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對比,經典珍藏

2021-02-19 金恆豐

      你能走多遠,決定於你與哪些人同行。歡迎訂閱<jhfprinter>,JHF願與您一路同行。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二、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 智慧。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 造地獄、極樂。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七、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飯、饅頭等),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種炒菜、湯羹等),不吃沒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蘋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相關焦點

  •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對比!
  • 對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見地
    閱讀了孔子思想、莊子思想、釋家思想、王陽明心法,被震撼到無比的欣喜,千百年來古人一直討論如何戰勝困難和開啟美好生活的願景,孔子看到世人貪慾起,各地紛爭生禍患;於是創立了儒家思想文化,藉以禁錮人們貪念約束人們的行為,追求的思想形態附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信仰的願景,成為千百年流傳的經典,孔子心裡明白他的思想僅僅建立在外在的思想形態上
  • 儒家做事,佛家修心,道家做人,說的太經典了!
    而佛家講究傾心般若,主張在自覺的基礎上上覺他,自度的基礎上度他,普度眾生,|同臻西方極樂世界;道家則崇尚自然,主張通過天人合一的修煉,達到長生久世,羽化登仙。對比三家,儒家的著眼點在於入世,佛家的著眼點在於出世,道家的著眼點在於加強自身修煉以求長生不老。在中國封建社會的諸多思想學派中,道家被公認為最擅長於養生。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雜貨店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文化有不同的主張流派,事實上,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哪種文化都是有眾多流派的,中國文化在唐宋之後就分為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中國現代佛學家南懷瑾曾經將儒家比作糧店,將道家比作藥店,那麼他將佛家比作什麼呢?
  • 佛家 儒家 道家 三家深層次的關係
    儒家的歷史,作用,不用多說,我們中國人應該都有一定的了解,隨隨便便都可以說出幾位儒家的代表人物,都可以說出一些儒家的著名經典,但儒家與道家的關係,知道的人應該不多。成語:韋編三絕。道家同樣重視《易經》,《參同契》的作者魏伯陽可是道家的大家,他與孔子一樣,同樣熟讀《易經》,借《易經》以觀察天地之間,日月系統下的人生與事物變化,領悟《易經》標註的法則。從思想源頭上,儒家,道家都是源於《易經》,從行為實踐上,兩者始終相伴相隨。
  • 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
    如果說得具體點,那就是: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儒家的身所謂儒家的身,就是像儒家一樣追求。自從孔子確立儒家以來,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取得顯赫地位,經過孔門十哲、孟子、董仲舒、程頤、陸九淵、朱熹、王陽明等代代大師闡發,儒家形成了體系嚴謹、內容豐富的思想體系,並成為歷代治國的指導思想。但如果一句話來概括儒家的思想,那就是「成人有為」。
  • 儒家、道家與佛家,哪家的思想更勝一籌?
    我們都知道,對於中國人思想影響最大的教派,應該就是佛家、儒家還有道家了。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儒教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自然是佔據了主導地位。佛家還是那樣,至於道教似乎就有點後繼無人了,還不如外來的基督的教派。
  • 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究竟有哪些區別?
    儒家,道家,佛家,究竟有哪些區別,看完這些你就懂了本文轉載自史地客棧這個簡單的釋儒道對比雖然簡單了些,不能盡顯釋儒道的精華,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能體會到這些已是非常了不起。道家文化——規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獻文化。二、做人標準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 儒家—敬,道家—靜,佛家—淨
    ——進取文化;道家——規律文化;佛家——奉獻文化。佛家講布施,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是奉獻精神的體現。4、從日常生活的需要方面來講:儒家——糧店,道家——藥店,佛家——百貨店。——養正氣,道家——養大氣,佛家——化怨氣。
  • 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到底哪個最厲害?
