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月23日,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山東濟南拉開帷幕。這是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首次在亞洲國家舉辦。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會議的召開致信祝賀。習主席指出,「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需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採各國文明之長」。習主席的賀信充分表達了中國政府對與會各國專家的殷切希望,引發學術界高度共鳴。
馬敏 (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習近平主席的賀信,精闢闡釋了歷史學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亦對我國歷史研究提出了殷切希望。
歷史是一面鏡子。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珍視的歷史,而彼此之間的深入了解和相互尊重,則有助於攜手並進,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習主席也充分肯定了這次大會的主題之一,即「全球視野下的中國」,並指出觀察歷史的中國是觀察當代中國的一個重要角度,強調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密切關係。誠如習主席在賀信中所言:「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所以重視歷史學科建設,強調歷史學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歷史素養是很有必要的。
總而言之,習主席的賀信不僅對我國歷史學工作者,對全世界的歷史學家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將有力促進歷史研究和歷史學科的發展。
陳謙平 (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賀信的一個重要關鍵詞是「全球視野」。歷史學中的西方中心主義、西方中心論在以往的國際歷史科學研究中是一個顯著的現象。這次會議上很多亞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學家也都明確地針對這種現象表達了相關的觀點。
國際上很多歷史研究,無論是全球史、世界史,還是古代史、近代史,包括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西方中心論」的影子。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世界各國的歷史學家應該在相互尊重和了解的基礎上,共同推動歷史研究。我希望中外史學家們能夠共同關注全人類的問題,攜起手來,以全球視野共同推進全世界歷史的研究。
韓東育 (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
除了有經典作家說過「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能夠給歷史學賦予如此崇高而準確定位者,當首推習近平主席8月23日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詞,即「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
中國領導人希望全球歷史學家能夠以客觀的眼光來觀察和研究中國,因為「不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就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人民的抱負和夢想,很難全面把握中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但這絕不意味著中國人在外來文明面前會關起大門,自轉法輪。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習主席所強調的「尊重彼此」和「全球視野」,極大地凸顯了「博採各國文明之長」中西合璧的意義。在這個意義面前,任何褊狹的認識,都不是客觀的,更不是歷史的。
卜憲群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首次在中國召開,表明古老中華文明和當代中國的崛起已經引起包括國際史學家在內的更多人的關注。習近平主席的賀信不僅表達了中國政府對這次會議的高度重視,也一如既往地闡述了他對人類歷史、對古老漫長的中華歷史與當代中國發展關係的一貫看法。
首先,習主席將歷史學放在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位置上,強調歷史的鏡鑑作用,指出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這完全符合古往今來歷史學的基本精神。其次,習主席強調了史學家在科學認識人類歷史發展普遍性與特殊性關係上的重要性。這完全符合一個史學家應當具有的科學精神。最後,習主席指出歷史學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的重要意義。他用三個「很難全面把握」,說明歷史學在科學、全面、準確解釋當代中國發展道路的重大意義,這是對中國史學家,也是對國際歷史學家提出的真誠而殷切的希望。
陳金龍 (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習近平主席的賀信彰顯了歷史研究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揭示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內在規律。
任何社會現象的產生都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與歷史淵源。考察社會現象及其運動規律,要有歷史意識和歷史眼光,洞察社會現象背後的歷史原因,否則難以詮釋社會現象的真諦。歷史研究強調以文獻為依據,讓史實來說話,不說沒有根據的大話。這種客觀主義的研究方法對於社會科學研究具有普遍意義。
社會科學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各有其作用與功能。社會科學應當面向現實,合理詮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亟待回答的各種問題,以展示中國道路、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彰顯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王健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習近平主席的賀信特別提到「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任何社會科學離開了歷史數據的基礎,就不可能稱其為科學。
史學工作者要認真學習習近平主席有關歷史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借鑑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加強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研究。同時,應該時刻保持一種努力發揮史學資政功能的自覺,不斷從歷史研究中找到有助於推進中國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有益經驗,將被歷史證明了的科學可行的理念和做法總結提煉出來,提供給各級政府,以提高治國理政的科學化水平,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林沄 (吉林大學資深教授)
