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治國 道家治身 佛家治心

2021-03-01 國士無雙

儒者言性,而佛者見性;

儒者勞心,佛者安心;

儒者貪著,佛者解脫;

儒者有為,佛者無為;

儒者分別,佛者平等,

儒者治外,佛者治內。

(一)儒家、道家、佛家的區別:


儒家重視人倫,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立千古不朽的功勳;佛家傾心般若,主張在自覺的基礎上覺他,自度的基礎上度他,普度眾生,同臻西方極樂世界;道家則崇尚自然,主張通過這種修煉,達到長生久世,羽化登仙。儒家的著眼點在於入世,佛家的著眼點在於出世,道家的著眼點在於加強自身修煉以求長生不死。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佛、道、醫、儒、武等諸家中,道教被公認為最擅長於養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許多封建帝王奉為教條。

1、儒家講的是敬,道家講的是靜,佛家講的是淨。

2、修身,練氣,養心儒家更重視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練氣,佛門主要是養心.養形,養氣,養心合而為一.這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道家講:避世。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

列三家之別:

  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論道、佛家講如法--於凌波居士語。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

  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

  儒家如小學、道家如中學、佛家如大學--宣化上人語。

  儒家如糧店、道家如藥店、佛家如百貨商店--南懷瑾先生語。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

  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

  儒家表現於禮、道家表現於真、佛家表現於戒。

  儒家執於境、道家執於心、佛家心境雙亡。

 三家雖別,但共同構成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學

3、出世與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現代人的人生觀中均有相關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區別。

(1)現代人如果常說:用出世的態度或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這主要是態度方面的,或者說是世界觀與人生觀。就是人生在世,確實要很好地處理出世和入出的關係,要用辨證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情慾、得失、利害、關係、成敗、對錯等做為行事待人的基本準則。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的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閒白了少年頭」。這正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髮要脫離地球一樣。都說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就拿道家的莊子的思想來說吧,又何嘗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於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為他的心已是白熱化了。他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談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門、清心寡欲、萬世皆空;「入世」——步入煩世、宣揚佛法、弘揚文化。小乘佛法講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誘惑,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雜念,捨棄身外之物,物我兩忘,身外無我,我亦非我,無我無常,出世的終極目標在於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脫。與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講求入世,通過入世修行,教化大眾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這主要是由於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所導致的,小乘佛法認為,人性本惡,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悟」,通過離開罪惡的塵世進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惡根,成就善果,這是一種悲觀消極的態度。大乘佛法認為,人性本善,只是世間充滿苦難,迷失了眾生的本性,可以通過渡化,勸人行善,讓眾生擺脫苦難,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隉磐成正果。所謂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可以說,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兩項差不多。如儒家講氣節。不以財富、權力、聲望為追求目標,而講修身、養德、濟世。這是出世觀和入世觀的統一。


(明代 《儒釋道三教和諧圖》)

(二)道、儒、佛、醫思想的共同點:

第一: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思想,以此為養生原則,提出了「養性」之說,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是以聖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

第二:強調精神攝養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

第三:主張飲食調養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溫熱、熟軟、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壽親養老新書》)的主張;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的。

第四:提倡順時奉養老年人要「依四時攝養之方,順五行休王之氣,恭怡奉親,慎無懈怠」(《壽親養老新書》)。故養老大法,必然要依據天和的性質,順四時變化而攝養,才能老當益壯。

第五:重視起居護養 「凡行住坐臥,宴處起居,皆須巧立制度」。處處為老人提供便利條件,細心護養。

第六:注意藥物扶持老年人醫藥調治應採取「扶持」之法,即用溫平、順氣、補虛和中、促進食慾之方來調治,切不可竣補猛瀉,這些原則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的。

第七:強調房中補益。「凡覺陽事輒盛,必謹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強調不可縱慾。

(三)各家思想:

1、道家養生思想: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作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根本觀點。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及動形達鬱的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2、儒家養生思想:

(1)強調精神調攝養生首先要強調精神調攝,而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欲望,即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下》)。人生存在著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欲望,不可有過分地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正如《論語·顏淵》中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還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行則從禮、君子三戒等內容,即為寡慾。

