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說」的境界,卻說透了人生

2020-11-16 光明網

「境界」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在中國哲學傳統中,「境界」所包含的問題領域甚廣,大體而言,主要與人之品德、情趣、學識、氣象、人格等內在精神世界的各方面相關,難以用概念語言明確界說。

中國古代哲人多以詩意的語言描述人之內在精神世界,以人格的完成為「境界」理論的旨歸。在以王國維、馮友蘭、馮契等哲人為代表的近現代中國的諸種境界論思想中,境界與言說的關係雖然並未被加以專門論述,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已多見於諸多論者的思想中。張世英先生在批判繼承前賢思想的基礎上,在中西對比、古今貫通的宏闊視野下,為「境界」這一中國傳統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增添了嶄新的思想內容,完成了《中西哲學對話——不同而相通》,也為境界能否言說、以何言說的問題賦予了具體的理論形態,並提供了新的答案。

境界的「可說」與「不可說」

張世英依據人的精神自由程度,將人之境界劃分為四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欲求境界」「求實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他認為,這四種境界之間的關係以較為複雜的狀態展現在個人的實際人生中。現實的人往往是四種境界兼而有之,並非獨具某一種境界。以上四種境界在個人身上有著不同的比例,有的人高境界所佔比例較多,有的人低境界所佔比例較多。現實生活中的人因此呈現出了不同的生存樣態。不同層級的境界之間並非彼此隔絕,高境界的內容也時常會顯現於低境界之中,這使得人在各個境界中的具體活動展現出了不同的價值原則。

境界所具有的複雜性,不僅體現於個人身上,也體現在不同民族和時代的文化中。

在張世英看來,「在人與萬物融為一體的現實生活世界之中,語言是世界的意義之寓所」。根據人之活動性質的不同,語言的性質和意義也可分為多種。就性質而言,語言大體可劃分為認識語言(包括科學認識的語言)、功利語言、倫理道德語言、審美語言、宗教語言;語言的「意義」與之相應可劃分為認識意義、功利意義、倫理道德意義、審美意義、宗教意義。各種層次的人生境界在具體個人實際生活中的關係是極其錯綜複雜的,人在各個境界之中的文化活動亦絕非彼此隔絕的,也是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如科學認識活動往往也摻雜審美活動,審美活動也無法離開認識活動等。因此各種語言的意義也不是相互分離的。

與境界的「可說」與「不可說」相關,語言亦可被劃分為詩的語言與非詩的語言。認識、功利、倫理道德語言皆是非詩語言,因受人之主客二分的「在世結構」的限制,只能用於表達「欲求」「求實」「道德」三種境界中的內容,在面對「主客合一」的「審美境界」時則顯得蒼白無力。審美境界在非詩語言面前成了「不可說」的對象。唯有詩的語言才能對審美境界予以言說,道出非詩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意義和內容,使境界中原本「不可說」的內容變為「可說」。通過詩的語言與非詩語言的結合,使世界的豐富意義全面開顯出來。

「在場」與「不在場」緊密融合

張世英認為,「境界」是主客觀交融合一的產物。「『境界』就是一個人的『靈明』所照亮了的、他所生活於其中的、有意義的世界」,即每個人當下生活於其中的具體的時空場域,「也可以說是濃縮和結合一個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三者而形成的一種思維導向。」

這一「時域」與思維導向不僅展示了個體生命當下「在場」的生存狀態,同時也包含其過去和未來等隱沒於「在場」背後的「不在場」的內容。因此,要試圖說明個人的「在場」與「境界」,就必須要對其背後的「不在場」的內容,如其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等內容加以考究。

張世英援引狄爾泰的觀點認為,日常語言的結構中含有「詩性特質」,因而既能夠保持個人的獨特性,又能使個人與他人取得共識和相互認同。正是語言的這一「詩性特質」使得人與人能夠相通。人之現實生活總是「在場」與「不在場」緊密融合在一起,「說出的」總是帶有「未說出的」成分,而日常語言大多數情況下並不一定能夠完全發揮出其詩性特質。詩的語言(嚴格意義上說是語言的詩性特質)的一大特點即是主客合一,能夠融合「在場」與「不在場」。而這一特質是以「主客二分」為基礎的日常語言、科學語言並不具備的。詩的語言具有最強的「思辨性」,能以最簡約的形式表達最精微、最深遠的內容,這也是非詩語言所無法比擬的。

