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考驗,同時這也是對我們的一次挑戰。在疫情當下,如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如何鍛鍊提升我們的個人智慧和領導力呢?
近日,我們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副教授張興福,為我們分享《國學智慧領導力之道》。以下是張興福教授演講乾貨整理:
從基層到高層,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能力?管理學中提出需要三種能力:任務技能、關係技能以及概念技能。
1、在商學院學得到什麼、學不到什麼
商學院擅長教授財務會計運營、分析技巧、數學模型等任務技能,但是我們發現它在戰略、人際和本能直覺這一塊有所欠缺,而這正好是國學的強項,所以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對國學感興趣並希望能從中能獲得一些啟發。
2、商業領袖的特點
西點軍校培養了很多商業領袖,我們的軍方也不含糊,任正非、王石、張瑞敏、柳傳志等人都曾經在部隊裡呆過,所以為什麼軍方可以培養出商業領袖?
(1)作為一個好的商業領袖一定要有好體能,軍方很顯然會有大量的體能訓練;
(2)軍人的心理素質特別強,所以商學院需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建設;
(3)在智慧層面,軍方有一本《孫子兵法》存在上千年,而商學院的書籍很難流傳上千年;
(4)經濟學裡講要爭取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商業上也是希望公司利益最大化,所以領導者一個重要的品質就是利他。
3、國學對管理智慧的培養
中國歷史上,每當改朝換代,都會出現一些所謂的「山中宰相」,為什麼佛家、道家能夠培養領袖,我們可以從體能、心態、智慧以及利他這四個層面進行比較。
(1)體能:國學中有非常專業的訓練方法,比如少林棍、武當拳、道家太極拳和氣功,佛家訓練身體的呼吸、冥想;
(2)心態:佛家道家追求的就是心定,「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3)智慧:儒家四庫全書、道家大藏經、佛教大藏經都蘊藏著深度的智慧,能夠歷經時間的考驗;
(4)利他:道家佛家主張普渡蒼生,利他的心量更大。
1、生活事件應激
遇到問題產生應激,有三條路可以走:解構問題、解決問題、解構情緒。
(1)解構問題:我們首先要界定問題,所謂問題指的是現狀與理想狀態的差距。在問題沒有發生的時候,要預先能夠料到可能會發生問題,然後去想辦法避免;
(2)解決問題:有時候不能局限地去解決問題,而是要跳出問題之外才能看到更好的解法;
(3)解構情緒:不能一直處於焦慮、憤怒,或者是恐懼之中,要把情緒、心態都平衡下來。
2、如何解決問題
在工作、生活中面對問題首先需要明確任務。
(1)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完成任務,並持續學習和成長;
(2)透過社會網絡、人際交互獲取支持和資源、掃除障礙;
(3)面對成功、失敗、誘惑、威脅、不確定性乃至各種壓力,降低或消除負面鏈式反應、保持情緒穩定和彈性、保持樂觀和希望,才能開創新的機會窗口;
(4)所謂「內聖而外王」,不妨學學毛主席的戰略洞察力、周總理的人際能力、朱總司令的執行力。透過模糊、片面、殘缺、錯誤、不及時的信息推斷出關鍵、準確、及時的信息並快速做出正確決策。
3、生死問題
對於生死問題,可以通過學習國學把它看得比較明白。我相信如果你對生死問題看得比較明白,你的心會變得特別有安全感,人生中的大部分問題對你已經不是太大的挑戰了。
(1)生死是一對矛盾,且矛盾雙方的地位是均等的。生從死中來,死往生中去,哲學裡靈魂是永恆的存在的;
(2)人因沒有念想而容易被擊垮,所以我們有沒有想到一定要為誰做點什麼事情?生死面前最重要的是有多少個體的生命因為我的存在而被感動。
4、家庭問題
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個大問題。有這麼一句話,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被一生治癒。
(1)一個人的心理資源和認知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要消耗很多資源來應付來自家庭的負能量的話,就會沒有足夠的資源去處理自己的事業;
(2)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作為家長需要做到孝順長輩、夫妻相愛,讓小孩能有充分的安全感,這樣孩子心定下來就能專注地去學習;
(3)我們每個人做人做事都要會付出,會感恩,會反省,會表示寬容。熱情慷慨大方的人會受到歡迎,對方也會回以感恩;而感恩也不能僅僅表達在口頭上,還要表現在行動上。
1、發展領導力
發展領導力,有五個品質很重要,遠見、付出、感恩、自我反省以及寬容,在金剛經中就講到其中兩條:
(1)首先發心很重要,我們心裏面裝了多少人?馬雲說要讓天下的中小企業沒有難做的生意,所以如果你希望利益的受眾越多、你發心越大就越容易有成就;
(2)佛經裡面講不要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是道德經裡講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你如果能突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直面了自我,做事也就放開手腳了。
2、國學與西方的制度化管理結合
管理經常分兩個維度,任務維度與關係維度。
(1)在處理任務時就需要結合科學,因為一旦涉及到任務就是涉及到對物的研究,所以需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用方法論來研究物;
(2)關係層面我們可能需要更多地藉助中國人的國學。這裡楊先生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法、理、情這三者都要考慮。考慮問題時順序是法理情,而與人溝通時順序應是情理法。
1、儒家系列:南懷瑾《論語別裁》、《孟子旁通》;楊伯峻《論語譯註》;
2、道家系列:南懷瑾《老子他說》、《列子臆說》;雪漠《老子的心事》;
3、佛家與正念系列: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蔣勳《捨得捨不得》;
4、生死系列:南懷瑾《人生的起點和終點》;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書》;柏拉圖著、楊絳譯《斐多》;Brian Weiss《前世今生》;
5、養生系列:南懷瑾《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我說參同契》;徐文兵、梁冬《對話黃帝內經》;
6、家庭系列:蔣勳《蔣勳說紅樓夢》;John Gray《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
7、職場系列:曾仕強《人性管理》;南懷瑾《歷史的經驗》;華杉《華山講透孫子兵法》;趙玉平《梁山政治》。
國學的智慧能讓我們既有利他之心,又不被各種感官因素所束縛,心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我相信學習國學後我們每個人都能得到進一步的鍛鍊提升。最後,衷心祝福各位同學平安喜樂,福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