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有時會讓你覺得她是藝術的瑰寶,文化的殿堂;而有時候,你會覺得她像是個來自兩千多年前的女子,帶你走過西周時期的寸寸土地,讓你不自覺地已經跟著她了解了很多那時的風土人情。正如你目之所及的野草和野菜,在你眼前被她輕輕採摘時都會覺得那是一件溫暖而自然的事。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這兩句詩出自《國風·周南》之《關雎》,也是《詩經》的開篇之作。詩中描述的是詩人喜歡上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每天都在想念她。全詩以關關鳴叫的雎鳩又兼用荇菜起興。在西周及春秋時期,採摘荇菜幾乎是貴族夫人和少女的必修課,大概當初興起這股風的是個男子,覺得女子採摘荇菜的樣子很是優雅吧。
荇菜是種水草,圓圓葉子細細的根莖,葉片漂浮在水面,也是可以吃的水野菜。現在的人們恐怕很難見到這類植物了。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這是在採摘卷耳呢。出自《國風·周南》之《卷耳》,這首詩是描述在家的女子想念在外的丈夫。奇妙的是這首詩是為數不多的類似於現代合唱類的詩,第一章就像女子唱出的思念之辭,後三章則是在外的丈夫唱出的憂傷曲調,夫唱婦隨,很是感人。
兩句詩的意思是我採卷耳,結果採了又採,就是沒能把淺筐給裝滿。其實是說女子根本是心不在焉,光想著遠方的丈夫,哪裡有心思去採摘。這裡的卷耳是種野菜,現在的名字叫蒼耳,它的籽還可以入藥。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這是《國風·周南》之《芣苢》中的第一章,可以說這首詩完完全全是勞動人民創作的詩歌,全詩共三章,每章四句,全都是用重章疊句,也就是說你讀了第一章,下面的兩章幾乎就是動詞換一下,其他完全一樣。但卻把人們採摘芣苢的開心氛圍給唱了出來。
芣苢(音:扶以),也就是如今的車前草,這是現在也比較常見的野草或者說野菜,可以食用,而且它的葉子和種子都可以製藥。
「於以採蘋?南澗之濱。於以採藻?於彼行潦。」四句詩,一問一答,出自《國風·召南》之《採蘋》,根據整首詩來看,背景應與大多數解經者的看法一致,貴族女子出嫁前須到宗廟祭祀並學習婚後禮儀,所謂採蘋、採藻應為祭祀所用。由於西周時期女子出嫁的祭祀環節非常繁瑣,詩中也是不厭其煩地使用設問、回答來顯示對祭祀的鄭重之意。
這裡的蘋和藻應當都是用於祭祀的,而既然採自河澗,只能是浮萍、水藻之類,能不能食用尚未可知,是否跟如今的水藻相同也是不得而知。
「採葑採菲,無以下體。」這是所有提到採摘野草野菜詩句裡面最為悽慘的詩句,出自《國風·邶風》之《谷風》,講的是一個女子被丈夫拋棄,一個人獨自感覺很是悽苦。而這兩句詩說的是人們採摘葑、菲,可不能光要葉子不要根啊,其實是想說她的丈夫娶了新人而丟棄了她這個結髮妻子。
這裡的葑,就是現在說的蔓菁菜,也就是人們熟悉的大頭菜;至於菲則是各種蘿蔔類的菜了。
「爰採唐矣?沬之鄉矣。」「爰採麥矣?沬之北矣。」「爰採葑矣,沬之東矣。」爰(音:元)意為在哪兒;沬(音:妹)為地名,即牧野;鄉意為郊外。詩出《國風·鄘風》之《桑中》。又是設問然後自答,說的是男子在採摘野菜時想起他喜愛的女子,興之所至,居然唱了起來,這六句詩分別為三章的前兩句。
而詩中提到的唐也是一種野草,現名為女蘿,人們口中常說的菟絲子就是它,它的籽實也可以製藥。後面提到的麥則是指麥穗,至於葑自然還是大頭菜。
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在《詩經》中找到很多關於採摘野草野菜的詩篇,反映的自然是當時人們的平常生活。這裡最讓我們值得留意的應該是這些詩中提到的野草和野菜,看似尋常,卻有大多數都可以做成中藥,是的,人們在有意無意間都在與中藥材打交道,中醫藥學博大精深絕非胡言,這是勞動人民的智慧,所以也才有我們的《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
所以,我們應該感謝兩千多年前的人們,用實踐讓我們知道原來自古以來都有無數默默無聞而又無比偉大的人們像添柴一樣,為中醫藥學做著看似微不足道的卻又綻放無盡光芒的舉動。現在的我們,無論有沒有採摘過這些野草,其實都無關緊要,因為我們總是在踏著前人走過的無比堅實的路。
百家號獨家首發。想要了解更多,請點擊上方關注,與我一起解讀純美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