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心得 | 什麼是真正的依靠

2020-11-08 淨明學苑





| 什麼是真正的依靠

真正的福不需求,

原本就,在自己這裡,

不曾丟失過。

這個就是清福。

如是的心安啊!


作者:止如

時間:2019.11.25


2019年11月22日至24日三天,古國治老師在太湖邊上的七都廟港群學書院,給來自全國各地的七十多位學員,從南懷瑾先生的著述《金剛經說是什麼》裡,為大家講述如何認識、探索、研修生活和生命的真相。


本文為參加學員所寫心得報告。



在廟港,參加為期三天的「國學基礎研修班——南懷瑾先生著述研讀」報告會,與11月24日圓滿結束,然意猶未盡,深感這期報告會乃一大盛會,無以倫比。現將學習體驗心得報告如下:


報到日晚上,剛毅師兄預熱,為我們分享「八識規矩頌」學習體會,剛毅兄重點分享了他在學習過程中,就是信經典所講的,信一切現象都是虛擬的,信身體也是虛擬的,信則入。剛毅兄引領我們看物質現象,體會如夢如幻境界。為我們分享了什麼是唯識?為什麼叫唯識?識是什麼?「唯」是什麼意思?分享過程很有意思,從現象認識本質,著實欽佩剛毅兄求實精神,讓我學習了。

報告會老師精心安排,一個下午時間在江村市隱聆聽劉雨虹老師和宏忍師的教誨。劉雨虹老師雖是百歲老人,然劉老師那精神風貌、活潑樣兒,不亞於孩童般天真,講話幽默風趣,口齒伶俐,反應敏捷,讓人欽佩。真為自己感到老大不小了,卻碌碌無為,剩餘時間也不多了,怎麼過好最後一段短時光,樹了榜樣。看著劉老師這般,也給自己添了許信心,如劉老師回答一位同學問題時說:「怎麼樣去改變別人我還沒想過!」是啊,活好自己吧!就像我看著劉老師這樣,就效仿起劉老師的學風,向劉老師學習了,她沒有改變我,我這不就在改變了嗎?!修正好自己多重要。


又見宏忍師誠敬自如的坐守在劉老師旁,平實的聽著劉老師講話、和同學們的提問。


聽宏忍師說,接劉老師令,教我們學習華嚴字母唱誦,「師命難從,師命不得不從。」呵,宏忍師也如是的幽默風趣,顯於人於事的恭敬和誠意。宏忍師音質清純,發音寬厚,讓人聽著舒緩心開。宏忍師精神矍鑠,談笑樸實,走幾步健穩有力,著實讓我欽佩學習。


宏忍師講華嚴字母「啊」字唱誦,現場按照師的教授要領練習,肩膀松,身心放鬆,開口面帶微笑,收腹,自然呼吸,音聲配合呼吸,一口氣一口氣唱,心聲合一,心息相依,此時就是「息」,如是練習體會。


劉老師提出要觀賞同學們唱歌跳舞,同學各顯身手,表演了歌曲、吟誦、武術等節目,一展風採。同學們如是各具才藝,著實讓我欽佩!


古老師講了音聲法門的修習,即是軟修法門,修習重點在於「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普願法界眾生,入般若波羅蜜門。」然而通過軟修法門,可使身體更健康,解脫痛苦煩惱的。




老師講《金剛經說什麼》,跟隨老師,契入體悟無念清淨,老師導引,「這個時候,可不可以起念頭?起念頭是不是不影響?」是的,可以起念頭,起念頭不影響清淨,還是清淨,本然清淨。老師繼續導引,「這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是。老師繼續講,做功夫就是「時時勤拂拭」,無念清淨。讚嘆!再次得益於老師的指引,確信無疑。


老師講「無所住」,還講了《楞伽經》裡什麼是「流注」?本來無一物是無所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指「流注」。老師重申「離一切相,行一切善。行一切善,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是無所住,行一切善是生其心,是流注。「行一切善,離一切相」,不會執著,不易落空。老師講到這裡,清楚明白了普賢行願品裡講「世間道中求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原來如是。


老師講清福和鴻福的關係,求鴻福易,享清福難。涅槃就是清福,就是清淨。也是儒家言「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老師講到這部分內容時,學生是多有感慨,身在福中不知福,拼命的往外求,求到的都是假的,再怎麼鴻福有多大,都是假像,抓不住的,不是自己的。真正的福不需求,原本就在,在自己這裡,不曾丟失過。這個就是清福。如是的心安啊!有誰能識之?有誰能享之?


