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老祖宗說的在理嗎?

2020-12-06 思帆歷史趣聞

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老祖宗說的在理嗎?

農村有些東西在現在的人看來顯得非常落後,讓人不理解。可這些遺留下來的習俗卻也是文化傳承的最佳表現,這是我國悠久歷史的一種表現形式。

比如俗語,雖然它不像詩詞字畫那樣出名,也賣不上那麼高的價錢,可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遺產,而且看似簡單的話語中往往也都蘊含著豐富的道理。

比如「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這句俗語,裡面就說出了關於家人的一些習俗,不知道讀者們是不是對此有所了解呢?

我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家庭的國家,不像外國那樣成年之後就脫離家庭。對於我們來說,可能結婚後才能算是和家人有了一定的距離吧。這句俗語的前兩小局,裡面就提到了兩個人,那就是外甥和舅舅。

說道外甥和舅舅的關係,相信讀者們都不陌生,肯定也聽過很多關於這個關係的說法,比如正月不理髮正是和這個有關。在以前,舅舅的身份可是很特殊的,在母親的娘家親人這邊,舅舅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比如坐席的時候,主席一般都會是舅舅,關於這個就不多提了。這兩小句俗語其實主要說出了外甥和舅舅之間的關係。在以前,小孩的頭可不是隨便摸得,對於還在長身體的孩子來說,摸頭可能會影響身體的發育,也就是長不高。

誰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得高高壯壯的呢?所以一般是不讓別人摸自己孩子的頭的,但是舅舅是個例外,所以才說外甥頭,也就是舅舅可以摸的意思。

以前的人們收入和吃飯都要靠種地來解決,牛作為當時的主要勞動力可是非常珍貴的。一家裡面能有頭牛可是天大的便利,在以前一個村裡面甚至才有幾頭牛,而且千萬不能殺。這樣珍貴的牛,當然是不能隨意借給別人的了。

可是如果是外甥到舅舅家去借牛,那就不一樣了。一般做舅舅的都會把牛借給自己的外甥,如此看來,是不是足以說明舅舅和外甥的關係親密了。其實,這也和我國人民重視親情分不開。

重視親情,家人之間關係親密,這是我們優秀的傳統。可禮義廉恥也是我們應該遵循的。所以俗語的後兩小句說的正是這個事情。這句說的是小叔子和嫂子之間關係要有個劃分,不能進嫂子的房間,也不要多問嫂子的事情。

雖說,嫂子在嫁過來之後也是一家人了,可畢竟沒有血緣關係。而且男女有別,何況還是自己的大哥的妻子,更不能有什麼非分之想了。

倫理道德一直是我們所推崇的,女人的貞潔也是在以前非常重視的。像那些不守倫理的人,有很多都被寫入書中,讓後人也是發出了很多鄙夷的聲音。

再者,農村不像城市,城市裡的人比較生疏。住在樓上,可能連鄰居都不知道叫什麼,而農村不一樣,大家都是走動很多的鄉親,如果叔嫂之間有什麼過分的事情發生。

難免會被人拿出來說閒話了,就算沒有什麼出格的事情,被人這樣說來說去,丟的不光是自己的臉,還是整個家族的臉。

所以,叔嫂之間有什麼話還是當著大家的面說清楚比較好,這就是後兩小句表達的意思了。而且家庭的和睦才是一個家庭走向繁榮的重中之重,所以,叔嫂之間保持距離,讓這個家變得更加有規矩,這樣才是大家都希望的。

看完小編的解釋之後,大家覺得這句俗語有沒有道理呢?想想自己的舅舅,是不是會想到一些溫馨的回憶呢,也希望讀者們可以維持好家庭關係,讓家庭的關係更加融洽。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所以俗語不是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資料:

