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

2020-12-13 貝樂虎兒歌

前言

  不少人應該聽過洪蘭教授在2016年發表的火遍網絡的TED演講。在演講中,她介紹男女大腦大不同,其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的演講,一下子拉近了腦科學與生活和教養方式之間的距離。

  在「金蘋果論壇」現場,洪蘭教授給大家帶來了一場關於孩子大腦發展密碼與教養的藝術為主題的講座,關於孩子的大腦開發,關於愛的科學與藝術,洪蘭教授告訴大家:逼迫式學習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人生是馬拉松,跑到終點才是贏家;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她說,孩子是上天給你的福賜。

  0-6歲培養孩子習慣;

  6-12歲,培養孩子價值觀;

  孩子上初中,不要看孩子隱私;

  孩子上高中,記得做決定時同孩子商量;

  孩子上大學,走入社會,就應該像風箏一樣放飛他。

1

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作為一名教育家,洪蘭也曾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曾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她告訴大家,大人是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黃色的部分是額葉,也具有大腦發展中最高級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聽覺值......

(圖:洪蘭告訴大家,大腦的重要性)

  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後再怎麼通過後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而從大腦發展的角度,洪蘭教授說,每個人的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

(圖: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

  因此,學習的時候,神經迴路會加強。

  9個月嬰兒會爬之後,開始探索,神經開始大量連接。

(圖:最左邊是剛出生嬰兒的大腦,中間是三個月,最右邊是兩歲小孩的大腦神經連接。)

  在她看來,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等說法。

  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大腦有可塑性,大腦不停因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網路連接。「它的神經迴路是可以改變的」。

  人生是馬拉松,爭的是終點,不是起點,要跑到終點才是贏家。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自己的孩子開竅慢,洪蘭教授引用兩句經典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西漢.戴聖《禮記·中庸》

  學習是「學+習」。

  別人學一次就會了,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後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2

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

  「孩子有一生的時間需要學習,不需要催他,也不需要急於一時一刻,但是情緒處理不當,會使孩子厭惡上學,甚至產生負向人格。」洪蘭教授告訴我們,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

  拿學習這件事來說,主動的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

  有的時候,你認為孩子具有某個缺點,這個時候也不要輕易去改變孩子,尤其不能讓孩子有情緒障礙。

  汶川地震後倖存者大腦結構圖顯示:這些人腦部主宰情緒、記憶功能的部分,在25天內就出現了變化,產生焦慮,憂鬱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症狀。

  洪蘭教授說,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負面情緒就會放大。

  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

  她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媽媽曾說過,馬友友從來不會因為他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挨打,因為這位母親深知,孩子如果挨打,就會對拉琴產生恐懼。

3

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言傳身教,為什麼身教這麼重要?答案在於模仿的力量非常強大。

(圖:模仿的力量)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因此,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

  與此同時,家長要支持孩子,要信任孩子,但也要管教孩子。因為,父母所制定的規矩和限制並不會讓孩子感到難受,相反的,這會形成一種規矩,讓他們有安全感。

  孩子最怕的是,家長今天和明天立的規矩不一樣。

  她說,我們是透過被人管理才學會管理自己。一開始沒有外在的控制,內在的控制也不會產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讓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講座現場,她分享了一個實驗結果:有實驗曾追蹤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嬰兒到2008年,2008年到這些人38歲時候,研究結果發現,影響他們快樂和生活滿意度最高的因素,不是一般人認為的IQ和GPA(智商或者學業成績),而是conscientiousness(自知與責任心)。決定一個人成敗是self-control(自製), integrity(正直) and perseverance(恆毅力)。

  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

  不要擔心和緊張,不要過於焦慮,孩子非常敏感,如果父母焦慮,那孩子會更加焦慮。父母親以平常心待之。

  舉個例子:小提琴大師與生手的大腦對比發現,這兩者大腦裡面構造不一樣,是因為小提琴大師每天的反覆練習造成的。

  因此,勤能補拙。

  著名的「一萬小時原理」 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原理指的是,一個行為做了一萬個小時以後,就成了這個領域的專家)。

4

童年最好的玩具是有玩伴

  很多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的智力與玩具的多少有關。於是,給孩子買很多很昂貴的玩具。

  在加州大學的時候,洪蘭曾親身參與了這個實驗:實驗把一隻老鼠,兩隻老鼠,10隻老鼠分別關在一起,實驗結果顯示,2隻老鼠在一起的腦部神經和10隻老鼠放一起的並沒有任何區別。

(圖:2隻老鼠在一起的腦部神經和10隻老鼠放一起的並沒有任何區別。)

