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終極智慧11:心自由,人生才能自由

2020-10-18 道德經學用

Hello,大家好,歡迎您來到「走進道德經81章.雲共修活動」!

前幾天,我們分享了《道德經》第三章的前兩個部分:「世界三大亂源,皆起於欲望」以及「修行是為了發現:人生原本沒有問題」。關於前面的具體內容,大家可以點擊以下連結(文章均附有語音):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接下來,我們將以學用《道德經》的真實故事和感悟,與您一起進入最後一部分「心自由,人生才能自由」。希望我們一起進入聖賢老子的智慧海洋;牽手共度「81章雲共修」的這段美麗時光。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讓我們來看看,老子在第三章的最後,說了什麼?老子說:「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了解老子的人,僅從字面上看這段話,又容易懷疑老子:「為什麼要人無知無欲、什麼也不幹呢?這不就成了傻子嗎?」

但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這個知識的「知」字,不是指學問,而是指概念和心機

比如老子在第10章中說「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意思就是,如果你通天徹地了,還能不使用心機,反而守之以愚嗎?所以,心機就是「知」。當心裡填滿了「知」,就沒有安放靈魂的空間了。

而老子說的「無知」也不是什麼也不知道,而是要主動減少自己頭腦中概念性的東西——因為大道是遠離概念的,概念越多,偏見越多,心越混亂,越定不下來,越容易被外界的事物牽著走。如果定不下來,就生不出慧來。所以,無知,才能無欲;知越多,欲也越多!


大家看,這幾年廣電總局為什麼要限制宮鬥劇呢?因為大家看多了以後,也裝了一肚子整人的心機,結果都成了宮鬥的專家。

之前有個新聞說,一個男孩在扶梯前把一位孕婦直接推下去了!後來這個男孩說:「我就想看看,把她推下去,會不會也像電視裡演的那樣流產?」這就是有知有欲帶來的惡果!

孩子本來應該是最「無知無欲」的單純狀態,如果他們心裡充滿了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等他們長大了以後,會給這個國家帶來什麼呢?所以,有人說現在那些訛人的老人不能代表全體老年人,因為「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但不管怎麼說,當2006年的彭宇案出來以後,中國的道德水準估計最少後退了幾百年!如果有一位老人摔倒在我們面前,您捫心自問一下:我會怎麼辦呢?


我們有一位同事,任老師,她的女兒,今年七歲,小學一年級。

有一天和媽媽走在街上,看到前面一個老人摔倒了,當時女孩想也沒想,立即向前衝去,伸手要扶老人。而任老師也是下意識地一把拽住了女兒,但孩子連頭都沒回,一揮手甩開了媽媽的手,麻利地跑過去,把老人扶了起來。

整個過程中,孩子的動作一氣呵成,連一點停頓都沒有;而任老師則站在幾米開外,連手機都沒來得及掏出來!

當時,任老師說,自己腦海中是各種天人交戰,從眼睜睜看著孩子衝過去的擔心;到孩子把老人扶起來,老人一再感謝女兒的感動;再到反思自己那些想法的慚愧……

就在任老師還在犯楞的時候,女兒已經像沒事人一樣蹦蹦跳跳地回到了她身邊,對她說:「媽媽,走吧。」


任老師在《道德經》學用讀書會上說,當時站在女兒身邊,真為自己身為教師而感到無地自容!

所以,當時她就暗暗下定決心,以後要像孩子學習,不要把人都往壞處想——遇到這情況,先助人,而不要想東想西地琢磨怎麼保護自己!

也許她這個心念就像一支射向宇宙的箭一樣吧,總之準確地擊中了目標,幾天以後就讓她如願以償了。那天,任老師剛從家裡出來,就在樓門口遇到了一個滑倒在地的老人。當時,她腦子裡猶豫了一下,但人馬上就跑過去,把老人扶了起來。

但這時,她背後的腳步聲響起了,她回頭一看,一個五大三粗的男人正從不遠處大步流星地走向自己!那一刻,任老師的眼前似乎浮現了無數場景。隨著那男人一步步逼近的過程,她已經想到了最壞的結果,忍不住就是一聲長嘆!

