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JiFeng Bookstore 迴響編輯部
名校畢業的精英其實是少數,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年輕人,才是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就像黃燈的學生們一樣。
黃燈任教的高校位於廣州城郊,幾年前剛從大專升到本科,學風注重實用,生源以廣東省內佔絕大多數,是不折不扣的二本地方院校。任教十多年來,她已教過數千名學生,在教學、帶班的過程中,作為一個個具體的人的學生逐漸走進她的視野,她也逐漸走進學生的世界,見證了這群算不上最優秀但仍舊奮力拼搏的年輕人的命運軌跡。
黃燈並沒有作為名校博士畢業生、作為老師的那種高高在上感,而是用心去理解學生,去體會他們哪怕不夠拔尖也不忘奮進的青春。在這本《我的二本學生》中,黃燈認為,這些既不是精英也不是底層的學生,反映了當代中國年輕人的普遍狀況,通過自身努力,藉助不算最好但也還過得去的教育,爭取向上流動。
除了這本討論普通年輕人的《我的二本學生》外,本期書單還有以女奴布裡塞伊斯的視角重寫特洛伊戰爭的《沉默的少女》;集合日本漢學家對近代中國的觀察的《近代日本的中國觀》;描寫納粹最忠實打手褐衫軍的《衝鋒隊》;由拉美視角審視拉美文化自身的《面具與烏託邦》……
(文末可打賞支持,謝謝各位~)
衝鋒隊:一部新歷史
[德]丹尼爾·西門子 / 姚軍 / 北京文化發展出版社 / 2020-8
·衝鋒隊以暴力找回德國人的價值,也將納粹推向了德國命運主宰者的寶座
一種極端意識形態的狂妄會對社會造成何種傷害?在希特勒登上德國總理寶座之前,衝鋒隊(褐衫軍)是他和納粹黨擁有的最重要的暴力組織,如果沒有衝鋒隊的暴力作為後盾,很難想像納粹會成為德國命運的主宰者。衝鋒隊為失落的德國人提供情感依託,幫助他們找回自我存在的價值——通過實施各種形式(行動與語言)的暴力。它真誠地相信納粹黨的政治宣傳:人人平等的德意志「民族共同體」。
衝鋒隊的演化歷程是第三帝國政治理念與政治現實的一面鏡子,本書填補了相關研究的空白。作者挖掘眾多史料,不僅梳理出衝鋒隊的產生、發展與組織形式、文化特徵,展示這一組織如何從之前未被承認的狀態,轉變為一個擁有百萬成員的納粹組織;揭示了該組織在二戰期間在德國佔領的領土上的活動,對大屠殺的特殊貢獻,以及組織存續的社會背景、人員成分、行為方式和獨特的心理認知,並提供了個別成員及其受害者的肖像,以檢視他們的環境、文化和意識形態。
行話 : 一個作家和他的同行及其作品
[美] 菲利普·羅斯 / 蔣道超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020-5
·作家對話作家,直面一個時代的生存危機
本書是美國小說家菲利普·羅斯的評論集之一,主體部分為訪談錄和評論文章。菲利普·羅斯作為一個好奇的讀者和刁鑽的同行,採訪了全球各地的7位傑出猶太作家——普利莫·萊維、阿哈龍·阿佩爾菲爾德、伊凡·克裡瑪、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米蘭·昆德拉和愛德娜·奧布萊恩——從這些作家的成長經歷、創作動力和所處的大環境入手,直接向他們發問。
受訪的作家經歷了20世紀歐洲最為動蕩的年代,他們成長或生活的地方(義大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以色列等)是文學、政治、歷史和各種思想的活躍之地,無論是其作品還是訪談都有非常誠實深刻的內容。他們談自己也談同行圈子,探討了個人所受的創作影響與文學主張,在經歷過奧斯維辛、大屠殺、抵抗年代或遠走他鄉後,如何與自己和解、對外界做出回應,追尋高度個人化的藝術的想像之路。
我的二本學生
黃燈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20-8
·既不是精英也不是底層的學生,才是當代中國年輕人的普遍狀況
黃燈任教的高校位於廣州城郊,幾年前剛從大專升到本科,學風注重實用,生源以廣東省內佔絕大多數,是不折不扣的二本地方院校。任教十多年來,她已教過數千名學生,在教學、帶班的過程中,作為一個個具體的人的學生逐漸走進她的視野,她也逐漸走進學生的世界,見證了這群算不上最優秀但仍舊奮力拼搏的年輕人的命運軌跡。
儘管黃燈自嘲本書是交給教務處的教學反饋,但與普通的教學反饋相比,本書顯然更具脈脈溫情,並沒有作為名校博士畢業生、作為老師的那種高高在上感,而是用心去理解學生,去體會他們哪怕不夠拔尖也不忘奮進的青春。黃燈認為,這些既不是精英也不是底層的學生,反映了當代中國年輕人的普遍狀況,通過自身努力,藉助不算最好但也還過得去的教育,爭取向上流動。
現代性的性別
[美]芮塔·菲爾斯基 / 陳琳 / 但漢松 / 南京大學出版社 / 2020-6
·現代性與女權到底是什麼關係?如果以男性為中心的現代性理論不可取,已有的女性主義觀點就毫無指摘之處嗎?
