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貧寒但獲命運眷顧先後扶持了三位明君成就了「文景之治」

2020-12-15 歷史戰爭

竇漪房出身貧寒,一家居住在清河郡觀津,幼年喪父,漢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宮女,竇氏年幼應召入宮。侍奉呂后左右,成了第一女主呂皇后身邊的宮女。呂雉把身邊宮女分別賞賜給諸侯王,竇氏也在其中。因趙國離她的故鄉近,所以在這之前竇漪房向主持派遣宮女的宦官請求,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趙國的花名冊裡。但是這個宦官在分派宮女時卻把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誤放到去代國的花名冊裡了。她於是去了代國。

竇漪房在代國深受代王劉恆的喜歡,寵愛並封為美人。初入代宮代王劉恆已有王后,等代王王后病死後,代王獨幸的竇美人被封為王后,在代國期間先與代王劉恒生長女劉嫖,後來又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劉啟、次子劉武。後來呂后病逝,代王劉恆即位,竇美人以代國王后再入漢宮,後被冊封為皇后。文帝駕崩後,竇漪房開始了左右朝政的生涯。

竇太后過於溺愛幼子劉武,對他賞賜不可勝數。一開始,景帝對這位深得母親喜愛,且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皇弟,感情頗深,不僅同輦進出,且在一次家宴中誇下海口要將江山付託。竇嬰因此事進諫,極力反對此事,而被竇漪房從皇戚的名冊中除名。宮中大臣也都極力反對,況且當時的話是景帝酒後之言,並非真心,他抓住時機立長子劉榮為皇太子,但不到一年,劉榮含冤被廢,竇太后乘機再次進言,要立劉武為嗣,大臣袁盎等上書言此事不妥,景帝乘機立劉徹為太子,竇太后願望再次落空,而梁王劉武聽說袁盎等從中作梗,派刺客殺戮了袁盎等數十大臣。景帝知道此事後,龍顏大怒,追查此事,從此景帝心裡便容不下劉武。再後來劉武病死,竇太后聞訊,不吃不喝,經常大罵,景帝孝順,後來把梁國一分為五,劉武的後代都有所安排之後,竇太后才轉悲為喜。

景帝駕崩後,太子劉徹即位,尊祖母竇氏為太皇太后,因劉徹好儒,而竇氏喜好黃老之術,所以經常出面幹涉朝政。武帝也不便違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隨時向她請示。竇太后推行的道家治國觀念穩定了國家總體經濟形勢,在漢武帝在位期間,匈奴躁動,竇太后理智的為漢武帝做出局勢分析,對比了雙方軍隊的戰鬥力等各種因素,最終勸服劉徹放棄出兵。

竇漪房從後宮走向帝王霸業的歷史前臺,她不妄自菲薄,謀略過人,敦促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如此大膽,如此精明,試問世間女子,除了武則天,天下能有幾人?