不出意料,這男人就是老人的兒子!他接過老人後,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太感謝您了!」接下來的劇情,並沒有按照她預想的發展,而是父子倆對她千恩萬謝,感謝她熱心助人。

最後,她的一顆心被人家說得又是慚愧、又是暖呼呼的,於是更堅定了她的信念:「以後不要想那麼多,無論遇到什麼人,就像女兒學習,我自己善良我自己的就行了!」任老師說,其實最應該要感謝的是她女兒——因為孩子善良的天性,就是她身邊最好的老師!

從這個故事中,其實我們不難發現,老子講的這個「無知無欲」不是渾渾噩噩、無知無覺,而是我們每個人天性裡面的善良淳樸!有這份善良淳樸在,人間就還有希望!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而老子說的那些「智者」,也就是指世俗裡那些反應快、好算計、善於鑽空子的人。

當「常使民無知無欲」時,整個社會都以善良淳樸為美,這些聰明人就不敢輕易出什麼么蛾子了——因為無知無欲的淳樸之人,得人心,也得天助。

有一次,我媽媽的師姐來家裡做客,倆老太太聊起過去,說她們倆以前都是埋頭傻幹、只知道鑽研業務的人,雖然也經歷了不少坎坷,但後來相繼升遷,現在子女都挺孝順、家裡日子過得也不錯;而且七八十歲了,倆人也都挺健康的。

可回頭看看,以前單位裡那些喜歡搞是非、分幫派的很多同事,現在卻不是重病、就是離世……我媽說:「學了《道德經》以後知道了,人欠人,天永遠不欠人——五十年了,時間幫我們驗證了這一點。」

在《道德經.問道心得》一書中說:

「無欲,並非是沒有欲,而是要去掉使人目盲、耳聾、口爽、心發狂、行妨和馳騁畋獵的世俗之貪慾。無為、利他才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如果我們周圍有越來越多的人能進入無知無欲的淳樸境界,那這個境界就會反過來提升我們、提升整個社會的幸福指數。所以,當人類心花綻放時,世界業力就會下降


有人會說:「欲望是人天生的,沒有欲望怎麼可能呢?」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師:欲望與需要不同——因為,需要是可以被滿足的,但欲望卻沒有滿足的時候。比如冷了是需要,這個需要拿一件衣服就可以被滿足了;而且當需要被滿足時,我們就會感到很舒服、很快樂。

但總想買新衣服就是欲望了,欲望是永遠也滿足不了的,因為欲望是一個無底洞!就像我們女生,出門前總覺得衣櫃裡少一件新衣服,所以總想買買買!因此,有欲望的人,總是在追逐欲望的路上,是很少能快樂的——因為他的心一點都不自由,已經被欲望緊緊綁縛了!那緊跟著人心也亂了,三觀也跟著變了……我們就變成了欲望的奴隸,人生再也得不到自由綻放了!

因此,老子說的「常使民無知無欲」是要讓我們對欲望和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我們要弄清楚一點:需要是屬於現在的,可以立刻滿足;而欲望是屬於未來的,所以欲望永遠不可能滿足!

老子的風格都是單刀直入,他從來不會拋出一個問題,卻沒有解決的方法。所以,要想對症欲望引起的心病、身病、社會之病,老子給出的藥方很簡單、也很有效,就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我給大家講一個我們同事,田老師的故事。

這位田老師長得很端正,人也精明能幹。有一天,本來好好的她突然面癱了,整張臉都歪了。那時,她必須隔天就去很遠的醫院裡做治療,同事們心疼她,儘量幫她排好班,不讓她的工資受損失。

後來,通過單位裡組織大家一起參與《道德經》學用,又組織教師們跳「德經養生拳操舞」來鍛鍊身體,園領導為了牽手她,就請她來做拳操教練。後來有一天,她在做拳操舞時,聽到歌詞中有一句話「不抱怨要感恩」,當時,她就特別感動,才對大家說起了她面癱的起因。

原來,她這個病是因為生自己婆婆的氣!

她說,原本婆婆答應幫她看孩子,她才生的,但沒成想婆婆卻對弟妹的孩子照顧得更多;而當初,婆婆原本答應把家裡拆遷的房子給長子,也就是她先生,可後來卻給了小叔子!