(2)注意身體護養這也是儒家養生思想的一個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等,是護養身體的基本原則。反之,如果不注意這些原則,「寢處不適,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3)倡導飲食衛生孔子對於飲食衛生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身體健康,他提出了飲食保健的原則。強調了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經久變味、腐敗發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飲食衛生要求。

3、佛家養生思想:參禪禪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故稱參禪。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有調身、調氣、息心靜坐的方法,靜坐氣功,只是修禪的形式或基礎,並非修禪目的。這種方法是有強健身體,卻病延年作用的。養生家則將此融入吐納導引健身功之內,成為以靜坐為特點的健身功法。佛學講求調理人與自然、社會的「互存關係」,因而十分重視環境調養,植樹造林,行醫施藥等公益事業。特別是植樹造林,猶為突出。而寺院地址的選擇,以寧靜、空氣清新、環境幽美為特點,為養生調攝增添了不少內容。佛家有很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薩戒等。這種思想被吸收而融入養生學中,充實了養生學中「養神」、「固精、「節慾」等方面內容。                                          

相關焦點

  • 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
    如果說得具體點,那就是: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儒家的身所謂儒家的身,就是像儒家一樣追求。自從孔子確立儒家以來,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取得顯赫地位,經過孔門十哲、孟子、董仲舒、程頤、陸九淵、朱熹、王陽明等代代大師闡發,儒家形成了體系嚴謹、內容豐富的思想體系,並成為歷代治國的指導思想。但如果一句話來概括儒家的思想,那就是「成人有為」。
  • 儒家做事,佛家修心,道家做人,說的太經典了!
    中國文化歷經千年,發展出了三家有代表性的流派,分別為儒家、佛家和道家,具體三家的思想和特點如何呢?一起聽聽大師們的講解和論述。儒家治世、 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大師認為儒者言性,而佛者見性;儒者勞心,而佛者安心;儒者貪生,而佛者解脫;儒者有為,而佛者無為;儒者分別,而佛者平等;儒者治外,而佛者治內。
  •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源於道家?
    >,前面還有四項:「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為「八條目」,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儒家—敬,道家—靜,佛家—淨
    1、從哲學研究的範疇上來說:儒家——入世的哲學,道家——隱世的哲學,佛家——出世的哲學。儒家主張「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從功用的角度上來說: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 道家「三寶」助攻「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出現絕非偶然,離不開道家「三寶」的強勢助攻。現在一說到「三寶」,人們就以為是佛教的三寶:佛、法、僧。其實「三寶」一詞源出道家(教),只是佛教久假而不歸,而道家(教)也不予追究。正是這「三寶」,促成了漢初的「文景之治」。 一、慈以待人 道家(教)所說的第一件法寶是慈愛。儒家講仁者愛人(愛有等差),佛家講慈悲,道家(教)也講慈愛。道家(教)認為,對待他人要有一顆仁慈之心、慈愛之心,時時處處都要心存仁慈、心存慈愛。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雜貨店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文化有不同的主張流派,事實上,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哪種文化都是有眾多流派的,中國文化在唐宋之後就分為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中國現代佛學家南懷瑾曾經將儒家比作糧店,將道家比作藥店,那麼他將佛家比作什麼呢?
  •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家救世。儒釋道的終極目標分別是什麼?
    原創|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家救世。儒釋道的終極目標分別是什麼?儒,佛,道的終極目標分別是什麼?道家一直是一個傳奇的存在!道家的人物總是能在歷史的關鍵時候,推動歷史發展,但它卻不像儒家的信徒那麼積極入世。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卻沒有擴張屬性,不像佛家一樣去造緣化緣。他就在那裡!你來了,我點化你。你要修行,我收留你。社會需要,我就下山。
  •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區分,看後恍然大悟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5、天下情懷: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是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廉恥、名節等。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講究三綱五常,重視倫常關係。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
