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出世的道家何以能治世?

2020-12-15 道訊

道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其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而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自化,逍遙處世,所以道家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出世,不適應現實社會。事實上,如果對道家做深入的了解,我們會發現對道家和老子莊子的理解都太狹隘,我們很多時候誤會了道家。

一、道家是講入世的

首先,道家和儒墨名法等其它諸子百家一樣,都起源於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是禮崩樂壞,滿滿社會責任感的思想家們都在思考怎麼重建社會秩序,道家怎可能置身事外,正如漢代史學家司馬談所說:「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二、道家人物的身份

其次,大家都認為道家學者來自隱者,但是,漢代學者劉向在《漢書·藝文志》中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歷史上,知名的道家人物很多出自史官,如老子、太史儋、司馬談等人。史官是做什麼的,總結歷史成敗得失,你能說他們不關注安邦治國之道嗎?

三、道家不僅以老莊為代表

大家提到道家必談老莊,但是道家還包括黃老學派、楊朱學派兩個派別,黃老道家,以治國安邦為己任,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推進了道家理論和現實的結合;老莊派和楊朱派,雖然不直接以治國安邦為己任,但都是構建現代社會秩序必不可少的精神。

四、道家的發展歷史

從道家的發展歷史來看,春秋戰國影響最大的是講究經世致用安邦治國的黃老派,黃老派不但是道家學派中的正統,而且在諸子百家中人數最多、勢力最強、著作最豐,在戰國晚期甚至形成了「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後來,漢武帝「獨尊儒家」,黃老派才由盛而衰,及至魏晉,玄學興起,老莊派取代黃老派成為道家正統。

五、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

在治國實踐上,道家也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齊威王治下的齊國,呂不韋執政的秦國,乃至文景之治,道家都起到了重大影響。即使後來儒家成為正統時期,統治者也沒有完全放棄道家,正如漢宣帝說所言「霸王道雜用之」。「外儒內法」,「外用儒術,內用黃老」。像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對《道德經》有過註解,「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熙盛世」,黃老思想都發揮了極大作用,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

