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西上梵淨山的佛教聖地,也是貴州最有名的書法之鄉

2020-12-07 摘南辰

印江位於貴州省黔東北、銅仁市西部,梵淨山西麓,是中國少有的土家族自治縣。印江的面積為1969平方公裡,人口45萬人,其中土家族佔70%。唐朝時期,該地區開始隸屬於思州田氏,先後建立了「思王縣」、「思邛縣」。明朝時期改為「印江縣」,印江是從「邛江」演變而來,據說當年地方官員向皇帝呈報印江政況,皇帝一時沒注意,把「邛」字認做「印」字,於是從此就叫做「印江」。

1413年,思州田氏土司滅亡,黔東北實行「改土歸流」,加速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明清時期的「流官」在印江縣內辦義學,建書院,設學宮,修考棚,推行科舉制度,使得印江的文化水平得以突飛猛進。現在縣內還保留有文廟、文昌閣、魁星樓、文筆塔等古建築。1596年,印江知縣張鎔創立了龍津書院,清朝康熙年間改為依仁書院,該書院成為黔東北最早的書院之一,也是印江民族中學的前身。

新業鄉文昌閣

依仁書院

學校的興起加速了教育的進步。永樂年間,貴州第一次與雲南聯科,在貴州僅有的五名工額中,印江的周冕即以第三名而榮膺貴州首屆舉人。在1537年貴州設闈前,貴州與雲南聯科期間,印江中舉的就有六人,佔思南府四分之一。自明中葉迄清,印江中進士的有十人,舉人按近百名,次如貢生、監生、生員則不下千人。幾乎村村寨寨都有「有功名」的人家。

田氏宗祠

而印江在中原文化的薰陶之下,逐漸成為了一個書法之鄉。明代時期,印江的書法文化就開始萌芽,如後擢直隸都察御史的肖重望曾經撰書於印江城東河縫的石聯,其筆力遵勁,字跡縱橫奔放,至今猶存。終明一代,印江生員及舉貢進士中,多半善書。清朝乾隆年間印江知縣、《歧路燈》的作者李綠園就稱印江為「書鄉」。清朝晚期,又出現了魏祖鏞、唐鍾英、鄢師竹、王佑之、吳步雲、王孔滋、白遂之、張伯謙等數十位書法家,其中以嚴寅亮最有名,清朝皇家園林頤和園牌匾即為其所題。

嚴寅亮雕像

民國時期,印江又出現了魏幼安、徐儒質、王孔滋、魏經略、白遂之、戴傳忠等書法家,對印江書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當代的印江書壇更是群星燦爛,書法名家輩出無窮。著名的有王峙蒼、魏宇平、楊昌剛等現代書法名家,還湧現了像李敦禮、王新華、汪定強、覃義元、吳道琪、安天權、楊炳權、王芝富等現代書法家。201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正式授予印江「中國書法之鄉」稱號。

印江的文化底蘊深厚,其自然風光也是絕美。印江是西上梵淨山的通道,梵淨山風光也就佔據了印江的大半風光。梵淨山是武陵山的最高峰,海拔2572米,位於江口、松桃、印江三縣交匯處,其中旅遊開發主要位於江口縣境內。從明代以來,梵淨山就成為了佛教聖地,如今被評為了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等。梵淨山之景,四季皆美,春季可以高山萬畝高山杜鵑、夏季可避暑、秋季欣賞「十裡不同天」的植被景觀、冬季可以體驗「梵天淨土」的冰雪世界。

梵淨山印江大門(西門)到印江縣城約45公裡,可以在「梵淨山西」下高速,走28公裡的山區公路,到達景區門口。從印江景區大門上山,坐觀光車到半山腰的棉絮嶺,然後再徒步2個小時可到山上拜佛臺。相對東線(江口)的8000級臺階,爬山路線要短些,也要平緩些。對於徒步愛好者來說,選擇從印江上梵淨山是最佳選擇。

梵淨山是中國的佛教名山,北宋初年,在該山西麓的思邛縣興建了貴州省較早的一座寺院——西巖寺(今印江縣城郊),實為梵淨山佛教的祖庭。明初,由於梵淨山風光神奇,佛教於是興盛起來,成為僧眾嚮往的「梵天淨土」,故正式得名「梵淨山」,民間則稱「大佛山」,並形成了 「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腳庵」。梵淨山的寺廟中,最為壯觀的是護國禪寺,位於印江永義鄉大園址村,原名天池院,始建於宋代建炎年間,清初更名為護國寺。該寺佔地48餘畝,寺內題詠、楹聯頗多,尤以嚴寅亮所書正殿長聯及匾額最為珍貴。整個寺廟群均為木結構,建築精美。畫棟雕梁,具有典型的南方民族建築風格。護國寺歷代都有高僧住錫,僅萬曆後至清末有名有姓的僧侶數以百計,他們的德行修業、舉止風範為後人所敬仰。

