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智慧讓我們有利他之心,得到真正的自由

2020-10-31 創合匯新商學

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考驗,同時這也是對我們的一次挑戰。在疫情當下,如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如何鍛鍊提升我們的個人智慧和領導力呢?


近日,我們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副教授張興福,為我們分享《國學智慧領導力之道》。以下是張興福教授演講乾貨整理:


一、國學對培養管理智慧的影響


從基層到高層,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能力?管理學中提出需要三種能力:任務技能、關係技能以及概念技能。


1、在商學院學得到什麼、學不到什麼

商學院擅長教授財務會計運營、分析技巧、數學模型等任務技能,但是我們發現它在戰略、人際和本能直覺這一塊有所欠缺,而這正好是國學的強項,所以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對國學感興趣並希望能從中能獲得一些啟發。


2、商業領袖的特點

西點軍校培養了很多商業領袖,我們的軍方也不含糊,任正非、王石、張瑞敏、柳傳志等人都曾經在部隊裡呆過,所以為什麼軍方可以培養出商業領袖?

(1)作為一個好的商業領袖一定要有好體能,軍方很顯然會有大量的體能訓練;

(2)軍人的心理素質特別強,所以商學院需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建設;

(3)在智慧層面,軍方有一本《孫子兵法》存在上千年,而商學院的書籍很難流傳上千年;

(4)經濟學裡講要爭取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商業上也是希望公司利益最大化,所以領導者一個重要的品質就是利他。


3、國學對管理智慧的培養

中國歷史上,每當改朝換代,都會出現一些所謂的「山中宰相」,為什麼佛家、道家能夠培養領袖,我們可以從體能、心態、智慧以及利他這四個層面進行比較。

(1)體能:國學中有非常專業的訓練方法,比如少林棍、武當拳、道家太極拳和氣功,佛家訓練身體的呼吸、冥想;

(2)心態:佛家道家追求的就是心定,「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3)智慧:儒家四庫全書、道家大藏經、佛教大藏經都蘊藏著深度的智慧,能夠歷經時間的考驗;

(4)利他:道家佛家主張普渡蒼生,利他的心量更大。


二、國學智慧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運用


1、生活事件應激

遇到問題產生應激,有三條路可以走:解構問題、解決問題、解構情緒。

(1)解構問題:我們首先要界定問題,所謂問題指的是現狀與理想狀態的差距。在問題沒有發生的時候,要預先能夠料到可能會發生問題,然後去想辦法避免;

(2)解決問題:有時候不能局限地去解決問題,而是要跳出問題之外才能看到更好的解法;

(3)解構情緒:不能一直處於焦慮、憤怒,或者是恐懼之中,要把情緒、心態都平衡下來。


2、如何解決問題

在工作、生活中面對問題首先需要明確任務。

(1)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完成任務,並持續學習和成長;

(2)透過社會網絡、人際交互獲取支持和資源、掃除障礙;

(3)面對成功、失敗、誘惑、威脅、不確定性乃至各種壓力,降低或消除負面鏈式反應、保持情緒穩定和彈性、保持樂觀和希望,才能開創新的機會窗口;

(4)所謂「內聖而外王」,不妨學學毛主席的戰略洞察力、周總理的人際能力、朱總司令的執行力。透過模糊、片面、殘缺、錯誤、不及時的信息推斷出關鍵、準確、及時的信息並快速做出正確決策。


3、生死問題

對於生死問題,可以通過學習國學把它看得比較明白。我相信如果你對生死問題看得比較明白,你的心會變得特別有安全感,人生中的大部分問題對你已經不是太大的挑戰了。

(1)生死是一對矛盾,且矛盾雙方的地位是均等的。生從死中來,死往生中去,哲學裡靈魂是永恆的存在的;

(2)人因沒有念想而容易被擊垮,所以我們有沒有想到一定要為誰做點什麼事情?生死面前最重要的是有多少個體的生命因為我的存在而被感動。


4、家庭問題

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個大問題。有這麼一句話,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被一生治癒。

(1)一個人的心理資源和認知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要消耗很多資源來應付來自家庭的負能量的話,就會沒有足夠的資源去處理自己的事業;

(2)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作為家長需要做到孝順長輩、夫妻相愛,讓小孩能有充分的安全感,這樣孩子心定下來就能專注地去學習;

(3)我們每個人做人做事都要會付出,會感恩,會反省,會表示寬容。熱情慷慨大方的人會受到歡迎,對方也會回以感恩;而感恩也不能僅僅表達在口頭上,還要表現在行動上。


三、國學智慧與領導力之道


1、發展領導力

發展領導力,有五個品質很重要,遠見、付出、感恩、自我反省以及寬容,在金剛經中就講到其中兩條:

(1)首先發心很重要,我們心裏面裝了多少人?馬雲說要讓天下的中小企業沒有難做的生意,所以如果你希望利益的受眾越多、你發心越大就越容易有成就;

(2)佛經裡面講不要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是道德經裡講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你如果能突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直面了自我,做事也就放開手腳了。


