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言性,而佛者見性;
儒者勞心,佛者安心;
儒者貪著,佛者解脫;
儒者有為,佛者無為;
儒者分別,佛者平等,
儒者治外,佛者治內。
(一)儒家、道家、佛家的區別:
儒家重視人倫,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立千古不朽的功勳;佛家傾心般若,主張在自覺的基礎上覺他,自度的基礎上度他,普度眾生,同臻西方極樂世界;道家則崇尚自然,主張通過這種修煉,達到長生久世,羽化登仙。儒家的著眼點在於入世,佛家的著眼點在於出世,道家的著眼點在於加強自身修煉以求長生不死。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佛、道、醫、儒、武等諸家中,道教被公認為最擅長於養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許多封建帝王奉為教條。
1、儒家講的是敬,道家講的是靜,佛家講的是淨。
2、修身,練氣,養心儒家更重視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練氣,佛門主要是養心.養形,養氣,養心合而為一.這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道家講:避世。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
列三家之別:
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論道、佛家講如法--於凌波居士語。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
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
儒家如小學、道家如中學、佛家如大學--宣化上人語。
儒家如糧店、道家如藥店、佛家如百貨商店--南懷瑾先生語。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
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
儒家表現於禮、道家表現於真、佛家表現於戒。
儒家執於境、道家執於心、佛家心境雙亡。
三家雖別,但共同構成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學
3、出世與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現代人的人生觀中均有相關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區別。
(1)現代人如果常說:用出世的態度或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這主要是態度方面的,或者說是世界觀與人生觀。就是人生在世,確實要很好地處理出世和入出的關係,要用辨證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情慾、得失、利害、關係、成敗、對錯等做為行事待人的基本準則。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的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閒白了少年頭」。這正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髮要脫離地球一樣。都說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就拿道家的莊子的思想來說吧,又何嘗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於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為他的心已是白熱化了。他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談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門、清心寡欲、萬世皆空;「入世」——步入煩世、宣揚佛法、弘揚文化。小乘佛法講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誘惑,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雜念,捨棄身外之物,物我兩忘,身外無我,我亦非我,無我無常,出世的終極目標在於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脫。與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講求入世,通過入世修行,教化大眾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這主要是由於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所導致的,小乘佛法認為,人性本惡,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悟」,通過離開罪惡的塵世進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惡根,成就善果,這是一種悲觀消極的態度。大乘佛法認為,人性本善,只是世間充滿苦難,迷失了眾生的本性,可以通過渡化,勸人行善,讓眾生擺脫苦難,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隉磐成正果。所謂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可以說,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兩項差不多。如儒家講氣節。不以財富、權力、聲望為追求目標,而講修身、養德、濟世。這是出世觀和入世觀的統一。
(明代 《儒釋道三教和諧圖》)
(二)道、儒、佛、醫思想的共同點:
第一: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思想,以此為養生原則,提出了「養性」之說,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是以聖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
第二:強調精神攝養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
第三:主張飲食調養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溫熱、熟軟、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壽親養老新書》)的主張;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的。
第四:提倡順時奉養老年人要「依四時攝養之方,順五行休王之氣,恭怡奉親,慎無懈怠」(《壽親養老新書》)。故養老大法,必然要依據天和的性質,順四時變化而攝養,才能老當益壯。
第五:重視起居護養 「凡行住坐臥,宴處起居,皆須巧立制度」。處處為老人提供便利條件,細心護養。
第六:注意藥物扶持老年人醫藥調治應採取「扶持」之法,即用溫平、順氣、補虛和中、促進食慾之方來調治,切不可竣補猛瀉,這些原則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的。
第七:強調房中補益。「凡覺陽事輒盛,必謹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強調不可縱慾。
(三)各家思想:
1、道家養生思想: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作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根本觀點。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及動形達鬱的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2、儒家養生思想:
(1)強調精神調攝養生首先要強調精神調攝,而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欲望,即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下》)。人生存在著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欲望,不可有過分地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正如《論語·顏淵》中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還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行則從禮、君子三戒等內容,即為寡慾。
(2)注意身體護養這也是儒家養生思想的一個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等,是護養身體的基本原則。反之,如果不注意這些原則,「寢處不適,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3)倡導飲食衛生孔子對於飲食衛生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身體健康,他提出了飲食保健的原則。強調了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經久變味、腐敗發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飲食衛生要求。
3、佛家養生思想:參禪禪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故稱參禪。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有調身、調氣、息心靜坐的方法,靜坐氣功,只是修禪的形式或基礎,並非修禪目的。這種方法是有強健身體,卻病延年作用的。養生家則將此融入吐納導引健身功之內,成為以靜坐為特點的健身功法。佛學講求調理人與自然、社會的「互存關係」,因而十分重視環境調養,植樹造林,行醫施藥等公益事業。特別是植樹造林,猶為突出。而寺院地址的選擇,以寧靜、空氣清新、環境幽美為特點,為養生調攝增添了不少內容。佛家有很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薩戒等。這種思想被吸收而融入養生學中,充實了養生學中「養神」、「固精、「節慾」等方面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