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 】 儒家的心和佛家的心

2021-12-22 國學大師南師懷瑾

點藍色字關注「南懷瑾先生」原創著述

 明代一位理學家羅近溪,修道打坐,修到後來出了毛病,遇到顏山農告訴他,這樣不是道,要擴充四端才行。所謂四端,就是孟子在這裡所說的四端。不只是顏山農對羅近溪這樣說,宋明理學家們很多地方都提到要擴充這四端,《孟子》這一節,影響唐宋以後的中國文化,成為中國文化中仁心仁術的重點所在。

  

     或許有人會問,我們現代人對於這四端該如何去擴而充之?這就在於各人自己了。事實上,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言談舉止之間都可以去做。至於具體的方法,古今以來無人詳細列舉,仍須靠自己慧思體認。怎樣做是對,怎樣做不對? 要隨時反省,隨時修正自己的內心與外在的行為。

  

     也有人讀《孟子》至此,懷疑這裡所說的「心」,是否即佛家所謂清淨本然的本性。這是扯不上關係的兩回事,  佛家所言,是形而上的本體,孟子這裡所講的,以及儒家的性善、性活論,是形而下的後天之性。後世儒者每每把形而上的本體之性與形而下的後天人性混淆在一起,沒有分清界限。實際上,孟子說性善,荀子說性惡,告子說不善不惡,所舉的例子,都是人類有了生命以後的,後天的形而下的心性。如果以這一套來討論佛家所談的形而上的心性,根本上是隔靴搔癢,摸不到邊的。佛家所講的「性」,是萬物還沒有形成以前的那個本體的代名詞,是非善非惡、可善可惡、能善能惡的。至於儒家,千餘年來對人性善惡的研究,有些人往往把形而下的是非善惡,解釋到形而上的心性本體。西方文化也是如此,等於現代人認為外星人長得和地球人類相同,是一樣地不切實際。如果一定要在儒家對行而上本體問題做個探討,那麼《易經》的太極之說可以勉強說相近或相似了。

     其實,由於孟子反覆辯證這四種心理行為的動機,以及施用在當政上的重要,很明顯的,他是從人道立場而立論,是屬於形而下有的。如果牽扯到形而上的話,那麼,就要歸到孟子的老師—子思的《中庸》,其中所引用《詩經》中「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以及孔子的「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那才是準確的道理。

    不過,歷來的學者,也有人把孟子所說的四端,比較研究,認為惻隱、善惡、辭讓、是非這四端,正如佛家所說的慈、巷喜、舍四無量心。其實,這是牽強附會的說法。佛家的心理行為,是側重歸納於形而上道而立論; 孔、孟所說的人倫道德,從形器世間人文禮義而立言,並非佛家的最後目的所謂涅槃境界,泯是非,無分別,所可同日而語的。

 

    不過,他們淑世利人的行為和宗旨,確是相同;其所不同的,正如佛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而已。因此,我也常打一個警喻,儒家,尤其是宋、明以來的理學家,等於是佛家的「律宗」,謹言慎行,無懈可擊,堪為上乘。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等同佛家行門的慈悲心,  可以歸人慧學; 辭讓之心、善惡之心,可以歸人戒學: 至於是非之心,則可歸人增上戒學。老、莊之說,等於佛家的「禪學」,飄然遠引,獨超物外。另外,佛家猶如儒家的《易》《禮》之教,老、莊與道家,則同於儒家的《詩經》《春秋》之教,唯有《書經》,獨為儒家的人倫大數。這也是順帶一說,聊供大家研究參考而已。

  南懷瑾—《孟子與公孫丑》


看完南師的講述,你有什麼心得、體會想跟我們溝通?歡迎在下方留言。

  直接點藍色標題閱讀相關內容:

【緬懷】先生 南懷瑾 (上,下)

南懷瑾先生:《中庸》 講記 (上,下)集

如何靜坐?南懷瑾先生示範教學(完整版)

【 南懷瑾先生完整視頻】南禪七日 全22集

【 南懷瑾先生完整視頻】解莊子外篇 全十一集

【緬懷】先生 南懷瑾 (上,下)

南懷瑾先生:《中庸》 講記 (上,下)集

如何靜坐?南懷瑾先生示範教學(完整版)

【 南懷瑾先生完整視頻】南禪七日 全22集

【 南懷瑾先生完整視頻】解莊子外篇 全十一集

緬懷】先生 南懷瑾 (上,下)

南懷瑾先生:《中庸》 講記 (上,下)集

如何靜坐?南懷瑾先生示範教學(完整版)