張世英進而指出,詩的語言因以人與世界的融合為存在論根源,重視不在場者並使之得以顯現,因而能夠超越「在場」並通達至「不在場」,從而使人領悟並上達至「萬物一體」的理想境界。詩的語言在此並不是指具體的詩歌藝術作品,而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語言表達方式。在張世英的思想中,詩的語言不僅能夠描繪廣大的世界,也是使人與世間萬有相融通的門徑所在。

在張世英的境界論中,人逐漸體悟到物物、人物及人人之間相互聯繫、影響、作用的「通性」,掌握了「從無限的觀點看事物」的方法,這便是「超越」的精神修煉過程。從時間之內的現實事物超越到抽象永恆的本質、概念,是為「縱向超越」,這一超越形式使得哲學脫離現實與人生。「橫向超越」則強調「在場」與「不在場」的一體性,「是從現實事物超越到現實事物,是始終處於現實世界的超越,是不脫離現實的超越」。「縱向超越」達到「相同」,「橫向超越」達到「相通」。「橫向超越」使人在現實的生活與時間之中把握無窮進展之「奧秘」,使哲學與人生更具詩意,因而要高於「縱向超越」。「橫向超越」正是從「可說」的境界走向「不可說」的「萬物一體」之境界的精神歷程,也是從非詩語言所能夠表達的境界超越到詩性語言才能述說的境界中去的過程。

「萬有相通」與「萬物一體」

張世英認為,「萬有相通」與「萬物一體」不僅是最高的境界,也是使「不可說」的境界化為「可說」的形上學基礎。他採借了海德格爾「澄明之境」一詞以表達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亦即「審美境界」。他強調,「澄明之境」是一個表徵世間萬有之「通性」的本體論(存在論)範疇。對這一境界的訴說必然要通過語言的詩性或詩性的語言才能得以完成。「澄明」即在於「體悟到萬物各不相同而又『相互隸屬』、相互融通為一整體」。

儘管這一「澄明之境」讓人認識到自身的有限性,並要求人從眼前的有限超越到背後的無限中去,但絕不是要讓人疏離現實的人生與生活,而是對人生領域、人生視野的一種擴展,要求人不斷拓展現實性,使人生的意義更加豐富多彩。張世英的境界論因此具有了既入世、又出世,主客觀相統一的性質。

張世英又藉助了中國哲學傳統語彙,將最高的境界表述為「萬物一體」。這一「萬物一體」的理想境界不僅是在場者與不在場者的統一,也是真、善、美等價值之總根源。「通」被張世英視作「萬物一體」之境界的主要特徵。他將事物之間所具有的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等關係皆視作「相通」,並將「相通」的關係從同類、相似的事物之間擴展到了不相似乃至對立的事物之間,認為相通的最大範圍即是「天人合一」與「萬物一體」,世間萬物彼此千差萬別,卻又彼此融通。他認為,「萬物一體」既是不同境界之間得以溝通的哲學本體論依據,也保證了主體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使得人與人之間甚至人與物之間以「語言」為媒介進行交流成為可能。

張世英對境界的思考帶有真切的現實關懷。他的境界論的理論不只在於提高個人內在修養,更在於使人具有尊重、關愛他者的精神。雖強調詩意與審美,但他的境界論絕不是一種「恬靜」「淡遠」甚至「冷漠」「自私」的或「個人主義」的境界論。張世英強調,「萬物一體」之境雖然高遠,但絕不是奧秘的、無法企及的,它在現實事物與人的生活之中充分展現了其「公開性」。

「萬物一體」之境雖然不能以非詩語言來描繪和述說,但在詩的語言的幫助下,我們能夠得見其奧妙。「萬物一體」之境界絕非超然物外、排斥現實生活的「逍遙」與「禪意」之境。要上達至這「萬物一體」之境,必然要經歷荊棘遍布的人生歷程。他也指出,個人對人生境界的培養與提高,不僅需要充分學習科學知識,也需要在人生歷程中汲取人生經驗,磨礪道德意識,培養「民胞物與」的道德情懷,同時需要在對具體的藝術作品的鑑賞過程中塑造與提升審美意識、審美能力與想像力。

