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1470 ——1559),明成化六年生,嘉靖三十八年卒,享年九十歲。初名壁,四十二歲後以字行,更字徽仲。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自號衡山。蘇州人。其父文林(1445——1499),字宗儒,成化八年(1472)進士,歷太僕寺丞,後出任溫州太守,世稱文溫州,五十五歲卒於官。而且文徵明亦擅書法,寫字風格經常瀟灑率意,有宋人意趣。
文徵明幼年不聰慧,八九歲時話還說不清楚,「既長,就外塾,穎異挺拔,日記數百千言」。十九歲挺拔,日記數百千言」。十九歲時,從沈周學畫,二十二歲從李應禎學書,二十六歲從吳寬學文,而且他的門第其師輩,皆是當時文學藝術界名流。故青年時代的文徵明學業大進,名聲日隆。他少年時代,本蓄有大志,「交遊數人,並以義氣相得,以志業相高,以功名相激昂」。但自二十六歲起,至五十三歲止,十赴應天府鄉試,皆不中第。而此時的文徵明早已因詩、文、書、畫名滿海內,故工部尚書蘇州巡府李克誠(充嗣)將其薦於朝廷,經過吏部考試,於嘉靖二年(1523)投翰林院待詔,參與修《武宗實錄》,侍經筵。
文徵明自辭官以後,以書、畫、詩、文為生,實質上成了一位職業書畫家,但他自戒書畫「生平三不肯應,宗藩、中貴、外國也」。唐王曾以黃金數量求獲徵明畫,徵明堅拒不納,就連嚴嵩這樣高位的達官拜訪他,也不回拜。外國貢使途經蘇州,每每以不得其書畫而恨。他孤芳高潔的崇高品德,在當時很得文士敬重。所以文徵明絕去仕途後,也走上了與其師沈周一樣的隱逸道路。三置文徵明一生沉浸於詩、書、畫中,與祝枝山、唐寅、徐禎卿並稱吳門四才子。以詩、書、畫專長而論,書之祝枝山、畫之唐寅、詩之徐禎卿似均在文徵明之上,而獨文徵明則三者均長。
文徵明在書法上亦擅行、楷、篆、 隸、草各體基本上都會,行楷及草書我們都知道比較出眾,但是我們要是拿篆、隸二者相比較,他最喜歡的尤擅作隸書。如王世貞所言:「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人能品。"文徵明還嘗自言:「吾於篆則不能,隸莫吾如古人也。"晚年的李東陽看到文微明的隸書,亦大加讚許,稱:「吾之篆,文生之隸,蔑以加矣。「他的隸書可看作元以來隸書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故何良俊《四友齋從說》評日:「至元則有吳散孟思、褚奐士文,皆宗梁鵠,而吾松陳文東為最工。至衡山先生出,遂迥出諸人之上矣。」
所以文徵明的書法,在當時不僅名動海內,而且海外諸國如日木朝鮮亦知寶藏他的墨跡。朝鮮中期前,大抵為書風之趙子昂一統天下,文徵明書法傳人後,朝鮮書壇亦曾出現過學習文微明的傾向。所以在文徵明四十歲時,他的老師沈周仙逝,其後祝允明於他五十六歲時亦去世,所以從他四十歲之後,執吳門畫壇之牛耳達四十年之久。五十六歲後,執吳門書壇之牛耳達三十二年,因此他對吳門書壇、畫壇的影響最深、最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