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這一句詩,道盡了多少異鄉漂泊遊子心中的柔軟。
那時候車馬很慢,書信很慢,一旦去家絕國,便是相見無期,所以古人寓居他城的思念,要比我們濃烈很多。
想來,我們已經很久沒有抬頭仰望過那片星空吧,更沒有時間駐足欣賞那輪在十五日皎潔圓滿的月亮。因為只要拿出手機,就可立即與思念的人互訴衷腸,視頻中音容笑貌清晰可見。
但古人不能,他們在思念家人親友的時候,只能中宵長立,望著天上的明月,傳達心中的情感,他們知道,在遠方,也有思念他們的人,同樣望著這輪明月。
所以,古人對明月極有感情,詩人對月也情有獨鍾。尤其是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月兒圓滿,人卻不能團圓的時候,天邊那輪玉盤,成了遊子唯一的慰藉。仔細思量,古詩裡的中秋,幾乎離不開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同樣的一輪月,在詩人的筆下,卻蘊含著千百種不同的情感,張九齡筆下的明月是雄渾壯闊的,蘇軾筆下的明月是豁達灑脫的,今天,我們來欣賞唐詩最唯美的一首寫月詩: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首詩是詩人王建的代表作,名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這位杜郎中據說就是詩人的好友杜元穎。王建在中秋之夜,與人宴飲彈琴,忽然想起了友人,故寫下這首七絕相寄。王建在名家輩出的唐朝,只能算三流詩人,但這首詩,堪稱一流之作,驚豔了千年。
首句是寫月光澄明似水,素潔如練,但是詩人從來沒有從正面來描寫這些特點,而是用「地白」來體現。古代的晚上,沒有像如今這樣明亮的月光,能把地面映照的呈白色,足見月光之皎潔。
烏鴉羽毛為黑色,在黑夜中本就不容易發現,何況還棲息枝葉間,如此都能發現,再次體現了「月明」。此句明明沒有提及月光,但讀來字字有月光,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同時「棲鴉」又能感受到一種寧靜。因為鳥類是十分警覺的,如果有動靜,很難安穩的在樹枝上棲息。
第二句緊接著首句之「樹」,寫到桂花,空間轉換十分自然。秋露寒冷,靜靜的溼潤了桂花,詩人感受到了桂花的香氣,似乎花香還帶有清冷的露水。
同時桂花又有深一層的含義,因為在中國傳統神話體系中,月宮之中,便有一棵桂花樹,或許詩人透過庭中的桂花,想到了月宮中的桂花。
而「無聲」二字,又加深了首句體現的寧靜,同時也體現了露水的輕盈,一個「溼」字,有王安石「綠」字之妙。
兩句寫景之後,詩人又在最後兩句轉入情。今夜的月如此澄明,恐怕大家皆在看著這輪明月吧。既是月明,又是中秋,詩人由己及人,寫出了人們普遍的相思之情。
同時,這第三句,詩人又沒直接傾訴自己的相思,而是將自己的相思,包裹起來,融在了「人盡望」中,可謂曲婉之至而又別出心裁。
最後說秋思不知落在誰家。天下漂泊的遊子、分別的離人,皆應是思念如絲難以斷絕,詩人的心中的「秋思」必然也是極為濃烈的,可他卻用一種疑問,來掩蓋了心中這種情感,欲道而不道,這樣讀起來,詩意「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盡顯蘊藉深沉之美。
當然,「秋思」也並非單純的字面意思,有一首琴曲名便叫《秋思》,詩人此詩題注就寫道自己是「時會琴客」,月下聽《秋思》曲者,又在何處何家呢?所以此詩句句是寄情遠方,而又不離眼前之景,正如周敬所說,妙景中含,解者能有幾人!
此詩讀罷,我們的腦海都會浮現詩人站在院中,月光傾瀉而下,將黑夜照得空明,桂花花瓣浸潤著秋露,散發著迷人的清香,樹下一曲淡淡的琴音,緩緩地升起。此詩之唯美,唐代的中秋詩,堪稱無人可及。
能夠通過這些意象構造一幅畫面,讓讀者如臨詩人的內心世界,如臨他當時所處的環境,這便是所謂的意境了。七絕多是一、二句隨意,妙在三、四句,而王建這首詩句句驚豔,唯美而又清冷,實在妙絕,堪稱一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