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的一天,我從南京啟程到揚州。出發時,下起了毛毛細雨,天色還有些陰沉沉的。到揚州時,不但天空放晴,而且陽光恰好,特別清晰柔和,非常適合攝影。我從後門購票進了瘦西湖景區,因為去的時間是周三,遊人稀少,整個瘦西湖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自己家的大花園一樣,可以「隨喜而行、隨心自在」地遊逛。
站在熙春臺遠遠望去,一條曲水似錦如帶,或放、或收、或窄,或寬,縹碧清澄,遊魚細石,清晰可見。兩岸三步一亭,五步一閣,風雅迷離,飄逸雋秀。伴著有些涼意的清風,我踏上潺潺流水上的小橋,透過輕輕拂面的綠柳,只見整個瘦西湖波光瀲影,水草輕漾,畫舫往來,著名的小金山、釣魚臺、白塔掩映在扶疏的花木中若隱若現。沿著桃紅柳綠的湖畔,路過小李將軍畫本。小李將軍畫本是按照唐代畫家李昭道的畫意建的閣,「花為畫本,月為詩源」,配上相應的匾額聯對,氤氳的文人氣息和翰墨之香不禁撲鼻而來,撩得我飄然欲仙也想吟詩作畫。一處叫不出名的小庭院落,白玉蘭花開得正旺,襯著藍藍的天空,格外豔麗,煞是好看。小山坡上的桃花有的正含苞,有的已綻放,沒能看到「瘦湖桃紅」的盛景。迎春花當仁不讓地成為了瘦西湖開得最燦爛的花,用她那黃燦燦、笑盈盈的火熱之情擁抱著所有流連忘返於無邊花影間的遊人。青青的垂柳沿著湖岸的兩邊延伸出去,剛剛抽芽的那種新綠,還帶著點鵝黃的底色,嫩嫩的,惹人憐愛。柳絲又細又長,垂在水面上,釣盡一池春色。輕風一拂,柳梢沾水,便有一圈又一圈的漣漪微微地蕩漾開來,好似要把人們藏不住的幸福傳開來去。垂柳搖曳生姿,舒捲飄忽出萬種風情,有時如青煙,有時似綠霧,嫵媚婉約之極,遠處建於清乾隆年間的瘦西湖的標誌性建築五亭橋(因其形狀像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也叫蓮花橋),猶如一位蒙著薄薄輕紗的少女,隱約在浪漫的綠柳中,只露出幾片黃色的飛簷與翹角。不想往人多的地方走,於是尋著白塔的方向另闢蹊徑。一路寧靜,聽得見鳥兒歡快的叫聲,偶有幾個路人從身邊走過。拐過個彎,是一處特別僻靜處,心想平時一定很少遊人會繞道這裡。春光中,一縷縷柳絲仿佛從天而降,像似一簾幽幽的春夢輕柔地貼著一彎石橋,悄悄地說著它的心語,說著它無盡的依戀。期間,恰有行人走過另一座石橋,如煙的柳絲,彎彎的小橋,橋中的人家,如一首淡淡的小詩,構成了一幅奇特江南水墨畫。途經一孔被歲月風霜浸染過名不見經傳的石橋,極目望去,發現瘦西湖的深幽處,那一汪美得可以讓詩人徐志摩心顫的湖水:婀娜多姿的柳絲像一雙雙纖細的小手,微風中輕輕地翹起指尖,觸摸著你的心野,恍惚間,仙樂響起,美眸流轉,蝶飛鶯舞。我的心仿佛立在了碧如翡翠的湖面上,踮起了腳尖隨著美妙的江南絲竹翩翩起舞。慢慢地我化成了詩人筆下的那條水草,在瘦西湖的柔波中,撐著一篙彩虹般的夢想,向詩人心靈的更深處漫溯,在瘦西湖曼妙的詩情畫意中搖曳。依依不捨中,我走下了石橋。仰頭望天空,通往白塔的小徑兩旁樹木長得茂盛、高大,齊刷刷地將樹梢直指藍天白雲,蔚為壯觀,不禁驚嘆到原來柔美的「瘦西湖」也蘊藏高聳雲霄的挺拔與堅毅。行至想像中風月無邊的二十四橋,呈現在眼前卻是極為普通的一座石橋,已難尋往日文人歡聚,歌舞昇平的熱鬧與繁華。不過低頭吟起「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美麗詩句時,腦海裡便會浮現出一幅幅這樣的畫面,在春光無限的瘦西湖,在水月相溶的月圓之夜,才子佳人在小橋上不期而遇,然後殷殷相望,纏綿廝守,用滿懷的情愛在水邊、在橋上吹簫弄笛,寫就了無數傳奇與動人的愛情故事。詩人學者鄧拓稱讚道「瘦了西湖情更好,人間美景不勝收。」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被揚州的三月煙花所吸引,「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也不知又有多少人像我一樣深深地沉醉在瘦西湖的情懷中,不忍離去。當我一步一回頭地作別瘦西湖時,我再一次回望了五亭橋,明媚的春光中,它是那麼地雄偉與靈秀。橋頂上古色古香的綠琉璃熠熠生輝,流光溢彩,連著亭與橋的石樑婉轉若遊龍,仿佛穿梭在歷史與現實之間,述說著過往的悠悠歲月,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陳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