  •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對比!
  • 「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出世的道家何以能治世?
    道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其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而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自化,逍遙處世,所以道家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出世,不適應現實社會。事實上,如果對道家做深入的了解,我們會發現對道家和老子莊子的理解都太狹隘,我們很多時候誤會了道家。
  • 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李大華:《老子》何以是一部治世之書?
    「為無為,則無不治。」「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愛養萬物而不為主......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家有自己的社會政治理想,也有自己的社會實踐及其管理方法。這兩方面老子講過很多,那麼他的這些政治理想是如何產生的?老子的管理思想方法,有無現實意義?如果說這些思想方法用於社會管理是有效的,那麼對於企業管理有沒有效?
  • 治大國若烹小鮮,儒家講應用,道家講智慧
    所以,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 六十章》)。《詩經 檜風 匪風》有「誰能烹魚,溉之釜鬵」之句,意思是誰能烹調鮮魚,請把鍋刷洗乾淨。這首詩是假借一個行車趕路的檜國人的口吻,來表達對幹國家安定的期望。檜是個小國,治理混亂,民不勝其煩,詩歌反覆吟唱表達了對「顧瞻周道」,即像周朝一樣安定和順的期待和渴望。
  • 儒家講拿得起、道家講看得開、佛家講放得下
    他們要擔起的是天下萬民,避免戰亂;他們一方面「拿起君恩」,上報君王;另一方面擔起社稷江山,使萬民安,心憂天下 。儒家一手是拿起儒學教化萬民、啟民智之職責;一手是儒教擔起上報君王,下安社稷的信仰。,過了腦子,心才會清楚,人才會看的明白,明白後才能看的開。
  • 《德道經》能治身者方能治國
    列子畫像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列子·說符第八》有一則典故:楚莊王問詹何曰:「治國奈何?」詹何對曰:「臣明於治身而不明於治國也。」詹何對曰:「臣未嘗聞身治而國亂這者也,又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古本在身,不敢對以末。」楚王曰:「善!」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詹何當是他的臣僚。楚莊王問詹何怎麼治理國家,詹何回答說:「」我明白治身的道理,但不明白怎麼治國。」楚莊王又說:「寡人得祭祀宗廟、侍奉社稷,願意學習其中道理並持守住。」
  • 法家與儒家本冰炭不可同器,道家是如何將兩者調和成治國大道的?
    先秦時代有四大顯學,分別是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其中墨家以科學為主,而儒、墨、道三家都是治國之學。從秦始皇統一華夏到清朝滅亡為至的2132年時間裡,秦朝的15年採用法家治國,漢高祖至漢武帝時期採用道家治國,其餘時間都是「外儒內法」的儒家在治國。儒家以禮樂教化治國,法家以嚴刑竣法治國,各個朝代都宣稱以儒治國,但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法律在實施。
  • 【南懷瑾 】 儒家的心和佛家的心
    也有人讀《孟子》至此,懷疑這裡所說的「心」,是否即佛家所謂清淨本然的本性。這是扯不上關係的兩回事,  佛家所言,是形而上的本體,孟子這裡所講的,以及儒家的性善、性活論,是形而下的後天之性。後世儒者每每把形而上的本體之性與形而下的後天人性混淆在一起,沒有分清界限。
  • 關於儒家、道家、佛家
    儒家,就是人與人的關係;道家,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佛家,就是人與自己的心的關係。見仁見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見,智者樂。道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智,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仁。道家跟儒家不一樣,儒家想有所作為,99%的人都是這樣,希望通過學習,念很好的大學,然後成為很厲害的人,為社會服務,好像沒有什麼不對。所以孔子一直勸我們,邦有道則仕,邦無道擇隱。天下太平,國家很好的時候就出來當官做事,當天下大亂就退隱,因為出來做事也沒什麼用。就像陶淵明,不願為五鬥米折腰。
  • 蘇軾:儒家的執著,道家的灑脫,佛家的圓融
    向外積極入世、用世的挫折,使他向內尋求心靈的慰藉,道家思想無疑是撫慰心靈的良藥。蘇軾是四川人,李白也是少居蜀中,巴蜀地區道教風氣較濃,並非一味地如儒家一樣方正,他少年時期曾拜道士張易簡為師。年少時就愛讀《莊子》,曾說「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 醋,儒家認為是酸的,佛家認為是苦的,道家認為甜的
    三位大家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其實醋只是一個參照,潛意識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之處。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品咂出什麼樣的味道。1儒家說:醋是酸的儒家認為這個世界是酸的!
  •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對比,經典珍藏
    歡迎訂閱<jhfprinter>,JHF願與您一路同行。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二、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