【 南懷瑾先生完整視頻】南禪七日 全22集

【 南懷瑾先生完整視頻】解莊子外篇 全十一集

【緬

【緬懷】先生 南懷瑾 (上,下)

南懷瑾先生:《中庸》 講記 (上,下)集

如何靜坐?南懷瑾先生示範教學(完整版)

【 南懷瑾先生完整視頻】南禪七日 全22集

【 南懷瑾先生完整視頻】解莊子外篇 全十一集

懷】先生 南懷瑾 (上,下)

南懷瑾先生:《中庸》 講記 (上,下)集

如何靜坐?南懷瑾先生示範教學(完整版)

【 南懷瑾先生完整視頻】南禪七日 全22集

【 南懷瑾先生完整視頻】解莊子外篇 全十一集

學術特色

1.竅髒合一的整體觀

幹老在多年五官科的從醫生涯中,十分重視《內經》中的整體觀念,如天人相應、竅髒合一的理論,重視五竅與五臟六腑的因果關係。例如:冬天鼻炎、鼻竇炎患者中屬腎陽不足者病情多加重,這時用藥可多加附子、肉桂、乾薑、細辛之類;夏天暑迫溼蒸,脾虛氣弱者往往見舌苔厚膩,耳竅、鼻腔分泌物穢濁,這時用藥宜選藿香、佩蘭、荷葉之類;春暖花開,是過敏性鼻炎好發季節;金秋燥令,為萎縮性鼻炎、咽喉炎活動時期,臨床均應注意,這些都說明,掌握「天人相應」的知識是十分重要的。他根據「肺主聲」「心主嗅」的理論,提出了「耳聾治肺」「鼻塞治心」的觀點,對臨床很有指導意義。聲帶閉合不密, 多屬腎不納氣。在治療理論上幹老認為,心主血,鼻甲肥大由於瘀血,治血之藥,都入心經,鼻塞用化瘀之劑就是治心之道。在治療「咽幹」症時,以治病求本為原則,用健脾培土的方法。噴嚏是陽氣浮越於上的現象,而清涕是寒的徵象,因腎主一身之陽氣,肺氣、脾陽都靠腎陽(元陽)溫煦,故提出對頑固性過敏性鼻炎可採用溫陽益腎之法,取附桂八味丸(湯)治之。

2.衷中參西,辨證與辨病結合

幹老認為:「沒有西醫先進的檢查手段,中醫永遠也不能設立耳鼻喉這個專科。但若不抓牢中醫的辨證論治這個關鍵手段,必然將滑到中醫變為西醫的道路上去,則中醫即有滅門絕戶之禍。」耳鼻喉科的許多疾病,號脈是號不出來的,西醫的檢查儀器,可以直接看到息肉,但是息肉從哪裡來?是中醫的痰和氣,都是中醫理論。以聲帶疾病而言,可利用西醫的檢查來供中醫作辨證依據。如聲帶充血,紅豔者屬風熱,淡紅者屬風寒,久病、色暗晦者屬瘀證;聲帶腫脹,急性屬風痰,慢性屬頑痰,虛證屬脾虛;聲帶息肉色紅屬瘀,色白或灰屬痰。聲帶麻痺鬆弛外展者屬虛,類似痿症;緊張內收者屬實,類似痺症。幹老根據耳鼻咽喉科的臨床特點,最早提出了航空性中耳炎、多涕症和喉源性咳嗽, 並創立「五診」學說和「十綱」學說。比如鼻甲肥大導致的鼻塞,是由於「微循失暢,鼻甲留瘀」之故,取用化瘀法治療。他摸索總結出一系列耳鼻咽喉科的辨證規律與治療方法指導臨床:耳,實瀉肝膽虛補腎;鼻,實宣肺清熱,虛益氣昇陽;咽喉,急症風熱痰,慢病脾腎衰;口腔、舌治心,齒治腎,邊治肝, 唇嘴口腔脾經問。

3.善於針藥並舉、內外同治

幹老認為,外治法與內治同樣重要,只要掌握得法、功夫過硬,不但可以配合內治法治病,甚至可以達到內治法無法取得的效果,特別是在某些急性病上可以大顯身手。他把耳鼻喉科的外治法主要分為藥物、手法、針灸三大類, 藥物用於局部病變的有噴藥(又名吹藥)、含漱、噙化、貼、點、蒸汽吸入、塞、敷、罨包、煙燻、發皰療法、貼餅療法等;手法有探吐、切開、烙、吹張、摘除、按摩、擎拿等;針灸則有針刺、砭、灸以及導引。

