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2020-12-09 貓媽聊教育

新的語文書——統編版教材,增加了文言文、古詩詞的內容,篇幅和難度都大幅增加,今後語文將成為重要的拉分項。

小學階段學業較輕鬆,課餘時間充裕,一定要多積累古詩詞。

今天,我推送的是第第15首古詩《出塞

學古詩,重在積累,如果學有有餘力,就按照這3步來學,堅持下去,積少成多,會慢慢喜歡上古詩,對應的考題也不怯,反而成了加分項呢!

一、原詩

讀準字音,再誦讀

我推送的是帶拼音的原詩,這樣能夠讀準,避免讀錯音。凡事先入為主,一旦讀錯,再糾正要花上好幾倍的時間。

這首詩要注意兩個多音字,具體見下圖:

二、譯文

★關鍵詞

讀熟了之後,就來了解詩的內容。詩胡」的意思是「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見上圖。

說意思

熟讀這首詩後,說一說這首詩寫了什麼?如果說不出來,就把下面的譯文讀讀,了解詩意。

譯文只供參考,能敘述出大意就已經很棒,不要讓他們照書念經。

我們要尊重閱讀的獨特感受,只要能說出大概內容,說明理解了,內化了,這過程其實是在提高語言能力與理解力。

三、拓展

對於古詩文,背誦是重點,不用過度解讀,但對於求知慾強的你,我們完全可以進行拓展。

★聊體裁

《出塞》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是唐詩中最好的七絕,被稱為七絕的壓卷之作。

前邊,通過這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來複習好好幾詩律詩和絕句,大家應該都能區分七律、五律、七絕和絕了。

如果還是記不住,那就用這個方法死記硬背:先數句,律8絕4,再數字,7個字就是七言,5個字就是五言。

★聊作者,記標籤

詩人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在七絕方面他與李白齊名,被譽為「七絕聖手」。他是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的宮怨詩也很出名,被譽為是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

聊聊詩人的生平,記住4個標籤:盛唐 七絕聖手 邊塞詩人 宮怨詩。

★溫故知新

第1首學的詩《從軍行》,也是王昌齡的代表作,把這兩首詩對比一下,感受一下王昌齡在邊塞詩的高超造詣。

背過的古詩很容易一下子就忘了,要多複習,學新詩時,聯繫之前學過的古詩,這是鞏固的一種好方法。

▲▲▲敲黑板:

我們來總結《出塞》學習要點:

1. 工整抄寫《出塞》並熟讀成誦,並復背《從軍行》。

2. 理解詩中「飛將」指的李廣,牢記後兩句。

3. 能用自己的話說詩的意思。

4. 考點如下圖:

