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

2020-12-07 寶寶知道

前陣子,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洪蘭教授在上海教育學會主辦的金蘋果教育論壇上做了精彩的演講,我們摘取其中部分精華與您分享。洪教授多年致力於幼兒腦科學領域的研究,翻譯著作達50餘本。本文演講也是深入淺出,雖然長,但值得慢慢品讀。

慢有慢好,千萬別催

中國有一句話叫大器晚成,現在你會我不會,等到我會了,做得與你一樣好,甚至比你更好。愛迪生、愛因斯坦、王陽明都是大器晚成的人——我們的人生是一個馬拉松,孩子要走到終點。如果現在把他們逼得很緊,從樓上跳下來,什麼也沒有了。

《中庸》裡有一句話: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意思是,人家一次就會,你要十次,人家十次,你要一百次,好了,比別人慢,沒關係,學會以後就是一樣的。

看個實驗證據——把同一屋的老鼠分成兩組,同一窩,基因相同,生出來以後,給它大腦注射放射性的水,使它長了新的神經細胞就會發亮,然後隨機分成兩組,一種就是選容易的迷宮,走到迷宮就有東西吃,另外一種選很困難的迷宮,沒有走到就餓肚子。

三個月後,老鼠都學會了走迷宮,它大腦也發育完成了,切開大腦來看新的神經細胞留下來有多少。結果就像英文的「easy come easy go」,來得容易就去得快——容易的迷宮裡的老鼠,神經細胞留下來的比較少,右邊那個千辛萬苦才學會的,脂肪比較多,活得比較長。

所以蘇東坡講的這句話是很對的。他被貶到黃州的時候,覺得黃州的豬肉很好吃,但是當地人都不會燒,他就做東坡肉,壓力鍋也可以燒,但不好吃,蘇東坡就要告訴你,文火慢慢燉八個小時,出來就是待它自熟,莫催,火候足時它自美。

孩子的開竅也一樣,要有耐心,不要說:「我這麼聰明怎麼生出這個笨蛋?」有時候問家長,小時候有沒有學習比較慢?有沒有常常被老師留下來罰寫?想想,好像有吧。

家長也喜歡說:「一樣給你吃、給你穿,人家考100分,你考50分,人家考第一名,你考最後一名。」成長是慢慢來的,待到自熟莫催它,這個大腦末梢端加重的事情很辛苦,也沒有什麼用。

運動後做作業效果最好

學習的時候,神經迴路是會改變的。比如下圖,最左邊是剛剛出生嬰兒的腦,中間是三個月,最右邊是兩歲。

兩歲的孩子有很多後天的經驗,神經連得很密,因為九個月到兩歲,是孩子神經大量生長的時候。九個月,孩子會爬了以後,他就開始探索了,那就是主動的探索,那是造成他神經的連接。

這個時候,他會把家裡的所有東西都翻開,凡是你不讓他碰的東西,他都翻掉,你要讓他去探索,讓他去摸,但絕對不要把糖放在桌上然後又不準他吃,這叫「路人餘罪」,就不可以了。

但是因為這樣,就產生很多錯誤的觀念——給孩子學這學那,我看到有一個媽媽,孩子只要一醒來,那個腳一踢,孩子床上的那個晶片就馬上觸發家裡有八個喇叭,全部放英文錄音帶,這樣是不可以的。

那麼,什麼方式讓神經元更密?運動、閱讀和遊戲。

運動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多巴胺、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比如說多動兒,醫生開的藥就是讓他大腦的多巴胺減少。憂鬱症的人,醫生給他開「百憂解」,就是減少他大腦的血清張素。而正腎上腺素,就是使人的注意力更強。其實,這些藥物帶來的東西,從運動上就得到了。

以前都是學校取消運動課,都借去上數學、上英文,現在不可以了,因為運動跟學習有直接的關係。多巴胺是一個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張素是一個原始且非常重要的精神傳導物質。