相關焦點

  • 漢文帝開啟文景之治的「三件法寶」
    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五位皇帝在位23年。即位之後,穩固帝位,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節儉樸素,廢除肉刑,實現國家強盛,百姓小康,開啟「文景之治」 的發端。漢文帝劉恆漢文帝的成功得益於哪三件法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件法寶。一是「慈」,不主動生事,減輕賦稅,讓人民休養生息。建立寬厚的法律制度,廢除一人犯罪,全家連坐的嚴刑。
  • 為什麼漢朝多明君?
    漢朝是歷史上明君出現最多的一個朝代,西漢和東漢之中又以西漢為最,西漢連出七位明君,堪稱歷史之最。漢高祖劉邦作為一舉開創大漢王朝的創始人,劉邦的成就自然是沒話說,說是明君不為過。其實不僅是在漢朝,就是在其他朝代中劉恆都算是明君中的典範了,其在位時間跟漢景帝合稱為「文景之治」漢景帝劉啟漢景帝劉啟的登基就比較順利了,沒有劉盈那般險峻,也沒有劉恆那般幸運,就是因為嫡長子所以繼承皇位。雖說劉啟在位期間引發了七國之亂這樣的大事讓國家陷入到內鬥當中,不過最終還是被平定了。
  • 文景之治,黃老無為
    西漢「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史的著名盛世。所謂「文景之治」,就是西漢前期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兩個皇帝在位期間,推行的黃老無為之治,使天下至於小康的治理。它一直被後世所推崇,認為是無為而治的典範,仁治愛民的最高標準。
  • 極富盛名的「文景之治」,盛世之下的真相,也不過是個飢餓的盛世
    提出論點:極富盛名的「文景之治」,盛世之下的真相,也不過是個飢餓的盛世 上圖_漢文帝漢景帝漢文帝和漢景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備受史學家稱頌的明君,並把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的這段時期稱讚為「文景之治」。
  • 道家「三寶」助攻「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出現絕非偶然,離不開道家「三寶」的強勢助攻。現在一說到「三寶」,人們就以為是佛教的三寶:佛、法、僧。其實「三寶」一詞源出道家(教),只是佛教久假而不歸,而道家(教)也不予追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一是慈以待人;二是儉以待己;三是後以處事。正是這「三寶」,促成了漢初的「文景之治」。 一、慈以待人 道家(教)所說的第一件法寶是慈愛。儒家講仁者愛人(愛有等差),佛家講慈悲,道家(教)也講慈愛。
  • 劉邦機緣巧合遇薄姬,魏王豹的大不幸,成就了漢朝的文景之治
    劉邦的心很大,無論是貧賤之初,還是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史籍中都記載了他身旁的女人身影。可以說,他是個事業、生活兩不誤的人。而幾個偶然的事件巧合相遇,劉邦、魏王豹、薄姬、呂后、周勃、劉恆,一條纖細的歷史之線串起的漢朝初年的歷史,哪一個環節變化,歷史都將改寫。
  • 《大明風華》在位不足一年,憑什麼說他是一代明君?又是沾光?
    但我們又不得不用這個詞語來形容那位皇帝,因為他與自己的兒子開創了大明初期三大盛世之一的「仁宣之治」。 史上的盛世還真不少,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還不止一個。 有的皇帝自己開創了盛世,比如漢武帝劉徹的「漢武盛世」、明成祖朱棣的「永樂盛世」等;有的是兩位皇帝共同開創的盛世,比如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的「文景之治」等;還有隔代的兩位皇帝開創的盛世,比如清聖祖康熙帝和清高宗乾隆帝開創的「康乾盛世」,也稱作「康雍乾盛世」,但清世宗雍正帝被很多人忽略。
  • 西漢時期文景之治的無為而治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在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了一個完美的治世——文景之治。而「文景之治」則是黃老學說運用的良好呈現。而到了東漢之際,黃老之術與「讖緯之說」結合,演變成為自然長生之道。文景之治來源於兩位漢朝皇帝——漢文帝與漢景帝。文、景二帝性格仁慈,秉性恭儉,虛懷納諫,非常篤信黃老的理論,採用清靜而不擾民的政策,使得國內富庶,國家強盛。
  • 他是第六位西漢皇帝,劉啟一生功過如何?能夠創立文景之治!
    作為劉恆的兒子,他也就是西漢歷史上的第六位皇帝,而且自己的母親也是非常著名的皇后竇漪房,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家庭地位,才讓他變得更加的出色,但是其實他能夠真正的成為皇帝還是經過了漫長的等待的,在他的身上更是奠定了非常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因為他和自己的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所以才讓我們更加的敬佩劉啟
  • 漢景帝是文景之治創建者之一,為何他沒有父親、兒子出名
    不知道為什麼,筆者最先想到的,卻是文景之治創建者之一劉啟。 劉啟是漢文帝劉恆,與皇后竇漪房的長子,漢文帝登基三個月後,將劉啟立為皇太子。漢文帝去世後,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 漢景帝是西漢一位很重要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實行了削藩政策。雖然引發了七國之亂,但漢景帝重用大將周亞夫,令七國之亂在三月之內被平定。
