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三寶」助攻「文景之治」

2020-11-24 騰訊網

文:唐東輝

首發:騰訊道學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文景之治」的出現絕非偶然,離不開道家「三寶」的強勢助攻。現在一說到「三寶」,人們就以為是佛教的三寶:佛、法、僧。其實「三寶」一詞源出道家(教),只是佛教久假而不歸,而道家(教)也不予追究。

「文景之治」離不開道家的影響(資料圖 圖源網絡)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一是慈以待人;二是儉以待己;三是後以處事。正是這「三寶」,促成了漢初的「文景之治」。

一、慈以待人

道家(教)所說的第一件法寶是慈愛。儒家講仁者愛人(愛有等差),佛家講慈悲,道家(教)也講慈愛。道家(教)認為,對待他人要有一顆仁慈之心、慈愛之心,時時處處都要心存仁慈、心存慈愛。

漢文帝以慈待人,以慈愛安民,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和諧的社會基礎。

漢文帝的慈愛,突出表現在廢除肉刑這件事情上。大家都知道緹縈救父的故事。小緹縈為救父親,上書文帝,為父鳴冤,願為官府奴婢,以贖父親肉刑之罪,並呼籲廢除肉刑,給犯人改過自新的機會。文帝讀罷,深受感動,不僅赦免了緹縈,為其父平反,還廢除了肉刑這一野蠻的刑罰。

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資料圖 圖源網絡)

漢文帝還廢除了連坐法,他發布詔書說,一個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為什麼要把他的父母妻兒也一起逮捕辦罪呢?我不相信這種法令有什麼好處。

此外,漢文帝見列侯多居長安,遠離受封的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轉輸負擔,就詔令列侯回歸封邑,以減輕人民的負擔,等等。

牧民之道,務在安之」(《過秦論》),漢文帝寬大為政,以慈安民,從而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安定的社會基礎。

二、儉以待己

道家(教)所說的第二件法寶是節儉。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家講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通過儉樸的生活作風來培養自己的美德;佛家講要「惜福」,通過勤儉節約來培植自己的福報;道家(教)也強調要節儉,通過節儉這一法寶來接近無為的大道。

漢文帝「躬修節儉」,與民休息,為「文景之治」奠定了豐裕的物質基礎。

《漢書·文帝紀》記載,漢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臺,便召工匠前來作預算,造價大約一百斤黃金。文帝就說:「一百斤黃金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產業。我繼承先帝留下的宮室,時常擔心自己無德而有辱於先帝,還建造露臺幹什麼呢?」隨即放棄了這一計劃。

儉者所以自小(資料圖 圖源網絡)

漢文帝在位23年,「履不藉以視朝」,穿著草鞋上朝辦公;「身衣弋綈」,龍袍用的是暗淡粗厚的布料,一穿就是23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毫無增加;哪怕是自己寵幸的慎夫人也是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甚至自己的陵墓「霸陵」也沒有大興土木,而是因山起墳,儉省從事,陪葬品也沒有金、銀、銅、錫之類的寶物,而只有瓦器之類的尋常物件。

「儉者所以自小」(《文子》)漢文帝自小以儉約奉己,大民而與民休息,從而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充實的物質基礎。

三、後以處事

道家(教)所說的第三件法寶是從後。儒家強調有為,敢為天下先,順勢而為,促進事物的發展;道家(教)則強調無為,「不敢為天下先」,只有順應自然,合乎規律,才能「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才能「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六十六章》)。

漢文帝後以處事,「不敢為天下先」,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和平的外部環境。

不敢為天下先(資料圖 圖源網絡)

呂后死後,南越王趙佗見漢朝中央無人,便自立為皇帝,且興兵到長沙邊境,準備向北進攻。漢文帝即位後,鑑於天下幾百年的戰亂,民力疲敝,財富匱乏,人才凋零,所以他在修明內政、調兵遣將的基礎上,委派能臣陸賈帶著他的親筆信出使南越,向趙佗陳說稱帝興兵的利害關係,「願王聽樂娛憂,存問鄰國」。趙佗見信,知道漢朝有備而來,且南越之地仍舊歸他管轄,也就「改號不敢為帝矣」。

「不敢為天下先」,漢文帝不輕易主動發起戰爭,以一卦書信消弭戰爭於無形,為國家恢復元氣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和平的外部環境。