各位應該有經驗,肚子餓,脾氣煩燥,肚子餓,睡不著,肚子餓,記憶力不好,碳水化合物會透過全腦屏障,然後變成血清張素的前身。

所以孩子做功課,儘量把他先餵飽,肚子餓的時候,做功課效果不好,考試之前真的要吃東西。正腎上腺素,如果你了解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你就讓他運動完了,叫他做功課,其實效果最好。

同時運動的時候,大腦會產生BDNF,它是大腦的營養素。它是實驗室裡面,一個培養皿裡面放個神經元,撒一點BDNF上去,長出了很多新的神經連接,就好像我們的花,撒點肥料,就長了很多花苞一樣。最主要的是它可以啟動基因,製造更多的BDNF血清素或者蛋白質。而且運動使大腦加速轉換,有運動的海馬體,會比沒有運動的大15%,切開稱重,重了9%,表示它神經細胞比較多。

老鼠不是三個月就成熟了嗎?到兩歲的時候,等於人的90歲的,但是有運動的兩歲的老鼠,它的大腦就跟6個月一樣年輕,現在沒有什麼方法治阿茲海默症,我們就盡力跟老人家講去運動,運動會產生很多好的事情。

遊戲和玩伴

能顯著提升情商

遊戲不是學習的敵人,它是學習的夥伴,遊戲的時候,大腦會產生BDNF出來。

我自己做過一個實驗,發現有刺激跟沒有刺激差別很大。一個老鼠單獨關在黑房裡面,它的對應組織樓下面,有十隻老鼠,裡面有很多很多玩具,三個月以後看這些老鼠也長大了,發現沒有玩伴的老鼠,大腦神經裡的連接很稀少,有同伴的老鼠卻很多。

(左上為2隻老鼠的籠子A,右上為1隻老鼠的籠子B,下方為10隻老鼠的籠子C)

所以孩子怎麼可能一個人在房間裡長大?我們的社會化是跟同齡人完成的,我們有朋友的。籠子B跟籠子C是有差別的,B跟A也有差別,但是A跟C是沒有差別的,也就是說孩子只要有朋友,就不需要這麼多東西。

最好的玩具是同年齡的玩伴。會講話的機器人,會轉彎的汽車,它也只會做這件事,按下去:「Hello!How are you?」再按下去:「Today is Monday」。但是人不一樣,兩個孩子沒有任何玩具,坐在那邊玩對方的手都是可以的。

籠子A的老鼠,大腦中分化地一塌糊塗,因為不停地接受到刺激,孩子只要有玩伴都沒有問題,不需要送他去學一大堆。如果你真的是錢太多,那就沒關係,如果錢不多的話,不需要節衣縮食去送他去學,因為這是完全不需要的。

在美國就有home study,你在家裡自學是可以的,但學校要求你每個禮拜有兩個小時到學校去或者社區去,跟別人一起玩,因為跟別人一起玩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重要的。

會玩的孩子EQ高,讓孩子在團體遊戲裡面,學會跟人家相處,完成他的社會化,越會玩的孩子,神經連得越密,越有創造力。研究發現遊戲與體適能、心肺適能與學業成績有高相關。會玩的孩子,他們的學業成績比較高,人際關係比較好,他將來會比較有成就。不然就是書呆子。所以我們現在講在遊戲中學習,在集體中成長。

沒有廣泛的閱讀

認知是非常單薄的

在2000年,世界閱讀協會在新加坡開年會,李光耀做演講,他說自己是閱讀障礙者。我們很驚訝。他看到,在二十一世紀,新加坡沒有自然資源,最大的資源,是國民的腦力。所以,新加坡的國民,必須有快速吸取訊息的能力,還要有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

後來,新加坡開始推閱讀。我們好幾次去新加坡,一個是推閱讀,第二個是推演講比賽,因為這兩個是你在21世紀必須要有的,因為閱讀是吸取訊息最快的方式,眼睛看字一分鐘668字,嘴巴講話,我講得很快,也就250字。所以,看是說的三倍速,孩子,必須要有閱讀的能力,才能跟人家競爭。

同時,閱讀改變大腦,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中國以前這麼窮,最主要是當年是99.999%的人都是文盲。所以孩子要廣泛地閱讀,因為大腦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

