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文化,宜興窯紫砂人物紋詩句茶壺,乾隆皇帝御用茶壺

2020-12-15 弘毅國學文化

【宜興窯紫砂人物紋詩句茶壺(附乾隆茶篇)】

清乾隆/通高12.5釐米 口徑5釐米 足徑9.5釐米

茶壺撇口,束頸,溜肩,碩腹,闊底,圈足。附傘形蓋,蓋頂置圓珠紐。肩部一側置彎流,另一側肩、腹間置曲柄。壺腹兩面均作委角長方形開光,一面開光內鑽刻楷體乾隆御製詩《惠山聽松庵用竹爐煎茶因和明人題者韻即書王紱畫卷中》。

此詩為乾隆辛未即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作。因詩的內容太長,這裡只節選了其中的前半部。經查《清高宗(乾隆)御製詩文全集》(二集·卷之二十四,古今體一百五首辛未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可知詩的後半部為:「回回山下出名泉,火候筠爐文武煎。成佛漫嗤靈運後,題詩多過玉川前。試攜學士來明汲(是日命由敦扈遊),高榭山僧守晏眠。我願靈源常勿幕,飲教病渴盡安全。

壺腹另一面開光內有用泥繪加雕刻技法創作的烹茶圖。庭院一角,圍牆曲折,院內置有怪石松樹,涼亭內一小童在烹茶,旁邊一高士坐在桌旁,一小童正在服侍其品茶。畫面營造了一種幽雅靜謐的氛圍。

惠山位於江蘇省無錫市的西郊,屬於浙江天目山由東向西綿延的支脈。最高峰為三茅峰,海拔328.98米。因晉代開山禪師、西域僧人慧照曾居此山而得名。當年山上有九峰,山下有九澗,風景宜人。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江南,每次必到惠山寺聽松庵用竹爐煮惠山泉水烹茶,故作有《汲惠泉烹竹爐歌》,並命畫家畫《惠山寺聽松庵竹爐圖》而且其在評述江南諸山時,認為「唯惠山優雅嫻靜,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屬」。

乾隆皇帝所提到的王紱(1362~1416年)系明初著名畫家,字孟端,江蘇無錫人,博學,工歌詩,能書,所繪山木竹石,妙絕一時。人稱其墨竹「明朝第一」。建文四年(1402年),王紱畫《竹爐煮茶圖》,侍讀學士王達為其記序作銘,構成珍貴的《竹爐圖卷》。此圖深得乾隆皇帝鍾愛,南巡時曾在惠山品二泉水,觀《竹爐圖》畫卷並題詠。後圖卷不慎毀於火災,乾隆皇帝再次南巡時,命人仿王紱筆意,補畫《竹爐圖》卷,並題詩其上。

此壺造型新穎,製作精工,屬於乾隆皇帝御用茶壺。

【宜興窯紫砂阿曼陀室款描金山水紋】

茶壺

清嘉慶/通高9.7釐米 口徑6釐米 足徑9.7釐米

壺腹呈上小下大的墩形,圈足,腹部一側置短曲流,另一側置曲柄。附圓平蓋,該面呈二層臺式,蓋頂置圓柱。部腹一面以金彩描繪怪石、樹木、涼亭,畫面上方以金彩書寫篆體「兩峰插雲」四字。腹部另一面以金彩書寫篆體「生平愛茗飲」。壺蓋以金彩描繪卷草紋。外底戳印篆體「阿曼陀室」方章。

造型端莊穩重,胎呈紫褐色,質地細膩。署「阿曼陀室」款的紫砂壺是清代嘉慶年間制壺名家楊彭年、楊鳳年兄妹與書畫家陳曼生(1768~1822年)合作製作的紫砂壺。一般由陳曼生設計壺樣,彭年、鳳年兄妹依樣成型,再由曼生在壺上題字刻銘,世稱「曼生壺」壺的外底常戳印「阿曼陀室」、「桑連理館」等章記。

居所的齋名。曼生一生篤信佛教、酷愛紫砂壺。

「阿曼陀室」、「桑連理館」均為陳曼生前者是其收藏室的名字,是「曼生」與佛語「阿彌陀佛」結合之意。後者之得名是因為在其廳堂的西側有一株連理桑,被認為是大吉之兆,乃取此名。

【宜興窯紫砂茶壺】

清/通高8.5釐米 口徑5.4釐米 足徑6.2釐米

壺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肩部一側置短直流,另一側頸、肩之間置曲柄。附拱頂圓蓋,蓋頂置蘑菇形紐。壺身光素無紋飾,紫褐色泥料中夾雜細小的黃色顆粒。造型圓潤飽滿,給人以質樸典雅之美感。

