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哲學研究的範疇上來說:
儒家——入世的哲學,道家——隱世的哲學,佛家——出世的哲學。
儒家主張「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有社會責任感,他們積極入世,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道家講「自然」,講「道」,超離了塵世。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順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過分強求,讓熱衷於塵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講「三界」、「輪迴轉世」、「因果報應」、「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惡者下地獄。
2、從功用的角度上來說:
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家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使命;道家以「自然」觀照人,認為,一個人若能超脫於生死的執著,其心靈也就可以超脫形體的局限,而與「道」契合為一,進入「萬物一府,死生同狀」(《莊子·天地》)的境界,在心靈上獲得極大的自由,成為精神上不受任何環境影響的「聖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佛家基於對人生「無常故苦」的價值判斷,懷著對人的迷惑、煩惱、痛苦、死亡的真誠關切,指出解脫的方法和途徑,從而為人提供了一種宗教的精神依託。更著重轉向內心的探索、轉換和提升,把心性修養看作人生解脫的必由之路,明心見性,超脫修心。
3、從文化主旨方面來講:
儒家——進取文化;道家——規律文化;佛家——奉獻文化。
儒家學說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的大同理想,內聖外王之學,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張,以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心態,無不反映出剛健有為、奮進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說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事必須「因陰陽之恆,順天地之常」,違反客觀規律,必然招致災禍。「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認為道是世界的終極根源,是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自生自化、永恆存在的宇宙本體,否認有超越於道的任何主宰。
佛教以「犧牲」為教義,「犧牲」就是奉獻。地藏王菩薩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佛家講布施,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是奉獻精神的體現。
4、從日常生活的需要方面來講:
儒家——糧店,道家——藥店,佛家——百貨店。
儒家思想,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DNA。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人世中,受倫理道德的規範,有禮有節地待人接物。懷有積極入世的熱情,去投身自己的事業。儒家精神,是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的骨子裡的。
當國家戰亂、社會動蕩的時候,道家就像一劑良藥,為社會療傷。人在社會中遭遇不順的時候,也需要去藥店逛逛,療療傷,舒緩一下緊繃的心。以道家的廣闊視角看我們生活的人世間,實在很渺小。生活中的煩心事,更是滄海一粟,不值一提。暫時放下塵世的事務,體會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大逍遙境界。
佛家則是不論生病或不生病,它都存在。百貨店不是必須的,有糧吃、治好病,就可以在世上生存了。百貨商店可以去逛逛,不去也不會不能生存。正如佛家,信仰也好,不信也好,是每個人的選擇。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能從佛家的佛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5、從身心修養來說:
儒家——正心,道家——靜心,佛家——明心。
儒家講「正心」。 《大學》裡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歸根到底是要「止於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個善念。然後逐步展開來,「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經過了止於至善、定、靜、安、慮,然後人就能心安理得。儒家「正」的這個「心」實際上就是仁愛之心。
道家講「靜心」。 《道德經》認為最高明的是「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要回歸到虛靜的狀態,所以,道家「靜」的「心」是一種虛靜之心、自然之心。 這個「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這個「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來的那個樣子,不虛偽、不做作,與自然界、社會、他人安然相處,自己的身心也和諧一體,不跟自己較勁,人本來的樣子就是虛靜的。 所以道家講要「靜心」,修虛靜之心。
佛家講「明心」。 「明」的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虛空心、精靜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見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會糾結了,就能很聰明地應對各種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6、從氣度的修養來說:
儒家——養正氣,道家——養大氣,佛家——化怨氣。
正氣於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間的至大至剛之氣;於人,正氣便是光明正大、剛正不屈之氣。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具體說,就是培養正義感,培養一身正氣的儒家人格。
道家的特質,就是「大」,眼界大,氣象更大,直至大象無形、大音希聲。「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概括成一個詞,便是大氣。養大氣要以大道為心,以自然為意,以日月為雙眼,以天地為視野。別怕高不可及,說白了,就是以大觀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問題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體,不狹隘、不偏頗,便已經是在抵達大道、通往大氣的路上。
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
如何化解心中的怨氣呢?佛學上說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會心中無事,就會心中無物,更別提區區怨氣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到處都是淨土蓮華,無有掛礙。
7、從提升的方式上來講:儒家——敬,道家——靜,佛家——淨。
儒家講敬是敬畏,人要有敬畏感,才能敬天,敬地,敬人。 道家講靜是清靜無為,人要有清靜感,只有在內心清靜的時候才能感悟到道的存在。 佛家講淨,是指人心內的清淨沒有汙濁,欲望和煩惱。心淨了也就是放下所有煩惱痛苦,人也就得到解脫,獲得了自在。
做事敬心,敬德,敬自然,謹慎而為!謂之儒!為人自省,除欲安心,心平不瀾,喜怒自然,不行於色,追求靜花止水,謂之道!十方世界,花是花,物是物!心中執念以來世,清心薄欲修來生!這應該算佛,不痴不嗔!無欲無求!煩是自擾!遵循萬物,道法自然!