這些事加在一起,讓她氣憤不已,所以天天回家對先生說:「你去爭啊!」但無奈她先生人特別老實,從來不會去爭、去搶。後來,她心裡恨婆婆,也就再也不踏足婆家了。可這些不順心的事卡在她心裡,最後竟然生生把自己給氣成了面癱!


她說,這段時間她得到了大家這麼多照顧,還讓她做拳操舞教練,她心裡很感激!

今天聽到歌詞中這句「不抱怨要感恩」時,她突然想明白了: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婆婆給誰看孩子,不是義務,她不能強迫;公婆怎麼分配自己的財產,她也不能干預。大家也都勸她,要去和婆婆連根,不要總憋在心裡。

於是,她恢復了每周回去探望公婆,幫他們做飯、打掃房間。慢慢婆媳倆的關係緩和後,婆婆也經常過來來幫她帶孩子;而且,又主動幫他們付了首付,買了一棟新房。就這樣沒過多久,她的面癱就在不知不覺中好了,這讓醫生都覺得驚訝!

後來,田老師在讀書會上分享說:「以前我什麼都要爭,爭到最後連健康都沒了。現在我不爭了、我感恩了,卻又什麼都有了!」

所以現在,她在工作中也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開始做什麼事都能為別人著想,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計較了。


在《道德經.問道心得》一書中說:

「我們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我們的路。命運從來都是峰迴路轉的,因為有了曲折和故事,我們的生命才會精彩。生活總會給出答案,但不會把一切都告訴我們。」

老子的智慧是通達圓滿的智慧,所以在他眼裡,人生旅途中,就算所有人都背叛您、傷害您、拋棄您,您都不要以為這是真相。真相是他們在療愈您、超拔您。當您與自己的生命之根有了連結,什麼事都無法阻擋您!

我們單位這位田老師遇到的問題,最初是因為欲望和想法沒有被滿足造成的;而她解決的方法,就是使用了老子說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所以,我們要看到學用《道德經》是一個從心動——感動——行動的過程!光是聽聽分享,心動了還不夠;還要到生活裡、家庭中去自己踐行。學用《道德經》要落實在一個「用」字上。《道德經》就是這樣,誰用誰受益,真用真受益!

受益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老子在第三章中說的最後一句話:「為無為,則無不治。」


為無為,則無不治

「為無為」中前面的「為」是動詞,表示外在的行動;後面的「無為」是形容詞,表示內在的境界。

所以「為無為」就是說,既要去努力做,同時也要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生命有效的;也就是說,「為無為」是要擔起自己的責任,按規律做事,做好自己,不算計別人、不要求別人、不評判別人。

如果我們能這麼做了,那最後的結果就是「無不治」——也就是能實現所有目標,達到天下大治,讓萬事萬物各安其份、各司其職、各得其位。那我們的人生、大家的人生也就都實現了真正的自由綻放!

就拿我們學用《道德經》來說,「學」的目的是「用」,「用」的目的是「和諧」,所以,道德經學用的目標就是「和諧身心、和諧家庭、和諧企業、和諧社會」。


如何判斷自己的學用水平

而判斷自己學用的水平有沒有提升?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自己的各種關係是不是越來越和諧了?

如果比以前和諧了,那說明我們的修行有長進;如果還沒有以前和諧,那就很可能是修歪了!

以前,我就幹過這種事。剛學《道德經》的時候,我特別興奮,見人就講,但自己不做,所以別人看我沒什麼改變,就連我家裡人,都覺得我是不是腦子有問題了?

那時候,我讀經、讀問道心得時,一邊讀一邊覺得:「這書上說的不是有道理,而是太有道理了——這一條條、一句句都是說我先生的!他就沒有一條能按照聖賢說的去做的!」結果,我把我先生氣壞了,因為那時再吵架,我滿嘴大道理,還能引經據典的,他除了嗓門比我大,想戰勝我,簡直不可能了!所以,初學的那段時間,我不但沒能把各種關係搞好,還搞得越來越不好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問道心得》裡讀到這樣一句話:

「道德,是照亮自己的明燈,而不是呵斥別人的鞭子。」

當時,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了?我是自己不做,專門拿著《道德經》當照妖鏡,淨去找別人的毛病、希望別人改正了!所以,我把自己凌駕於別人之上,就像把樹木從土壤裡拔出來一樣,那這顆生命之樹怎麼可能健康茂盛呢?