護國禪寺

梵淨山山腳之下,有著許多如世外桃源的村落,保留著古老而豐富多彩的民族習俗,其中以土家族風情最有濃厚。土家族的節日主要有「土家趕年」、「六月六」、「土家女兒會」等,有土家擺手舞、土家金錢竿、土家紅棺葬等獨特的民俗活動。目前,印江縣已經有9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分別是團龍村、方家嶺村、中堯村、虹穴村、渠溝村、黔溪村、興旺村、芙蓉村、坪所村。

其中最有名的是團龍村。梵淨山又名九龍山,團龍為首。古諺:「梵淨山出奇,九十九道溪,誰人能識破,銀子用撮箕」。團龍完整保留了土家吊腳樓、風雨橋等土家民居,完整保留了過趕年、儺堂戲、花燈、女兒會、山歌對唱、擺手舞等土家民俗活動,團龍——「天然土家民俗博物館」。

自古名山出好茶,從明代開始,團龍村出產的茶葉就成為了貢茶。明清時期的團龍人喜飲「灌灌茶」。21世紀初,永義鄉團龍村仍有15世紀種植的老茶樹30多棵,其中最大的一棵據專家考證是中國最大的、生長較好的茶樹,被譽為「中國茶樹王」。

方家嶺村地處纏溪鎮南面,全村共有13個自然寨,是一個典型的土家族、苗族雜居的古村落,2014年被列入中國第三批傳統村落。隨著「中國傳統村落」名頭「加身」,當地政府正加緊編制方家嶺村傳統文化保護村落的保護性開發規劃,爭取資金修繕村裡的古建築和打造蝴蝶井、蝴蝶山等10多處人文景觀,以自然景觀為基礎,打造成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旅遊景點。

印江朗溪鎮坪陽村滎家灣保留有砂陶製作技藝。清代中期(約1810—1820年),湖南辰溪劉開河之父考察朗溪滎家灣藏有豐富的白鱔泥、高嶺粘土,便來此定居建窯燒罐,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2014年,坪陽村滎家灣砂陶製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離印江縣城20公裡就到了合水鎮,有一依山傍水的村莊叫著蔡家坳。「蔡倫古法造紙文化村」位於此地。在村莊的沿河兩岸,有傳統造紙工具器皿,有古老水車、水槽、烤料窯、一百多個老作坊。蔡倫是湖南人,蔡家坳村寨蔡氏百姓多從蔡倫老家遷徙至此,帶來了蔡倫的古法造紙文化,流傳至今。這裡的百姓紀念著蔡倫祖師,家供蔡倫紙牌神位,並在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蔡倫生日舉行紀念蔡倫活動。

最後介紹印江的美食。印江的美食和銅仁的其他地區大同小異,主要有社飯、綠豆粉、包穀酸辣子、酸扎魚、酸芋荷、炒米、糯米酸辣子,其中包穀酸辣子和糯米酸辣子最有特色。包穀酸辣子就是將包穀打成面,和剁碎的紅辣椒拌好,舂成坨後放到罈子裡醃製而成。可以用來蒸或者油炸,酸辣爽口,非常下飯。糯米酸辣子和包穀酸辣子一樣的做法,只不過將包穀面換成了糯米粉。