老師講修行要發願。對於願心願行的發起,如剛毅兄分享的,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是願不願做的問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只要願意,沒有不能的。深有感觸。


剛毅兄還分享了他的發願和信心,「就是要發大乘願,就是要往大乘路上走,就是要這樣去做。信定了。」剛毅兄的發肺腑之言,很鼓舞我心的。


老師引導曉燕、麗珊時,機不可失,再度經驗,念頭來時知道,念頭走了知道,念頭來了又走了,知道念頭來來去去的這個,沒有來去,不動不變。又撿到寶貝了。


老師引導曼玲,什麼是真正的依靠?丈夫是丈夫,靠不住。「家」是個概念,是虛設的。這些都是虛幻的,靠不住。於是體驗這個無虛無實,不生不滅的,就是自己,這個就是真正的依靠。又撿到寶貝了。

課間同學分享,提到覺得複雜問題,老師作了申明,複雜就是抓多。這讓我又一次明白,修道是為道而日損,是放,是簡、是純。修定是不急不躁,語少簡潔,心氣平穩。

有同學提問,老師說「你這是求認同,你所提的問題是讓我認可你。」這句話忽然讓我明白,我也有這樣的情況,問老師問題,並不是自己真正遇到不解的疑惑,需要弄清楚,而是在敘述自己的情況,想讓老師知道我在學習,我在做,我做的也不差,並得到老師關注和認可。


這件事上也讓我看到了一些現象,別人的問題看得很清楚,自己的問題不容易看到。為此領悟到,在我看到別人存在的問題時,果然是好,這個時候正是反觀自己的好機會,我是不是也是這樣?也有同樣的問題?我這樣做了,這麼一反省自己,在看到別人問題時,就不會起情緒,不會指責議論別人了。因為他人這些問題,曾經是我經歷過的,就是我自己,就如同我自己一般,起的是關愛憐憫心,他們和我一樣,就能做到了解、尊重、讚賞、接納別人了。真的是得道多助啊!




同學分享著家庭關係親子關係,相處中體現出來的問題,實在是關於如何「愛」的問題,老師很形象舉了例子,說「我愛你」,是「我抓你」。「我非常非常的愛你」,那是「我非常非常的抓你」。是啊,好形象啊,我們平時在講愛,這個所謂的愛,實在是抓取,是滿足私慾的愛,是一種佔有,佔為己有,是一種控制,是不允許別人有半點想法的。這樣的愛是煩惱。

郭教授為我們報告了他的教學生涯中,結合《如何愛》的理念,靈活運用《如何愛》的方法,幫助到了很多的師生,從各種痛苦煩惱中得到釋然,與家庭父母親的溝通變得順暢,關係和諧了。還解救了自殺的學生,重燃起對生活的信心、以及對生命的珍惜。舉辦《如何愛》與教學、心理諮詢為一體的服務沙龍,默默的服務著他人。郭教授這般實實在在的、懂他人心、服務於他人的奉獻精神,著實讓我欽佩學習。


胡哥分享時,講到知時知量,再一次觸動我,做到知時知量不容易,各方面都要懂,對身心、環境是要有較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胡哥分享情緒和疾病的關係,把《如何愛》理念運用在診療治病上,對來看病的病人重情緒治療,少醫藥給方,解決了不少疑難雜症。著實讓我欽佩學習!胡哥講到兩手心向上,向左右展開,是放開的,兩手交叉窩在胸前,情緒是忍住的。這讓我看到自己常有兩手交叉窩在胸前的情況,發現此動作確實有情緒被壓抑著的。這又是一個新發現。感謝胡哥!