 也就是說,孩子成長,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只要是正常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有玩伴比什麼都好。如果家長能做孩子的玩伴,勝過給孩子買數不清的高級玩具。」

5

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如何對待孩子犯錯?洪蘭教授告訴大家正確的答案: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學習。當你犯錯時,重要的不是這個錯誤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錯,重要的是,要將錯誤轉換成一個經驗。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從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似乎已經成為了一條鐵律。

  洪蘭教授的觀點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為什麼呢?洪蘭教授又引用了一句經典名言。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樹的能力來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認定自己是個笨蛋。

——愛因斯坦

  大人會嫌孩子不好,主要是因為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基因不同,後天生長的環境也不同,所以比是不公平的。孩子只能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應該獎勵他。

(圖:4個雙胞胎的大腦圖顯示,同一個父母帶,同樣的教育方式,但是大腦結構卻顯示不一樣)

  她說,上天是很公平的,空間能力好的人往往語言能力不怎樣;語言能力好的,空間能力常較差。

  也就是說,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都好,所以我們不必去苛求孩子。

  愛因斯坦的腦在他死後捐了出來,並做了詳細的分析,發現他在掌握空間的頂葉聶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15%,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但是愛因斯坦到三歲才會說話,如果生活在現在,會被認為語言遲緩,他的私人書信及日記被公布後,有人認為他是閱讀障礙者。

  他的右腦比較發達,很可能跟他左腦功能不甚強,他自然地去用他最擅長的腦去處理訊息有關。

  因此,父母應該順其自然,要教會孩子了解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短處。

  重要的是有什麼能力,而非缺乏什麼能力。

  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你會看到他的長處。

  用正向的態度去看事情,你會看到解決的方式。

6

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

  要允許孩子犯錯,只是不要犯第二次錯。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不曾犯過錯的人,表示他從未嘗試過新的事物。」

  洪蘭教授說,不要因為孩子做某件事做的不好而罵他。

  因為,罵會讓孩子對這個東西恐懼,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抗拒,離的更遠。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每天因為分數打罵孩子,孩子會不會因為恐懼學習而變得畏手畏腳?答案是肯定的。

  為什麼呢?因為挫折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而孩子的成長可以以長帶短。

  她說,現在的時代,讓每一個人有了更多多元化的選擇,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路可走。因此不要執著在孩子能力達不到的地方拼,在他有長處的領域,『以長帶短』發展孩子的智力。

  洪蘭教授還認為,好家長不應該只會說「NO」,而應在說完「NO」後,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走的路。「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如此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

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法:運動、遊戲、閱讀

  那麼,什麼樣的生活經驗可以使神經活化得快,分支得密?

  洪蘭教授的答案是:運動、遊戲和閱讀。

1運動

  洪蘭教授告訴我們,當人在運動時,會刺激多巴胺、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這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而正是這些是促使神經連接的關鍵。

  所以,肚子餓的時候,做功課沒有效率,剛運動完讓孩子去做功課效果好。

  考試前要吃東西也是這個道理。

  因為,運動使大腦加速運轉,拿老鼠做實驗顯示,有運動的老鼠負責記憶的海馬回比沒有運動老鼠的大了15%,重9%,神經細胞的樹狀突和突觸增加了25%。

  除此之外,運動還使大腦年輕。有運動的二歲老鼠大腦與六個月大的老鼠一樣年輕,有運動的老鼠大腦遭活性氧氧化分解的脂肪與DNA比較少。

2遊戲

  關於遊戲,她說,遊戲不是學習的敵人,它是學習的夥伴,遊戲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

  從遊戲中可以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而且會玩的孩子EQ高,可以在團體遊戲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完成他的社會化。

  孩子遊戲的時候,想像力在發揮,而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如果你太兇,就沒有人喜歡跟你玩,太懦弱別人就要欺負你。這些都可在遊戲中感悟習得。

  她說,小時候不會跟別人玩的孩子,長大後只會玩電子遊戲,因為只有電玩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能夠忍受孩子重複、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而不離去。

  她同樣提供了實驗佐證:兒童遊戲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後,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地生長。

3閱讀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多年推廣閱讀與演講,他曾說:21世紀競爭的必要條件——快速吸收訊息的能力與正確表達意思的能力。

  在洪蘭教授看來,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閱讀會改變大腦,閱讀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港式,眼睛一分鐘看字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鐘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

  她說,閱讀是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無限延展。

  閱讀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

  那麼,如何增加閱讀能力呢?她認為,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才是真正增加閱讀能力的方法。

  要讓孩子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因為凡是走過都會留下痕跡,廣泛閱讀會促進增加一個人的背景知識,背景知識,決定了你所看到的東西。

  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貝樂虎,陪伴寶寶快樂成長!