相關焦點

  • 印江:西上梵淨山的佛教聖地,也是貴州最有名的書法之鄉
    田氏宗祠而印江在中原文化的薰陶之下,逐漸成為了一個書法之鄉。明代時期,印江的書法文化就開始萌芽,如後擢直隸都察御史的肖重望曾經撰書於印江城東河縫的石聯,其筆力遵勁,字跡縱橫奔放,至今猶存。終明一代,印江生員及舉貢進士中,多半善書。清朝乾隆年間印江知縣、《歧路燈》的作者李綠園就稱印江為「書鄉」。清朝晚期,又出現了魏祖鏞、唐鍾英、鄢師竹、王佑之、吳步雲、王孔滋、白遂之、張伯謙等數十位書法家,其中以嚴寅亮最有名,清朝皇家園林頤和園牌匾即為其所題。
  • 銅仁印江縣6大旅遊景點,除了梵淨山還有這些,值得收藏
    去貴州銅仁梵淨山,一定會路過三個縣,江口、松桃和印江。這三個縣的名字也是很好聽的,詩情畫意,有少數民族味道。根據《貴州通志》載:「古人說:『邛山峭勁,邛水秀折』,大聖礅方邁峭立,高入雲霄,是印江山川最顯者,遠望如印,印江亦稱思印,明初改為印江。」
  • 貴州第一山,不僅是佛教聖地,還是天空之城
    中國佛教有五大名山,其中有一處在浙江雪竇山和貴州梵淨山中存在爭議。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貴州梵淨山。貴州的梵淨山名字取自於「梵天淨土」之意,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了,自古是中國的佛教道場和自然保護區,青山綠水,人傑地靈。梵淨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海拔在2500米以上。天暖和以後是全家一起登山出遊的首選。
  • 貴州印江梵淨山彌勒菩薩道場在護國禪寺揭幕(圖)
    「梵淨山彌勒菩薩道場」揭幕    梵淨山佛教文化研討會現場佛教在線11月24日貴州訊 11月23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題寫的「梵淨山彌勒菩薩道場」在梵淨山護國禪寺揭幕。2004年9月23日中國梵淨山佛教文化研討會暨護國禪寺大雄寶殿佛像開光大典開幕式上,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學誠法師發表講話說:梵淨山是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梵淨山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是與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峨帽山普賢菩薩道揚、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齊名的中國佛教名山。
  • 貴州印江:續寫「貢茶」傳奇
    一杯好茶裡,註定有一個屬於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春天,生機盎然、香氣醉人。印江,地處世界自然遺產地梵淨山西麓,是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範區。翻開《印江茶業志》,幾乎每一頁都能聞到茶香。世代居住在這片紅色熱土上的印江各族人民,早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 梵淨山,彌勒菩薩的道場,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
    貴州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有令人驚嘆的人文風情,很多年了,我都不記得去過貴州多少次了,前幾天,我又遇到了貴州的朋友,這次我們的目的地是梵淨山,彌勒菩薩的道場,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梵淨山,原名「三谷」,以「梵天淨土」命名,位於貴州省銅仁市江口、鄞江、松濤交界處。是中國罕見的佛教道場,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五大名山,梵淨山的特點是原始荒野,這裡有雲瀑、禪霧、幻影、佛光四大天文奇觀,為梵淨山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
  • 貴州梵淨山入選世界自然遺產,我國第53個世界遺產,總量世界第一
    自然生態自然優美梵淨山原名三山谷,得名於梵天淨土,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處,是武陵山脈主峰,遺產地面積400多平方公裡。原始洪荒是梵淨山的景觀特徵,雲瀑、禪霧、幻影、佛光四大天象奇觀,標誌性景點有:紅雲金頂、月鏡山、萬米睡佛、蘑菇石、萬卷經書、九龍池、鳳凰山等。
  •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書法之鄉貴州銅仁
    銅仁是書法之鄉,明清之際湧現了周冕、周以湘、王道行、潘登雲、嚴寅亮、鄢師竹六位書法家。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9個,國家礦山公園1個,國家級喀斯特地質公園1個。滬昆鐵路、滬昆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銅大高速公路、思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銅仁市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地理坐標居於東經107』45'—109』39』,北緯27'07』—29。
  • 以賽促旅,「環梵賽」助力印江打好「融合」牌
    環梵淨山公路自行車賽以梵淨山命名,自2011年首屆「中國梵淨山『環梵』公路自行車挑戰賽」舉辦以來,已成功舉辦十屆。十年的深耕與積澱,讓「環梵賽」成為當地宣傳「多彩貴州」品牌、展示「梵天淨土·桃源銅仁」魅力的賽事名片,並不斷帶動著當地全民健身事業的廣泛開展和體育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為當地全面實現脫貧攻堅注入體育活力。
  • 江口:銅仁母親河錦江的發源地,貴州第一名山梵淨山坐落於此
    1880年,貴州巡撫岑毓英建議將銅仁縣的縣治遷徙到了大江口。到1913年,全國進行行政區劃改革,將銅仁府改銅仁縣,而原銅仁縣也就改為了江口縣。江口縣雖然沒有什麼名氣,但是境內的梵淨山景區卻已經成為了貴州第一名山。梵淨山是武陵山的最高峰,海拔2572米,位於江口、松桃、印江三縣交匯處,其中旅遊開發主要位於江口縣境內。
  • 江口:銅仁母親河錦江的發源地,貴州名山梵淨山坐落於此
    一八八○年,貴州巡撫岑毓英提議將銅仁縣遷往大江口。一九一三年,國家進行行政區劃改革,把銅仁縣改為銅仁縣,原來的銅仁縣也改為江口縣。儘管江口縣名不見經傳,但境內的梵淨山景區卻成了貴州第一大山。凡屬武陵山最高峰的梵淨山,海拔2572米,位於江口、松桃、印江三縣交界處,旅遊開發以江口縣為主。