我們有一年博士班考試題目,試從演化來解釋,為什麼我們跟黑猩猩只有1.5%基因不同?我們在這邊有這麼好的享受,他們還在那邊找東西吃。

因為我們有文字的傳承、閱讀的能力,是所有動物裡面,唯一能夠享受到祖先智慧的動物,你們家狗狗再怎麼聰明,不可能說,「兒子,媽走了以後,我在前門樹底下給你埋了兩塊骨頭,你可以把它挖出來吃。」可是我們的祖先就可以給留下遺囑,神龕底下,掘地三尺有黃金。

我們為什麼可以進步這麼快?因為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不要做他做過的實驗,我們不會重蹈他的覆轍,看得比他高,比他遠。

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背景知識決定你所看到的東西。很多人說閱讀就讀課本好了,錯,要有廣泛的閱讀,因為背景知識決定你所看到的。

這是一個很好的實驗,相信你做完成這個實驗會了解,會不會今天推閱讀推得這麼辛苦,舉一個陣列:12、13、14:

眼睛看中間,我來變一下:

我沒動它,我只出現了A、C,13看起來就變成B,對於中間的刺激,你會因為上下是阿拉伯數字,就讀為13,或者左右是英文字母就讀為B。

同樣的訊息,因為你的背景知識不同,所以解讀不同。如果不知道中間的訊息是什麼,找東西要知道找什麼才看得到,如果不知道你也找不到。

現在做一個實驗,給你看一張圖,不要想,馬上告訴我那張圖是什麼?

你沒有看到臉,憑什麼說她是蒙娜麗莎?把這張圖放到非洲,他們不知道蒙娜麗莎,看了好久,他們說兩坨牛糞,真的看不出來人臉,這張圖90%的訊息洗掉了,但對一個看過的人來說就足夠了,沒有看過就看不出來,所以背景知識很重要。

再比如,為什麼大偵探福爾摩斯什麼都看到,華生什麼都沒看到?其實,不是作者對華生有偏見,而是福爾摩斯跟華生的背景知識不一樣。

舉一個例子,倫敦的郊外有一個空屋,裡面有一個屍體,這個屍體沒有任何的外傷,這個人倒下去死掉了,牆上有血,是噴出來的血,有人蘸了血,寫了「復仇」兩個字,警察來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把福爾摩斯找來,福爾摩斯跟華生在現場走了一圈之後,跟警察說,兇手6尺高,臉很紅,左手的,指甲很長,方頭鞋子,大約四十多歲。

講到年齡的時候,警察下巴都掉下來了,心想:你又不是目擊者,怎麼知道人家多少歲?可是福爾摩斯很有名望,不敢多問,只好按他講的去抓,抓到以後真的跟他講的一模一樣,華生都不知道怎麼抓到,只好等,等福爾摩斯破了案,心情好,晚上在古樓抽菸的時候,就問他,「你怎麼知道的?」

福爾摩斯就說,我們人手抬起來寫字,很自然地寫字,跟你的眼睛一樣高。所以,字離地六尺,兇手就六尺,屍體沒有寫,牆上有寫。什麼人很興奮,會噴血?血壓高的就會。還有,左手寫字跟右手寫字的地方不一樣,你看,這就是左手寫的字,用放大鏡看到有指甲刻劃的痕跡,這個人有這個習慣,指甲比較長。

華生又說,「你怎麼知道這個人四十多歲?」

福爾摩斯說,下過雨,地攤有鞋子的痕跡,屍體是圓頭的鞋子,方頭的鞋子就是兇手,人走路和年齡有關,老人步伐蹣跚,小孩子的步伐小,壯年人的步伐是大的,這個方頭鞋印四步就把房間跨過了,肯定是壯年人。為什麼說是四十歲呢?因為高血壓是一個慢性病,一定是二十歲不好好照顧身體,才會是高血壓。

所以閱讀課外書要大量,要增加閱讀能力,只會認知是沒有用的。

談起孩子的長處

不要過分謙虛

我們在醫院裡面,最怕父母帶孩子來說:「醫生,我的孩子又笨又懶又醜。」等一下,這是親生孩子嗎?他說是。如果是親生,醜就是你給他的,你怎麼可以嫌他醜?

