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文景之治的無為而治

2020-12-18 食品檢驗員培訓網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在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了一個完美的治世——文景之治。

因為曾經多年的戰爭破壞,秦末的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社會情況混亂,經濟破壞嚴重,社會到處是饑荒,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現象,民生凋敝,苦不堪言。因而漢高祖劉邦採用休養生息的寬鬆政策,讓參戰的士兵歸家修養。這就是漢朝推行的所謂的「黃老治術」。

黃老治術也即是「黃老之學」,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一種統稱,這個學派的思想是「尚陽重剛」,而秦漢之際正是黃老道家風靡時期。該流派早在東周戰國時代,就已經形成了黃老學說。

黃老學說繼承的是黃帝、老子關於道的思想,在社會政治方面,黃老強調「道生法」,認為君王應當「無為而治」「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的目的。而「文景之治」則是黃老學說運用的良好呈現。而到了東漢之際,黃老之術與「讖緯之說」結合,演變成為自然長生之道。

文景之治來源於兩位漢朝皇帝——漢文帝與漢景帝。

文、景二帝性格仁慈,秉性恭儉,虛懷納諫,非常篤信黃老的理論,採用清靜而不擾民的政策,使得國內富庶,國家強盛。漢文帝是個出名的樸實皇帝,他曾說「百金相當中產人家十家的財產總和了,我繼承先帝的宮室,還常覺得羞恥,怎麼能花百金建露臺」,對於個人享樂,漢文帝是一概拒絕的,他處心積慮想的都是老百姓的疾苦,國家的繁榮昌盛。他還下詔,說絕不納貢,不收取地方的錦繡、黃金和珠玉等貢物。因為漢文帝知道,地方供應的財富最後都要轉嫁在老百姓身上,對自己的縱容就是對老百姓的苛刻。

漢朝根據「黃老治術」的思想,採取了兩大措施,分別是「輕徭薄賦」和「與民休息」的政策。

政府如何「輕徭薄賦」呢,最開始只是「除田租稅之半」,漢高祖則減輕田賦稅率,設為「什五而稅一」,漢惠帝甚至下令「減田租,復十五稅一」。漢文帝則又進一步降低田租,按「三十稅一」收納,最後則全免了農民的田租。對於當時農業社會,以農為本的社會中,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低廉賦稅,甚至是古代歷史上最低田賦稅率。

而「與民休息」講的就是和老百姓一起休養生息,停止戰爭,恢復生產。漢文帝推崇節儉,削減國家的不必要花銷,國庫不對過度收斂錢財,而是藏富於民。

漢朝鼓勵農民生產,下令勸課農桑,獎勵耕作,要求官員重視農業。皇帝甚至親自下地示範耕作,給百姓做好榜樣。

漢朝是難得的良心政府,重視「以德化民」,用道德來教化民眾。老百姓與政府同心協力,逐漸讓人民富足,國家的糧倉充實,達到國富民強的地步。據說,國庫裡面的多餘的銅錢都用不完,以至於穿錢的繩子都爛掉了。而大倉裡的糧食也非常豐富,對方在那裡導致腐爛了。

文景之治給漢朝注入了活力和財富,文景之治也為後來的漢武帝討伐匈奴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不收課稅,國庫更加充盈,不壓榨老百姓,國家更加富強,這就是「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的貢獻。

漢朝的管理政策被稱為「無為而治」,相比於當時的秦朝,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由於當年秦王朝的殘酷統治和法度嚴苛,導致人民高度不滿,社會暗流湧動,危機統治力量,引發了農民起義。因此漢朝順應民意,在漢承秦制的基礎上,也改變了秦朝的統治手段,決定與民休養生息,採取了無為而治的治世手段,而這是道家的思想第一次融入到政治層面。

道家所說「無為而無所不為」「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而《淮南子》中敘述「除苛削之法,去煩苛之事」以及「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在世人看來,無為的政治看似消極怠工,是懶政的行為,但是卻是一套科學的管理手段,不去幹擾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不去幹預太多,則天下自然而然能夠恢復生產能力。

就好比人受傷了可以自動恢復機體一樣,就像大自然能夠自我更新一樣,社會也能夠在老百姓自身的努力下變得更好。只要漢朝政府不妄為,不下主觀的命令,避免苛政擾民,社會自然會安定自治。

