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老祖宗說的在理嗎?
農村有些東西在現在的人看來顯得非常落後,讓人不理解。可這些遺留下來的習俗卻也是文化傳承的最佳表現,這是我國悠久歷史的一種表現形式。
比如俗語,雖然它不像詩詞字畫那樣出名,也賣不上那麼高的價錢,可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遺產,而且看似簡單的話語中往往也都蘊含著豐富的道理。
比如「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這句俗語,裡面就說出了關於家人的一些習俗,不知道讀者們是不是對此有所了解呢?
我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家庭的國家,不像外國那樣成年之後就脫離家庭。對於我們來說,可能結婚後才能算是和家人有了一定的距離吧。這句俗語的前兩小局,裡面就提到了兩個人,那就是外甥和舅舅。
說道外甥和舅舅的關係,相信讀者們都不陌生,肯定也聽過很多關於這個關係的說法,比如正月不理髮正是和這個有關。在以前,舅舅的身份可是很特殊的,在母親的娘家親人這邊,舅舅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比如坐席的時候,主席一般都會是舅舅,關於這個就不多提了。這兩小句俗語其實主要說出了外甥和舅舅之間的關係。在以前,小孩的頭可不是隨便摸得,對於還在長身體的孩子來說,摸頭可能會影響身體的發育,也就是長不高。
誰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得高高壯壯的呢?所以一般是不讓別人摸自己孩子的頭的,但是舅舅是個例外,所以才說外甥頭,也就是舅舅可以摸的意思。
以前的人們收入和吃飯都要靠種地來解決,牛作為當時的主要勞動力可是非常珍貴的。一家裡面能有頭牛可是天大的便利,在以前一個村裡面甚至才有幾頭牛,而且千萬不能殺。這樣珍貴的牛,當然是不能隨意借給別人的了。
可是如果是外甥到舅舅家去借牛,那就不一樣了。一般做舅舅的都會把牛借給自己的外甥,如此看來,是不是足以說明舅舅和外甥的關係親密了。其實,這也和我國人民重視親情分不開。
重視親情,家人之間關係親密,這是我們優秀的傳統。可禮義廉恥也是我們應該遵循的。所以俗語的後兩小句說的正是這個事情。這句說的是小叔子和嫂子之間關係要有個劃分,不能進嫂子的房間,也不要多問嫂子的事情。
雖說,嫂子在嫁過來之後也是一家人了,可畢竟沒有血緣關係。而且男女有別,何況還是自己的大哥的妻子,更不能有什麼非分之想了。
倫理道德一直是我們所推崇的,女人的貞潔也是在以前非常重視的。像那些不守倫理的人,有很多都被寫入書中,讓後人也是發出了很多鄙夷的聲音。
再者,農村不像城市,城市裡的人比較生疏。住在樓上,可能連鄰居都不知道叫什麼,而農村不一樣,大家都是走動很多的鄉親,如果叔嫂之間有什麼過分的事情發生。
難免會被人拿出來說閒話了,就算沒有什麼出格的事情,被人這樣說來說去,丟的不光是自己的臉,還是整個家族的臉。
所以,叔嫂之間有什麼話還是當著大家的面說清楚比較好,這就是後兩小句表達的意思了。而且家庭的和睦才是一個家庭走向繁榮的重中之重,所以,叔嫂之間保持距離,讓這個家變得更加有規矩,這樣才是大家都希望的。
看完小編的解釋之後,大家覺得這句俗語有沒有道理呢?想想自己的舅舅,是不是會想到一些溫馨的回憶呢,也希望讀者們可以維持好家庭關係,讓家庭的關係更加融洽。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所以俗語不是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資料:
張喜燕主編《俗語小辭典》
江濤主編《老話說得好:不可不知的民諺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