用藥特點

幹老善於挖掘歷代有效方劑,靈活應用於耳鼻咽喉科臨床,效果很好。如桂枝湯、真武湯治療過敏性鼻炎,小建中湯治療慢性鼻炎,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鼻前庭炎,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鼻出血及急性咽炎,麻杏石甘湯治療急性喉炎等。幹老認為李東垣的脾胃學說在耳鼻咽喉科領域裡很有實用價值。他常用補中益氣湯或四君子湯、六君子湯治療慢性咽炎而取顯效;用三拗湯加味宣肺通竅,配合耳咽管吹張,臨床療效滿意。幹老臨床還兼顧到專科症狀部位的特點,善於運用引經藥,使藥效速達病所。如耳部疾病常用苦丁茶、夏枯草,鼻病常用辛夷花、白芷,咽喉用桔梗(咽喉兩用)、馬勃(咽用)、射幹(喉用),口腔用升麻等。幹老認為山楂有「消磨各種息肉的作用」,故為聲帶息肉必選之藥。

幹老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創製了不少經驗用方。

1.升清流氣飲

黃芪、蘇葉、大腹皮各10g,蔓荊子、青皮、烏藥各6g, 升麻、柴胡、川芎、木香、菖蒲各3g。調理氣機,升清開竅。主治航空性中耳炎。

本病是由於大氣壓力下的變異環境中,鼓室內氣壓與外界氣壓極不平衡, 由此而發生的中耳損傷。表現為耳痛、耳鳴、憋氣和聽力下降,正是竅閉的典型病例。中醫向無此病,但近年來航空事業發展迅速,此病亦因之而日多。本方根據《瘡瘍經驗全書》中二十首流氣飲作藍本而制定,可以根據病情加減。虛弱及老人,倍加黃芪;高血壓者,慎用升麻、蔓荊子。服藥症狀消失後,再進六君子丸或補中益氣丸,維持1周。

2.鼻淵合劑

蒼耳子10g,鴨蹠草10g,辛夷、白芷、薄荷、桑葉各6g,蘆根30g。疏風清熱,排膿消炎。主治急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急性發作。對慢性鼻竇炎,雖有療效,但不穩定。本方以《三因方》之蒼耳子散中的蒼耳子、薄荷、白芷、辛夷四味為基礎。如頭痛嚴重(一般鼻竇炎,僅為鈍痛),涕出濃黃厚濁者,加夏枯草、菊花,甚至龍膽草;如鼻塞不通及嗅覺障礙(須以滯涕排空後為準)者,加菖蒲、路路通;涕清白而多者,加訶子肉、石榴皮;涕中夾血者,加茜草、赤芍。發現有息肉者,最好手術摘除。

3.五味子合劑

五味子、酸棗仁、山藥、當歸各10g,桂圓肉(去核)7個。養血補心,鎮靜止暈。主治梅尼埃病。有嚴重外感者不宜。臨床上除有外邪或腸胃積食者不宜用之外,基本上無其他禁忌或嚴格的辨證論治要求, 故而最為西醫師所樂用。如頭痛嚴重者,加石決明、鉤藤;畏光畏聲嚴重者,加朱茯苓;泛惡作嘔者,加姜半夏、姜竹茹;痰濁嚴重者,加天竺黃、青礞石。

4.脫敏湯

紫草、茜草、墨旱蓮、幹地龍各10g,蟬衣3g。涼血疏風, 脫敏止嚏。作為一般過敏性鼻炎的常用方,對重症及病證複雜者,力不能及。

5.丹青三甲散

山甲、鱉甲、土鱉蟲、落得打、昆布、海藻、桃仁各10g,三稜、莪朮、紅花各6g,蟬衣3g。破氣消瘀,攻堅化痰。主治聲門慢性病。其中以聲帶長期水腫,嚴重腫脹增生以致把聲帶全部或部分覆蓋,發音長期嘶啞,各種治療均告無效,並排除惡性腫瘤者尤宜。偏於氣滯者,加九香蟲、枳殼;偏於瘀者,加五靈脂、王不留行;偏於頑痰者,加白芥子、萊菔子、川貝粉(吞);充血較甚者,加蒲公英、銀花、蚤休。當然以上諸藥,並非都要加入,只需取其一二味。而加味之後,原方也可根據病情減去幾味。註:這種聲門慢性病,在國際已視為「頑固難治之症」,大有一籌莫展之嘆。幹老以龍泉散、三甲散及抵當湯增刪調整組成的此方,曾在南京、安陽、湖州及石家莊四所中醫院試用,合計150例,有效率達84%。因屬難治之症,足夠聊以自慰了。

「價賤、味少、量輕」是幹老臨床組方用藥的三個特點。



I 聲明信息:

本文選自:《孟河醫派三十八家:臨床特色及驗案評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夏婷編著)。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 

高品質【全智能國學經典學習機】專注國學教育近10年,不斷研發!