張世英以其精微又博大的哲思,從哲學理論的高度為我們說明,「境界」並非什麼玄妙與高深莫測的理論,它與人之生活,尤其是每個人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不同層次的精神境界之間又相互糾雜,說不清道不明。高明的精神境界必然融合真、善、美三種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價值原則,是人之知、情、意全面發展的結果。張世英不僅在學理上論述了真、善、美何以能夠廣泛體現在人之境界中,也道出了人如何通過具體的求真、向善、臻美的實踐活動提升精神境界。人生來都要經歷現實無情的磨礪和鍛鍊,人之境界正是在這些無情甚至殘酷的生命經歷中得以成長、豐富和充實。語言的詩性或詩性的語言,使人能夠突破超越人性的狹隘,突破時空的限制與羈絆,為人的現實生命與生活注入神聖性與永恆性的內容。「境界」的神聖性或永恆性,不同於宗教意義上的神性,而是來自生命本身所蘊涵著的無窮的創造性精神。詩的語言讚頌著人的存在意義,書寫著真善美等永恆價值所散發出的迷人光輝,引領人走進「萬有相通」與「萬物一體」的境界。(王博)

來源: 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王國維3句話說透了人生境界,若能參悟透徹,人生通順
    王國維3句話說透了人生境界,若能參悟透徹,人生通順我們從出生到生命的凋零,在漫長的歲月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挑戰,都說戲如人生,其實人生的偶然性和戲劇性是比編寫出來的情節更加精彩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就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同一句話一個年輕人和一個老年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中間相隔的是幾十年的人生經歷;同一首歌同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聽跟時隔多年之後聽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後來聽的是年輕時候的回憶;在不同的時段裡,你所處的境界也是不一樣的。
  • 千古奇作《素書》:說透人生4種境界
    其中講到,人雖然一樣負陰抱陽而化育,但由於性情稟賦各異,所以可以分為四種境界,這四種境界是衡量個人修行的重要參考,也為人們指明了修行的方向。這是說,人們遵守綱常倫理,勤勤懇懇地勞作,沒有絲毫的背離,日夜相繼,只為生計奔波。這是人生的第一種境界。他們近乎處於一種自然的狀態下,遵守著基本的規矩制度,滿腦子想的都是溫飽,所有的努力都是指向生計和生活,和動物一樣,只為滿足口腹之慾,只為活著,沒有更高的追求,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 佛曰不可說,適時的沉默,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
    沉默不是不說話,也不是無法可說,沉默是一種人生境界,更是一種修養。佛家有言,不可說,道家講三緘其口,儒家也常說沉默是金,所以沉默對於我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人生中少不了沉默,沉默是必須的。安靜的時候,你能夠聽到自己的心聲,可以思考自己的人生,剔除那些沒有意義的雜念。當你創業失敗的時候,你可以沉默下來,思考自己為什麼失敗,當你的愛情遇到挫折的時候,當你因為工作等原因累垮了身體,你可以選擇沉默下來,這時候就會發現沉默是最好的選擇。
  • 人生之境界說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王國維《人間詞話》)《人間詞話》最核心的觀點即是「境界說」: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 【國學】千古奇作《素書》:說透人生4種境界
    其中講到,人雖然一樣負陰抱陽而化育,但由於性情稟賦各異,所以可以分為四種境界,這四種境界是衡量個人修行的重要參考,也為人們指明了修行的方向。  這是說,人們遵守綱常倫理,勤勤懇懇地勞作,沒有絲毫的背離,日夜相繼,只為生計奔波。這是人生的第一種境界。  他們近乎處於一種自然的狀態下,遵守著基本的規矩制度,滿腦子想的都是溫飽,所有的努力都是指向生計和生活,和動物一樣,只為滿足口腹之慾,只為活著,沒有更高的追求,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佛說:不可說,不可說。愛,不可說。恨,不可說。嗔,不可說,怒,不可說。走過半生看透很多事,遇見很多人,洞察很多的人心。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佛前老僧一枯骨。凡事有因必有果,因果自在心中。有些事不可問,不可說。佛陀洞察萬物心中仍有不可說之事,也有不可遇之人,有的人給你帶去痛苦,有的人給你帶去快樂,不能說不去遇見痛苦之事,有的事情不能說透,需要自己去領悟,有些事情只有自己會懂,有一些人只有經歷過才會真正明白。遇人莫說人短,遇事莫做絕情,管住自己的口,沉默是最美的修行。佛曰:不可說。凡事說話留分寸,就是與人和善。
  • 人生三情三說三境界
    擁有了人生珍貴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這樣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人生。二、人生「三說」 人生三要素一一著名女作家冰心說「人的一生應該像朵花,不論男人和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不可。」
  • 覺解、意義與境界——馮友蘭人生境界說及其評價