/完/

相關焦點

  • 世人都說盛世佛教,亂世道教,但別忘了還有一句治世儒生
    不過,其實儒家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興起了,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只是儒家與其他兩家不同,盛世佛教,亂世道教,至於儒家,則是治世儒生。佛道兩家都是中國本土宗教,而佛教是西漢以後從國外傳入我國的。只是剛進入我們國家時的一個小宗教而已,後來才慢慢興起。
  • 儒家與墨家的興衰之對比——成也亂世,敗也亂世
    儒家思想是治世經典,在盛世中飽受稱譽,亂世中飽經詬病,可以說儒學興在治世,衰在亂世。而墨家未曾有過大興,因而也談不上衰敗 ,但其學說卻並未在民間斷絕。春秋亂世,封國之間混戰不休。孔子創立儒學,廣收弟子三千,傳道授業,享有極高的讚譽,但是儒學卻沒能迎合爭霸統一的歷史趨勢。
  • 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李大華:《老子》何以是一部治世之書?
    「其中道家和儒家各自所說的『聖人』的意思有點不同,但是我們要注意到,老子、莊子從來沒有把哪一個世俗社會的人,包括歷史上的人物稱為聖人的。」而「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說可以引起人們欲望、慾念的東西有很多,諸如好好色,好好音,好美味,好權勢,好名譽,好利益,如何區別人的正常需求與貪念,是理解老子這句話的關鍵。 對於「是以聖人之治」一句,李大華介紹,聖人之治,從自身治起,然後可以治國,這是中國文化共同的思想,儒道兩家都持相似的看法。
  • 儒家做事,佛家修心,道家做人,說的太經典了!
    中國文化歷經千年,發展出了三家有代表性的流派,分別為儒家、佛家和道家,具體三家的思想和特點如何呢?一起聽聽大師們的講解和論述。儒家治世、 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大師認為儒者言性,而佛者見性;儒者勞心,而佛者安心;儒者貪生,而佛者解脫;儒者有為,而佛者無為;儒者分別,而佛者平等;儒者治外,而佛者治內。
  •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家救世。儒釋道的終極目標分別是什麼?
    原創|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家救世。儒釋道的終極目標分別是什麼?儒,佛,道的終極目標分別是什麼?道家一直是一個傳奇的存在!道家的人物總是能在歷史的關鍵時候,推動歷史發展,但它卻不像儒家的信徒那麼積極入世。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卻沒有擴張屬性,不像佛家一樣去造緣化緣。他就在那裡!你來了,我點化你。你要修行,我收留你。社會需要,我就下山。
  • 「亂世不見佛,盛世不見道」這句話合理嗎?
    「亂世不見佛,盛世不見道」這句話合理嗎?道家是我國宗教信仰的一種。從古自今,當天下大亂的時候,必定有道家的曠世奇才出現,歷史上也有許多流傳千古的道家子弟。亂世的時候,道士作為國家的一份子,他們擁有著不屈服的信念,會出世下山,這時我們在亂世中就可以看到他們傳播信念。但是在盛世的時候我們卻很少看到他們的身影,道講究萬事隨緣,在盛世的年代他們不會去刻意傳播他們的宗教信仰,所以我們很少能夠看到他們。那麼,為什麼中國有句古話叫「亂世不見佛,盛世不見道」呢?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原因吧!
  • 道家學說何以不能成為統治者得治世法寶?
    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欲無求、無為而治。 道家以自然為本,天性為尊,法天心而無心弗志而為,以清靜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虛無澄他人之妄心而為。主張清虛自守,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
  • 儒釋道關於出世和入世的問題,我們似乎都曲解了道家
    中國的傳統文化基因涵蓋了以老子、莊子等為代表的道家,以孔子、孟子等為代表的儒家,再加上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家,即儒釋道文化。儒釋道三家文化屬於不同的思想體系,但是又相互影響,共生共存。對於出世和入世的問題,儒家、佛家、道家具有不同的理解。
  • 法家為何被儒家「吸收」?儒家勝在盛世溫和,法家輸在亂世的強硬
    而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更像是一個「沉穩」的老者。他沒有法家、墨家紅極一時,但是卻一直有其的地位,以至於在後世成為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之一,甚至一度力壓「道家」。法家本前途大好,最後卻被儒家吸收,斂去了鋒芒,甚至丟棄了「名字」,成為後世儒家「治國思想」中的一部分。
  • 國學文化:儒家何以被稱為「百家之首」
    諸子"創立的學派,如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農家、名家、陰陽五行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等,又被稱為"百家"。  "百家"之名,始於《莊子》中的"百家往而不返"之語,其《天下篇》提到的有11人:墨翟、禽骨螫(墨家)、宋研(小說家)、尹文(名家)、彭蒙、慎到(法家)、老聃(道家)、尹文、惠施、桓團、公孫龍(名家)。
  •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區分,看後恍然大悟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是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廉恥、名節等。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講究三綱五常,重視倫常關係。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他們的楷模。儒家的根本:當代把《弟子規》視為儒家的根本。
  • 儒家—敬,道家—靜,佛家—淨
    1、從哲學研究的範疇上來說:儒家——入世的哲學,道家——隱世的哲學,佛家——出世的哲學。儒家主張「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從功用的角度上來說: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 儒釋道的命運觀:儒家最喪;佛家最正;道家最牛
    所以,「運」能改命。我很喜歡《布衣神相》中的一句話:「人各有命。我信命,但不認命。」你呢?這一生,如果事與願違,你,真的願意認命嗎?如何看待命運?且看儒釋道三家的命運觀。儒家這種命運觀,且不論對錯,至少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讓人看不到希望,用現代的話就兩個字「很喪」。
  • 國學中的人生智慧: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對儒道佛三家功能及特點,「古人」和今人多有概括和比喻。宋人概括道: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古人有喻:儒是糧食,道是璧玉,佛是黃金。今人南懷瑾有喻:儒家是糧食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每當我講授國學談到這裡的時候,都會說,作為一個中國人是極其幸福的,因為在中國有這麼多的思想寶庫能提供各種人生所需要的東西。
  • 儒釋道和儒家佛教道教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有哪些?
    「儒釋道」和「儒家佛」「教道教」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並且相互滲透。從認識論講,都注重整體的領悟和類比聯想。儒釋道三家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三道思想儒家思想儒家的核心是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
  • 莊子道家思想無所不包,寥寥幾字撥開人生迷霧,恍然大悟相見恨晚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卻歷來被儒家重視,視為最高追求之一。道家思想,講究能出世能入世,出世修身到達「大宗師」水平,才能入世「應帝王」——治理國家、平定亂世。自古以來平定亂世的人物,許多出自道家;而治理盛世的人物,多數屬於儒家。一亂而一治。
  • 木海說之百家爭鳴選談,儒家入世戰略四步走,道家出世從我到自然
    故事簡要:百家爭鳴選談本集主演:儒家、道家下集預告:最恨天下二世祖之扶蘇有淚儒家入世戰略四步走,道家出世從我到自然(一)儒家:求在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沉澱超脫1)今有十三香,古有十三經,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
  • 古代文人的「出世」和「入世」選擇和外部環境影響
    要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出世和入世首先要了解一下儒家和道家等諸子百家:出世即歸隱,入世即致仕做官。尤其是前者,很多儒家門人都是非常推崇道家的。所以研究儒家文化你不能割裂只看儒家,道家你也應該有所了解。為什麼前面說這麼多,實際出世和入世是跟道家思想有很大關係的。出世是當文人們選擇了道家的無欲無求遊走山水之間,入世則是儒家的」修身齊家平天下「。
  • 出世,入世
    儒家的關係,他講道家是出世,儒家是入世。就像我們一直都在地球上,能說我們是進入地球麼?顯然不能,或許太空人可以,因為他們有了出,離開了才能入!不論道家還是儒家甚至是佛家,都不能單純的用出世,入世來說。他們所追求的最高的表現形式,道家的道,佛家的佛,儒家的天理或者一,我沒到那個境界,所以我沒辦法跳出我的認知去區分這些東西,對於凡夫來說,他們都是一個很高的存在,如果我們不去合於道,不去成為佛,不去感應天理,那麼就只能人云亦云的討論他們,用一些自認為很高明的辭藻來形容他們!但是我們永遠都不能知道到底什麼才是聖人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