芮塔·菲爾斯基對女性與現代性之間的複雜關係進行了創新而激動人心的探索,挑戰了傳統的以男性為中心的現代性理論,並大膽質疑了某些女性主義觀點,這些觀點或是將現代性妖魔化為父權制的產物,或是假定了現代社會男性經驗和女性經驗之間的簡單對立。以19世紀末為中心,菲爾斯基檢視了懷舊、消費、女性寫作、大眾崇高、進化、革命和墮落等概念的性別意義。她的研究方法是比較和跨學科的,涵蓋了英國、法國和德國傳統的各種文本:社會學理論、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小說、頹廢文學、政治散文和演講、性學話語和感傷的通俗小說。無論是男性作家還是女性作家,從齊美爾、左拉、薩赫-馬索克、拉希爾德到瑪麗·科雷利、王爾德以及奧麗芙·施賴納,都在菲爾斯基的審視之下,因為她揭露了女性氣質和現代性之間各種各樣且常常是矛盾的聯繫。
少女的沉默
[英] 派特·巴克 / 翁海貞 / 雅眾文化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2020-8
·戰爭背後那些奴隸、妓女、護士、埋葬死者的女人——全都被歷史抹去了
在荷馬史詩的特洛伊戰場上,布裡塞伊斯是特洛伊鄰國呂耳涅索斯的王后,直到希臘最偉大的戰士阿喀琉斯洗劫了她的城市,殺害了她的丈夫和兄弟。布裡塞伊斯成為了阿喀琉斯的奴隸和戰利品。作為眾多被徵服的為希臘軍隊服務的女性之一,她必須迅速調整自己,以在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中生存下來。當殘暴的希臘軍隊政治領袖阿伽門農要求布裡塞伊斯為自己服務時,她發現自己被夾在兩個最強大的希臘人中間。
布裡塞伊斯對日常戰爭的恐怖保持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冷靜的態度,她只是這場戰爭中成千上萬生活在幕後的女人中的一個——奴隸、妓女、護士、埋葬死者的女人——她們全都被歷史抹去了。這本書以布裡塞伊斯視角重寫了史詩,而這本書也建立在作者巴克對戰爭長達數十年的研究基礎上,堪稱宏偉之作。
公眾輿論與北洋外交
應俊豪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2020-5
·雖說弱國無外交,北洋時期卻是中國外交的高光時刻
巴黎和會是如何發酵成五四運動的?在其中,北洋政府與公共輿論又是如何互動的?臺灣海洋大學教授應俊豪的《公眾輿論與北洋外交》將研究的重點聚焦在兩者的關係之上,展現了公共輿論的民族主義情緒如何被巧妙地激發、運用作為北洋政府的外交籌碼。
本書將北洋外交分為外部場景與內部場景,並區分出「外交→輿論」與「輿論→外交」兩種模式,生動展示了北洋政府高明的外交手腕。
法學的11種可能:
中國法學名家對話錄
陳柏峰、尤陳俊、侯猛 /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2020-8
·個性與研究進路各異的法學名家與當前中國法學概況
文脈的傳承離不開前輩與後輩之間的交流分享。一些法學青年學者組織了一系列與學界前輩的對話活動,邀請他們分享各自治學的經歷與經驗,並將對話的文字稿集結成書,這對法學的學科傳承來說實在是美事一樁。
本書由十一篇法學名家與青年學者的對話以及兩篇青年學者之間的對話構成。在其中,法學名家們各自分享了自己的治學經歷與經驗,展現了他們各異的個性與研究進路,以及當前中國法學的概況。
近代日本的中國觀
[日] 子安宣邦 / 王升遠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2020-6
·「亞洲主義」、「東亞協同體」論和「中國的衝擊」,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子安宣邦以其對江戶時期以來日本思想史的研究著稱,為回應「如何在21世紀的世界構築日本與中國的相互關係」這一問題,他追溯了辛亥革命前後到新舊世紀之交這一時段內,日本思想家對中國的種種觀點,其中涉及的人物包括:北一輝、內藤湖南、橘樸、尾崎秀實、森谷克己、平野義太郎、石川達三、火野葦平、竹內好、加加美光行和溝口雄三。書中,作者對「亞洲主義」、「東亞協同體」論和「中國的衝擊」等重大思想問題進行剖析,勾勒近代以來日本之「中國論」的發展變化過程。以中日戰爭為分水嶺,戰前基於論者親身體驗的 「中國論」和戰後陷入理論想像的 「中國論」形成鮮明對照,從中不僅可以一窺幾十年來中日兩國關係之詭譎多變,同時也面向今天提出了中日之間如何通過對話加深理解這一現實議題。