後來,我就學著閉嘴、閉眼,先做好自己。慢慢的,我媽、我哥、我家親戚,我的同事,最後是我先生也開始和我一起學用《道德經》了。

昨天晚上,我和先生聊天時,從來不誇我的他,突然冒出一句:「其實,這幾年你改得還挺好的!絕大多數毛病都改了……可能你自己不覺得,但我們能看出來!」

當時,真是說的我心花怒放!倒不是因為他誇我,而是他肯定了我這十年的功夫沒有白花!所以,我特別感謝他一下給了我這麼大的動力!


天、地、財、法、侶

其實修行這個事,是一項生命的大工程,確實需要具有很大的福報、機緣和悟性。可以說,要是沒有「天、地、財、法、侶」的支撐,想修煉是不可能的。

  • 「天」,就是天時。

比如十九大以後,國家大力推廣道德教育、國學文化,領導人親自帶頭,那這個年代就是我們學習《道德經》的最好時機!

  • 「地」,就是地利。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的寶藏,我們又是中國人,用不著跋山涉水,就可以用母語來學習,這就是地利。

「財」,就是經濟基礎。想有時間、精力來學習正法,我們得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來支撐。有些人還需要終日為溫飽而奔波時,你把《道德經》送到他眼前,他很可能也不會來學的。

  • 「法」,就是方法、法門。

也就是說,這個「法」就像藥一樣,得能治我們心性上的病。而世界法有千千萬,但我們不能每種都學!如果是那樣的話,就像把醫院裡所有的藥都吃了一樣,最後要死人的!

  • 「侶」,就是伴侶,既指家庭中的伴侶,也指修行路上的同修。

這個「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種高能量的朋友圈,加持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所以,也感恩大家每天相伴在「道德經81章雲共修」的活動中,我們都是彼此的貴人!

所以,「道」從來不玩虛的,老子也是個實用主義者,《道德經》學用也講究實效——我們學《道德經》,要從做好自己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開始,然後讓身心健康、家庭和諧、企業和諧,最後讓我們所處的環境也和諧了,這就是把《道德經》實學、實用,最後得到實證了!到那時,我們就將迎來「為無為,則無不治」的天下大治了!


本章總結

最後,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第三章的重點:

  • 第一部分

  • 我們分享了「世界三大亂源,皆起於欲望」,老子告訴我們:如果要想讓大家不爭、不為盜、心不亂,那就要做到「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xiàn)可欲」。

  • 第二部分

  • 我們分享了「修行是為了發現,人生原本沒有問題」,老子告訴我們:所有問題都是因為好惡分別心造成的,只要做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做到一點就向幸福靠近一點,都做到了,那我們就是聖人!

  • 第三部分

  • 我們分享了「心自由,人生才能自由」,老子告訴我們:要想實現天下大治、企業大治、家庭大治、人生大治,那我們要反其道而行之,要讓自己修「無知無欲」,這條路才是最接地氣的實修大道!

修行的路,就是人生的路。修行者與普通人之間的區別就是,普通人是問題的製造者,而修行者則是問題的解決者!

修行有點像湊錢去典當行裡贖回自己遺失的心,這個錢不是銅錢,而是功德錢。學《道德經》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心自由!心自由,人生才能真正自由!


最後,我用《道德經.問道心得》一書中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

「《道德經》的核心是修心,是關注自己;是把自己的心弄好、弄明白、弄乾淨!

我們的家人、同事、周圍的一切人,只是為我們提供問題,而我們負責解決問題。其結果就是,世界大好,他人大好,我們也大好。」

以上就是關於《道德經》第三章的分享,謝謝您的耐心聆聽!

光陰在行走,你我在路上。感恩這次相遇,祝您開心、順心、安心!

再見。


如果喜歡的話,請您給與一個溫暖回復!

哪怕只是簡單的一句鼓勵——您永遠不會知道,有時候,您的一句話,可能會改變別人的一生!

更多道德經生命規律,和真實學用故事,請您關注:@水殿風來暗香滿!

讓我們一起走進生命,了解生命,綻放生命!