漢文帝躬行黃老「三寶」,慈愛以安民,節儉以與民休息,不敢為天下先以消彌戰爭於無形,開創了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文景之治」,為我們修身治國提供了最真實可感的歷史典型。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西漢時期文景之治的無為而治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在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了一個完美的治世——文景之治。而「文景之治」則是黃老學說運用的良好呈現。而到了東漢之際,黃老之術與「讖緯之說」結合,演變成為自然長生之道。文景之治來源於兩位漢朝皇帝——漢文帝與漢景帝。文、景二帝性格仁慈,秉性恭儉,虛懷納諫,非常篤信黃老的理論,採用清靜而不擾民的政策,使得國內富庶,國家強盛。
  • 文景之治,黃老無為
    西漢「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史的著名盛世。所謂「文景之治」,就是西漢前期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兩個皇帝在位期間,推行的黃老無為之治,使天下至於小康的治理。它一直被後世所推崇,認為是無為而治的典範,仁治愛民的最高標準。
  • 教科書力贊的「文景之治」真的是盛世嗎?
    【本文為騰訊,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文/念田「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治世。史書記載,文景之治時期,社會積聚的財富有了明顯的增長,官府存儲的糧食極多,新米堆在舊米上,底下的舊米長久積存甚至發黴了,府庫中串錢的繩子也因時間太長而斷掉了,可見此時社會安穩,財富增長,漢朝國力大為增長。然而這只是官府的層面,當時的平民百姓和社會生活究竟如何呢?「文景之治」真的是所謂「盛世」嗎?
  • 漢文帝開啟文景之治的「三件法寶」
    即位之後,穩固帝位,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節儉樸素,廢除肉刑,實現國家強盛,百姓小康,開啟「文景之治」 的發端。文景之治,讓漢朝休養生息近50年。就這三件法寶,文帝開啟了「文景之治」的開端。給國家和人民有了喘息的時間,對周邊國家儘量安撫減少戰爭,發展生產,讓人民過上了安逸幸福的生活。
  • 淺析西漢文景時期「治世」之構建與啟示
    在 中國 古代和諧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西漢文景時期以政富民,以德化民,維護穩定,社會和諧,是封建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次成功嘗試。「文景之治」有許多 歷史 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借鑑。
  • 三觀刷新:文景之治居然是個「吃人」的盛世?
    「文景之治」可以說是西漢開國以來的第一個盛世,漢文帝、漢景帝以清儉持家著稱於世,父子二人嚴格按照漢高祖劉邦的方針,以黃老之術為指導思想,堅決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鼓勵農業生產,輕徭薄賦,將田賦降至史無前例的三十稅一,對外面對匈奴的侵擾,文景二帝採取了維持和平的最低成本和親政策。
  • 極富盛名的「文景之治」,盛世之下的真相,也不過是個飢餓的盛世
    提出論點:極富盛名的「文景之治」,盛世之下的真相,也不過是個飢餓的盛世 上圖_漢文帝漢景帝漢文帝和漢景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備受史學家稱頌的明君,並把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的這段時期稱讚為「文景之治」。
  • 「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出世的道家何以能治世?
    道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其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而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自化,逍遙處世,所以道家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出世,不適應現實社會。事實上,如果對道家做深入的了解,我們會發現對道家和老子莊子的理解都太狹隘,我們很多時候誤會了道家。
  • 道教文化詳解:道家三寶是什麼
    都知道佛教有三寶,分別是「佛寶」「法寶」「僧寶」。那麼你們知道道教其實也有三寶,是哪三寶呢?本期的道教文化就帶你了解道教的三寶。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學道、修道、行道的三要旨,尊為三寶者。
  • 道家三寶與佛家三寶,誰家的層次高?你信哪個?
    很多人都知道,佛家有三寶,道家亦有三寶,但很少去比較兩個「三寶」,那它們有什麼異同,各自的層次有多高,今天給大家說道說道。先來說佛家三寶,分別是佛、法、僧,佛即是佛陀,即一切成就大覺悟者;法就是佛法,指一切能指導眾生成佛的教義方法;僧就是依戒律修行的僧人。再來說一說道家三寶,道家三寶有點複雜,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曰道、經、師,二曰精、氣、神,三曰慈、儉、讓。道經師三寶是相對於佛法僧的,道寶即三清天尊,經寶即道法教義,師寶即得道眾聖。
