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日秋分,先科普再念詩

2020-12-13 騰訊網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今天念詩之前先科普。我們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一周就是一年。但是,古人沒有機會,我們現代人一般也沒有機會在太空中觀察地球和太陽的公轉。但我們能從地球上看到太陽慢慢在星空背景上移動,一年移動一圈,回到原位,我們把太陽如此「走」過的路線就叫 「黃道」。

(逆時針轉動。夏至——太陽直射地球北回歸線,北半球影子最短;冬至——太陽直射地球南回歸線,北半球影子最長;春分、秋分——太陽直射赤道。這是中國古人最早發現的四個節氣,是最基本的節氣。其他節氣,都是在這四個基礎上慢慢細分出來的。)

人們然後把黃道劃分為360°,春分這天為黃經0°。這天地球的北半球(中國就在北半球)從冬天向夏天過渡,太陽直射點從地球的南半球向北半球過渡,正好直射赤道。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也是直射地球赤道,地球的北半球從夏天往冬天過渡。春分和秋分這兩天,全球各地晝夜差不多相等。正如春分把春天平分為前後兩半,秋分也把秋天平分為前後兩半。

今天秋分,秋天的第四個節氣。全年第十六個節氣。今年的秋分是9月23日15:50:02,持續大約15天左右,10月8日22:05結束。有人問,秋分還精確到分秒啊?當然是,每一個節氣都精確到分秒。因為太陽在黃道上不停的運動,到節氣點是那一剎那的事情。所謂「歲月不居」,就是因為太陽和它的小跟班地球、月亮從來沒有停止過。

今天推薦的詩叫《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是寫中秋的詩詞,今年中秋就在秋分這個節氣裡。

詩歌的前面兩句寫中秋的環境,「中庭地白樹棲鴉」,庭院之中,月光把地面照白了,這是視覺;樹上棲息著烏鴉,這應該是聽到的。「冷露無聲溼桂花」,清冷的露水打溼了桂花,這應該是觸覺或者想像到的,桂花的香味肯定是聞到的,這所有的感官,匯聚的都是一個寂寞、清冷的形象。後面兩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人這首詩是寄給朋友的,今天大家都仰望著一輪明月,我在思念你,不知道你又在思念著誰?

有人說,中國人是一個月亮的民族。確實,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月亮充滿了詩情畫意,描寫月亮的詩歌特別多。特別是中秋,一輪明月掛在天上,你在仰望著它,我也在仰望著它,儘管相隔千裡萬裡,有了這一輪明月,我們互相的思念就有了寄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千裡寄相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亮是親情、友情最好的表達。

古代交通不發達,倘若與家人隔著幾百上千裡,如果想過年團聚,那麼秋天就必須動身了。事實上,在外求學也好,經商也好,做官也好,謀生也好,不可能每年秋天就動身回家的。所以,秋思之中,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特別多。下面這首《秋思》就是,不能回家,就託人帶封書信回家吧,只是總覺得話沒有說完。這種感覺應該是遊子都有的,雖然現在有了微信,很少用書信,但微信也有說不完的感覺。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說了那麼多傷感的詩歌,我們換一個話題。秋天其實五彩斑斕,非常美麗,下面這首《秋月》真的好美,好澄澈,好空靈。「寶寶念詩」念過,以前我一直以為是程顥的詩,因為《千家詩》是這麼收錄的,後來才知道,這更有可能是朱熹的詩,《朱文公集》收錄了這首詩。

朱熹真是大哲學家,總是把講道理的詩歌寫得很空靈。就像他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能把抽象的道理用淺顯的形象來表達得清清楚楚,這是真本事,也是中國哲學家的形象思維,與德國的哲學家迥異其趣。

秋月

(宋)朱熹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裡,白雲紅葉兩悠悠。

(去年在上海新聞廣播AM990、FM93.4播出。請注意,節氣的具體時間是年年都有一些變化的,中國古人的偉大在於能夠每年測出這些細微的變化,具體到分鐘的層面。如果聽大仙講詩歌,則從2:50秒開始)

(跟著時間念詩詞,拙作《一寸光陰一寸金——2020詩詞日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請掃碼訂購,支持寶寶念詩)

