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開啟文景之治的「三件法寶」

2020-12-15 後山人說古今

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五位皇帝在位23年。即位之後,穩固帝位,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節儉樸素,廢除肉刑,實現國家強盛,百姓小康,開啟「文景之治」 的發端。

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的成功得益於哪三件法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件法寶。一是「慈」,不主動生事,減輕賦稅,讓人民休養生息。建立寬厚的法律制度,廢除一人犯罪,全家連坐的嚴刑。二是「儉」漢文帝的節儉是出了名的,一件袍子穿二十年還要再修修補補,捨不得丟掉,貴為天子,能夠如此節儉難能可貴(歷史上是這麼記載的)。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劉恆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二是「不敢為天下先」,當時有人送千裡馬給文帝,堅決拒收千裡馬,而且廣發下詔,不接受任何名貴的稀奇的奉獻,以後不要打主意奉獻什麼給他,不助長滋長歪風邪氣,堪稱明君。

文景之治,讓漢朝休養生息近50年。

就這三件法寶,文帝開啟了「文景之治」的開端。給國家和人民有了喘息的時間,對周邊國家儘量安撫減少戰爭,發展生產,讓人民過上了安逸幸福的生活。

文景之治時期的繁榮景象

相關焦點

  • 道家「三寶」助攻「文景之治」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一是慈以待人;二是儉以待己;三是後以處事。正是這「三寶」,促成了漢初的「文景之治」。 一、慈以待人 道家(教)所說的第一件法寶是慈愛。儒家講仁者愛人(愛有等差),佛家講慈悲,道家(教)也講慈愛。
  • 文景之治,黃老無為
    西漢「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史的著名盛世。所謂「文景之治」,就是西漢前期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兩個皇帝在位期間,推行的黃老無為之治,使天下至於小康的治理。它一直被後世所推崇,認為是無為而治的典範,仁治愛民的最高標準。
  • 西漢時期文景之治的無為而治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在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了一個完美的治世——文景之治。而「文景之治」則是黃老學說運用的良好呈現。而到了東漢之際,黃老之術與「讖緯之說」結合,演變成為自然長生之道。文景之治來源於兩位漢朝皇帝——漢文帝與漢景帝。文、景二帝性格仁慈,秉性恭儉,虛懷納諫,非常篤信黃老的理論,採用清靜而不擾民的政策,使得國內富庶,國家強盛。
  • 教科書力贊的「文景之治」真的是盛世嗎?
    【本文為騰訊,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文/念田「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治世。史書記載,文景之治時期,社會積聚的財富有了明顯的增長,官府存儲的糧食極多,新米堆在舊米上,底下的舊米長久積存甚至發黴了,府庫中串錢的繩子也因時間太長而斷掉了,可見此時社會安穩,財富增長,漢朝國力大為增長。然而這只是官府的層面,當時的平民百姓和社會生活究竟如何呢?「文景之治」真的是所謂「盛世」嗎?
  • 「文景之治」中漢文帝,開創了帝王下「罪己詔」的慣例
    「文景之治」中漢文帝,開創了帝王下「罪己詔」的慣例漢文帝被推到了王位,與許多人不同,他似乎有意無意識地保持著誠實和恐懼的低調態度。這一點最明顯不過的表現在他創造出帝皇帝「罪己詔」的先河。也有可能是司馬遷覺得需要有這樣連續兩次的日食才能夠解釋漢文帝為什麼作出如此大的反應。當年他實際上也可以想像,或許是觀察天文的機構沒有能夠預測到這次日食,才引起漢文帝的高度重視,認為是上天某一個重要的宣告。日食在古代社會總會引起巨大的恐慌,因為人們沒有辦法解釋這一現象。後來人們逐漸發現日食是有規律的重複出現的天文現象,只有沒有被預測到的日食才引起恐懼。
  • 文景之治與孟子仁政思想的漢初踐行