曉雲同學分享怎麼樣能夠支持到別人時,想到郭教授分享時說的,自己首先是要在靜中,只有在靜中才能幫助到人。如是!


陸遠同學分享,以她在現實生活中、點點滴滴中,實際履行的、實際碰到、感受到的事例來解讀「關愛、了解、尊重、讚賞、接納」,講的都是實際生活中戚戚相關的事,而且講的清清楚楚,如何關愛細節都講清楚了。平時我們是怎樣關愛孩子的?關愛丈夫妻子?關愛父母親?直接從事相入手,如關愛孩子大多是衣服穿得好不好?飯吃好不好?營養好不好?偏向於外在的生理部分的關愛,很少問及心理層面的,比如孩子的感受如何?有什麼樣的想法?想怎樣做?這方面是缺乏的。往往是以父母自己的成見來對待孩子,結果孩子不領情,有抗拒,有情緒。而家長也覺得冤枉,認為我對你這麼好,我一切都是為了你,你還不聽話,不領情。對於孩子的情緒,家長更添憤怒、生氣。這就是不懂的愛。陸遠同學講到真正的關愛是破我相的,做到真正關愛,是把心全關注在對方身上,是無我境界。這樣,後面的了解、尊重、讚賞、接納是跟著來的,首要關愛做到了,必能做到了解對方、尊重對方、讚賞對方,接納對方。然而也必能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多一點,就能讓自己脫掉一層殼,少一層殼。


陸遠同學所舉的事例很形象,講的非常精要,真實,很實際,很受益。著實欽佩讓我學習了。


我有一個深深的感悟,這期報告會,自己放空了,起誠敬心、恭敬心來聽課,老師隨時都在接引同學們,一字一句純是自性中流露,只因自己妄想執著,感受不到老師的智慧神光。一旦放開,沒有成見,老師講的聽的清楚,聽的明白,老師時時接引便能時時接得住。

三天時光瞬間過去了,真如所說「雁過長空無痕跡」,「事如春夢了無痕」。

感恩老師、師母教誨、和守護陪伴。感恩同學們的辛勤付出。謝謝!


止如致敬!


