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和道家都在搶的美女,這個美女卻一腳兩條船,通吃
我們歸回主體,這種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的哲學思想鬥爭(當然,所說的鬥爭並非人群鬥爭,而是思想在社會地位上的變化),一直發展至今,這兩種哲學思想相融合,成為了我國獨特的社會哲學體系。儒家學說是這麼利用中國藝術和詩歌的,它先把思想傳遞給了人們,然後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參照儒家學說來進行藝術創作,早的不說,我們說《紅樓夢》就可以知道了,很多橋段都是在運用儒家學說的思想來進行批判,長輩、禮儀,完完全全遵從儒家學說。
-
從玄學和佛教的融合來看古代哲學的包容和發展
、墨家、法家和道家也是在互相學習其中的要點的,就比如法家自商鞅起是鄙視儒家的,但秦朝後來的兩位法家大師韓非和李斯正是儒家荀子的學生,而荀子思想中是有法家痕跡的。這諸子百家的爭鳴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而結束,這時候是法家正盛,而法家對於中央集權的鞏固的作用的弊端正是酷法,所以漢代起先用道家黃老來過渡,後來則用了更為緩步的儒家思想。
-
你所知道的儒家和道家有什麼差別?
引:說到儒家和道家的區別,矛盾衝突展現得最淋漓盡致的時期莫過於魏晉南北朝階段。其激發了玄學的快速興起,並在短暫展現其魅力後隨即衰落。在這一歷史時期裡,儒學與道學的矛盾可以具體到名教與自然這一對比量上。人所生活於其中的世界,它其實是一個概念的世界,就是我們對事物加以命名,我們給它一個名稱,不僅僅是說我們拿一個詞來代表這個事物,關於事物的名稱,實際上它代表了人賦予事物的一種內在關係,而就是那些具有命名和闡釋名義的權力的人,他們設定了世界的秩序。儒家的名教概念:孔子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道家哲學在夾縫中生存和延續
如果說儒家思想是孔子對西周和禮樂制度的嚮往,那麼道家思想是老子對於世界,對於知識和對於治國的看法。誠如《道德經》所描述的那樣,道家注重的是以自然、謙卑、淳樸的「德」去追求自然真理的「道」。對於道家的治國之道,也依存於它所在的德,也就是不要過度擾民,讓一切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
聊聊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
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時期出現較早的思想流派,都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而春秋時期的文化思潮的主流就是復古,儒家、道家皆是如此。儒家的復古形成了一個階梯式,在孔子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上古帝王是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
道家和儒家,構成了華夏民族文化中的兩個門派,相互刺激
不過,有一個學派一貫忿忿不平,這就是道家學派。道家學派的創始者是老子,他的道家思想繼承者、發展者是莊子,這兩人就是孔子和孟子一生的對手,以不同意儒家學說的仁義禮智為自己的任務。實際上,這都不是道家代表人物對儒家學說的孔子和孟子兩位儒家大師的意見,原來,相傳老子還曾經引導了孔子。這兩人思想不同,道不相謀。
-
淺析: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不同之處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百家達到了一個文化的巔峰時期,儒家、道家和法家是三個在「諸子百家」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學說。儒家由孔子創立,代表作《論語》,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禮」。
-
易經和道家、儒家思想的關係
儒家思想公元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於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
道家思想屢次拯救中原國家,但卻不被世人重視
誠如《道德經》所描述的那樣,道家注重的是以自然、謙卑、淳樸的「德」去追求自然真理的「道」。對於道家的治國之道,也依存於它所在的德,也就是不要過度擾民,讓一切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不要過多幹涉,這就是黃老之學關於治國的內容,或許在道家學者看來,宇宙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幹涉就是違反了規律。道家學說追求的也正是在客觀世界裡探究一切。
-
理學和心學之爭,從宋朝開始儒學成為了唯一國學
玄學帶起來的儒釋道三家互相兼併的風氣最終是奠定了唐朝開放和包容的哲學風氣。對於唐朝來說,無論是道家、儒家還是佛教,只要是能夠用來治國或是考究學問的,一概不問出處只看作用。所以在這個時代頗又有些回到諸子百家爭鳴時期的味道了。
-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儒家思想後來居上?
在困頓的時候,治理好自己的身心,在通達、成功的時候,我們應該以天下為己任,這就是儒家的胸懷和理想。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2.知其不可而逃之的道家學派。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到了戰國時代是莊子。道家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流派。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和無神論的因素。
-
以官德為例,淺析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張的不同之處
就文化而言,儒家講進取,道家講規律;就哲學傾向而言,儒家屬入世哲學,道家屬出世哲學;就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言,儒家講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講「無為」,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
儒家和道家是怎麼影響書法的
如果說儒家學說對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倫理道德、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國民精神等方面起主導作用的話,那麼在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學、藝術、體育等領域起關鍵作用的應該就是道家學說。但這二者又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甚至清代的考據學都曾經自我標榜是儒家的繼承人,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宋儒和漢儒的差異也比較大,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分析。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
-
儒家—敬,道家—靜,佛家—淨
儒家有社會責任感,他們積極入世,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道家講「自然」,講「道」,超離了塵世。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順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過分強求,讓熱衷於塵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
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麼不同?
也就是說,儒家的道,就是儒家的最高的價值理念,儒家的價值準則,而道家的道也同樣如此,代表了道家的最高價值理念,最高價值準則。其實,儒家和道家哲學的區別,我們看兩位創始人的人生經歷,就可以大致看出二者之間的區別。
-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一、儒家揚善儒家還是很有理想的,《禮記·禮運》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道家的思想在隋唐時期,得到充分的發展,成為治國的指導思想
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生了融會儒道、以道為宗、試圖調和政治生活中「自然」與「名教」之關係的魏晉玄學;二是出現了將道家治道與宗教神學相融合的《太平經》、《老子想爾注》等早期道教經書;三是出現了道教領袖張魯秉持道家治道以寬簡治民的方式治理漢中的政治實踐。
-
張豈之:百家之學融合的嘗試
一種是以儒學為主,吸收陰陽五行說、法家學說和道家學說的某些點,這以漢代董仲舒的思想為代表。再一種融合形式是魏晉時期的「玄學」,著重於儒道兩家學說的融合,成為一種新的思想學說。漢朝初期諸子之學有短暫的復興,除名家、墨家沒有著名代表人物外,各家都還有程度不等的力量。各家之中,尤以儒家和道家為盛。但從整個社會思潮看,神秘化的陰陽五行說的影響較大。到了漢武帝時,中央集權的局勢逐漸穩固,儒、道力量的對比這才發生了變化。漢武帝奠定了中央專制的政治局面,儒學才定於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