而文景之治時期,繼續推行漢初的無為而治的精神,文景時代有比較寬鬆的政治氣氛,「文帝即位,躬修位節,以安百姓」。白居易說:「禮行故上下輯睦,樂達故內外和平,所以兵偃而萬邦懷仁,刑清而兆人自化,動植之類鹹煦嫗而自遂焉,雖成康文景之理,無以出於此矣!」。也就是說,禮樂禮法使得上下和睦,內外平和,所以漢朝的偃旗息鼓,統治者懷揣著仁義來治理萬邦,刑法分明減輕酷刑因此使得老百姓受到教化,而這就是文景之治所以昌盛的道理。

相關焦點

  • 淺析西漢文景時期「治世」之構建與啟示
    在 中國 古代和諧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西漢文景時期以政富民,以德化民,維護穩定,社會和諧,是封建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次成功嘗試。「文景之治」有許多 歷史 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借鑑。
  • 文景之治,黃老無為
    西漢「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史的著名盛世。所謂「文景之治」,就是西漢前期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兩個皇帝在位期間,推行的黃老無為之治,使天下至於小康的治理。它一直被後世所推崇,認為是無為而治的典範,仁治愛民的最高標準。
  • 西漢「無為而治」向「霸王道雜之」的思想轉變
    西漢建立的初年由於經歷秦朝的苛政以及秦末以來連年的戰爭,經濟凋敝,社會殘破,生產力嚴重下滑。面對這樣的情景,高祖劉邦為穩定社會秩序,同時鞏固新建立的漢室政權,恢復發展生產,採用大臣陸賈的建議「無為而治」的思想。
  • 西漢黃老政治與文景盛世
    西漢黃老政治與文景盛世黃帝不僅武功烜赫,文治也成就卓著,是垂拱而治的榜樣。《周易 繫辭下》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黃帝也是法治的典範,無為而治的典範,因此,黃老政治是道法結合的一種治國術。漢初黃老政治的內容主要有:一是重農抑商,恢復並發展生產。如提倡以農為本,鼓勵從事農業生產;二是實行抑制政策,禁止商人們衣絲乘車,並加倍徵收他們的賦稅。三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 文景之治的經驗:無為而治,老百姓自然會富裕起來
    如果說風平浪靜時的大海是最安全的,那麼太平無事的局面也是最為理想的,要想保持住這種局面,就應當堅守無為而治的原則。儒家把無為而治寄託於人的能動性上,渴望通過「修身」把人教育成為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明君和賢臣。明君舉賢任能,賢臣忠於所事,大家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框架下相安無事,使得君主不必為政事而操勞,能夠恭己南面、無為而已。在儒家看來,無為而治是一個目標,要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才能實現。
  • 文景之治及其影響
    文景時期,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減輕刑罰」等政策。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  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
  • 教科書力贊的「文景之治」真的是盛世嗎?
    【本文為騰訊,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文/念田「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治世。史書記載,文景之治時期,社會積聚的財富有了明顯的增長,官府存儲的糧食極多,新米堆在舊米上,底下的舊米長久積存甚至發黴了,府庫中串錢的繩子也因時間太長而斷掉了,可見此時社會安穩,財富增長,漢朝國力大為增長。然而這只是官府的層面,當時的平民百姓和社會生活究竟如何呢?「文景之治」真的是所謂「盛世」嗎?
  • 《常來長安》⑫: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老莊之術的最好實踐
    」的執政方針,藏富於民,史書上稱其為「文景之治」。那麼,文景之治時期鍾是西漢時期,廣為流傳的用來存放糧食的容器。,由於人們信奉「黃老之術」,渴望長生不老,因此,它的紋飾主要以青龍、朱雀、玄武、白虎為主,用以鎮宅闢邪。
  • 漢文帝開啟文景之治的「三件法寶」
    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五位皇帝在位23年。即位之後,穩固帝位,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節儉樸素,廢除肉刑,實現國家強盛,百姓小康,開啟「文景之治」 的發端。文景之治,讓漢朝休養生息近50年。就這三件法寶,文帝開啟了「文景之治」的開端。給國家和人民有了喘息的時間,對周邊國家儘量安撫減少戰爭,發展生產,讓人民過上了安逸幸福的生活。
  • 道家「三寶」助攻「文景之治」