  • 淺析西漢文景時期「治世」之構建與啟示
    在 中國 古代和諧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西漢文景時期以政富民,以德化民,維護穩定,社會和諧,是封建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次成功嘗試。「文景之治」有許多 歷史 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借鑑。
  • 教科書力贊的「文景之治」真的是盛世嗎?
    【本文為騰訊,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文/念田「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治世。史書記載,文景之治時期,社會積聚的財富有了明顯的增長,官府存儲的糧食極多,新米堆在舊米上,底下的舊米長久積存甚至發黴了,府庫中串錢的繩子也因時間太長而斷掉了,可見此時社會安穩,財富增長,漢朝國力大為增長。然而這只是官府的層面,當時的平民百姓和社會生活究竟如何呢?「文景之治」真的是所謂「盛世」嗎?
  • 唐太宗為了實施唐初的貞觀之治,研究漢初的文景之治
    唐太宗為了實施唐初的貞觀之治,研究漢初的文景之治秦隋統一時期,兩個帝國的暫時繁榮和第二帝國的短暫死亡是十分相似的。於是,唐太宗在以隋亡為鑑的同時,自然要探究了秦王朝二世死亡的教訓。煬帝失去了他的國家,亦此之由。唐太宗以歷史為鑑。主要是對秦、隋尤其是從隋朝的二世而亡中吸取教訓,從反面警示自己,從而避免施政方針和政策上的失誤。正如他自己所言:「朕昨覽《帝系略》,有八十餘君,亡國喪身者多,興邦利物者少。」而從歷史上吸取正面的成功經驗,則見於他對漢初高祖、文帝及其施政方針的稱讚。
  • 她有哪些故事呢?
    205年逝世日期:公元前135年職業: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宗教信仰:黃老之學主要成就:輔佐三位皇帝諡號:孝文皇后配偶:劉恆出身貧寒而天授漪媚的她備受命運垂青,由民女到宮女到皇后,太后,直至太皇太后,最後成為輔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漢江山的傑出女性。與漢文帝育有一女二男:長子漢景帝劉啟、少子梁孝王劉武,女兒館陶公主劉嫖。長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最寵愛的是小兒子劉武。
  • 我國歷史上唯一個明君最多朝代:連續7代都是明君,連唐朝都自愧不如!
    而在這些朝代之中,有一個王朝是我國5000多年來,出過明君最多的朝代,一共多達7位,連有著盛世之稱的唐朝都自愧不如。 那麼,這是哪一個朝代呢?首先,我們要排除秦朝、隋朝這樣「短命」的王朝,他們連皇帝都不到7位呢,自然是搭不上邊了。而也有人說是唐朝,確實唐朝是一個很強盛的朝代,唐代的百姓生活都非常富足。
  • 歷史中的漢昭帝劉弗陵,不平凡的出生,卻未得到上天眷顧
    在位期間及時補救漢武帝所犯下一些錯誤,在一定程度上重振大漢江山,劉弗陵在漢朝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缺失的部分。劉弗陵和他的母親的鉤弋夫人都充滿了傳奇。漢武帝劉徹在自己晚年時候非常迷信,非常希望自己身邊能夠有象徵著祥瑞的事情出現。當時正好衛子夫失去了漢武帝的寵愛,在這時鉤弋夫人被人介紹給了漢武帝。傳言她從小雙手從出生後(語句矛盾)便是緊握的,誰也無法讓她的兩隻手張開。
  • 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漢朝歷史上,有著這些名不副實
    前言:說起西漢的歷史,很多人會想起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這兩個階段。但其實,這種說法,其實都存在著一半的名不副實。1、 文景之治首先不可否認:漢文帝在位期間,確實做到了與民休息。這也算是延續了高祖、惠帝、呂后攝政時候的政策。並且在漢文帝時代小有所成。
  • 三觀刷新:文景之治居然是個「吃人」的盛世?
    「文景之治」可以說是西漢開國以來的第一個盛世,漢文帝、漢景帝以清儉持家著稱於世,父子二人嚴格按照漢高祖劉邦的方針,以黃老之術為指導思想,堅決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鼓勵農業生產,輕徭薄賦,將田賦降至史無前例的三十稅一,對外面對匈奴的侵擾,文景二帝採取了維持和平的最低成本和親政策。
  • 文景之治的經驗:無為而治,老百姓自然會富裕起來
    要想達到這種治理模式,首先得確保君主是一個大德大聖的明君,其次臣子們也都是德才兼備的君子,在他們的相互配合之下,君主總領大局,臣子分管局部,前者逸而後者勞。無為的是君主,有為的則是大臣。與儒家不同,道家也有一套「無為而治」的理論。
  • 《論積貯疏》與《論貴粟疏》:文景之治的重農抑商的基礎理念
    賈誼和晁錯是漢代文景時期傑出的兩位政治家,他們的命運讓人唏噓,但是《論積貯疏》與《論貴粟疏》這兩篇關於糧食的奏疏,卻成了「文景之治」重農抑商的基礎理念。賈誼和晁錯是文景之治時期的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們同時看到了糧食的重要性以及漢初到漢文帝時期社會所存在的社會問題,但是他們的主張上卻又不完全一樣,從這兩篇奏疏中我們又能解讀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