2、國學與西方的制度化管理結合

管理經常分兩個維度,任務維度與關係維度。

(1)在處理任務時就需要結合科學,因為一旦涉及到任務就是涉及到對物的研究,所以需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用方法論來研究物;

(2)關係層面我們可能需要更多地藉助中國人的國學。這裡楊先生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法、理、情這三者都要考慮。考慮問題時順序是法理情,而與人溝通時順序應是情理法。


四、推薦書目


1、儒家系列:南懷瑾《論語別裁》、《孟子旁通》;楊伯峻《論語譯註》;

2、道家系列:南懷瑾《老子他說》、《列子臆說》;雪漠《老子的心事》;

3、佛家與正念系列: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蔣勳《捨得捨不得》;

4、生死系列:南懷瑾《人生的起點和終點》;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書》;柏拉圖著、楊絳譯《斐多》;Brian Weiss《前世今生》;

5、養生系列:南懷瑾《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我說參同契》;徐文兵、梁冬《對話黃帝內經》;

6、家庭系列:蔣勳《蔣勳說紅樓夢》;John Gray《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

7、職場系列:曾仕強《人性管理》;南懷瑾《歷史的經驗》;華杉《華山講透孫子兵法》;趙玉平《梁山政治》。


總結

國學的智慧能讓我們既有利他之心,又不被各種感官因素所束縛,心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我相信學習國學後我們每個人都能得到進一步的鍛鍊提升。最後,衷心祝福各位同學平安喜樂,福慧圓滿!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自由寫作能讓我們得到自由?
    為什麼我們的想法真的能夠越來越自由地流露在紙上?以前煞費苦心,現在輕輕鬆鬆居然也能寫作,而且不說別的,自己看了都很感動!我常常在生活中和寫作中思考這個問題。我相信,寫作本身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使寫作者得到自由,而不是讓別人讀了叫好。當一個人極其痛苦鬱悶之時,如果他能寫出來、抒發出來,那就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
  • 如何把學到的國學智慧,正確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01我是中國70年代出生的人,一直到三十多歲,才開始接觸國學,我個人對國學的理解就是一個國家在長遠的文明發展中,積澱下來的智慧,關於對宇宙的觀察,對社會與人的剖析,對人生生命的探索等等。這些智慧匯集成經典稱之為國學經典。
  • 國學裡的自由精神:心靈與生命的自由
    中國古代社會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秩序井然的、是禮教森嚴的,乃至使人們認為,缺乏自由,似乎就是中國社會的傳統,但這不免是一種偏見。我們今天當然在呼籲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讓每一個生命個體都能夠盡情釋放。但這並不等於說,自由在傳統文化裡就是缺失的。恰恰相反,自由,在國學裡也隨處可見。
  • 弘揚國學智慧《周易》之《坤》卦帶給我們的智慧與思維方式
         第三章     《坤》卦帶給我們的智慧與思維今天我們繼續一起來了解《周易》的第二卦《坤》卦以靜制動之道。坤卦卦辭雖然也具備了元亨利貞的四德,但與《乾》卦的元亨利貞四德不同。坤卦是以牝馬(雌馬)為象徵,牝馬屬於陰性,與大地同陰,牝馬可以在大地上自由奔跑,它的柔性與溫順利於行正道,故在像柔順、健行的雌馬那樣執著正道,順著天稟承天的意志,其德行要與天德行配合,承載萬物。
  • 南懷瑾:趕緊收藏,國學大師的四句佛家智慧心語,讓我們受益匪淺
    留下來的聖賢智慧,大多處於國學之中。國學文化的思想,國學大家的名人名言,是我們成長的心靈雞湯。本文大茶經以國學大師南懷瑾的佛家思想理論,四句智慧心語來感悟,不僅能讓我們在學佛修行中成長,也得益於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進步。
  • 國學中的人生智慧: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作為思想文化的「國學」始終一貫地觀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話,「觀乎人文」。  儒家所謂的「學問」乃是心性的學問,生命的學問。做學問的終的就是要把「跑掉的心」(「放心」)找回來。  人既要有「樂觀」的精神,也要有「達觀」的心境,還要有「冷觀」的智慧。這「三觀」體現了多重性的生活方式,亦反映了儒釋道互補的特性。  中國人的靈魂是有多重性的。
  • 國學經典之《大學》十句箴言,啟迪人生智慧
    國學經典之《大學》十句箴言,啟迪人生智慧。1. 人莫知其子之惡。出自《禮記·大學》。人們常常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缺點。說明人總是溺愛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錯誤。2.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得人民放棄舊制,以求新則,從而達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6.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出自《大學·傳第十章》。國不把追求利益看作對國家有利,而是把遵守道義看作對國家有利。
  • 《道德經》終極智慧11:心自由,人生才能自由
    《道德經》的真實故事和感悟,與您一起進入最後一部分「心自由,人生才能自由」。因此,有欲望的人,總是在追逐欲望的路上,是很少能快樂的——因為他的心一點都不自由,已經被欲望緊緊綁縛了!那緊跟著人心也亂了,三觀也跟著變了……我們就變成了欲望的奴隸,人生再也得不到自由綻放了!因此,老子說的「常使民無知無欲」是要讓我們對欲望和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 探討,我們為什麼要學國學?國學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也喜歡國學有關的一切,如果你也喜歡讀書,那麼請你和小編一起用國學引領生活,用國學去思考人生,用國學去創造、去發現更多的美好吧。相信和小編一起學習國學,我們一定都會變得更好更充實。後來小編才知道,這些讓小編頭疼的東西既是文學的精華,也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歷史和智慧。中華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太多值得我們繼承和學習的東西,我們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哲學思想、我們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念,這些文學、思想和價值觀往往都用文學或書籍的形式保存了下來。經、史、子、集樣樣不能少,唐詩宋詞也包含其中,還有中醫學、國畫都值得我們深究。