你會看到,父母是直接影響孩子,父母很正向,孩子碰到任何事情,都可以反彈起來。父母親如果整天說沒有希望了,那孩子就要跳樓了。很多事情,在於父母。

教育孩子先想好目的是什麼——是讓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你看,2000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叫James Heckman,他做了一個很大的實驗,他把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嬰兒,追蹤到38歲,他要看最後影響這個孩子快樂生活的滿意度、事業的成功,是什麼因素,最後發現是「conscientiousness」,包括自我控制、品德、毅力。

4歲有自我控制的孩子,到四年級的時候,自我控制、品德、毅力都比較好,在學業和社交上都比較成功。到24歲,人際關係好,在事業上比較成功。不管是什麼樣的社會,忠誠、正直、公平、正義,是基本核心價值觀,都不會變。所謂有德有才,是商品,有德無才,次品,無德有才,毒品,無德無才,廢品。

大家都知道,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是最有毅力的人,學生最常來講的就是老師我不想念了,為什麼?整天做不成功,就跟他講,再做一次可能就成功了。

研究發現,父母跟孩子說1句負面的話,需要10句正向的話,才能抵消它的影響,學校是7句抵消1句,難怪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面,覺得自己是個loser,因為大人不斷灌輸這個觀點。中國人很謙虛,但你可以謙虛自己,但不能謙虛你的孩子,因為他是從你的眼睛,老師的眼睛,同學的眼睛,來看自己是誰。

有一次我們學校辦科學營,辦完以後父母接孩子回去,我就說,「李媽媽,你的孩子真乖,人家做完都跑掉了,你的女兒幫我洗燒杯,很乖,幫我收拾。」媽媽其實只要講,「謝謝老師,我很高興孩子長大了,懂事了,會幫忙了」就好。

但這個媽媽怎麼講?她說,「老師,你不知道,她在家裡不是這個樣子。」把底掀出來,這裡面最大的問題還是在父母身上。

當你想到,孩子是上天給你的福賜,很多人要孩子沒有要到,而你今天有這個孩子,你會很珍惜他,完全取決於你的態度。

在大自然裡面,在演化上,一定要子代超越親代,演化才是成功。所以不要跟孩子講,聽我的就沒錯,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一定要給孩子超越我們的空間。

0-6歲,要把孩子的習慣教好,6-12歲,把價值觀全給他,12歲以後,進到初中了,不要用化名上他的社交帳號、偷看他的日記,因為那時候他受同學的影響,遠遠大於家長。

到了高中,他的智慧開了,重要事情就要跟他商量。大學了、要結婚了,像放風箏一樣,這個線還給他,他去過他的生活,你不能再跟著後面。我們要了解人生的目的,是我的基因傳下去,是孩子成為社會的棟梁,所以我要怎麼做,才能使他變成一個流動的人。