習近平主席賀信中的最後一段話非常意味深長,「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需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採各國文明之長。歡迎各位專家從對歷史的感悟中為我們提供真知灼見。」
的確,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時,「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博採各國文明之長」是緊密不可分的。今天,要能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就必須改變只從中國看中國,而要擴大視野,從世界看中國。前年在上海參加「世界考古·上海論壇」時,成為我國考古學界熱點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雖然從不同區系的文化來考察中華文明的形成從「多元」到「一體」的過程,打破了從中原看文明起源的舊觀點,但與參會的外國學者的項目相比,我國的項目卻還沒有完全擺脫「從中國看中國」的局限。顯然,中國的史學工作者應該加快對國外案例的了解和研究,才能在「從全球視野看中國」中,從歷史汲取更多的智慧。
範鵬 (甘肅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教授)
習近平主席的賀信深刻並簡明地闡釋了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用好歷史的重要意義,展現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光芒,充滿著一種濃厚的歷史縱深感和高度的歷史使命感。
尊重歷史、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是人類進步須臾不變的規律。史學家的任務就是要撥開歷史迷霧,還原歷史本真,總結歷史教訓、經驗和智慧,為我們治國理政、推動社會發展提供借鑑和依據。同時,對待歷史人物、重大事件,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和人民的視角去客觀評判。賀信昭示的辯證、求實、科學的唯物史觀,無疑是對當前形形色色的歷史虛無主義當頭一棒。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我們就會發現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原則——善於向歷史這個人類最好的老師學習。習主席善於用歷史的眼光、科學的態度和辯證的思維分析中國、觀察世界,為中國共產黨人、中國的學術界立下了榜樣。
劉信君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目前,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國際鬥爭尖銳激烈,國內矛盾錯綜複雜,各種思潮同時並存。體現在歷史研究方面,則出現了歷史虛無主義傾向,否定中國歷史上的偉人,惡搞革命英雄人物。這類現象十分令人擔憂。
鬱達夫在紀念魯迅時曾經說過一句話:「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中國史學有一個優良的傳統,那就是「經世致用」。清朝「開國儒宗」顧炎武明確提出「凡文之不關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的主張。
作為一個身處改革大潮的歷史工作者,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針對各種錯誤的思潮,承擔起正本清源的重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李鳳亮 (深圳大學副校長)
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明史的國度,正是有了對自身和他者「往路」的借鑑,才可能在開啟「來者」的前程中走得更加沉穩堅實。在全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特殊時刻,習近平主席強調要「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宣示了中國政府在面對重大歷史問題時的鄭重態度,對某些淡忘歷史、扭曲歷史甚至篡改歷史的行為也是一種警醒。
習近平主席專門為在中國召開的一個國際性學術大會致賀信,也充分顯示出他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主席對歷史研究的重視,很好地回答了在21世紀的今天,為何要繼續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推動相關學科發展的問題。廣大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應從國家對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視中找到動力,明確定位,潛心研究,拿出更多經得起檢驗的高水平學術成果和智庫成果。
耿向東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研究員)
通過探究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可以為後來的人們選擇發展道路、傳承文化,提供重要的借鑑。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來,帶領人民經歷革命、建設和改革,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改變了舊中國國弱民窮、主權遭踐踏的窘境,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的強大和人民的幸福。這條道路的取得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是人民群眾選擇的結果。
習近平主席的賀信明確強調了「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需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採各國文明之長」。這意味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歷史研究的有力支撐,需要歷史工作者大力深化歷史研究,通過對歷史的認知,充分說明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依據,認真總結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規律,借鑑吸收其他國家實現強國的得失利弊。
李並成 (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習近平主席的賀信表明了中國政府和黨對歷史文化、歷史研究的重視。
當前國內存在各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歷史虛無主義作為西方舶來品是目前國內影響較大的錯誤思潮之一。這些思潮用主觀分析否定客觀規律,用個別現象否定本質趨向,甚至編造歷史、混淆是非,以「重新評價」醜化英雄、美化反面人物,以「重新發現」任意裁剪歷史事實、曲解歷史真相,最終達到「解構歷史」的目的。