讓我們一起堅持,徜徉詩海,背好每一首古詩詞。

相關焦點

  • 王昌齡《出塞》為什麼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王昌齡《出塞》為什麼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盛唐詩歌的星空之下,佳作迭出,星光熠熠,萬象爭輝。然而在這其中,有資格被評為唐詩七絕"壓卷之作"的,卻只有鳳毛麟角的幾首詩,而王昌齡的《出塞(其一)》就是其中的一首,可謂是詩中的詩、七絕中的七絕了。
  • 王昌齡的《出塞》為什麼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而王昌齡、王之渙就是七言絕句的重要的開創性人物。 詩一直是伴隨音樂發展的。而七絕用在送別歌詠是非常合適的,短短四句,後味無窮,又不拖沓纏綿,所以七絕中的送別詩特別多。王昌齡自負「七絕聖手」,送別詩大概佔了他所有作品的四分之一,而盛唐七絕四百多首,王昌齡一個人就貢獻了七十多首,將近六分之一。他以一人之力,扛下盛唐七絕一角。
  • 「七絕聖手」王昌齡《出塞》被譽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王昌齡不僅是邊塞詩派的重量級人物,而且還是邊塞四詩人之一。這是一種「從對方落筆」的寫法,不由讓人想起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明明是自己懷念兄弟,卻偏要從兄弟那一方來寫,更顯出他的思鄉之切。王昌齡這首詩,和王維那首詩,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王昌齡尤其擅長七絕,所以獲得了「七絕聖手」的稱號。七絕聖手,多麼響亮的名號。由此可見,他的七絕在唐詩中有多麼的牛。
  • 王昌齡的這首詩,氣勢雄渾,被後人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在浩瀚的唐詩中,有好幾首七絕都被後代評家推為壓卷之作,今天小樓要和大家一起精讀的王昌齡的《出塞》,就被明代詩人李攀龍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同為明代詩人的楊慎在編選唐人絕句時,也將其列為第一。壓卷之說,雖然沒有什麼客觀的標準,但也能說明王昌齡的《出塞》唐人七絕中的重要地位。
  • 盛唐最經典的二首《出塞》詩,七絕中的壓卷之作,唐音的典型代表
    邊塞詩又稱為出塞詩,是一種以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羈旅生活題材的詩歌。雖然漢魏六朝時期出塞詩就已經開始形成發展,但唐代無疑是出塞詩的黃金時代,僅僅是《全唐詩》當中收錄的出塞詩就多達二千餘首。出塞詩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題,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或抒發戍邊將士的歸思、家中思婦的離恨等。出塞詩是盛唐時期的主要題材,由此產生了以王維為代表的許多著名邊塞詩人,如王昌齡、岑參、高適。另外也有不少的出塞詩名篇傳世,如王昌齡的《出塞》,王之渙的《出塞》等。
  • 唐人絕句的4首壓卷之作,每一首都能與王昌齡的《出塞》一爭高下
    但關於唐代詩人的七絕,誰才是真正的壓卷之作,卻是古典詩歌評論中一直爭論不下的問題,明清兩代爭論了幾百年。詩歌評論家們各有各的看法,一般都認為成就最高的是李白,其次是王昌齡。王昌齡詩歌的總體成就比不上李白、杜甫,但七絕的藝術成就卻非常高,有「七絕聖手」的稱號,最著名的是經典邊塞詩《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讀王昌齡的《出塞》,邊塞詩把盛唐的偉岸表達如此通透
    今天讀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被稱為「七絕聖手」,在唐朝詩人中地位非常重要,讀邊塞詩必讀王昌齡。明朝「後七子」首領之一李攀龍總結唐詩時,稱這首《出塞》是七絕中的「壓卷之作」,而「後七子」的另一個首領王世貞也說,七言絕句中「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少伯就是王昌齡,太白當然是李太白了。
  • 唐詩中最好的七絕,王昌齡代表作,3步學第15首古詩《出塞》,
    ★聊體裁 《出塞》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是唐詩中最好的七絕,被稱為七絕的壓卷之作。在七絕方面他與李白齊名,被譽為「七絕聖手」。他是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記住4個標籤:盛唐 七絕聖手 邊塞詩人 宮怨詩。
  • 從壯懷激烈的《出塞》,去體悟「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邊塞豪情
    從壯懷激烈的《出塞》,去體悟「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邊塞豪情以「詩」為美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大特色,從先秦時期的《詩經》再到《唐詩三百首》,一首首寓意深刻的經典詩文,不僅記錄了歷朝歷代的文學發展之路,同時也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特色。
  • 王昌齡的一首《出塞》,為何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軸之作」?
    而今天想和大家談論的是被稱為「四大邊塞詩人」之一的王昌齡。王昌齡被世人尊稱為「七絕聖手」,其詩句壯美,有著大氣磅礴的意蘊。在其詩中你會感到包羅萬千,王昌齡有一首《出塞》被明代詩人李攀龍評為唐詩七絕的壓軸之作,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一首詩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
