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稱「詩至唐而極其盛」。新體詩運動到初唐完成,最終確定了五、七言古近體詩,成為當時和後世詩人常用的百代不易之體。唐詩今存五萬首之多,明代胡應麟曾讚嘆道:「甚矣,詩之盛於唐也。其體則三四五言、六七雜言、樂府、歌行、近體、絕句,靡弗備矣」。唐詩的最大特點是內容的生活化、創作的社會化。
初唐時,律詩——首先是五言律詩定型,並產生大量佳作。律詩是嚴格意義上的格律詩,講求聲律和對仗。律詩主要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兩類。它每篇八句,兩句相配為一聯,每聯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盛唐時,主要有兩種題材的詩歌: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人對五言律詩情有獨鍾,邊塞詩人則對七言更有興趣。盛唐文藝以詩和音樂為極詣,而七言絕句和七古古詩與樂府關係最深,這兩種詩體遂成為盛唐詩人尤其邊塞詩人的拿手好戲。
七絕在盛唐大量入樂稱「唐樂府」,是最富有生命力和藝術潛力的詩歌體裁,不僅詩人創作,在民間也擁有相當數量的無名作者。盛唐時期,絕句藝術領域湧現出了成批高手和大量傑作,除李白外,還有邊塞詩人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七言絕句成為一種以小見大、深入淺出、情韻雙絕、雅俗共賞的成熟詩體。下面這首詩便是一首經典的七言絕句,可以說是歷史上最難以超越的一首七絕,甚至,被稱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出塞·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王昌齡長於七言絕句,所作篇篇俱佳,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人中,王昌齡以擅長七絕而名重一時,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王昌齡的邊塞詩多抒發安邊定遠的理想,有對衛國將士的歌頌,也有渴望和平、反對擴張戰爭的思想傾向,他站在人民和士卒的立場上言志抒情,對邊塞戍卒寄予極大的同情,言少意多,雄渾自然,深受後人推崇。
王昌齡的詩為唐代戍邊將士樹起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集體形象,他善於通過二十八字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人的內心世界,被稱為「詩家天子」。這首《出塞》,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作,詩人緊緊抓住月照邊關的典型環境,從千年之前、從萬裡之外入筆,以「秦時明漢時關」統攝全篇,天上人間相觀照,明月漢關相輝映,概括性地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意境恢宏深遠,內容含蘊豐富,神韻雅致俊邁,被後人推崇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