只要想到這點,人生非常長,不在乎他現在知道多少東西,你要的是他最後蓋棺論定的時候,人家是怎麼評價他的。

圖文轉自網絡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博士寶貝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辦法,除了閱讀外還有兩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洪蘭這個名字。洪蘭是一位很有名的教育家,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曾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在人類的大腦研究方面,頗有成就。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作為著名教育家的洪蘭,曾在講座中表示:「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除了閱讀外還有運動、遊戲這兩種方式」。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揭秘: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他表現得不夠聰明,可能只是你沒有幫他激活開發他的大腦而已。著名的腦科專家洪蘭教授及其團隊發現,激活我們孩子的的大腦並不難,只需要三個方法。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有什麼變聰明的秘訣,是我們的父母自己沒有掌握這三種科學激活孩子大腦的方法。
  • 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
    在「金蘋果論壇」現場,洪蘭教授給大家帶來了一場關於孩子大腦發展密碼與教養的藝術為主題的講座,關於孩子的大腦開發,關於愛的科學與藝術,洪蘭教授告訴大家:逼迫式學習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人生是馬拉松,跑到終點才是贏家;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她說,孩子是上天給你的福賜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式
    一次在TED演講中,用幽默生動的方式,給我們科普了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性,教育家洪蘭指出要想激活孩子的大腦發育,離不開3種方式。在TED演講中洪蘭教授向我們講解了孩子在不同時期的大腦發育,還描述了哪些行為會阻礙孩子的大腦發育。想要激活孩子的大腦,家長們首先要避免這種行為。
  • 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有3個方法,家長們都應該了解
    著名的腦科學專家、教育家洪蘭教授,曾做過一個演講——《從腦科學的角度告訴你為什麼要閱讀》我非常幸運的在孕期看到了這個演講,並且從孩子出生後就一直在實踐洪蘭教授提到的激活孩子大腦的3個方法,我自認為效果明顯。
  • 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發育,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式
    洪蘭教授用簡單幽默的講述拉與腦科學的距離,尤其是針對孩子大腦發育的問題上,她總會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告訴家長們,這樣有利於父母更好的理解。比如這張圖片,不同的顏色代表著大腦不同的功能,洪蘭教授會讓我們詳細解釋大腦的發展情況,經過洪蘭教授的講述,我們發現,想讓激活孩子的大腦發育,家長要掌握以下三種方法。
  • 著名教育學家洪蘭:激活孩子的大腦發育有3種方式,都很簡單
    為了開發孩子的大腦很多家長會選擇給孩子送各種智力開發班,給孩子吃對大腦好的營養品,但是這樣真的是對開發大腦最好的方法嗎?因此,如何更科學地開發孩子的大腦,成為了家長們討論的話題。根據洪蘭教授的演講,我們發現激活孩子的大腦發育有3種方式,並一定要去早教智力班。而且孩子的大腦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大腦的反應來看,大腦中的海馬體的神經細胞活動,和大腦神經接連是在不斷變化的。寶寶出生後就開始有了神經網,在三個月時神經網會開始豐富,兩歲左右神經網就非常密集了。
  • 播優私塾姚老師: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臺灣的兒童教育專家洪蘭教授認為: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因為,罵會讓孩子對這個東西恐懼,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抗拒,離的更遠。同理,如果我們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每天因為分數打罵孩子,孩子會不會因為恐懼學習而變得畏手畏腳?答案是肯定的。 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法:運動、遊戲、閱讀 1.
  • 四個幫助孩子鍛鍊大腦潛能的方法,家長們可以學習一下
    在兒童小的時候發展他們的大腦非常重要。 我整理了四種方法來訓練您的孩子並與大家分享!一. 運動著名的腦科學專家洪蘭就曾經說過:「激活大腦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閱讀和打遊戲」。相關研究表明,孩子在運動的時候,大腦會快速地傳遞三個物質,多巴胺、血清張素、腎上腺素。這三種傳遞物質會提高大腦的營養素,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所以,要是想提高孩子腦力,比如在孩子學習到很煩躁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出去跑兩圈,這樣起到的效果會更好!
  • 教育專家告訴你,鍛鍊大腦、提升智力最好的方法是什麼?答案出乎意料!
    2016年一場TED演講火爆全網,教育專家洪蘭教授以幽默的語氣,深入淺出地從人類大腦不同部位的功能出發,告訴各位家長,如何利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出一個聰明智慧而且心理健康的孩子?在洪蘭教授看來,運動、遊戲和閱讀是鍛鍊孩子大腦、提升孩子智力最高效的三種方法。