    文:唐東輝 首發:騰訊道學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文景之治」的出現絕非偶然,離不開道家「三寶」的強勢助攻。現在一說到「三寶」,人們就以為是佛教的三寶:佛、法、僧。其實「三寶」一詞源出道家(教),只是佛教久假而不歸,而道家(教)也不予追究。
  • 文景之治「做長」的真諦
    《文景之治》這本書恰恰是點明了「做長」的真諦——注重民生。王立群,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 先後出版《現代(文選)學史》《(文選)成書研究》等著作。
  • 極富盛名的「文景之治」,盛世之下的真相,也不過是個飢餓的盛世
    漢文帝和漢景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備受史學家稱頌的明君,並把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的這段時期稱讚為「文景之治」。 上圖_老子(道德經) 漢朝建立以來實行「無為而治」,文景二帝時代,漢朝確實得到了很快的恢復
  • 三觀刷新:文景之治居然是個「吃人」的盛世?
    「文景之治」可以說是西漢開國以來的第一個盛世,漢文帝、漢景帝以清儉持家著稱於世,父子二人嚴格按照漢高祖劉邦的方針,以黃老之術為指導思想,堅決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鼓勵農業生產,輕徭薄賦,將田賦降至史無前例的三十稅一,對外面對匈奴的侵擾,文景二帝採取了維持和平的最低成本和親政策。
  • 大型歷史紀錄片丨《中國通史》之二十一文景之治​
    《中國通史》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以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及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為主線
  • 漢文帝「無為而治」的真正苦衷
    公元180年,隨著西漢高后呂后的去世,以陳平、周勃為代表的功勳集團聯合劉氏皇族攜手屠滅了呂氏勢力,此後,周勃等人以少帝劉弘非漢惠帝親自為由廢黜少帝,迎立代王劉恆為西漢王朝皇帝,是為漢文帝。漢文帝時中國歷史上急劇代表性的一個皇帝,他一手開創了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盛世——文景之治。在人們的眼中,王朝盛世的締造者向來都是賢明之君,勤勉之君,能夠很好地處理好國內的各項事務,簡言之就是皇帝有所作為。然而漢文帝的成功卻是「無為而治。」
  • 從「無為而治」到「霸王之道」:看西漢帝國治國政策之轉變
    西漢前期,治國的主導方針是道家的"黃老無為"思想,到了中期則尊用用儒家的外衣來緣飾法治的"霸王道雜之"政策,其實這也是後來中國歷代王朝的基本治國方略。統治方針的探索、轉變,是貫穿西漢前期、中期歷史的一條重要脈絡,這也為後代王朝在治國政策方面提供了重要思路與借鑑。
  • 西漢的四個女人都有怎樣的傳奇,你知道她們都是誰嗎?
    看過西漢史的都知道,在當時的西漢有四位非常傳奇的女性。呂雉、竇漪房、衛子夫和王政君。你們知道她們都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嗎?今天我就為大家講述一下。這就是西漢時期隱忍發展的階段。竇漪房的「無為而治」。竇漪房是呂雉的兒媳婦,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她就是一位灰姑娘。還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灰姑娘。出身不好卻是能夠混到一國之後,也是非常有才華的。竇漪房經歷的正是漢朝穩定求發展的時期,她是非常崇尚黃老之學的,推行無為之治,意思就是不折騰。
  • 何為「無為而治」?怎麼才能實現?《智囊》:以百姓之心為心
    春秋戰國是歷史上思想文化和權謀智鬥絢麗多彩的一個時期,文學流派也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趨勢。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但實際上有上千家之多,影響較大的不過十家,分別是儒、墨、道、法和陰陽家、縱橫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何為「無為而治「?有什麼作用?
  • 儒道互黜:黃老思想的推行,造就了西漢年間的文景盛世
    儒道互黜:黃老思想的推行,造就了西漢年間的文景盛世劉邦創建的西漢王朝雖然在根本制度方面繼承著秦朝遺制,但由於經過一場農民大起義的洗禮,更因為劉邦也打著「伐無道,誅暴秦」的旗號,所以西漢前期「禁網疏闊」,政治上有了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
  • 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漢朝歷史上,有著這些名不副實
    前言:說起西漢的歷史,很多人會想起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這兩個階段。但其實,這種說法,其實都存在著一半的名不副實。1、 文景之治首先不可否認:漢文帝在位期間,確實做到了與民休息。這也算是延續了高祖、惠帝、呂后攝政時候的政策。並且在漢文帝時代小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