相關焦點

  • 人生的終極追求:自由
    十萬個為什麼人生終極問題就是「我是誰?」和「為什麼?」,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不停地學習和努力的工作生活中,往往都會去追尋這兩個人生最終極的問題:一是「我是誰?」自由就是隨心而為不受驅使;隨心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隨心是順「心」而行,其實「心」即「理」,「理」也是「道」,是順其自然、順應而為;不受驅使就是既不被別人驅使的同時,也不被自己的欲望所驅使;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順應自然,心無掛礙,一切隨心而為。
  • 自律成就真正的自由——道德經金句解人生
    這是大家都知道了,不妨礙別人的利益,才能達到人身的自由,即法律上的自由。這也是自律為前提。所以行為上的自律獲得法律上的自由。而這個存量就是我們可以用的物質資源,他的足夠才意味著財務的真正自由。所以說對金錢的自律才能達到真正的財務自由。世界富豪榜排名第四位的沃倫-巴菲特長期以來被譽為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巴菲特雖然很有錢,但他老爺子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摳門。
  • 《道德經》終極智慧10:修行是為了發現:人生原本沒有問題
    Hello,大家好,歡迎您來到「走進道德經81章.雲共修活動」!07:08:09:接下來,我們將以學用《道德經》的真實故事和感悟,與您一起進入第二部分「修行是為了發現,人生原本沒有問題」。老子的平衡思維,從這裡開始,貫穿了整個《道德經》五千言;平衡,也是整個宇宙運動的終極規律。弱其志,強其骨「弱其志」這句話有點讓人容易誤解,這也是有人拿來批判老子愚民、消極的一個證據。
  • 《道德經》|棄偽守真,舍小聰明得見真智慧,洞徹心靈自由的本質
    在解讀今天這部分《道德經》之前,我們略微談一下中醫。中醫講究辯證,什麼是辯證?就是根據個人體質,按照「八綱」辨別出個人體質的,陰陽、虛實、表裡、寒熱,這是小辯證。 還有大辯證,是根據時間,地域,氣候,再配合小辯證的「八綱」,來判斷一個人具體的問題,只有辯證清晰才能對症下藥。
  •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作為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智慧瑰寶,道德經能給人生哪些啟示?筆者從自己的角度去總結了一下,當今社會願意靜下心來讀道德經的人越來越少了,希望我的總結可以大概給大家對其以了解和啟示。一、上善若水上善若水。了解了這個不變的律則的人,就能做到寬容,做到了寬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於「道」,體道而』行才能長久,終身可免於危殆。
  • 《道德經》終極智慧01:學道的意義?道是什麼?
    我們要明白,我們看書、聽講的目的是為了「用」,要把智慧用起來,那智慧才能轉化為我們自己的力量,改變我們的生命。老子講的是整個宇宙中最高級的智慧,這是人類無法表述的,這種智慧只能靠我們用自己的生命去體悟!【體】是在做中感受!
  • 《道德經》終極智慧08:調整好了自己的心,就等於治好了整個天下
    希望我們一起進入聖賢老子的智慧海洋;牽手共度「81章雲共修」的這段美麗時光。引言在《道德經》第一章裡老子講了「道」是一切關係的基礎,道創造宇宙、創造生命、創造萬有——這是講生命第三層樓上本源的問題;也是《道德經》五千言的總綱。
  • 論語:要不要道德自由第二篇
    如果你沒有認同規矩的心,那麼你自然會有逾矩,但是如果這個規矩不合乎人性,不是出自於人性,甚至是違背人性,戕害人性,壓抑人性。那麼,這個規矩就不可以服從。因此我們可以說自由是人生的終極價值,而道德也好,規矩也好,只是對自由的界定,而不是對自由的否定。孔子一生70年的修行,最終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就是人生的最高的境界,實際上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道德的境界,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自由的境界,自由包含了道德,從心所欲就是自由而不逾矩就是道德!
  • 《道德經》終極智慧03:進入眾妙之門,成為我們自己
    第二天,在講「關注身體」、「鏡子的智慧」這兩個構架時,老師又提及「無名思維」是一種積極的思維,他又非常不解:無名,不應該是消極的嗎?其實,「無名」這兩個字在《道德經》中呈現了很多次,比如在中,老子講「」,懂得了「無名」的力量,就懂得了宇宙的規律!懂得用「無名」思維去做事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