相關焦點

  • 播優私塾姚老師: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臺灣的兒童教育專家洪蘭教授認為: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姚哥深表贊同,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孩子成長教育問題…… 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 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黃色的部分是額葉,具有大腦發展中最高級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聽覺值……
  • 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
    成長是慢慢來的,待到自熟莫催它,這個大腦末梢端加重的事情很辛苦,也沒有什麼用。運動後做作業效果最好學習的時候,神經迴路是會改變的。比如下圖,最左邊是剛剛出生嬰兒的腦,中間是三個月,最右邊是兩歲。兩歲的孩子有很多後天的經驗,神經連得很密,因為九個月到兩歲,是孩子神經大量生長的時候。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揭秘: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他表現得不夠聰明,可能只是你沒有幫他激活開發他的大腦而已。著名的腦科專家洪蘭教授及其團隊發現,激活我們孩子的的大腦並不難,只需要三個方法。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有什麼變聰明的秘訣,是我們的父母自己沒有掌握這三種科學激活孩子大腦的方法。
  • 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辦法,除了閱讀外還有兩種
    在人類的大腦研究方面,頗有成就。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作為著名教育家的洪蘭,曾在講座中表示:「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除了閱讀外還有運動、遊戲這兩種方式」。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法:①閱讀:洪蘭教授認為,說話是本能,但閱讀是習慣。閱讀是獲取信息最快的方式,人的眼睛一分鐘可以快速看600多個字,而說話,一分鐘內最多說250個字。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靠閱讀
    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認為閱讀和提高詞彙量是促進兒童大腦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主要的一個方法。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靠閱讀但一項新的研究推翻了這個說法,研究最終也證實了,想要讓孩子大腦發育,父母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不是閱讀,而是遊戲
    當今社會,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說是家長的心肝寶貝,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壞了,幾乎是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尤其是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方面更是十分重視,害怕孩子大腦發育慢,從小就給孩子吃各類營養品,並堅持讓孩子閱讀,只為讓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快一些,從而贏在起跑線上,但是家長們不知道的事閱讀並非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
  • 四個幫助孩子鍛鍊大腦潛能的方法,家長們可以學習一下
    在兒童小的時候發展他們的大腦非常重要。 我整理了四種方法來訓練您的孩子並與大家分享!一. 運動著名的腦科學專家洪蘭就曾經說過:「激活大腦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閱讀和打遊戲」。相關研究表明,孩子在運動的時候,大腦會快速地傳遞三個物質,多巴胺、血清張素、腎上腺素。這三種傳遞物質會提高大腦的營養素,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所以,要是想提高孩子腦力,比如在孩子學習到很煩躁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出去跑兩圈,這樣起到的效果會更好!
  • 3~6歲是發展右腦的黃金期,4個方法,給孩子一個「超強大腦」
    哈佛大學教授研究證明:孩子從出生到成年,大腦發育的高峰期有3次機會,而3-6歲是最重要的時期,因為這個時候的大腦已經發育到成人的80%左右,正處於最快發展的時候。同時,這個時候的孩子大腦會逐漸從右腦過度到左腦,如果家長抓住機會,讓孩子的左右腦均衡發展,那麼孩子的智商肯定是非常高,等上學的時候,無論是記憶力、觀察力、邏輯能力都很強。如何促進孩子右腦發育?
  • 怎樣開發寶寶的大腦,麻省理工學院為您解答,遊戲是最好的方法
    嬰兒的大腦發育是爸爸媽媽都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很多父母覺得嬰兒的大腦發育主要還是在讀書上,因此在嬰兒的童年,許多父母決定讓嬰兒通過讀書的方式來刺激自己的大腦,但是除了讀書,給孩子大腦發育帶來最好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玩遊戲。嬰兒怎麼可以算得聰明?
  • 神經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閱讀」並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