  • 來貴州看看吧,這裡有佛教聖地梵淨山,遠離塵囂的靜謐小鎮
    那就來貴州看看吧。這裡有佛教聖地梵淨山,遠離塵囂的鎮遠古城、丹寨小鎮。」01梵淨山梵淨山,中國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世界最大彌勒金佛供奉梵淨山,是西南地區千年佛教名山,護國寺、承恩寺皆位於此。觀音瀑布位於梵淨山黑灣河景區內,因形狀像一幅手持玉淨瓶的普降甘露的觀音像而得名。唐僧當年從西天取經回來經過梵淨山時,便率眾徒弟在此停馬歇息。白龍馬此 時早已汗流浹背,他就此山水秀麗,乃人間美景,世外桃源。清澈見底的泉水讓它忍不住一躍而進,好生涼快。可這一洗就洗出了禍端,佛山乃清淨之地怎能裸身洗浴。
  • 貴州這座佛教仙山,位列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至今已有十億年歷史!
    梵淨山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的中部地區,介於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之處,是中國黃河以南最早從海洋中抬升為陸地的古老地區,梵淨山第一次出現是在十億年前,後經過漫長的演變,經歷了多次的滄海桑田之變,才形成了現在的梵淨山。是否還記得五柳先生筆下的"武陵"?
  • 《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特種郵票即將面世
    佛教在線9月2日訊  據中廣網報導:為了在方寸之間展現梵淨山這塊神奇土地的獨特風貌,更好地推動貴州旅遊業的發展,國家郵政局將在9月18日正式發行《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特種郵票,這是國家郵政局發行的貴州省風景區題材的第三套特種郵票。梵淨山系五陵山脈的主峰,位於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是中國五大佛教聖地之一。
  • 貴州銅仁:梵淨山茶香溢天下
    梵淨山茶的兩個主導產品——梵淨山翠峰茶和石阡苔茶,分別於2006年、2009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並註冊登記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05年以來,梵淨山翠峰茶和石阡苔茶的產地印江自治縣和石阡縣,先後被授予「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苔茶之鄉」、「中國長壽之鄉」、「貴州最美茶鄉」和「全國重點產茶縣」稱號。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被授予「中國古茶樹之鄉」稱號。
  • 梵天淨土—貴州梵淨山膽小的人都不敢登頂
    梵淨山,原名「三山谷」,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得名「梵天淨土」,國務院於1978年將其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淨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榮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之一。梵淨山是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梵淨山是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圈成員單位之一。梵淨山位於中國貴州銅仁市的江口縣、印江自治縣、松桃自治縣交界處,為武陵山脈主峰,海拔2494米。
  • 《國家地理》雜誌評出2019年全球最值得旅遊目的地 梵淨山成為國內...
    今年年初,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2019年全球最值得到訪的28個旅遊目的地,貴州梵淨山位列第三,成中國唯一入選。 此次評選的全球最值得到訪旅遊目的分為城市、自然、文化和探索四個類別,各類別選出7個目的地。在總體推介中,貴州梵淨山排列第三位,但以「自然」這個類別來看,排在了第一。其他入選的旅遊目的地還包括墨西哥的墨西哥城、秘魯的樹冠走廊、紐西蘭的坎特伯雷、越南的黃連山等。
  • 66個脫貧縣鄉村遊|梵淨山下脫貧路,武陵佳境風光妙
    古老地質形成的特殊地質結構,塑造了梵淨山的千姿百態和崢嶸奇偉的山嶽地貌景觀。全境山勢雄偉,層巒疊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聳,溪流縱橫,飛瀑懸瀉。梵淨山的聞名與開發均起源於佛教,遍及梵淨山區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龐大寺廟群,奠定了梵淨山乃著名「古佛道場」的佛教地位,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菩薩道場,佛教文化為蒼蒼茫茫的梵淨山披上一層肅穆而神奇的色彩。
  • 三「茶」的印江,不喝茶是不好的
    印江是一個茶香小縣,當地空氣清新,山林鬱鬱蔥蔥,自然是一個休閒的好地方。美麗的風景、歷史文化和美味佳餚融為一體,你可以理解為什麼印江如此難忘。印江是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他屬於貴州省銅仁市,他位於梵淨山的西部,他始於「思王縣」年唐武德,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澱。
  • 梵淨山佛教研究新發現 天隱禪師大振臨濟宗風
    位於今黔東銅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挑三縣之間的梵淨山  梵淨山位於今黔東銅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挑三縣之間,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海拔2572米,總面積567平方公裡,是西南佛教勝地。梵淨山佛教宗屬禪宗,明清以來,梵淨山禪宗始傳破山臨濟一系。而開創中華寺(今鳳岡縣王寨鄉)的天隱道崇禪師是破山海明的再傳弟子,名僧敏樹如相的首席弟子,為臨濟正傳三十三世,筆者曾據天隱與梵淨山佛教淵源關係擬寫了《中華山天隱禪師與梵淨山佛教》一文,發表於2010年10月1日《貴州政協報》和2013年1月6日《鳳岡報》,隨著研究深入,今又有一些新發現,遂將其整理補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