相關焦點

  • 乾隆皇帝的紫砂茶壺值多少錢?
    〈汲惠泉烹竹壚歌〉,呼應此拍品的功能並印證乾隆皇帝對茶事的喜愛,工藝極精之外亦甚具文化內涵,果然以3,490,000 美元高價成交(約近人民幣2400萬)。據研究,已知的乾隆御製詩詩意圖作品數量,共有106幅。乾隆11年和乾隆16年分別是創作的高峰期。在風格分期上可以概分為三個階段:乾隆11年之前的發展期,乾隆11年到乾隆16年的高峰期,以及乾隆16年之後的轉變期。事實上,兩岸故宮都藏有類似的御題詩茶壺,主要是瓷胎與紫砂胎。例如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描紅荷露烹茶詩茶壺,器形與蘇富比此壺相同。
  • 中國清朝時的陶瓷茶壺,宮中貴族是真的會享受
    中國被譽為「瓷器之都」,到了清代,中國的瓷器製作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下面就來一起品賞一下清朝時的茶壺 清嘉慶的粉彩御製詩茶壺。粉彩開光人物茶壺,清乾隆。 此壺造型豐腴,線條圓熟,粉彩淡雅。紋飾取材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製《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詩意,畫面構圖疏朗,描繪細膩,題詩書法精妙。乾隆是一位崇尚風雅的皇帝,一生所留詩稿豐富,從這件官窯茶壺中可見其文人情趣。青釉茶壺,清雍正。 此壺造型簡練,線條硬朗但不失流暢,色澤清淡素雅,釉質較溫潤,是一件賞用俱佳之作。清雍正時期青釉瓷器的生產無論是配方還是對燒制技術的掌握均達到了歷史顛峰,故此壺釉色呈現出完美的效果。
  • 清代外銷陶瓷茶壺
    中國人最早開始喝茶,茶壺必不可少,下面就來看看清代有哪些出口陶瓷茶壺。先看一件有西洋風格的茶壺,可能有人認為這是歐洲人生產的。其實不然,這種壺是地道的國產清代章紋瓷壺,是出口到歐洲的精品瓷壺。由外國皇室貴族定製,相當於官窯。下面這把紫砂拋光壺看起來雖然接地氣,但也是出口的。
  • 清朝皇帝御用精美茶壺蓋碗--彌善說茶器
    剔紅乾隆御製三清茶詩蓋碗(剔紅,又稱雕紅漆,紅雕漆。中國漆器工藝的一種,此技法成熟於宋元時期,發展於明清兩代。)乾隆款胭脂紅琺瑯 茶壺清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鎮生產,其時,除繼續生產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還創製了粉彩、琺瑯彩茶具。
  • 「宮廷紫砂」
    」這個名詞,最先由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提出,特指皇帝御用的高檔而精美的紫砂器。,如故宮博物院藏明「時大彬」款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執壺於砂壺的表面髹有十幾層朱漆,為全世界僅存的一件。 清雍正 宜興窯紫砂泥繪蘆雁紋茶葉罐 乾隆:無奢華不紫砂
  • 別看那些假壺了,這裡有好壺,館藏茶壺(七)
    乾隆時期紫砂器最大的特色便是或刻或泥繪或鑲金,幾乎都有弘曆大詩人的御詩,此壺一面開光內印刻乾隆七年(1742年)御製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詩云:"溪煙山雨相空濛,生衣獨坐楊柳風。竹爐茗碗泛清瀨,米家書畫將無同。松風瀉處生魚眼,中冷三峽何須辨。清香仙露沁詩脾,座間不覺芳堤轉。"另一面開光內泥繪烹茶圖。紫砂壺胎呈黃色,胎質細膩,製作工整,當為皇帝御用。
  • 別看那些假壺了,這裡有好壺,館藏茶壺(九)
    淘陶記-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菊花壺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菊花壺,清乾隆,高9第四把茶壺。紫色砂泥,通體金彩篆書裝飾,腹一面繪金彩山水人物紋,另三面有金彩乾隆御題五言詩《雨中留餘山居即景雜詠》節選:"御製雨中留餘山居即景徑 穿玲瓏石,簷掛崢嶸泉。小許亦自佳,昨來龍井邊。
  • 別看那些假壺了,這裡有好壺,館藏茶壺(十四)