========================

寶寶念詩-韓可勝

baobaonianshi【長按複製微信號】

以當代情懷,看古代詩詞;重新發現經典,帶孩子和父母念詩。感謝您關注「寶寶念詩」!感謝您每一次的閱讀、點讚和轉發!圖片據網絡,非商業使用。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日秋分,念最美的節氣詩詞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忽遇嫦娥蒙一盼,桂花未敢著鞭先。謝施雲溪寄詩(宋·許棐)折得桂花三數枝,雲溪又寄幾篇詩。詩香入在花香裡,韻似龍涎火暖時。
  • 今日寒露:冷露無聲溼桂花,不知秋思落誰家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九月寒露白,六關秋草黃。齊謳聽處妙,魯酒把來香。醉後著鞭去,梅山道路長。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唐·劉禹錫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 唐詩中很經典的一首中秋詩,短短4句,傳唱至今
    再如殷文圭的《八月十五夜》「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更是直接將「團圓」的節日內涵寫入了詩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便是此類詩作中的代表之一。它出自於唐代詩人王建之手,是王建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中秋月下賞桂花的情景,都有哪些詩句?這3句最經典的你欣賞過嗎
    2、《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其意大概是,中秋時節的庭院中,月光一片白易晃晃的,鴉鵲飛鳥們已經在樹上棲息了;在這萬籟俱寂的時候,清冷的露水卻悄無聲息地浸溼了盛開的桂花。3、《中秋月》晏殊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 描寫桂花的詩句古詩 關於桂花的詩句
    桂花味道清香,可以用來做糕點、泡酒、做菜等,深受人們的喜愛。古代的詩人也是非常鍾愛桂花的,因此寫了許多詩句來讚美桂花。  1、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宋·李清照《鷓鴣天·桂花》  這花淺黃而清幽,形貌溫順又嬌羞,不會惹人注意。但它的香氣悠長,即使離這朵花很遠,還是能聞到香味。  2、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宋·楊萬裡《月桂》  桂花就像傳說中廣寒宮的桂花樹上一般,吹開了像漫山遍野的花一樣香。  3、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 寫中秋最唯美的一首唐詩,是詠月詩的千古名篇,末尾二句驚豔文壇
    再過一天,中秋佳節就要來臨了。對所有中國人來說,在中秋節這一天能闔家團圓,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地過節,賞月,吃月餅,真是一件最幸福不過的事情了。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在大唐熠熠生輝的詩人群中,王建或許並不是最耀眼的那一個。但是,這並不妨礙這首詩在整個文壇上成為千古名篇。
  • 《全唐詩》最唯美的一首詠月詩,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唐詩的種類也是極為豐富,裡面各種各樣題材的詩作都有,應當說唐詩那是老少皆宜,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全唐詩》裡最唯美的一首詠月詩,那便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這也是唐詩裡的名篇,整首詩描寫的可謂是如詩如畫,短短的幾句,卻是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這樣一首優美的作品,那也是最不容錯過。
  • 唐詩中最經典的一首中秋詩,一個名句驚豔了千年!
    今天咱們就來讀一讀唐詩中關於中秋賞月的上乘之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人王建,出身寒門,年輕時在幽州參軍,成為唐王朝一名邊疆將士,在邊境生活多年,40歲之後才算是正式進入仕途,成為一名縣丞(相當於縣公安局局長),後來做到太府丞(掌管農業相關事務的太府寺一名中層官員,主要掌管寺務,管理帳簿)、陝州司馬,他工於樂府詩,
  • 這首相思詩感人肺腑,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值得一讀
    並且這些詩並不是很知名的詩人,無論是在文學性,還是在思想性上,那都是能夠和一流的詩人相媲美。《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雖然在這首詩中,我們的詩人並沒有什麼高超的表現手法,但是那種直擊人心的描寫,卻是最令人感動。「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那外面庭院地面上一片雪白,並且樹上還棲息著鵲鴉,然而在這個時候那秋天的露水,更是在無聲無息之間,把桂花樹上的葉子和花全部給打溼了。這兩句詩描寫的很是深情,也極為唯美,描繪的可謂是如詩如畫,充滿了一種無限的悲傷之感。
  • 這首描寫中秋的詩意境優美,還是匆忙之間的草稿,卻成為千古名篇
    ,更是成為了千古名句,即使是到今天,我們依舊還是會在日常的生活中使用這兩句詩,這足以說明此詩的經典之處。當然除了張九齡的《望月懷月》,其實還有後面還有很多的詩人,同樣的也是描寫過中秋的詩作,雖然在名氣上不如這首,但是同樣也不失為一首佳作,也是很值得一讀,譬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那同樣的也是一首佳作,而且描寫的也是極為優美,據說這首詩是詩人當時與朋友中秋節在一起相聚,在酒桌上匆忙寫下的一首詩,完全是草稿,但同樣的成為了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