8、從研究的方向來講:
儒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道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佛家——人與超自然之間的關係。
在儒家思想中,倫理關係是人與人之間最主要的關係,所以儒家心目中的人不是「社會關係的總合」,而各種倫理關係的總和,把個體視作在各種倫理關係中佔據特定置的人。因此,儒家尤其強調一個人的「份」,即一個人在倫理關係中的特定位置和身份。其天地君親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愛孝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都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體現。
道家思想強調&34;&34;,認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主張人應當愛護自然,保持與大自然協調相處的和諧關係,順應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辦事,不自生而能長生,告誡人們不要做無謂的爭鬥和掠奪,夫唯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一切要順其自然,就像水一樣無往不利。不爭不勝,才得以長存!反自然之道而行之,就將作繭自縛,必然會危害人類自身,引起自絕於天地的嚴重後果,甚至被大自然把整個人類都開除出&34;。
佛家處理的則是人與超自然的關係,講生命的超越。從中可以看到我們和其他生命最深的因緣,我們跟宇宙大化最深的連接,乃至直接地了生脫死,這是佛家修行要你觀照的地方。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會問「生從何來、死向何去」的動物,在這裡就有人與超自然的連接,而它關聯著終極的關懷。佛教自從漢代傳入中國後,給中國人帶來了全新的、超驗的生死觀,中國人才有了死後來生、輪迴轉世這些觀念。
9、從智慧的角度來講:
儒家——德性的智慧,道家——空靈的智慧,佛家——解脫的智慧。
儒家強調禮樂教化,內聖外王;道家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強調緣起性空,轉識成智。
10、從個人修養角度來講:
儒家——仁義禮智信;道家——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11、從人生觀方面來講:
儒家——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聖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強調人的社會責任,高度重視人類生活的群體性,並以倫理關係解釋人類群體生活的特徵。同時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不怨天,不尤人」。主張「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這種「憂道不憂貧」、憂天下而不憂個人的憂國憂民的博大襟懷,成為一種優秀的傳統,啟迪、昭示著後人,激勵著後世之仁人君子以天下為己任,自覺地為國家分憂,為人民大眾分憂。
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係網的圖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鬥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一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之情為最高目標,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道家受「無為意識」的支配,倡導一種「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社會理念,強調人的內部自然而發的東西。即通過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夠不斷完善與發展自己。
佛教的人生觀是普世的人生觀,它關注一切生命,而不僅僅局限於人類本身,把世間一切有靈性的生命都作為考察和關懷的對象。同時,佛教的人生觀既聯通現世,又承接過去,指引未來。人生苦短,處處的無常和苦難困擾著我們,作為人本身要重視當下的自我完善,從當下的自我做起,做到心靈的和諧和生命的升華,揚善除惡,用「慈悲喜舍」、「悲智雙運」的佛教思想,充實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12、從世界觀方面來講:
儒家——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與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相由心生,世界在自己心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13、從價值觀角度來講:
儒家——在努力進取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佛家——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
14、從遊戲的角度來講:
儒家講的是社會的「遊戲規則」;
道教講的是「遊戲技巧」;
佛家則是講的遊戲中融通的大智慧。
封建社會一般的士大夫從小接受的都是傳統儒家教育,理應是儒學的維護者。可是明代的士大夫,無論是閣部大臣,抑或州縣小吏,無論是在職,抑或鄉居,均是佛、道的倡導者,甚至成為佛教寺院的&34;。當時的風氣,就是士人以與釋、道二教人士相交為雅。所以,對佛教的貢獻,正如明人瞿汝稷所言:&34;明人蔣德王景也說,晚明的士大夫,&34;。
早在明初,就有一些僧人善於詞翰,與士人交往密切,但只是僅見的例子,不成氣候。中期以後,以至明末,由於儒、佛、道三教合流漸成氣候,士人與僧、道相交更是不爭的事實。士人與僧道相交,恬不為怪,甚至引為風雅。
縱觀國學文化的發展史,儒釋道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經歷了一個漫長複雜的融合過程:如佛道融合、相交成風、三教合一的三教堂、以及禪宗、道教的逐漸世俗化等。從某種角度講,儒釋道的發展融合也代表了國學文化的發展脈絡。國學是起源於原始太初而傳承於歷史現實的活著的正在繼續的中正文明。它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和追求,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高度總結,是中華母親的精神乳汁,也是中華兒女的血脈、精神和靈魂,是中國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國學復興必將為中華國運之騰飛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和支柱。
學習國學的最終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也將是中華文明復興之仁人志士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