  • 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自由
    【子曰師說】  國學走入生活,  傳統成為時尚!  科普國學,  文化健康!  「子曰」,古代指孔子說,現泛指老師說。  「子曰詩云」,就是中國人引經據典的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  子曰文化,團結一批傑出的國學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解讀古為今用的經典智慧,構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把精英層面獨有的思想智慧,轉化為民族共享的文化力量。
  • 復薪國學論語講堂之《上進之心》
    2019年10月17日7點15分在江北歌山畫水公園國學館內,復薪國學讀書會論語講堂之《上進之心》精彩繼續。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4.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王和:範曾和他的《國學開講》
    範曾的答案是:國學的本質是至善之學。因為,《大學》中有一句名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接下來,需要思考的是:什麼是「善」,如何「至」,這也許是我們「一生的功課」。就當下而言,國學的最大價值在於讓我們「靜下來」,穿越千年,認祖歸宗,用你的心去聆聽古聖先賢們的真知灼見和諄諄教誨,去啟迪智慧,理解生命,透徹人生,篤定自我。第二部分「儒家」。
  • 國學如何走向開放與自由
    唯其有了這種延續中的上升,從地球各個角落中生長出來的智慧種子,才有可能同時去向某一個中心集聚,並最終在我們的哪一代後人的寬大頭腦中,被決定性地熔鑄為真正足以被全人類所接受的精神。也只有等到了那一天,才能最終化解掉「文明衝突」的內在根源,從而最終消除掉正要毀滅整個人類的心魔;而馬克斯·韋伯所深刻刻畫的、令人絕望的「諸神之爭」,也才能真正轉化為整個世界的「諸神之合」。
  • 國學文化《菜根譚》:擁有厚道之心,才有君子的雅量
    國學文化《菜根譚》:難得糊塗,才是高明的智慧。在生活中總有太多的人,他們在追求聰明,追求高雅。大多數人都認為聰明,善於在這個社會上生存,聰明的人總是能佔到很多的便宜。有一些人並沒有那麼高的追求,他們也沒有那麼聰明,沒有太多的計較之心,沒有太多的心計。在國學文化《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廉官多無後,以其太清也。痴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故君子雖重廉介,不可無含垢納汙之雅量,雖戒痴頑,亦不必有察淵洗垢之精明。
  • 清明,我們以國學之名緬懷……
    每一個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 自由的說法,不同於西方定義,看看國學怎麼解釋
    關於自由,不能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對於自由有著獨特的解釋。從國學中尋找答案,感受屬於自己的自由文化。國學第一重要的儒家當中,很多人多少有些誤會,與封建禮教束縛相聯繫。國學中重要的另一派,道家當中有篇《逍遙遊》,描述了另一番自由場景。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可以明顯看出,道家的自由是心胸廣闊的超脫。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 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由【2】
    原標題: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由   >(一)心靈自由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狀態,老子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說: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規律法則,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狀態,順其自然,這就是道之所在。
  • 他是魯迅的老師,是國學大師,也是真正的「狂人」
    他是魯迅的老師,是國學大師,也是真正的「狂人」 進入近代之後,中國面臨危機存在之秋,大量的西方學說開始湧入中國,中國的知識分子也逐漸看到了外國文化的先進之處,和中國的落後。文人開始質疑傳統的中國禮教和價值體系,並且隨著外國思想的不斷入侵和中國處境越來越艱難,這種批判就越來越尖銳。
  •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而真正的自由是心靈的自由
    這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無奈與不得已。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而真正的自由,是不被世俗所約束,是以自律為前提的勇敢做自己,是一種不違背良知和道義的身心釋放與解脫,是超然物外又身在其中的坦蕩胸懷,是從正軌出發抵達心靈的自由。一個人的自由,是能做自己應該做和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去做不該做和不喜歡做的事情。
  • 國學經典之弟子規
    國學,不僅僅是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先進文化,不僅僅是時尚文化;也不僅僅是自然國學,不僅僅是生命國學,不僅僅是家庭國學,不僅僅是公益國學;國學更是一種起源於原始太初而傳承於歷史現實的活著的正在繼續的中正文明、和諧文化、智慧源泉,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和追求,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