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之一,起源於古人在秋季對月亮的祭祀,在漢代時人們普遍開始過中秋節,但並沒有賞月、團圓的習俗,直到唐朝初年賞月、團圓才逐漸成為過中秋節會做的事,故而我們能看到唐代以前與中秋賞月有關的詩歌並不多,但是到了唐朝,我們就能在《全唐詩》中看到許許多多與中秋節賞月有關的作品,宋朝則是更甚,常常舉家出遊賞月,熱鬧程度不比元宵差。
相信很多人都能背出一些唐詩中與中秋賞月有關的詩句吧,譬如:杜甫的「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白居易的「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李涉的「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見當天」……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李白沒有中秋賞月的佳作,有的只是望月思鄉的《靜夜思》?畢竟那會尚未盛行。李白未能中秋賞月,唐詩中中秋的佳作似乎因此少得可憐,就算是前面列舉到了的詩人及作品,想必對於詩句,大家也是極其陌生的。不過,這並不是說唐詩中完全就沒有中秋賞月的佳作。今天咱們就來讀一讀唐詩中關於中秋賞月的上乘之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詩人王建,出身寒門,年輕時在幽州參軍,成為唐王朝一名邊疆將士,在邊境生活多年,40歲之後才算是正式進入仕途,成為一名縣丞(相當於縣公安局局長),後來做到太府丞(掌管農業相關事務的太府寺一名中層官員,主要掌管寺務,管理帳簿)、陝州司馬,他工於樂府詩,詩歌內容大多數具有批判意義。
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於某年中秋之夜,那時一群朋友歡飲達旦,而摯友杜郎中(唐朝時期宰相杜元穎,右僕射杜淹六世孫,大理正杜佐之子,王建寫這首詩的時候,杜元穎只是郎中)未曾在身邊,於是寫了這首詩寄給杜元穎。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月亮照在聚會的院落的中庭與樹上的烏鴉身上,一片潔白的月光,那夜晚的露水打溼了樹梢上的桂花,卻沒有發出半點響聲。這是一幅何其悽涼的景致,襯託出王建此時雖在宴飲,心中依舊有種悽涼的感覺。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世間,好像人人都在遙望同一個月亮,但是秋夜的悽涼與思念不知道會落在誰家。王建生活的年代是安史之亂之後,安史之亂給唐朝的百姓帶去了極大的傷害,唐王朝長期處於動亂之中,憂愁籠罩著當時的世界。王建的秋月便帶著深深的愁思,想要表達的是整個社會的憂愁,感染力也就極強。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是那樣的憂愁,王建寫得又是那樣的含蓄,更暗含他自己在外漂泊的一種心態,千百年來一直感染著眾多人,成為這首詩中千古流傳的佳句。
參考資料:《全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