  • 王昌齡的一首詩,大氣磅礴,氣象萬千,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邊塞風光遼闊壯美,大氣磅礴。視野的開闊會帶來心胸的寬廣。邊塞詩就是這樣的一種類型。「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樣的詩句只有面對塞外的風景才能寫得出來。今天我們就要介紹一首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詩。
  • 王之渙和王昌齡,同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誰的影響更大?
    唐玄宗開元年間,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詩人名聲都很大,又都落魄不遇。有一天,下著小雪。三位詩人相約一起來到一家酒樓,賒酒小飲。剛坐下不久,忽有十幾位梨園歌妓,在伶官帶領下,登樓會宴。於是,三位詩人為躲避喧鬧進到了裡間。不多久,又進來四位妙齡女郎,皆是當時京都著名的歌妓。
  • 王昌齡的一首出塞,寫盡人生豪邁,被人推獎為七絕壓卷之作
    邊塞詩作為唐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題材多以思鄉,徵戰為主題,描寫了邊塞荒涼與空曠,也是對戰爭的間接控訴。一大批優秀的邊塞詩人寫就了很多讓人難忘的邊塞詩。「都以或雄渾或強健的筆觸寫出了詩人的愁思或臨戰的氛圍。對於王昌齡來說,他的詩是大唐的一個異數,他的詩在所有的邊塞詩中獨佔風流。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他的一首邊塞詩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盛唐著名詩人王昌齡,為什麼被世人稱作七絕聖手?
    王昌齡也是唐朝有名的詩人之一,是與高適、岑參一樣的邊塞詩派詩人,王昌齡大概出生於698年,家境貧寒,直到30歲,王昌齡才成為進士,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後來被貶到嶺南一段時間後再次被調回長安。王昌齡在遊襄陽的時候,曾與孟浩然見面,後來又結識了李白,當時兩人都是在貶途中。
  • 王昌齡《出塞》,被稱為唐朝七絕第一,你認為它名副其實嗎?
    唐朝是詩歌的巔峰時期,每一個詩人都如天上明星,每一首詩都是上品佳作,以七絕為例,被稱為「七絕第一」的詩,除了王昌齡《出塞》,還有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翰的《涼州詞》,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等。 而最先提出以王昌齡《出塞》為七絕壓卷之作的是明朝人李攀龍。
  • 王昌齡這首邊塞詩氣勢雄壯,被後世學者譽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說起中國燦爛的文化歷史,人們都會情不自禁的想到唐朝,因為唐詩的繁榮和發展,賦予了這個朝代特有的富麗堂皇的神秘色彩。在中國每個人文化啟蒙的開始,都是以唐詩作為開端,從李白朗朗上口的《靜夜思》,再到唐後主《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家仇國恨。
  • 堪稱古今第一的「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千百年來從未被超越
    新體詩運動到初唐完成,最終確定了五、七言古近體詩,成為當時和後世詩人常用的百代不易之體。唐詩今存五萬首之多,明代胡應麟曾讚嘆道:「甚矣,詩之盛於唐也。其體則三四五言、六七雜言、樂府、歌行、近體、絕句,靡弗備矣」。唐詩的最大特點是內容的生活化、創作的社會化。初唐時,律詩——首先是五言律詩定型,並產生大量佳作。
  • 王昌齡最經典的一首詩,被後人譽為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 王昌齡的一首詩,有不滿有悲嘆,更被人稱為七絕的壓卷之作
    王昌齡的一首詩,有不滿有悲嘆,更被人稱為七絕的壓卷之作。有些東西小的時候就讀過,但是當時並不懂深意,長大再讀之後才能品出其中的意味出來。這一首詩是出自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所謂出塞就是唐代詩人以邊塞為題材寫的詩,在許多詩人的筆下,都有過類似題材的詩詞,而王昌齡的這一首,卻成為詩詞眾多詩詞中的佼佼者。王昌齡是唐代詩人,在唐朝的時候邊關境地陷入長久的戰爭之中,當時漢朝的大將軍衛青曾奇襲龍城,後來與匈奴作戰七戰七勝。
  • 心酸卻又霸氣的一首詩,堪稱唐詩七絕之首!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著名詩人,他的邊塞詩寫的很好,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所謂邊塞,就是指邊疆地區的要塞,當然,也可擴大到整個邊疆地區;而七絕聖手呢,就是寫「七言絕句」特別厲害的高手!他有一首《出塞》,非常著名,曾被評論家推崇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也就是最最厲害的七絕!原詩如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譯文: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依然都在,徵程萬裡的勇士卻還沒有回來。只要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健在,絕不會讓匈奴的戰馬度過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