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緊跟陌生人借了耳機來聽,值了!」「這是與人類精神庫的連接。」「觸動心靈的好聽!呼吸都不自覺屏住了。」「經典就是經典,讓人舒服,讓人充實。」「今天的音樂大師課,滿足!」聽了「貝多芬在中國」馬拉松音樂會,觀眾紛紛發彈幕表示。
12月16日,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日當天,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頻率聯合阿基米德APP、話匣子FM,全球同步直播了「貝多芬在中國」馬拉松音樂會。
為了和16日的誕辰日相呼應,馬拉松音樂會從早上8點持續到晚上24點,全長16小時。
「貝多芬在中國」馬拉松音樂會幕後照
百位音樂家接力了這場音樂盛宴。直播現場以「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等形式,從音樂家、學者、樂評人、策劃人、樂迷等多重視角,全方位展現了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及人文精神,呈現了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普及發展,展示了中國音樂家的風採。
幕前:貝多芬是精神寶藏,沒有音樂家可以避開貝多芬的作品是很多人古典音樂普及路上的「敲門磚」,囊括了交響樂、室內樂、聲樂等多種音樂體裁,成就了諸多不朽經典。
直播當天,馬拉松音樂會專門撥出近8小時的篇幅,邀請近60位海內外音樂家,帶來貝多芬多部經典作品的純正演繹,將這場音樂盛宴推向高潮。
小提琴家寧峰聯手大提琴家朱琳、鋼琴家左章演出了《第七鋼琴三重奏「大公」》
作為其中一位音樂家,小提琴家寧峰聯手鋼琴家黃秋寧獻演了《第九小提琴奏鳴曲「克魯採」》,聯手大提琴家朱琳、鋼琴家左章演出了《第七鋼琴三重奏「大公」》。
「兩首作品是貝多芬這兩種類型作品裡的巔峰之作,所以不是我選擇了它們,而是它們選擇了我。」寧峰說,兩首作品創作於貝多芬的中晚期,這是他的成熟期,脫離了海頓、莫扎特對他的影響,找到了自己的風格。與此同時,他開始失聰,創作也有點脫離現實了,「這種脫離現實也造就了他的偉大,造就了一種不可思議的音樂深度,也讓他的音樂有種高不可攀、高高在上的感覺,不管是演奏者還是聆聽者,都需要很多的鋪墊才能夠感受到。」
「貝多芬的作品幾乎覆蓋了所有體裁、所有樂器,一個手五根手指,不管按什麼順序,肯定會有貝多芬的名字,從事音樂工作的人完全沒有辦法避開這麼一位作曲家。」他說,「就像我們的李白、我們的《紅樓夢》,貝多芬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在人類文明方面所做的貢獻,已經不需要後人再去推廣。」
除了原汁原味的古典,貝多芬作品的全新器樂組合改編,也是馬拉松音樂會的亮點所在,拓寬了貝多芬作品在小眾樂器上改編的可能性。
比如,貝多芬一生為曼陀林寫了至少六首作品,但只有四首流傳至今,分別是《43a》《43b》《44a》《44b》,都未標號,非常冷門,很少有機會上演。
直播現場,古典吉他演奏家楊雪霏搭檔鋼琴家左章,挑戰了貝多芬為曼陀林和古鋼琴而作的《43b》《44a》。楊雪霏擔綱了改編重任,用古典吉他代替曼陀林、用鋼琴代替古鋼琴,古典吉他很接近曼陀林,但聲音更好聽,共鳴感也更強,而無論是音色還是音量,鋼琴都比古鋼琴要出色,可以說,改編之後的曲子升級了。
「大家再喜歡貝多芬,聽那麼多大部頭也會累,就像牛排再好吃,中間也得有點兒小菜。我的作品比較小,夾在中間,正好給大家換換口味。現場有新有舊,有大曲子有小曲子,很好玩!」楊雪霏很遺憾,貝多芬沒有專門為古典吉他寫過曲子,而她改編貝多芬作品的原則是,能加分,絕不破壞、降低貝多芬作品的偉大音樂性。
楊雪霏還牽手老友黃蒙拉,帶來了《阿德萊德》古典吉他與小提琴的改編版
與此同時,楊雪霏還牽手老友黃蒙拉,帶來了《阿德萊德》古典吉他與小提琴的改編版。這原是一首藝術歌曲,由人聲配鋼琴,被貝多芬同時代的一位吉他演奏家改編後,由擅長歌唱性的小提琴擔綱人聲歌唱,古典吉他素有「能帶走的鋼琴」之稱,當仁不讓擔起了鋼琴演奏。黃蒙拉和楊雪霏合演這首小曲,駕輕就熟。
「有些作曲家,你不接觸問題不大,但貝多芬是一塊基石,是你必須去學習、去研究的。他這個人、他的作品,都是巨大的精神寶藏。」黃蒙拉認為,貝多芬是可以陪伴人們一生的作曲家,「每一次去接觸、去演奏、去聆聽,你會發現,貝多芬都有挖掘不盡的精神享受。無論什麼年齡去聽,你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
沈洋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裡,《第九交響曲》知名度甚廣。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是和中外樂團合作演唱「貝九」最多的中國歌唱家,演過40-50場,有近20個樂團。3月,在德國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他還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了「貝九」,那也是他今年在國外的最後一場音樂會。