    本來這一篇應該是館藏茶壺的最後一篇,可後來發現嘉慶時期的紫砂壺還挺多的,就單獨列出來了。可見嘉慶皇帝還是非常喜歡喝茶,喜歡紫砂壺的,不然故宮裡也不會有這麼多他時期的壺。而且從茶壺上看,嘉慶皇帝的審美比他爹的強多了。嘉慶第一把壺。
  • 別看那些假壺了,這裡有好壺,館藏茶壺(十三)
    館藏茶壺系列已經到了第十三篇了,基本上故宮的紫砂壺已經沒有幾把沒有列出來了。我雖然喜歡茶壺喜歡紫砂,但也不得不說故宮的藏品何止萬,可紫砂壺也就這二十來把,可見紫砂壺並不像現在網上宣傳的那樣受古人喜歡。可以說民間的喜好大抵上是跟隨上層社會的,皇帝喜歡什麼,民間才會喜歡什麼。為了賣幾把茶壺,吹吹牛沒什麼,可是神話了紫砂壺就有些過了,更何況現在的壺也不是以前的壺了。
  • 別看那些假壺了,這裡有好壺,館藏茶壺(十一)
    款識中的"陳殷尚"是清初紫砂名匠,善於製作筋囊形茶壺和形制多樣的文玩清供。我們再看第二把。淘陶記-宜興窯紫砂綠地描金瓜稜壺 宜興窯紫砂綠地描金瓜稜壺,清乾隆,高淘陶記-宜興窯紫砂綠地描金瓜稜壺頂部 圈足內為紫砂地金彩"大清乾隆年制
  • 紫砂茶壺與鈞瓷茶壺
    原來的高端茶壺市場一直是紫砂壺一統天下,現在經過禹州市神垕鎮的一線鈞瓷大師的潛心研究鈞壺製作技藝,並創作出了系列鈞瓷茶具作品,觀賞之後,作者感到震驚和欣喜。震驚的是,這些作品汲取了南壺製作之精髓,造型別致,情趣盎然,釉色豐富,幻化多彩,製作精良,使用把玩皆佳,是鈞瓷創作的又一突破。
  • 別看那些假壺圖了,這裡有好壺,館藏茶壺(五)
    淘陶記-故宮博物院宜興窯仿均釉茶壺 這是一隻宜興窯仿均釉茶壺,時間是清代,沒有說具體的時期,由於施爐均釉,我猜是乾隆的,為啥不是雍正呢,對我來說看著花裡胡哨的東西就往乾隆皇帝身上推,一般就能蒙對。此壺通高19.5釐米,口徑9.8釐米,足徑11.8釐米,根據經驗這是個超級大傢伙,容量估計約1.2L,是1.2升啊,這哪裡是茶壺,整個一個水壺。都說紫砂難出大器,至少這是個反例。外底刻陽文篆體"荊溪孫渭徴制"款。看來荊溪孫渭徴也是名制壺高手。
  • 它不但是清朝皇室御用品,還是乾隆皇帝心頭好
    2017年《國家寶藏》火了,也帶火了以「瓷母」著稱的清乾隆各種釉彩大花瓶,然而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乾隆皇帝「農家樂」般的審美。 眾所周知,雍正的審美偏向極簡,走的是淡雅雋永風;而乾隆的審美則脫離了高冷,走的是喜慶,華麗路線。
  • 宜興窯,有「宜鈞」之稱
    宜興窯,在今江蘇宜興丁蜀鎮,故名。燒瓷歷史悠久,秦漢時宜興地區陶窯密布;兩晉時在均山燒青瓷,唐初在歸徑等地大量燒制,至晚唐、五代成為南方民間著名青瓷窯;宋、元時期,丁蜀與西渚一帶大規模燒造日用陶和早期紫砂。
  • 中國風古茶壺,實在是太美了
    《書畫文化》您關注的是最受歡迎的文藝公眾號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 乾隆皇帝小茶壺驚現英國居民小車庫,競拍賣出39萬英鎊高價
    英國漢森拍賣行9月24日拍出中國乾隆皇帝曾經使用的一隻小茶壺,最初估價2萬到4萬英鎊,不料最終以近10倍的價格39萬英鎊拍出。據悉,這隻小茶壺長期閒置在一戶英國居民的車庫裡,疫情封鎖期間清理車庫時才被發現。
  • 為什麼說紫砂的美,全是裝出來的?
    紫砂壺為人們所愛,不僅僅在於它蘊含的古樸韻味,也在於它自創立以來,不斷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會貫通形成的豐富的裝飾藝術美。這些裝飾工藝附加於紫砂壺之上,達到了渾然天成、巧奪天工的藝術臻境。1、磨光又稱「水磨」、「拋光」、「車光」,紫砂裝飾手法之一。
  • 實揭:紫砂的美,全是裝出來的
    紫砂壺為人們所愛,不僅僅在於它蘊含的古樸韻味,也在於它自創立以來,不斷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會貫通形成的豐富的裝飾藝術美。這些裝飾工藝附加於紫砂壺之上,達到了渾然天成、巧奪天工的藝術臻境。
  • 故宮經典,當乾隆茶詩遇見紫砂茗壺
    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寫過很多茶詩。 嗜茶的乾隆對茗飲用具也追求登峰造極,不僅要求紫砂茶具保留最佳的品飲功效,而且要與官窯瓷器一樣,集詩、書、畫、印為一體。當時的宜興窯為乾隆皇帝製作了多款乾隆茶詩的御用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