【國學經典學習機】尺寸36*16*15(cm)

高品質國學經典學習機配套教材:9本(含17本部國學經典)《論語》《大學,中庸,孝經》《孟子》《周易》《弟子規,龍文鞭影》《聲律啟蒙 笠翁對韻》《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蒙求》《道德經黃帝內經(選)》《禮記(選)

    若您也認同國學文化教育,如何請購一套高品質國學機!且售後更方便呢?

    最新款高品質配套「國學經典學習機」全國統一標準價:1298~1598元,憑本微信:18186530286 獨享特別優惠價直接請購,且售後更方便!

特別優惠價:①高配版(含配套書):1200元,②:指定2臺精品組合套裝(含1套配套書):1398元!另還有298元的 」國學隨身聽「等可選配;根據不同套裝實際價格有所區別!

 您誠心請購就不再猶豫!馬上長按下面請購單請購吧!注意填寫清楚:收貨地址姓名,電話?大部分地區包郵,邊遠不包郵,售後服務加微信:18186530286 補足郵費,不補郵費不發貨)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雜貨店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文化有不同的主張流派,事實上,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哪種文化都是有眾多流派的,中國文化在唐宋之後就分為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中國現代佛學家南懷瑾曾經將儒家比作糧店,將道家比作藥店,那麼他將佛家比作什麼呢?
  • 儒家治國 道家治身 佛家治心
    儒家的著眼點在於入世,佛家的著眼點在於出世,道家的著眼點在於加強自身修煉以求長生不死。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佛、道、醫、儒、武等諸家中,道教被公認為最擅長於養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許多封建帝王奉為教條。1、儒家講的是敬,道家講的是靜,佛家講的是淨。
  • 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
    中國社會的自古以來也都是情、法、理相融合的社會,中國先賢追求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和諧有序,重視同儕制衡。這一切,可以總結為外儒內道頭頂佛。如果說得具體點,那就是: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所謂道家的心,是像道家那般處理和自己內心的關係。道家重內心,心即是性,性即是天命。當人生的困苦,世界的紛擾堆積在身前,道家會教給我們,從心裡看輕這一切,不為事亂,保持內心的平和和清淨。道家重自我審視和外界批判,莊子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三教合一的中國人
    這是已經仙逝的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的一句話。通俗易懂,振聾發聵。短短幾句話總結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這三句話總結了人身最重要的三大部分,心、骨、皮,心意味著精神寄託,骨是精神的支撐,而皮是外在的形象。「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中國人以儒家懂禮尚仁作為行為準則,希望道家淡然灑脫生活,內心又渴望佛陀般的善心,幫助自己化災厄消苦難。
  • 佛家的「布施」,與儒家的「濟世」,是同一種意思嗎?
    中國文化常講大公無私,講善和仁,每一種學說裡,「仁善」「慈悲」都被講得頭頭是道。儒家的善是平衡的,道家的善是辯證的,而佛家的善是大善,毫無偏私。中國文化常講大公無私,講善和仁,每一種學說裡,「仁善」「慈悲」都被講得頭頭是道。儒家的善是平衡的,道家的善是辯證的,而佛家的善是大善,毫無偏私。如果把南懷瑾的話用在哲卡瓦格西身上,那他就像是菩薩一般,救盡天下而不留痕跡,虔誠自墮滿懷布施心,實乃佛祖在世。
  • 儒家做事,佛家修心,道家做人,說的太經典了!
    中國文化歷經千年,發展出了三家有代表性的流派,分別為儒家、佛家和道家,具體三家的思想和特點如何呢?一起聽聽大師們的講解和論述。儒家治世、 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大師認為儒者言性,而佛者見性;儒者勞心,而佛者安心;儒者貪生,而佛者解脫;儒者有為,而佛者無為;儒者分別,而佛者平等;儒者治外,而佛者治內。
  • 南懷瑾:趕緊收藏,國學大師的四句佛家智慧心語,讓我們受益匪淺
    本文大茶經以國學大師南懷瑾的佛家思想理論,四句智慧心語來感悟,不僅能讓我們在學佛修行中成長,也得益於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進步。   國學大師南懷瑾:「像我們學佛的人,修持多年下來,生理和心理沒有一點改變,那個臉還是拉得很長,
  • 南懷瑾|佛家智慧,學佛修行者必讀的四句忠言
    南懷瑾|佛家智慧,學佛修行者必讀的四句忠言國學大師南懷瑾:大茶經說,佛家包容是強大的,是大度的。就如南懷瑾大師所言,只要教人做好事,傳播正能量的思想就是對的。佛家所說的妄語,也是如此。儒釋道文化也好,還是世界四大宗教,那個教的文化思想,都有好的一面。佛家講身口意三業,這都是佛家的傳播正能量的文化知識。