張喜燕主編《俗語小辭典》

江濤主編《老話說得好:不可不知的民諺俗語》

相關焦點

  • 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老祖宗為什麼這樣說?
    時至今日,俗語依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就比如這句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其既描述了舅甥關係的深厚,也告誡叔嫂之間應該保持一絲尊敬,一絲距離。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且聽我一一道來。外甥頭,舅家牛眾所周知,這舅甥關係,是以母親為紐帶的,而這層關係卻是指親戚中的「戚」。
  • 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是啥意思?有講究嗎?
    導讀: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是啥意思?有道理嗎?中國在歷經幾千年的社會生活之後,已經總結出了很多讓人們熟知的經驗!而這些經驗的傳播其實也是需要一些載體的,而這個時候俗語文化就成為了其中最好的承載物。
  • 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外甥頭,舅家牛:最早的起源說法是舅舅家的牛,外甥家的頭。是說明舅舅和外甥之間的關係的俗語。一般來說,在古代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姑娘嫁人後就成了外人,很少再和婆家有太多的聯繫。所以關係也就一般,但是舅舅和外甥的關係卻不一樣。
  • 民間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啥意思?
    作為漢語成員之一的俗語,雖然通俗易懂,低調內斂,但其同樣包羅萬象,其中有講民俗民風的、修身齊家的、為人處世的等等。時至今日,俗語依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就比如這句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咱們一起看一下。
  • 農村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這句話是啥意思?
    在俗語中體現人情世故的也有,「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這句話可能從表 面上看只是親情之間的關係,可是這外甥頭和舅家牛什麼意思真的不好理解,這句話其中 的含義肯定是想講述這外甥和舅舅之間關係,至於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
  • 農村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通問」啥意思?有道理嗎?
    但不可否認的老一輩對俗語的評價是:其言博大,其言玄妙,其言高深。今天筆者就為大家分享幾則農村俗語,大家聽說過嗎?你們覺得有道理嗎?外甥頭,舅家牛這句話說的是舅舅和外甥之間的親情十分近,外甥與舅舅的親切就等同於孝敬母親,乃中華傳統美德。
  • 農村老話「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通問」,說的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生活,經常可以聽到不少的老話俗語,這些俗語現在也是我國文化的一部分了。在農村,這些俗語是勞動農民的智慧結晶,也是經驗的總結。這些俗語包括了我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警示,對我們的人生也有著指導作用。
  • 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門」,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門」,是啥意思?有道理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門」,是啥意思?有道理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俗語:甥舅一家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老祖宗對親戚的認識,在理嗎
    俗語:甥舅一家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老祖宗對親戚的認識,在理嗎親屬關係對於人們來說是最根本的關係,是血脈相連而且也是與生俱來的。在母親一方的親戚中,有一個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舅甥關係」。舅舅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非常親近的,在歷代我們也有許多與之相關的傳統,與舅甥有關。例如大家都熟悉的「正月裡剪髮,死舅舅」。這足以體現出兩者密切的關係。今天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句與之相關的俗語,「甥舅一家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 農村俗語:「舅舅家的頭,外甥家的牛」,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
    相信大家都知道,農村的一些古語是我們的祖先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總結出來的精華,每一句都有不同的道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說法只在老一輩之間流傳。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重視他們了,真的很可惜。農村有什麼說法:「舅舅頭,外甥牛」?
  • 建築俗語:「院落無配、家敗主退」啥意思?老祖宗的講究在理嗎?