直播現場,沈洋沒唱「貝九」,而是引吭高歌了李叔同以貝多芬的曲填上詞寫成的學堂樂歌《眾生》《乞命》,追溯貝多芬在中國的足跡。這也是他第一次在現場演唱這兩首歌曲。
鮮有人會把貝多芬和李叔同聯繫在一起,也鮮有人知道,「樂聖」之稱源於李叔同。「在中文的領域,李叔同是第一個提到貝多芬並把貝多芬介紹過來的人。1905年以前,中國上演過貝多芬的作品,但是外國人演奏的,觀眾也寥寥無幾,貝多芬還沒有對中國人形成一種精神層面的影響。而李叔同正是看到了這種精神層面的力量。」
沈洋感慨,「一百五十多年來,中國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鳳凰涅槃。貝多芬音樂中的鬥爭精神和命運的對抗,鼓舞了很多中國人。貝多芬在中國的歷史,是交響樂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也是鋼琴音樂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它是完整貫穿的,沒有一個作曲家能像他這樣。」
幕後:第一次安排現場演奏,在傳奇錄音棚收聲「今年,全世界範圍有很多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的活動。很巧,這兩天歐洲也有一場馬拉松音樂會,是波蘭一家音樂電臺在做,德國、奧地利一些音樂電臺也在做類似的事情。我們也要積極參與到這樣一種紀念的氛圍當中去。」
談及策劃這樣一個活動的初衷,經典947頻率總監顧振立說,「抗擊疫情的過程中,貝多芬的音樂也在不斷激勵著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年份用音樂的力量來激勵人心,很有意義。」
另外一個初衷在於,經典947正在嘗試全媒體融合轉型,不斷探索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希望用創新的方式,用受眾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做高雅藝術、古典音樂的普及。」
今春4月,經典947採用音視頻全媒體直播的方式,策劃了12小時的「用音樂溫暖世界」,邀請海內外的音樂家,通過雲端的演奏來激勵抗擊疫情的人們。到了12月,經典947再次策劃了16小時的「貝多芬在中國」,不過,加入了演奏家的現場演奏,做了一次大膽的新嘗試。
對經典947來說,現場演奏還是第一次,首先就會遇到技術上的難題。
「貝多芬在中國」馬拉松音樂會幕後照
現場演奏被放在200棚,李安電影《臥虎藏龍》的原聲帶就是在這裡錄製的,有過「亞洲第一棚」的美譽。錄音棚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各方面的磨合已臻成熟,錄出來的聲音質感很不錯。
顧振立介紹,現場演奏形式多樣、樂器配置不一,從獨奏到三重奏、四重奏,對收聲都有不同的要求,對收聲的點位放置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針對每一個演奏的部分,我們都要單獨設置收聲點位、視頻點位,這是一個綜合的、系統性的工程。」
表面呈現出來的馬拉松音樂會是16小時,「但幕後,我們提前了三四天,用了七十二小時到八十多個小時,去做大量的、細緻的準備工作。」
另一個困難在於,和大量音樂家的繁複溝通。顧振立舉例,這一次他們創造了一些不同於往常的組合,比如琵琶和豎琴、古典吉他和豎琴、古典吉他和鋼琴、中阮和鋼琴,演奏家們不約而同通過器樂改編,挑戰了貝多芬為曼陀林和古鋼琴而作的四首作品,「這樣的組合來彈貝多芬作品並不常見,而且是在今天集中性的呈現。」
不僅是在經典947的大本營,這場馬拉松音樂會還通過澎湃新聞、B站、騰訊等平臺進行了同步直播,古典音樂「破圈」了。
「 B站上很多評論表示,第一次知道廣播還能幹這樣的事情啊,這對我們廣播人來講是一種激勵,也說明這種探索是正確的。還有評論說,經典947現在還做這麼多音視頻的直播!」顧振立說,「近兩年我們開始不斷探索全媒體化的傳播方式,這一次嘗試下來,還是要不斷去加強。」
「一批人對於音樂的熱愛,促使我們舉辦了這樣一場活動。」小提琴家黃蒙拉感慨,要讓這麼多音樂家、藝術家在同一天、同一個地點進行直播,光是組織工作就非常困難,一定要有很大的熱情才能完成,「所有文化藝術的市場,正是一批又一批人不斷投入、不斷努力,慢慢培養起來的。」
因為疫情的封鎖,直播現場沒法請來很多外國音樂家。小提琴家寧峰和歌唱家沈洋認為,這場馬拉松音樂會,恰是中國音樂家能力、風採的一種展示。
「中國音樂家可以撐起一片天,我們可以有我們的舞臺。這是中國音樂界的盛事,也是展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好機會。」沈洋感慨,「如果貝多芬先生能看到,幾千公裡外這麼一個東方古國,這麼多音樂家為他而慶生、為他而紀念,他也會為此開心、為此欣慰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