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唐詩中有很多寫月的名篇,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商隱的《錦瑟》,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但是若說到中秋詩詞,說到中秋望月,腦海中先浮現出的一定是北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確實,相較於宋代詩詞而言,唐詩中寫中秋月的作品是少之又少的,這主要是因為「中秋團圓賞月」的習俗在唐代初期才剛形成,到宋代才最盛行,一直發展到明清時期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所以在唐代,寫月的詩篇很多,具體到中秋望月的作品就少了。
但少並不意味著沒有。中秋佳節將至,今天就來讀一首最經典的中秋唐詩,最後14個字驚豔了千年,說出了無數遊子的心聲。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字仲初,中唐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才入仕。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與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楊巨源等均有往來。
從題目看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懷遠,寫給朋友的詩。十五夜雖未直接點明月份,但從詩歌后面兩句「月明」、「秋思」可以得知這是指八月十五中秋夜。
「中庭地白樹棲鴉」一句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有異曲同工之妙,藉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詩人寫中庭月色,卻只用「地白」二字,給人以積水空明的清冷之感,不禁聯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練,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託了月夜的寂靜。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望月懷遠的人。
「冷露無聲溼桂花」,緊承上句,描寫了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更進一步會聯想到這裡的桂花也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這樣,意境就更悠遠,更耐人尋思。詩人用「無聲」二字,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再細細尋味,打溼的又豈只是桂花,還有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還有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如此以來,詩句帶給讀者的便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天下間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在外的人遙思家鄉親人。於是,詩人從自己推及到天下人,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水到渠成,像是問自己,更像是問天下人。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一上來推己及人——「今夜月明人盡望」一下子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各不相同的。正所謂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人是真不知道秋思落在誰家?不是的,前面詩人推己及天下人,天下的人都在望月,那這秋思是每個人都有的,不是誰獨有的,又怎麼會落到誰家呢。詩人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卻偏偏說「不知秋思落誰家」,這是從側面表現出詩人的相思之深,想把這份秋思據為己有。但是落字即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在,日出東山落西山這是確定的,但是秋思落在誰家這是不確定的,詩人在擔心自己的情思自己思念的人感受不到,而愈發凸顯出詩人的痴情和秋思情切。言外之意是在告訴世人:天下望月的眾人中,秋思最深的是我啊!同時著一「落」字境界全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連寫情都寫得這麼美!
葉嘉瑩先生說,好詩讀來應該是符合起承轉合的。這首詩以寫景起,以抒情合,從中秋月色到望月懷遠,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而又無限美好的中秋夜月圖。可謂詩中有畫、想像豐美。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一句唐詩能代表你此時的心聲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作者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