責 編 | 神 丁

作 者 | 止 如

編 校 | 樂以忘憂

排 版 | 山 中 客



特別說明

文字由淨明學苑編輯組輯錄

歡迎分享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修學心得 | 修行是自己的事情
    並且清晰的分辨出是自己的功利心和愚痴在驅使自己學習,而並不是真正的想要解脫煩惱。由於自己的發心不正而導致了果報紆曲。真相近在咫尺總是卻遠在天邊。很感恩古老師與胡哥前輩的引導與幫助,很慚愧當在去求證即求得認同的路上便已經「昭然真相」了。昭然自己發心不正騙人騙己的真相。在此真誠的懺悔自己,做人方面有問題,愛玩弄聰明,不肯老實,不懂謙虛,傲慢無禮,並將佛理知識武裝自己,往臉上貼金顯示高明。
  • 修學心得 | 唯一的出路還是「知之」
    本文為參加學員所寫心得報告。「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困而學之」,利根也好,鈍根也罷,唯一的出路還是「知之」,找到生命的主人才能了解生命的真相。「行一切善」修福,「離一切相」修慧。耳熟能詳的「福慧雙修」原來是這麼回事。如此去學習和探索生命的真相,真的是很踏實。講到洪福和清福。人對於幸福的理解也是有誤區的。一般人理解的幸福就是洪福,而真正清福到來時,卻不懂得素位而行,享受其中。沒有東西抓了,人就會心不安,大部分人如此。這與後面說的「我相」是相關連的。「我相」是煩惱、痛苦與作惡的源頭。
  • 佛教,為何說「學而不修」的人,是不可能認識真正的佛法
    在學佛這個群體裡,確實存在有很多「學而不修」的人,這一類人名為「學佛」,但是學了很多年卻仍搞不清楚「學佛」學的是什麼?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明白真正的佛法是講究聞思修證的,換句話說,真正的佛法,其核心是「證」而不是學。
  • 「眾善奉行」心得安寧,為何說「戒定慧」三學是開發智慧的能源?
    為何說「眾善奉行」心得安寧,為何說「戒定慧」三學是開發人類智慧的能源呢?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是東方最有影響的兩種文化體系 ,兩千多年以來兩種文化始終存在著密切的對話與交流。如本土道教文化提倡的「精氣神」,這都是人類精神能源的體現;佛教提倡的「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更是一種精神能源的開發。2007年當代高僧淨慧長老曾在開示中,就說到「精神能源的保護與開發」這一問題做了闡述。本文就通過長老的內容來探討所謂的精神能源保護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那麼什麼是精神能源呢?
  • 《金剛經》和修學淨土宗有什麼關係?
    《金剛經》和淨土經典、淨土宗的修學有什麼關係?答案是:「不但有關係,而且關係極為密切。」同修們都知道,淨土宗三經是大乘經典,《金剛經》更是大乘了義經典。修學淨土宗的人不要只是持名念佛,應該在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中,努力修學大乘菩薩第一義諦之法,乃至證得法界實相心,具有般若智慧,這樣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最大保證。
  • 佛弟子修學的四點建議
    四法修學(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人生如大海,如何從痛苦的此岸到達快樂的彼岸,必須依靠佛法的慈航普渡。所謂「欲無痛苦須學佛,各有因緣莫羨人。」每個人學佛的因緣雖然不一樣,但是學佛的態度應該是一致的,也就是要依止四法修學,稱為「四依止」。(一)依法不依人:法是指真理;學佛應該以真理為依據,凡事按真理行事,人不足以為依,因為人的思想、見解互異,人有生老病死、去來遷流,而法(真理)則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學法求學,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關鍵是法。凡夫所說,若能契於正法,也應信受奉行。
  • 不能後半生衣食無憂時,你真正依靠的到底是什麼?
    做為一個女人,當你的前半生已經過去了,你原本以為可以作為後半生依靠的婚姻也不復存在了,或者說,依舊存在但是你發現婚姻這兩個字真的不能讓你的後半生衣食無憂的時候,你真正依靠的到底是什麼?或者說,可以讓你真正的拿出去炫耀的是什麼。
  • 什麼是佛法的修學次第?
    佛典浩瀚如海,修學佛法,必須循序漸進。那麼,什麼是佛法的修學次第?修學佛法,又應該先從哪裡著手呢?有些初學佛者以大乘經典作為入門,並且修習讀誦,然而讀誦了很久,卻一直都沒感應,這問題出現在哪裡?下面將逐一為我們解答,並揭示一種適合現代人的修行方法。
  • 學佛心得分享:「廣學多聞」和「一門深入」是什麼關係?
    學佛心得分享:「廣學多聞」和「一門深入」是什麼關係?其實兩者並不矛盾,都是需要的,學要廣,行要專。廣學多聞的基礎上,需要一門深入;一門深入的同時,不防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可以讓我們對佛法的全貌有所了解,建立起基本的正見,清楚自己更適合哪個法門,從而找準目標,堅定信心;一門深入是在廣學多聞的基礎上,紮實用功,步步深入,最終成就菩提。