面具與烏託邦
[墨西哥]薩穆埃爾·拉莫斯 / 艾青 /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啟書局 / 2020-8
·「站在拉美看拉美」
在世界文化與本土文明之間,在現代技術和精神文明之間,在信心缺失與妄自尊大之間,如何「認識你自己」?這不僅是墨西哥的問題,也是每個第三世界國家人民都面臨與反思的問題。薩穆埃爾·拉莫斯深入解析塑造民族心理的歷史力量,指出殖民制度造成了墨西哥人心裡深處的自卑感,讓他們不敢正視過去,企圖將歷史一筆勾銷,從零開始。他認為墨西哥革命在反對獨裁者迪亞斯政權媚外傾向的同時,又陷入了封閉性的民族沙文主義。然而,真正的自救之路應該是直面自我,辯證地看待歷史遺產和民族性的優劣。他指出,墨西哥人應該擺脫世界主義眼光的風情畫式的「墨西哥主義」,正確認識自我,認識他人。
復仇女神號 :
鐵甲戰艦與亞洲近代史的開端
[英]安德裡安·G.馬歇爾 / 彭金玲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20-8
·蒸汽朋克本克,船堅炮利本利(什麼鬼)
蒸汽和鋼鐵對大英帝國的影響全體現在這艘船上,在每一個螺母和螺栓上。復仇女神號由東印度公司投資製造,以蒸汽為動力、以鐵甲為裝備、配備水密封艙,1840年下水後一路向東,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擔任主角,正式開始它的服役生涯,正是這艘船挫敗了林則徐的禁菸運動,也正是這門炮轟醒了清王朝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國近代的屈辱和變革由此開啟。
後隨同其他英國戰艦,為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殖民活動提供戰鬥、託運、郵運、駐守等服務,於1855年退役。本書藉助復仇女神號的航跡,揭露大英帝國海外殖民的野心,揭示十九世紀中葉雲譎波詭的東南亞政治形勢,呈現充滿鐵與血的亞洲近代史發展。
倫敦文稿
[法] 西蒙娜·薇依 / 吳雅凌 / 華夏出版社 / 2020-6
·那顆為全世界跳動的心臟,西蒙娜·薇依最後的天鵝之歌
這是薇依在倫敦去世前的文字,多篇係為法國抵抗組織撰稿,從中或可感受「一種學說的綱要」隱然成形。某個無法解釋的真實碎片在詞語中驚鴻一現。詞語從真實中汲取滋養而沒有能力包含真實。然而,經過整理組織,詞語有可能與真實建立完美的呼應關係,從而為所有渴望重建真實的人類精神提供幫助。每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詞語就會煥發出美的光彩。
通向巴塔耶:
耗盡、色情與至尊性
張生 / 南京大學出版社 / 2020-7
·人的意識不應該被分割成不同的部分,而是總體性的存在者
巴塔耶的職業是個不起眼的圖書管理員,也是一名色情小說家、是詩人,也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所從事的研究跨越了多個學科,從紋章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到哲學、宗教、藝術,所以又被稱為20世紀法國重要思想家。巴塔耶雜糅尼採、科耶夫、黑格爾、薩德、弗洛伊德等哲學家思想;被對其推崇備至的福柯、羅蘭·巴特、德希達、鮑德裡亞、讓-呂克·南希、哈貝馬斯譽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本書從巴塔耶「被詛咒的部分」三卷本著作《耗盡》、《色情》與《至尊性》出發,深入研究他在普遍經濟學、政治哲學、人類學、文藝等方面的思想,梳理出其龐雜思想的基本架構及彼此間的內在關聯,為研究者提供理論視角;書中解讀了巴塔耶認為人的意識不應該分成不同的部分,人是一個總體性的存在者,總體性是巴塔耶思想最重要的特徵。書中還通過具體的作品討論了巴塔耶的文藝思想,分析巴塔耶思想的反理性特色對於以羅蘭·巴特為代表的其他思想家的影響。
往期精彩
原標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年輕人 | 風向書單200908》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