  • 唐太宗為了實施唐初的貞觀之治,研究漢初的文景之治
    唐太宗為了實施唐初的貞觀之治,研究漢初的文景之治秦隋統一時期,兩個帝國的暫時繁榮和第二帝國的短暫死亡是十分相似的。於是,唐太宗在以隋亡為鑑的同時,自然要探究了秦王朝二世死亡的教訓。煬帝失去了他的國家,亦此之由。唐太宗以歷史為鑑。主要是對秦、隋尤其是從隋朝的二世而亡中吸取教訓,從反面警示自己,從而避免施政方針和政策上的失誤。正如他自己所言:「朕昨覽《帝系略》,有八十餘君,亡國喪身者多,興邦利物者少。」而從歷史上吸取正面的成功經驗,則見於他對漢初高祖、文帝及其施政方針的稱讚。
  • 文景之治的經驗:無為而治,老百姓自然會富裕起來
    如果說風平浪靜時的大海是最安全的,那麼太平無事的局面也是最為理想的,要想保持住這種局面,就應當堅守無為而治的原則。儒家把無為而治寄託於人的能動性上,渴望通過「修身」把人教育成為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明君和賢臣。明君舉賢任能,賢臣忠於所事,大家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框架下相安無事,使得君主不必為政事而操勞,能夠恭己南面、無為而已。在儒家看來,無為而治是一個目標,要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才能實現。
  • 《論積貯疏》與《論貴粟疏》:文景之治的重農抑商的基礎理念
    賈誼和晁錯是漢代文景時期傑出的兩位政治家,他們的命運讓人唏噓,但是《論積貯疏》與《論貴粟疏》這兩篇關於糧食的奏疏,卻成了「文景之治」重農抑商的基礎理念。賈誼和晁錯是文景之治時期的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們同時看到了糧食的重要性以及漢初到漢文帝時期社會所存在的社會問題,但是他們的主張上卻又不完全一樣,從這兩篇奏疏中我們又能解讀到什麼呢?
  • 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漢朝歷史上,有著這些名不副實
    前言:說起西漢的歷史,很多人會想起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這兩個階段。但其實,這種說法,其實都存在著一半的名不副實。1、 文景之治首先不可否認:漢文帝在位期間,確實做到了與民休息。這也算是延續了高祖、惠帝、呂后攝政時候的政策。並且在漢文帝時代小有所成。
  • 文景之治與孟子仁政思想的漢初踐行
    摘 要:漢代「文景之治」源於對黃老思想的踐行,這一觀點幾為學界共識。然而系統梳理漢文帝詔令發現,其對《孟子》中記載的仁政思想卻多有言及,並且這一特點貫穿了漢文帝整個執政時期,甚至官方對漢文帝一生功績的定位也與《孟子》中的仁政記載若合符節。
  • 她出生貧寒但獲命運眷顧先後扶持了三位明君成就了「文景之治」
    一開始,景帝對這位深得母親喜愛,且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皇弟,感情頗深,不僅同輦進出,且在一次家宴中誇下海口要將江山付託。竇嬰因此事進諫,極力反對此事,而被竇漪房從皇戚的名冊中除名。宮中大臣也都極力反對,況且當時的話是景帝酒後之言,並非真心,他抓住時機立長子劉榮為皇太子,但不到一年,劉榮含冤被廢,竇太后乘機再次進言,要立劉武為嗣,大臣袁盎等上書言此事不妥,景帝乘機立劉徹為太子,竇太后願望再次落空,而梁王劉武聽說袁盎等從中作梗,派刺客殺戮了袁盎等數十大臣。景帝知道此事後,龍顏大怒,追查此事,從此景帝心裡便容不下劉武。
  • 黃老道——承接先秦道家與早期天師道的新道家
    在不同的階段中,均有道家思想的閃光點出現,並且也總是和王朝大運有密切聯繫。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老莊道家思想,到東漢末期祖天師建立起組織道教,黃老道的出現不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更成為當時社會變革的主要手段和最終歸指。
  • 在柏林感受「文景之治」的魅力
    「一帶一路」倡議源於古絲綢之路文化,而古絲路始於漢朝,正是「文景之治」將漢朝推向了空前繁榮盛世。近年來,隨著中德兩國關係的不斷升溫,雙方的各項文化交流活動也更加緊密。如何讓德國青年人了解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感受作為絲綢之路文化發源地的特殊魅力便成了一個持續的話題。
  • 漢景帝是文景之治創建者之一,為何他沒有父親、兒子出名
    不知道為什麼,筆者最先想到的,卻是文景之治創建者之一劉啟。 劉啟是漢文帝劉恆,與皇后竇漪房的長子,漢文帝登基三個月後,將劉啟立為皇太子。漢文帝去世後,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 漢景帝是西漢一位很重要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實行了削藩政策。雖然引發了七國之亂,但漢景帝重用大將周亞夫,令七國之亂在三月之內被平定。
  • 道家「無為之治」到底有什麼寓意
    「無為之治」出自《道德經》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是「無為之治」。想要了解道家關於「無為之治」的思想,首先就需要弄清「無為」的含義。道家將世間萬物都納入「道」中,力圖發現並遵循其運行的規律——這似乎跟「無為」的說法沒有什麼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