    馮友蘭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哲學家,人生境界說是他的哲學思想的核心。他從「覺解」入手,推出人生意義在於「覺解」,並依據人對宇宙人生的覺解程度不同,將人生境界劃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個層次。
  • 短短一句話,說透人生!
    短短一句話,說透人生! 人生是一段旅程,走過的路, 就是你編織的生活,我們無法預知以後的路途。
  • 人生三大境界,悟透受用一生
    半月之後,玉米秸稈慢慢枯黃,一些玉米棒垂頭喪氣說:「唉!生命真短暫,我們都將完成自己的使命了。」沒過幾天農民挑著籮筐來地裡,將玉米一個一個的掰斷丟進籮筐內挑回家去。獨獨剩下那一株最大最飽滿的玉米,它暗自思量道:「難道不要我了嗎?我可是最好的玉米棒子,是做種子的好品種呢!」
  • 南懷瑾:三句話說透了人生最高境界,若能達到,前程不可限量
    境界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所以,想要自己有所成長、精進,想要自己的人生有所成就,得到自在幸福,那就得通過修行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對於境界,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有過一番開示:「一個人的經歷和悟性最終決定了他人生的境界。
  • 禪宗常識:禪為什麼不立文字,不可說,不能說?
    禪既無分別,又如何可說呢?易中天表示,禪有三個特點,不可說,不必說,不能說。禪宗追求的是最高智慧,或者說終極智慧,所以不可說;不必說是因為禪宗的特點: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好吧!禪不可說,不必說,不能說,那麼請問,禪師們難道都是一言不發,呆如木雞,像個啞巴的嗎?當然不是,怎麼會!實際上,禪宗不但說話,還愛講故事。有個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
  • 「無欲無求」不得不說的人生境界
    警如在金錢面前,清高尤其不可缺少。錢本身是個好東西,能成人之美。對於好人來說,不妨多多益善。俗話說:「錢多不咬手。」但是,錢既不能有求必得,也不應有得必求。畢竟,人生尚有比金錢更重要不能因迷戀金錢而喪失的東西。從這個角度說,錢對於人的精神品性無異於一種誘惑,品潔者當卻之以必要的清高,在人生的追求過程中,對於金錢有時候需要像對付不速而至的妖女一樣,要有一點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堅定意志。
  • 佛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佛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禪不是知識,不能靠口傳講授,只能靠自己的心靈來感悟。所以禪不可說,只能指點人們去悟;能說的就不是禪了,頂多只能算一種哲理。任何一個回答無法把禪的意思解釋出來,禪的境界就是言語斷道,心行處滅,禪是要心去悟的,許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所以只能用「不可說」來回答。
  • 說透人生哲理一段話!
    說透人生哲理一段話! 有些事明白了就好, 看破不必說破。 人生難得糊塗, 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無論在別人眼中, 你是什麼樣子, 要記住: 不與事爭,因為爭不過因果; 不與人爭,因為會傷了感情;
  • 佛教「不可說,不可說」背後的神秘啟示
    這些情況都從根本上損減了「不可說」的高妙境界,起到很消極的作用。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這「不可說」呢? 我們首先得問:「說」是什麼?在一篇文章中,我是這樣回答的:「說不是朵頤翕闢的作聲,而是藉此有聲有色展出的指明。」在這一意義下,連篇累牘的人云亦云,喋喋不休的街談巷議就算不上說,因為它們並沒有指明寂照明覺的境界。
  • 佛說:凡事都有定數,不可說,不可問,不可求
    佛說:不可說,一說便是錯,凡事有因果,因果在人心。給你帶去痛苦的人,不可說;給你帶來快樂的人,不可說。有些事,不能說透,需要自己去領悟;有些事,只有自己懂;有些人,只有自己去經歷才明白,遇人莫說短,遇事莫做絕。
  • 禍從口出,人生在世不可說的六句話,你說過嗎?
    每天在這裡期待,只為你的到來,讓我們一起聆聽他人的情感歷程故事hello,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今天的小會說情感,我是小會。今天呢我們來說一說,人生在世不能說的六句話,我們一定要牢記在心,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佛說,不可說,不可說……
    01 慈悲佛說:放過他人為慈,放過自己為悲。人生苦短,可以執著,但不要執念。執著,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心中還有其他人的存在。執念,是因為只看到了自己。03 笑對人生佛說: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
  • 一幅對聯,說透人生哲理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梁啓超稱他為「五百年來第一偉人」;曾國藩說:「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論軍功,他平太平天國,特別是收復新疆,戰功赫赫;論文採,他為江蘇無錫梅園題寫的一幅對聯,字字珠璣,說盡人生哲理,深得許多當今許多高端人士的喜愛,奉為做人做事的經典準則。這副對聯為: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坐,向寬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