    建築俗語:「院落無配,家敗主退」啥意思?老祖宗的講究在理嗎?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地域非常廣闊,而不同的地域之間又有著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生活習性和文化習俗方面,當然氣候差異也是特別明顯。就拿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住房建築物來說,在不同的地方,其住房布局風格也大不相同,比如說在西北地區的一些農村,比如陝西一帶,他們大多數的住房都是由黃泥築成的窯洞,但同樣是在北方,在北京一帶的華北地區,則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在以前年代的北京,四合院就是當地的普遍建築物。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父、姑父」,還有一個是誰?說了你別不信
    農村地區有很多俗語和老話兒,這些都是老祖宗們口口相傳下來的俗語,那是祖先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的經驗,雖然簡短易懂,又句句在理。既體現出了鄉土文化氣息,同時也表達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比如,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認不到」。
  • 俗語:舅舅大似天,外甥坐上邊,是何意?為何娘家舅地位如此高?
    中國的文化傳承了五千年之久,可以說在我國古代有很多的名人事跡,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也有好多古時候流傳下來的東西,比如古董,字畫等東西,當然還有一些俗語,尤其是在我們當地的農村,會經常聽到一些老人說俗語,那這些話真的有意義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農村人說「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之所以被人們牢記。一個重要的原因,俗語的魅力和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每個人的心裡。俗語不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重要的是這些生動的俗語,多還沒有記載於書籍,人們能從其中學習到不一樣的知識!其中有闡述生活經驗總結的,有關於講訴人情事故的,有關褒貶諷刺的,也有批駁揭露的,可謂是保羅萬象,這些俗語更是我國豐富藝術語言的寶庫。其中最被人們津津樂道就是關於民俗之間的老話,因為這些和農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當飯後,就常聽到老人說到一句老話「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五色令人目盲,說的是啥?老祖宗說的在理
    俗語:五色令人目盲,說的是啥?老祖宗說的在理身處大千世界,五味摻雜,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筆者只想說:「五色令人目盲」,這句話是一句俗語,來自於民間卻依託於社會,很多人覺得過往的文化不過是糟粕而已,哪有如今新一代的文化更加吸引人,殊不知老祖宗為我們鋪好了路,我們卻偏要走那歧路,在這個色彩繽紛的世界裡,您被「五色」迷惑了嗎?
  • 俗語外甥怕娘娘怕舅上一句是什麼什麼意思呢真的很有意思
    全網追蹤】   農村有很多俗語,道出了人間真理,但是,有些俗語只能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那些習俗早已經被現代文明和風氣所替代。   流傳在陝西商洛一帶的一個俗語是這樣說的:「辣子怕鹽鹽怕醋,外甥怕娘娘怕舅。」這到底什麼意思呢?我在這裡說道說道:
  • 村裡老人常說,「娘親舅大」什麼意思?舅舅真的這麼重要嗎?
    就如「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在過去人們都有「拿來主義」的思想,認為對自己有利的能幫助到自己發展的就去結交,這也是一種世態的炎涼!在農村,我們常常聽到老人講過去農村的事,其中讓我記憶猶新的是這麼一句俗語,「天上有雷公,地上有舅公」,舅公在人們心中地位真的這麼大嗎?
  • 俗語「家有四樣,不敗也亡」,是哪四樣?老祖宗的告誡,句句在理
    文/當年一木俗語「家有四樣,不敗也亡」,是哪四樣?老祖宗的告誡,句句在理!很多人說,「有國才有家」,這句話沒錯。但是,國是由一個個的小家庭組成的,連家都沒有,卻妄談國,這不是空話嗎?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注意到沒有,齊家是排在治國前面的。
  • 農村俗語「辣子怕鹽鹽怕醋,外甥怕娘娘怕舅 」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有很多俗語,道出了人間真理,但是,有些俗語只能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那些習俗早已經被現代文明和風氣所替代。流傳在陝西商洛一帶的一個俗語是這樣說的:「辣子怕鹽鹽怕醋,外甥怕娘娘怕舅。」這到底什麼意思呢?
  • 俗語「騎馬拜堂,野花進房,家敗人又亡」何意?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生活中我們常能聽到一些特有意思的俗語,並且自己也能順口來山幾句,比如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再比如說「人活一口氣,樹活一層皮」等等。俗語其實也叫俗話,熟語,如果追溯其時間,恐怕至少有千年的歷史。而俗語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並散發燦燦金光,是因為俗語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時至今日,生活中已經缺少不了俗語了,不然的話會感到索然無味。其實俗語在生活中包羅萬象涉及各個方面,從俗語中我們能學到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等的優良傳統,也能感受到勞動人民生活狀態的真實,更能窺見出一些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