    摘 要:漢代「文景之治」源於對黃老思想的踐行,這一觀點幾為學界共識。然而系統梳理漢文帝詔令發現,其對《孟子》中記載的仁政思想卻多有言及,並且這一特點貫穿了漢文帝整個執政時期,甚至官方對漢文帝一生功績的定位也與《孟子》中的仁政記載若合符節。
  • 三觀刷新:文景之治居然是個「吃人」的盛世?
    「文景之治」可以說是西漢開國以來的第一個盛世,漢文帝、漢景帝以清儉持家著稱於世,父子二人嚴格按照漢高祖劉邦的方針,以黃老之術為指導思想,堅決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鼓勵農業生產,輕徭薄賦,將田賦降至史無前例的三十稅一,對外面對匈奴的侵擾,文景二帝採取了維持和平的最低成本和親政策。
  • 極富盛名的「文景之治」,盛世之下的真相,也不過是個飢餓的盛世
    提出論點:極富盛名的「文景之治」,盛世之下的真相,也不過是個飢餓的盛世 上圖_漢文帝漢景帝漢文帝和漢景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備受史學家稱頌的明君,並把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的這段時期稱讚為「文景之治」。
  • 漢景帝是文景之治創建者之一,為何他沒有父親、兒子出名
    不知道為什麼,筆者最先想到的,卻是文景之治創建者之一劉啟。 劉啟是漢文帝劉恆,與皇后竇漪房的長子,漢文帝登基三個月後,將劉啟立為皇太子。漢文帝去世後,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 漢景帝是西漢一位很重要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實行了削藩政策。雖然引發了七國之亂,但漢景帝重用大將周亞夫,令七國之亂在三月之內被平定。
  • 淺析西漢文景時期「治世」之構建與啟示
    在 中國 古代和諧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西漢文景時期以政富民,以德化民,維護穩定,社會和諧,是封建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次成功嘗試。「文景之治」有許多 歷史 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借鑑。
  • 《論積貯疏》與《論貴粟疏》:文景之治的重農抑商的基礎理念
    賈誼和晁錯是漢代文景時期傑出的兩位政治家,他們的命運讓人唏噓,但是《論積貯疏》與《論貴粟疏》這兩篇關於糧食的奏疏,卻成了「文景之治」重農抑商的基礎理念。他們都曾經向漢文帝提關於增加國家糧食庫存的建議,尤其是晁錯在他的《論貴粟疏》中,提出了通過提高糧食價格,來鼓勵糧食生產、抑制豪商巨賈的方法。在這份奏疏中,很多理念放之今時今日,仍有部分可取之處。
  • 唐太宗為了實施唐初的貞觀之治,研究漢初的文景之治
    唐太宗為了實施唐初的貞觀之治,研究漢初的文景之治秦隋統一時期,兩個帝國的暫時繁榮和第二帝國的短暫死亡是十分相似的。於是,唐太宗在以隋亡為鑑的同時,自然要探究了秦王朝二世死亡的教訓。煬帝失去了他的國家,亦此之由。唐太宗以歷史為鑑。主要是對秦、隋尤其是從隋朝的二世而亡中吸取教訓,從反面警示自己,從而避免施政方針和政策上的失誤。正如他自己所言:「朕昨覽《帝系略》,有八十餘君,亡國喪身者多,興邦利物者少。」而從歷史上吸取正面的成功經驗,則見於他對漢初高祖、文帝及其施政方針的稱讚。
  • 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漢朝歷史上,有著這些名不副實
    前言:說起西漢的歷史,很多人會想起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這兩個階段。但其實,這種說法,其實都存在著一半的名不副實。1、 文景之治首先不可否認:漢文帝在位期間,確實做到了與民休息。這也算是延續了高祖、惠帝、呂后攝政時候的政策。並且在漢文帝時代小有所成。
  • 南懷瑾:漢文帝劉恆是怎樣運用黃老之學繼承皇位的
    在歷史上標榜漢初的盛世「文景之治」,漢文與漢景父子兩代的思想領導,都是用「黃老」的道家學說。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和母教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漢文帝與漢景帝的母親,都喜歡研究《老子》,而受其影響很大。在如此的家庭教育和時代潮流中,在周圍環境的巨大影響下,政治哲學的最高領導學說,表現得最深刻的便是漢文帝。大漢一代的開基皇帝高祖劉邦,在位不過幾年就死了,政權則落到他妻子呂雉的手中,天下最誘惑人的權勢,極少有人擺脫得開,因此呂后便想因勢乘便,要把帝位轉給娘家的人。但是,當年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們,袍澤情深,都不以為然,所以等呂后一死,便起來削清呂家的權力。