因此,現在有必要在全社會,特別是大學生中進行正確的歷史觀教育,抵制歷史虛無主義,以唯物史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只有這樣才能使歷史成為人類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思想武器,真真正正使人們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理解歷史。
霍松林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中華民族素有「以史為鑑」的傳統。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得以不斷傳承和光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前人懂得從總結歷史中不斷開拓前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國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邦的歷史經驗。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鑑。
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然還要學習和借鑑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國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從我國的現實條件出發來創造性前進。中國道路源自以史為鑑的道路進步;中國道路的選擇,來自立足本土的中國實踐發展的歷史性生成邏輯和現實經驗的總結;中國文化本自古為今用的文化傳承;中國精神承自源遠流長的精神志氣。這便是我們在今天充分展現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更是我們在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文化自信。
鑑往知來,可以知興替。習近平主席的賀信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學界應致力於以學術創新的方式,不斷推進中國與世界的歷史研究,承擔起為人類從歷史走向未來,提供智力支持的時代任務。這必將為中國史學研究的進一步推進,產生深遠的影響。
楊華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首次來到中國的歷程,跟中國參與奧運會的歷史大致相同。中國正在建立大國形象。這種大國形象,也體現在學術上。近年來,世界性的一級學術大會相繼在中國舉行,可謂國運所至,學運所至,勢之必然。
此次大會,是讓全世界歷史學同行認識和理解中國文明史的一大契機。20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太過於強調人類歷史的普遍規律,而對中國文明史的獨特個性揭示得很不充分。國外對中國歷史的忽視,是歐洲中心論或文明一元論的結果。
最近二三十年來,西方學術界也越來越關注到「中國元素」的存在,逐漸從「民族志」式的觀照中擺脫出來,走近或走進中國。在海外漢學界,自1984年柯恩在《在中國發現歷史》中提出「以中國為中心的中國史」以來,不斷出現「重新評價中國」、「重新理解中國」的聲音,便是這種趨勢。
不過,在漢學界之外,讓全世界的歷史學界都對中國文明史的獨特歷程加以矚目,還需要耐心和努力。
張順洪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
作為歷史工作者,我參加了這場首次在亞洲、在中國召開的國際歷史科學界的盛會。在簡短的賀信中,習近平主席高度肯定了歷史學的重要性,並對歷史學家們提出了殷切希望。
歷史與現實是緊密相聯的。過去的一切經驗教訓對於我們認識現實世界進而改造現實世界具有極大的啟迪作用。這些年來,在學習和研究世界歷史過程中,我深深感到世界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加強包括中國歷史在內的整個世界歷史的研究,對於提高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水平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從整個世界歷史的視角出發,重視把世界各國各地區不同時期的歷史聯繫起來,進行比較研究,更有利於認識社會發展進程中的規律性。
當今國際學術界存在著嚴重的歷史虛無主義,存在著淡化甚至美化侵略歷史的危險傾向,這是值得中外歷史學家們高度重視的。作為歷史工作者,我們必須努力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發揮積極作用。
譚繼和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
推動人類多樣性文明互鑑互信、交流兼容,博採各國文明之長,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是中國歷史學家的神聖使命和歷史責任。這個使命,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需求,也符合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特徵的本質要求。
阿諾德·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把世界文明歸納為33種類型,每種類型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文化個性和不同的特色。各個文明,無論大小,平等地對話交流,互信互鑑互學,這才是適合全球不同樣式的文化定向需求的、世界文明和諧共生與發展的正常之路。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互學互鑑的交流史。南北絲綢之路、海上和草原絲綢之路溝通東西與南北,連接歐亞大陸橋,譜寫出不同文明互鑑交流並豐富中華文化本體的絢麗篇章。歷史是「千秋金鏡」。「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學習中華文明五千年互鑑交流史,是中國歷史學未來建設和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
周新國 (江蘇省歷史學會會長、揚州大學教授)
賀信再次表明習近平主席對於歷史和歷史研究極為重視。同時,這次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亞洲、在中國山東舉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歷史科學研究的發展大勢,「西方中心論」的不合理現象開始改善。
參會期間,我在與學者們的探討中思考一些問題。首先,當前中國史學界,老一代和中年史學家已成中流砥柱,而具有全球視野和較好外語基礎的年輕歷史學家相對缺乏,這提示我們必須做好史學人才的培養工作。同時,近百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對國外的史學研究成果引進的很多,相反,對於中國自己的成果向國際推介的反而不足,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不少史學研究者外語水平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外史學家並沒有關注到這一塊。因此,非常有必要專門組織一批具有良好史學基礎和外語基礎的學者,向國際上譯介一批中國的史學作品,讓其他國家了解中國,從而為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建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