以金彩書寫篆體「兩峰插雲」四字。腹部另一面以金彩書寫篆體「生平愛茗飲」。壺蓋以金彩描繪卷草紋。外底戳印篆體「阿曼陀室」方章。
造型端莊穩重,胎呈紫褐色,質地細膩。署「阿曼陀室」款的紫砂壺是清代嘉慶年間制壺名家楊彭年、楊鳳年兄妹與書畫家陳曼生(1768~1822年)合作製作的紫砂壺。一般由陳曼生設計壺樣,彭年、鳳年兄妹依樣成型,再由曼生在壺上題字刻銘,世稱「曼生壺」壺的外底常戳印「阿曼陀室」、「桑連理館」等章記。
居所的齋名。曼生一生篤信佛教、酷愛紫砂壺。
「阿曼陀室」、「桑連理館」均為陳曼生前者是其收藏室的名字,是「曼生」與佛語「阿彌陀佛」結合之意。後者之得名是因為在其廳堂的西側有一株連理桑,被認為是大吉之兆,乃取此名。
【宜興窯紫砂茶壺】
清/通高8.5釐米 口徑5.4釐米 足徑6.2釐米
壺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肩部一側置短直流,另一側頸、肩之間置曲柄。附拱頂圓蓋,蓋頂置蘑菇形紐。壺身光素無紋飾,紫褐色泥料中夾雜細小的黃色顆粒。造型圓潤飽滿,給人以質樸典雅之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