  • 研讀佛經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意義
    有人把佛經比作科學實驗報告,它的寫作方式和科學實驗報告基本上一樣:首先交代佛是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給哪些人說法,所說的內容,及說完以後聽眾的反應,說法的效果。其結構跟科學實驗報告確實非常相近。大部分的經,都是弟子或者其他人向佛請教,向佛發問,然後佛給予解答。
  • 法華經心得|修忍辱波羅蜜
    【法華經心得】13<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續「求法」與契入「禪修」的偈言後,接下來是關於「六度波羅蜜」的實踐行。「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中,除了「布施」是外修,其餘的全是內修。
  • 濟群法師:佛教修學次第的思考
    在多年弘法過程中,我深切感到,許多人雖學佛日久,但對修學基本理路仍混沌無知。原因何在?正是不得要領、不明次第所致。佛教宗派眾多,卷帙浩繁。在萬餘卷三藏典籍中,什麼才是核心,哪些才是綱領?人們或是不明就裡,或是執此廢彼,真正對之瞭然於胸者百無一人。如是,盲修瞎練也就在所難免。還有些人,雖在念佛、禪修等法門中獲得相應體證,但對佛法缺乏系統認識,多半滯留於某個程度無法深入。
  • 修大乘佛法,為什麼要先學地藏經
    地藏經是心地法門《地藏菩薩本願經》作為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修行如果不懂得心地法門,不知道從心地修起,最後決定是一無所成。也就是說,無論你怎樣用功、怎樣努力、怎樣發憤、怎樣精進,你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所修的無非是有漏的福報而已。
  • 佛家修行的8個心得,學做心智通透的高人!
    學會了下面的8個佛家心得,你可以成為心智通透的高人。都哪8個呢?一起來看。1,不語或少語諺語有謂「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易經上也說「吉人寡語」。而且可以說明他幾乎還沒有覺悟,還沒有真正生出三界之心。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裡常存慚愧,常思精進,他一定會珍惜光陰,把精力用在聽經、講經、看書、念佛、拜佛上,哪有功夫說閒話呢。凡夫說出來的話既然是由煩惱習氣所引發,就難免對他人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而且又缺乏真誠恭敬心。
  • 佛教修學次第的思考——濟群法師
    在多年弘法過程中,我深切感到,許多人雖學佛日久,但對修學基本理路仍混沌無知。原因何在?正是不得要領、不明次第所致。佛教宗派眾多,卷帙浩繁。在萬餘卷三藏典籍中,什麼才是核心,哪些才是綱領?人們或是不明就裡,或是執此廢彼,真正對之瞭然於胸者百無一人。如是,盲修瞎練也就在所難免。還有些人,雖在念佛、禪修等法門中獲得相應體證,但對佛法缺乏系統認識,多半滯留於某個程度無法深入。
  • 讀《江澤民文選》心得體會
    根據這次全省理論下鄉的新農村理論之星讀書活動安排,我制定了讀書計劃和時間,明確讀書內容,自覺參加學習,就是在繁忙的冬修季節,都能堅持做到工作讀書兩不誤。通過這次讀書活動,讓我提高了思想,增長了知識,拓寬了眼界。
  • 信息爆炸,什麼法都有,怎麼去修學
    信息爆炸的時代,什麼信息都可以分有,都可以「雲共享」。好東西到處都是,只要你願意學習,再厲害的老師講義也能找到;過去看來再難得的知識,分分鐘就能學到。但是又有幾人願意真正去學呢?手機不好玩還是遊戲不有趣啊?
  • 《菩提道次第論》修學要領---濟群
    下士道的修學,是以成就人天善果為目標,故念惡趣之苦,希求人天之樂。而中士道的修學,是以發起出離心為目標,故進一步念人天之苦,因為人天亦非究竟之樂,仍在有漏的三界之內。此外,還應該了解苦生起之因——集諦,即有情生命延續的原理及狀況。我們要不斷思維死亡之苦、惡道之苦,乃至人天之苦,思維煩惱和業給我們帶來的痛苦。這種觀修,有助於我們生起真正的出離心。說到出離,首先是出離環境。
  • 在家居士修學佛法,這些資糧必須備好!
    第二、對三寶有信心 皈依三寶之後,其次是對三寶要有信心,這是修學佛法的第二個資糧。什麼是信心?是不是我認為,我不依靠三寶,我仍然可以走我生命這條路?是不是有懷疑三寶的價值?是不是懷疑三寶的存在?是不是懷疑三寶的清淨、莊嚴與尊貴?這是我們要反省的!因為一旦我們對三寶的存在、對三寶的清淨與功德起了一絲一毫的模糊,沒有十足的信心,它就會腐蝕我們修學佛法的動力。所以,我們要確立對三寶的十足信心。
  • 修學心得|看清現實,如幻修行
    因為所謂的大乘,就是大的運載工具,運送自己和別人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這當然需要這樣,難道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家人獲得真正的幸福嗎?難道我不希望我的朋友獲得真正的幸福嗎?難道我不希望我自己獲得真正的幸福嗎?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