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記者 蔡學偉 文/圖
海都訊 「媽祖文化」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媽祖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媽祖祭典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幾天前,媽祖祭典儀式首次面向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播,美輪美奐的祭典場面,讓人們對這個與黃帝陵祭典、祭孔大典齊名,號稱「中華三大祭典」的媽祖祭典充滿了好奇。
發源於南宋時期 上世紀90年代恢復
媽祖祭典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和九月初九舉行,分為春祭媽祖和秋祭媽祖兩次祭典。最早的媽祖祭典,是指歷代地方官員和湄洲媽祖祖廟在特定日期舉行的祭祀媽祖的一種盛大禮儀規範。自南宋以來,歷代帝王不僅對媽祖頻頻褒封,還由朝廷頒布諭祭。元代,曾三次派朝臣代表皇帝到湄洲致祭。明永樂則在南京天妃宮舉行御祭,由太常寺卿主持,並配備樂舞。清康熙統一臺灣後,又屢次派朝臣詣湄洲致祭;清雍正復詔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禮。據了解,媽祖祭典在清代時已列入「國家祀典」,與祭祀文聖孔子、武聖關公的祭典齊名。
因種種原因,媽祖祭典曾中斷和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在湄洲祖廟工作了近20年時間,印象中祭典儀式恢復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在祖廟聖旨門廣場前舉行祭典儀式,屬於小型行祭,隊伍人數一般為72人;有時還有中型行祭,人數增加到168人,變化最大的是舞生從原來的16人改為64人。2003年後,媽祖祖廟天后廣場落成,媽祖祭典儀式便移至這裡舉行。因為面積擴大數倍,在當年祭典上增加了一支百來人的儀仗隊。此後媽祖祭典的規模就開始不斷擴大。
為了恢復傳統媽祖祭典的盛況,已故媽祖專家蔣維錟和一批文史專家當時組成工作小組,赴山東學習借鑑「祭孔大典」。專家們經查清代《會典》,並認真整理、恢復、完善,終於形成了「湄洲媽祖祭典」腳本雛形,之後由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具體實施。通過各界人士的努力,最終就媽祖祭典的內容及表現形式取得共識,具體之包括議程、祭文、執事、頌歌、樂舞,表演過程分為5個篇章,即《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送神》等。
儀式升級改編 增強表演厚重感
媽祖祭典於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30日,以媽祖祭典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媽祖祭典從上世紀90年代恢復以來,幾乎每年都會舉行,但由於最早參加表演的人員多為島上居民,缺少統一編排,再加上人群不固定,年齡差距大等問題,表演並不十分出彩。2011年,莆田市政府撥出專項資金,請來眾多民俗專家、舞蹈家、媽祖文化學者等精心編排「升級版」媽祖祭典。
升級後的媽祖祭典在繼承傳統禮制、儀規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規模和提升氣勢,人數由原來的266名擴大到456名,場面更加大氣;演出人員一改以往由島上漁民出演的慣例,整套儀式全部由莆田學院大學生擔綱展示,隊伍更整齊,動作更規範。列隊方面也力求層次感,突出立體效果。儀式中,八佾舞部分增加了莆仙元素,更具本土化,更能展示莆仙文化藝術。
此外,「升級版」的祭典增加千人吟誦、敬獻花籃等內容,豐富媽祖祭典傳統內涵。在器樂上,把哨角改為號頭,還原傳統;在音樂上,首次增加了大鼓,營造古老的氣氛,並將原來的16面封旗號增加到36面,因為媽祖在歷史上受封36次,大大增強祭典的儀式性、莊嚴性、藝術性。
最新版媽祖祭典 融入「海絲」新元素
目前在湄洲祖廟舉行的媽祖祭典儀式,是國家一級編導吳玲紅於2015年編排的,是在此前「升級版」上的再次升級。最新版媽祖祭典儀式,不僅視覺上更令人驚豔,而且融入了「海絲」主題的新元素,讓媽祖文化與海洋文化更加契合。
新版媽祖祭典在規模、服裝、音樂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大膽的創新,人數上增加了63人,達到519人。新增人數在初獻禮時出現,舞動8條長25米的藍綢。當藍綢在儀式現場舒展開時,現場成為一片藍色海洋,展現出海洋文化與媽祖文化的完美融合。同時,這也與送神環節增加7條彩綢、寓意媽祖羽化升天形成呼應,隱喻海上絲綢文化。
時間上,該版祭典儀式縮短為35分,打破以往主祭人、陪祭人一同出場的局面,只有主祭人從天后廣場戲臺邊走向祭祀現場,而所有的陪祭人分成兩隊站在祭祀現場左右兩邊大門前,當主祭人走到祭祀現場臺階前,兩邊陪祭人各由7名穿著湄洲女服飾的司儀引領到祭祀現場,這不僅大大縮短了時間,也使得整場儀式順暢、莊嚴。天后廣場兩側看臺也被分成10個區域,每個區域都站立著一名穿著湄洲女服飾的司儀,引導觀眾觀賞儀式,使得整場儀式融為一體。
吳玲紅導演表示,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戰略形勢下,媽祖祭典以弘揚媽祖精神、共譜海絲新篇的原則再次升級,必將為增進兩岸四地交流,擴大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