  •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國學大師南懷瑾:「禪宗祖師說:「佛是了事的凡夫」。佛家是最大度,最包容的。佛陀告訴我們,不要執相。這樣自己也輕鬆了,按現代話來說,就是格局。心有所怨,處處都會是怨。南懷瑾:外道、內道的差別何在?怎麼叫作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 南師百問:國學大師南懷瑾的「佛在心道為骨儒為表」怎麼理解?
    佛在心所謂的佛在心,是佛在心中,是佛祖心中留。佛是佛,心是心。這個境界還屬於初學佛法的人。還認為一個所謂的佛在心中。這個境界雖然比普通不學佛的人要好一點,但是比較佛家的終極目標來說還差遠了。我們接下來再看一下,正確的佛為心。
  • 儒家—敬,道家—靜,佛家—淨
    2、從功用的角度上來說: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佛家基於對人生「無常故苦」的價值判斷,懷著對人的迷惑、煩惱、痛苦、死亡的真誠關切,指出解脫的方法和途徑,從而為人提供了一種宗教的精神依託。更著重轉向內心的探索、轉換和提升,把心性修養看作人生解脫的必由之路,明心見性,超脫修心。
  • 南懷瑾先生:儒家的「仁」,究竟應該如何解釋?
    提  示點擊上方 南師如是說即可關注宋代及漢唐的儒家
  •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對比!
  • 關於儒家、佛家、道家的一點思考
    南懷瑾講: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在開悟的過程中,有個「三法印」,即無常、苦和無我。 無常和苦都能理解,也都能接受。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佛家就是讓我們減少被幻覺欺騙的機率,增長人生智慧。
  • 國學智慧讓我們有利他之心,得到真正的自由
    (1)體能:國學中有非常專業的訓練方法,比如少林棍、武當拳、道家太極拳和氣功,佛家訓練身體的呼吸、冥想;(2)心態:佛家道家追求的就是心定,「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3)智慧:儒家四庫全書、道家大藏經、佛教大藏經都蘊藏著深度的智慧,能夠歷經時間的考驗;(4)利他:道家佛家主張普渡蒼生,利他的心量更大。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2、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心是個什麼東西?思想情緒這個心很難醫。……老莊講的內容,就是醫藥。所有思想病、政治病、經濟病,各種病,在《莊子》裡頭提的非常多了,只看大家如何去研究。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老莊以及《易經》,都是治心的藥,也是治心的方法。一般醫生能夠治身體的病,卻不能治心。
  • 關於儒家、道家、佛家
    儒家,就是人與人的關係;道家,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佛家,就是人與自己的心的關係。見仁見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見,智者樂。道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智,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仁。道家跟儒家不一樣,儒家想有所作為,99%的人都是這樣,希望通過學習,念很好的大學,然後成為很厲害的人,為社會服務,好像沒有什麼不對。所以孔子一直勸我們,邦有道則仕,邦無道擇隱。天下太平,國家很好的時候就出來當官做事,當天下大亂就退隱,因為出來做事也沒什麼用。就像陶淵明,不願為五鬥米折腰。
  • 淵回國學:有哪些學起來比較輕鬆的佛家和道家講座?南懷瑾算嗎
    淵回國學:有哪些學起來比較輕鬆的佛家和道家講座?又說有代溝,淵回請問世界上哪一個人和你沒有代溝?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即使發自內心的想要學習,佛家的傳統思想文化,道家的傳統思想文化就不要去想著輕鬆。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輕鬆沒好貨,好貨不輕鬆。
  • 南懷瑾:「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如何參悟其中的奧秘?
    在近代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史上,南懷瑾對佛、道、儒的研究體悟,可謂「嬉笑弄罵皆成文章」,堪稱一代「國學大師」。南懷瑾童年的一則小故事有一回,南懷瑾的母親在燒菜時,突然看到醬油沒了,便叫他去到隔壁店裡打一碗回來。
  • 儒家的敬,道家的靜,佛家的淨
    ,道家靜而境,佛家淨如鏡。這給董卿贏得了無數的掌聲和讚美,稱她跪出了最美的中華自豪。敬人者,人恆敬之;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否則金錢名利,都只不過是枷鎖和累贅。所以,佛家才感到只有在一片淨土上才能擺脫煩惱,看破紅塵。而萬物都是緣法在匯集,並非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