  • 神經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閱讀」並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
    閱讀可以刺激大腦發育這件事,似乎已經成為家長們的共識。為了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些父母在媽媽懷孕時就給孩子讀繪本,但是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閱讀並不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唯一的最佳方法。神經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在1995年初,貝蒂·哈特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做了一個"3000萬字"的調查實驗,實驗證實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對大腦發育有好處,和閱讀相比較比閱讀的效果更好。
  • 麻省理工新研究:促進大腦發育,讓孩子更聰明的方法,並非靠閱讀
    右腦又稱為藝術腦、抽象腦,是感性的一面,它負責圖畫、音樂、韻律、情感、想像和創意。在孩子6歲前有針對性地開發全腦,刺激大腦,使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建立了聯繫,從而提升智力。那麼如何做能讓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好?智商更高?真正促進大腦發育的的方式是-遊戲,遊戲讓孩子更聰明很多人說給孩子講故事,陪伴親子閱讀可以促進大腦發育,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等。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靠閱讀
    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認為閱讀和提高詞彙量是促進兒童大腦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主要的一個方法。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靠閱讀但一項新的研究推翻了這個說法,研究最終也證實了,想要讓孩子大腦發育,父母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不是閱讀,而是遊戲
    當今社會,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說是家長的心肝寶貝,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壞了,幾乎是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尤其是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方面更是十分重視,害怕孩子大腦發育慢,從小就給孩子吃各類營養品,並堅持讓孩子閱讀,只為讓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快一些,從而贏在起跑線上,但是家長們不知道的事閱讀並非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
  • 怎樣開發寶寶的大腦,麻省理工學院為您解答,遊戲是最好的方法
    嬰兒的大腦發育是爸爸媽媽都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很多父母覺得嬰兒的大腦發育主要還是在讀書上,因此在嬰兒的童年,許多父母決定讓嬰兒通過讀書的方式來刺激自己的大腦,但是除了讀書,給孩子大腦發育帶來最好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玩遊戲。嬰兒怎麼可以算得聰明?
  • 孩子大腦也會「消化不良」,這幾個信號你必須要知道
    當孩子的大腦出現這種消化不良的時候該怎麼辦呢?臺灣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洪蘭提出:「切換學習,效果升級,避免大腦消化不良的方法」。什麼是切換升級呢?父母可以這樣讓孩子切換大腦來學習1多運動為了不讓孩子對學習產生飽和,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動起來。
  • 學這學那,孩子的腦子夠用嗎? 聽聽腦科學專家咋說的
    譚力海說,研究發現,每天使用拼音輸入法65分鐘的兒童,其大腦關鍵閱讀區域的激活明顯弱於較少時間使用拼音輸入法的兒童。具體表現是,左腦額中回和左腦額下回這兩個核心的中文閱讀區域的發育發展嚴重受到了使用拼音輸入法的影響。&nbsp&nbsp&nbsp&nbsp「我不反對兒童在一年級學習拼音,拼音是學習漢字的『拐棍』,是必須要學的。
  • 還在給孩子做早教?沒用對方法,毀了孩子還沾沾自喜
    養孩子不是拿來比較的,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都不相同,只要在正常的範圍內,就沒什麼好比的。1、讓孩子缺乏想像力我在上學的時候聽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把老師給告了,因為在教會孩子26個英語字母後,孩子再也不會認為「0」是月亮和其他東西了。狀告的理由,是學校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
  • 雖說「用筷子」是激活大腦效果最好的運動之一,什麼時候、怎麼教...
    上周給大家寫了怎麼握筆後,很多媽媽都提到了同為鍛鍊手部精細運動的「用筷子」,要求再接著出個教娃用筷子的教程。OK,那緊跟著來一篇。勿急!孩子對工具的使用需要符合年齡發展,拿筷子這個動作對手部精細動作要求很高,需要調動手部和腕部30多個大小關節和50多條肌肉,所以在孩子的手部精細發展還沒跟上的情況下,是很難做出正確動作的。當然了,一旦學會了,用筷子會是激活大腦效果最好的運動之一。正式需要開始學習使用筷子的年齡是四歲。
  • 利用大腦記憶區,提高孩子英語閱讀能力的3個方法
    —— 俄國劇作家克尼雅日寧01孩子閱讀能力高低和大腦工作原理有什麼關聯先來看兩個孩子的閱讀能力對比這也是為什麼用詞根記單詞是最好的方法,因為符合大腦的記憶原理。3. 大腦提取到這些相關知識內容後,與獨到的文字內容糅合加工。4. 加工後的新知識,經過不斷地重複記憶、複習鞏固,最終形成長期記憶存儲進記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