    很多人問我:「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到底哪個最厲害?」其實,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幾乎是一樣的。道家思想是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倡導順和;佛家思想是五蘊皆空,色即空、空即色,倡導和善。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異曲同工,唯一不同的是創始人不同而已。
  • 蘇軾:儒家的執著,道家的灑脫,佛家的圓融
    儒家·執著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士人的文化基因,「聖賢書」培養了他們的思想根基。向外積極入世、用世的挫折,使他向內尋求心靈的慰藉,道家思想無疑是撫慰心靈的良藥。蘇軾是四川人,李白也是少居蜀中,巴蜀地區道教風氣較濃,並非一味地如儒家一樣方正,他少年時期曾拜道士張易簡為師。年少時就愛讀《莊子》,曾說「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 儒家治國 道家治身 佛家治心
    儒家的著眼點在於入世,佛家的著眼點在於出世,道家的著眼點在於加強自身修煉以求長生不死。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佛、道、醫、儒、武等諸家中,道教被公認為最擅長於養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許多封建帝王奉為教條。1、儒家講的是敬,道家講的是靜,佛家講的是淨。
  • 關於儒家、道家、佛家
    儒家,就是人與人的關係;道家,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佛家,就是人與自己的心的關係。見仁見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見,智者樂。道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智,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仁。道家跟儒家不一樣,儒家想有所作為,99%的人都是這樣,希望通過學習,念很好的大學,然後成為很厲害的人,為社會服務,好像沒有什麼不對。所以孔子一直勸我們,邦有道則仕,邦無道擇隱。天下太平,國家很好的時候就出來當官做事,當天下大亂就退隱,因為出來做事也沒什麼用。就像陶淵明,不願為五鬥米折腰。
  • 關於儒家、佛家、道家的一點思考
    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細細讀來,儒家就是講教你你把事做好、把人做好的道理,讓你在人生的處人處世中不斷磨練,不斷精進。
  • 佛家文化屬佛教,道家文化屬道教,儒家文化是不是儒教?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禮」和「仁」美學思想的核是:「美」與「善」的統一,所以能流芳百世,為世人尊敬。什麼是「道」,道不明為道,道得明就不是倒了。所以孔子是「大道」,必成聖人!佛家、道家、儒家是思想流派,宗教主要是種信仰派別。為三者之中,道家與儒家是華夏本土思想派別,佛家來自印度的外來思想派別。
  •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區分,看後恍然大悟
    佛家講的是眾生平等,眾生皆可成佛,超脫輪迴,成就佛果。佛家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勵人們行善、勿惡;忍耐、戒欲;生靈平等。佛教的思想就是「自覺」。自覺就是自我覺悟,通過自我覺悟最終達到解脫。佛家禪語: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滿足是最好的財產,信賴是最佳的緣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佛:眾生平等,慈悲救世。
  • 醋,儒家認為是酸的,佛家認為是苦的,道家認為甜的
    《三酸圖》是中國古代繪畫經典題材,最初畫的是蘇東坡、佛印和尚與黃庭堅,三人圍著一大醋缸,每人嘗了一點醋,但三人表情迥異。三位大家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
  • 林安梧:儒家的「敬」,道家的「靜」,佛家的「淨」
    (本文選自林安梧教授《儒道佛三家思想與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一書) 展開儒道佛對比時,其實要抓住一些要點。譬如,相對來講,儒家強調主體的自覺,道家強調場域的自然,佛教講我法二空的自在。儒家的修養工夫論重敬,道家是致虛守靜,佛教是淨而無染。請問儒家不能用「靜」字嗎?恐怕也可以!你在宋明理學家的語錄中常常可以看到「靜」字,甚至有些教你靜坐。
  • 淺析天龍八部中的道家儒家佛家
    喬峰此人行事光明磊落,重大事件中總是選擇捨生取義,這完全是儒家孔孟所提倡的。喬峰以民為本,民貴君輕,為了宋遼老百姓免受戰亂之苦,不惜叛主與遼皇帝同歸於盡。喬峰義薄雲天俠肝義膽乃是代表著儒家的敢為天下先,仁者的大氣魄,其最後不惜一死以成大義實為儒家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的寫照。
  • 以佛家悟得靜觀天下,以儒家學得正氣凜然,以道家養成大氣磅礴
    相信在我國的文化歷史上,佛、儒、道都有著自己的光輝歷史,經典傳承。雖然筆者對於這些大家學派的著作讀之甚少,但筆者卻非常喜歡研究關於書本之外的東西。畢竟那些東西出本上沒有的,悟起來也比較有意思,雖然筆者悟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