  •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無論從其人的言行舉止、事跡功過任何一個角度評說,再挑剔的人都無法論斷出在漢文帝身上有何過錯之處。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文景之治」,可以稱得上是封建社會上第一個治理盛世,並且毫不客氣的說,「文景之治」的開端便是由漢文帝一手開創的,就連繼位其後的漢景帝劉啟也只不過是繼承父親的遺澤罷了,遠遠不如文帝所作出的卓著貢獻。
  • 漢景帝和他的父親共同開創了文景之治,他為何要大殺功臣?
    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是個偏心眼兒,由於漢文帝的髮妻生下四個兒子都不知道為什麼相繼死了,竇漪房生下的長子劉啟自然就成了太子。文帝死後,劉啟便繼承了皇位。但是,竇氏非常寵愛小兒子劉武,而景帝的皇后一直沒能生下孩子,太子之位也一直懸空著,竇氏便希望景帝死了之後能把皇位傳給弟弟劉武。
  • 漢文帝時期的盛世歸功於黃老思想治國,那麼什麼才是黃老思想呢?
    漢文帝時期的盛世歸功於黃老思想治國,那麼什麼才是黃老思想呢?我們第一次聽說文景之治,大多是在初中課本裡,印象挺深的。說國庫裡錢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糧食多的糧倉都裝不下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盛世,這麼繁榮昌盛,是因為當時漢文帝漢景帝實行的是黃老之術,是用黃老思想來治國,那麼到底什麼是黃老思想呢?這位開創盛世的漢文帝劉恆又是如何從岌岌可危的處境登上了皇位的呢?公元前180年,眾大臣滅了呂家之後,選擇擁立劉邦的兒子劉恆來繼承王位。當劉恆一行人到了長安城北的渭橋,各個大臣都在這列隊迎接。劉恆下車還禮,周勃直接進獻玉璽,劉恆推辭了。
  • 事業單位文史常識之中國古代治世——開皇之治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所謂的「治世」,「和平昌盛之世」的意思,也是「太平盛世」的意思,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當中,出現過許多的「治世」,諸如「文景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這個時期,中國基本上都達到了民富國強,生活安定康樂的局面,在這樣的時期,出現了一代偉人,漢文帝、漢景帝、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等雄才大略的皇帝,而最近的熱播劇獨孤皇后相信大家對隋文帝楊堅的故事初步了解
  • 文景之治的經驗:無為而治,老百姓自然會富裕起來
    如果說風平浪靜時的大海是最安全的,那麼太平無事的局面也是最為理想的,要想保持住這種局面,就應當堅守無為而治的原則。儒家把無為而治寄託於人的能動性上,渴望通過「修身」把人教育成為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明君和賢臣。明君舉賢任能,賢臣忠於所事,大家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框架下相安無事,使得君主不必為政事而操勞,能夠恭己南面、無為而已。在儒家看來,無為而治是一個目標,要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才能實現。
  • 《常來長安》⑫: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老莊之術的最好實踐
    於是,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為了恢復社會經濟,便採取了「簡政寬刑,輕徭薄賦,重視農業,與民生息」的執政方針,藏富於民,史書上稱其為「文景之治」。那麼,文景之治時期這件瓷鍾侈口、高頸、鼓腹、圈足。肩部貼飾對稱的俯首銜環耳。肩與腹部飾四組弦紋,兩組弦紋之間刻畫變體的飛鳥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