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在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了一個完美的治世——文景之治。
因為曾經多年的戰爭破壞,秦末的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社會情況混亂,經濟破壞嚴重,社會到處是饑荒,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現象,民生凋敝,苦不堪言。因而漢高祖劉邦採用休養生息的寬鬆政策,讓參戰的士兵歸家修養。這就是漢朝推行的所謂的「黃老治術」。
黃老治術也即是「黃老之學」,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一種統稱,這個學派的思想是「尚陽重剛」,而秦漢之際正是黃老道家風靡時期。該流派早在東周戰國時代,就已經形成了黃老學說。
黃老學說繼承的是黃帝、老子關於道的思想,在社會政治方面,黃老強調「道生法」,認為君王應當「無為而治」「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的目的。而「文景之治」則是黃老學說運用的良好呈現。而到了東漢之際,黃老之術與「讖緯之說」結合,演變成為自然長生之道。
文景之治來源於兩位漢朝皇帝——漢文帝與漢景帝。
文、景二帝性格仁慈,秉性恭儉,虛懷納諫,非常篤信黃老的理論,採用清靜而不擾民的政策,使得國內富庶,國家強盛。漢文帝是個出名的樸實皇帝,他曾說「百金相當中產人家十家的財產總和了,我繼承先帝的宮室,還常覺得羞恥,怎麼能花百金建露臺」,對於個人享樂,漢文帝是一概拒絕的,他處心積慮想的都是老百姓的疾苦,國家的繁榮昌盛。他還下詔,說絕不納貢,不收取地方的錦繡、黃金和珠玉等貢物。因為漢文帝知道,地方供應的財富最後都要轉嫁在老百姓身上,對自己的縱容就是對老百姓的苛刻。
漢朝根據「黃老治術」的思想,採取了兩大措施,分別是「輕徭薄賦」和「與民休息」的政策。
政府如何「輕徭薄賦」呢,最開始只是「除田租稅之半」,漢高祖則減輕田賦稅率,設為「什五而稅一」,漢惠帝甚至下令「減田租,復十五稅一」。漢文帝則又進一步降低田租,按「三十稅一」收納,最後則全免了農民的田租。對於當時農業社會,以農為本的社會中,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低廉賦稅,甚至是古代歷史上最低田賦稅率。
而「與民休息」講的就是和老百姓一起休養生息,停止戰爭,恢復生產。漢文帝推崇節儉,削減國家的不必要花銷,國庫不對過度收斂錢財,而是藏富於民。
漢朝鼓勵農民生產,下令勸課農桑,獎勵耕作,要求官員重視農業。皇帝甚至親自下地示範耕作,給百姓做好榜樣。
漢朝是難得的良心政府,重視「以德化民」,用道德來教化民眾。老百姓與政府同心協力,逐漸讓人民富足,國家的糧倉充實,達到國富民強的地步。據說,國庫裡面的多餘的銅錢都用不完,以至於穿錢的繩子都爛掉了。而大倉裡的糧食也非常豐富,對方在那裡導致腐爛了。
文景之治給漢朝注入了活力和財富,文景之治也為後來的漢武帝討伐匈奴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不收課稅,國庫更加充盈,不壓榨老百姓,國家更加富強,這就是「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的貢獻。
漢朝的管理政策被稱為「無為而治」,相比於當時的秦朝,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由於當年秦王朝的殘酷統治和法度嚴苛,導致人民高度不滿,社會暗流湧動,危機統治力量,引發了農民起義。因此漢朝順應民意,在漢承秦制的基礎上,也改變了秦朝的統治手段,決定與民休養生息,採取了無為而治的治世手段,而這是道家的思想第一次融入到政治層面。
道家所說「無為而無所不為」「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而《淮南子》中敘述「除苛削之法,去煩苛之事」以及「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在世人看來,無為的政治看似消極怠工,是懶政的行為,但是卻是一套科學的管理手段,不去幹擾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不去幹預太多,則天下自然而然能夠恢復生產能力。
就好比人受傷了可以自動恢復機體一樣,就像大自然能夠自我更新一樣,社會也能夠在老百姓自身的努力下變得更好。只要漢朝政府不妄為,不下主觀的命令,避免苛政擾民,社會自然會安定自治。
而文景之治時期,繼續推行漢初的無為而治的精神,文景時代有比較寬鬆的政治氣氛,「文帝即位,躬修位節,以安百姓」。白居易說:「禮行故上下輯睦,樂達故內外和平,所以兵偃而萬邦懷仁,刑清而兆人自化,動植之類鹹煦嫗而自遂焉,雖成康文景之理,無以出於此矣!」。也就是說,禮樂禮法使得上下和睦,內外平和,所以漢朝的偃旗息鼓,統治者懷揣著仁義來治理萬邦,刑法分明減輕酷刑因此使得老百姓受到教化,而這就是文景之治所以昌盛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