    閱讀可以刺激大腦發育這件事,似乎已經成為家長們的共識。為了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些父母在媽媽懷孕時就給孩子讀繪本,但是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閱讀並不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唯一的最佳方法。神經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在1995年初,貝蒂·哈特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做了一個"3000萬字"的調查實驗,實驗證實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對大腦發育有好處,和閱讀相比較比閱讀的效果更好。
  • 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有3個方法,家長們都應該了解
    著名的腦科學專家、教育家洪蘭教授,曾做過一個演講——《從腦科學的角度告訴你為什麼要閱讀》我非常幸運的在孕期看到了這個演講,並且從孩子出生後就一直在實踐洪蘭教授提到的激活孩子大腦的3個方法,我自認為效果明顯。
  • 教育專家告訴你,鍛鍊大腦、提升智力最好的方法是什麼?答案出乎意料!
    2016年一場TED演講火爆全網,教育專家洪蘭教授以幽默的語氣,深入淺出地從人類大腦不同部位的功能出發,告訴各位家長,如何利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出一個聰明智慧而且心理健康的孩子?在洪蘭教授看來,運動、遊戲和閱讀是鍛鍊孩子大腦、提升孩子智力最高效的三種方法。
  • 美國兒科協會:孩子的大腦發育依賴的不是閱讀,而是遊戲
    現在父母定義的起跑線已經不是幼兒園和小學了,現在開始爭奪孩子大腦開發的程度了,怎麼才能更科學地幫助孩子大腦發育才是關鍵。一、繪本風靡一時很多的早教都提到過繪本的重要性,所以一時間繪本也風靡了全國,有孩子的人家幾乎都買幾套繪本給孩子閱讀,想要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
  • 利用大腦記憶區,提高孩子英語閱讀能力的3個方法
    —— 俄國劇作家克尼雅日寧01孩子閱讀能力高低和大腦工作原理有什麼關聯先來看兩個孩子的閱讀能力對比這也是為什麼用詞根記單詞是最好的方法,因為符合大腦的記憶原理。3. 大腦提取到這些相關知識內容後,與獨到的文字內容糅合加工。4. 加工後的新知識,經過不斷地重複記憶、複習鞏固,最終形成長期記憶存儲進記憶區。
  • 麻省理工新研究:促進大腦發育,讓孩子更聰明的方法,並非靠閱讀
    右腦又稱為藝術腦、抽象腦,是感性的一面,它負責圖畫、音樂、韻律、情感、想像和創意。在孩子6歲前有針對性地開發全腦,刺激大腦,使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建立了聯繫,從而提升智力。那麼如何做能讓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好?智商更高?真正促進大腦發育的的方式是-遊戲,遊戲讓孩子更聰明很多人說給孩子講故事,陪伴親子閱讀可以促進大腦發育,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等。
  • 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發育,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式
    洪蘭教授用簡單幽默的講述拉與腦科學的距離,尤其是針對孩子大腦發育的問題上,她總會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告訴家長們,這樣有利於父母更好的理解。比如這張圖片,不同的顏色代表著大腦不同的功能,洪蘭教授會讓我們詳細解釋大腦的發展情況,經過洪蘭教授的講述,我們發現,想讓激活孩子的大腦發育,家長要掌握以下三種方法。
  • 3—6歲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靠閱讀,而是這4種遊戲
    孩子在成長時有幾個階段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其中高峰期是3—6歲。大部分家長在培養孩子大腦發育上多數都會選擇給孩子買書,通過不斷地閱讀,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其實真正影響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並非靠閱讀,而是在遊戲中鍛鍊孩子!經過眾多教育界人士調查發現,優秀傑出的人在兒童時期,跟他們在小時候接受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家長們更注重孩子通過做遊戲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大腦發育。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式
    調研組對88個孩子在60年間的體罰研究,發現體罰孩子不僅不會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更不服管教,甚至嚴重者出現反社會行為。科學的方法是家長要正確地引導孩子,預防再犯類似錯誤。洪蘭解釋道:「在孩子大腦中,有一個前腦是專門控制情緒、計劃和策略的,如果孩子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中,那麼孩子的大腦發育就會遲緩,甚至改變結構」。打孩子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產生一定的傷害。而且影響孩子在童年和成年後心理健康。
  • 著名教育學家洪蘭:激活孩子的大腦發育有3種方式,都很簡單
    為了開發孩子的大腦很多家長會選擇給孩子送各種智力開發班,給孩子吃對大腦好的營養品,但是這樣真的是對開發大腦最好的方法嗎?因此,如何更科學地開發孩子的大腦,成為了家長們討論的話題。洪蘭:激活大腦的三個方法1.運動運動是可以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的,孩子在運動時肢體的動作是會影響大腦的神經系統的,其中就可以鍛鍊到大腦中的「海馬體」。
  • 李玫瑾:3~6歲是右腦發育黃金期,4個方法讓孩子成為「最強大腦」
    根據調查發現,孩子在6歲前,開發右腦是提升智力的關鍵,例如達文西、愛因斯坦以及居裡夫人等等,他們都擁有一個較為發達的右腦,我國著名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也表示:3~6歲是右腦發育黃金期,4個方法讓孩子成為「最強大腦」。左腦和右腦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