  • 《道德經》: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控制私慾,獲得心靈的自由
    在解讀今天這部分《道德經》之前,我們略微談一下中醫。中醫講究辯證,什麼是辯證?就是根據個人體質,按照「八綱」辨別出個人體質的,陰陽、虛實、表裡、寒熱,這是小辯證。還有大辯證,是根據時間,地域,氣候,再配合小辯證的「八綱」,來判斷一個人具體的問題,只有辯證清晰才能對症下藥。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儉為人生根本之道。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他們願意法於自然,返樸歸真,去奢從儉,少私寡慾,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之人生至境。 塵世喧囂,物質的極大豐富容易使人迷失心性,儉就是收斂,收斂我們內心的貪慾,去掉修飾、雕琢、虛偽,回歸素樸,以呈現出自性的本真與澄明狀態。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他們願意法於自然,返樸歸真,去奢從儉,少私寡慾,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之人生至境。塵世喧囂,物質的極大豐富容易使人迷失心性,儉就是收斂,收斂我們內心的貪慾,去掉修飾、雕琢、虛偽,回歸素樸,以呈現出自性的本真與澄明狀態。
  • 《道德經》中的7大人生哲理,不讀《道德經》,不懂人生真諦
    魯迅先生曾言:不讀《道德經》,不懂人生真諦。 今天與大家分享《道德經》其中的七大人生哲理,句句蘊含人生真諦! 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人生在世,不管是誰,都會有成為強者的念頭,而在成為強者的路上,勢必就得先打敗強者,進而才能成功上位。那麼如何才能打敗強者呢?老子早就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經》中給我們作出了一個做好的回答。
  • 復旦王雷泉《真理與自由:佛教的思想與方法》
    王雷泉:自由在於對真理的領悟和追求導讀:人生在世,處於無盡緣起的因果網絡中,人如何才能得到自由?行,以平常心去認識真理、踐行真理,高揚菩薩道的兩大核心價值智慧與慈悲,即悲智雙運的實踐品格。果,獲得相應的身心自由狀態,達到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
  • 自由與秩序②-道德經解析③
    自由一定會變成秩序,但不知是哪一種秩序。「道」者自由也,「道德」秩序也。我下面說的都是道理。但是「道」在這個秩序的世界是沒有用的。道只在自由的世界才有用,每一個秩序的世界有用的都是「術」、是「理」。秩序破壞,特性消散@、 對社會而言,一切的混亂、無序無法構成安全、道德、規則、法律和制度--沒有秩序,沒有社會。道德是心理秩序,法律是生理秩序,教育是行為秩序。所有的秩序都是約束--為了更大的自由。道德是自我約束,法律是強制約束。
  • 道德經告訴我們,真正的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主宰自我
    今天,跟大家分享《道德經》的智慧,真正的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主宰自我!如何主宰自我?那就要認識到「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山下英子把瑜伽的行罰哲學「斷行、舍行、離行。」這樣我們每一個人才能擁有最美好,最豐富的生活環境。男怕投錯行,女怕嫁錯郎!如果你不喜歡,為什麼去做?刻板的教育模式,讓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力。生活不是加減法,生活是一種平衡術!家長切記,孩子無需報各種興趣班,期待孩子無所不能,你會收穫一個什麼都不是 的孩子。少則得,多則惑!
  • 塞涅卡經典語錄:智慧是唯一的自由
    現存哲學著作有12篇關於道德的談話和論文,124篇隨筆散文收錄於《道德書簡》和《自然問題》中,另有9部悲劇等文學作品。1、何必為部分生活哭泣,君不見全部的人生都讓人潸然淚下。2、其實不用擔心,你們中的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遇見你夢想的真愛。只會因為害怕孤獨地死去而選擇隨便找個人,互相飼養。對成功者而言,能夠拋棄無用的東西是必須具備的能力。
  • 從《道德經》學道理系列之三:三大終極智慧,讓人如夢驚醒
    道德經蘊含無窮無盡的力量,感悟道德經,從中提煉出三大終極智慧,分享有緣人!生不必喜,死不必悲《道德經人生的種種煩惱與痛苦,往往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執著,太放不開,因為太執著、太放不開,所以就有是非之事、善惡之辨,以及得失、禍福的心理,而對生死無常的道理,也不能釋然接受。我們常常因為心太剛強,所以跌得鼻青臉腫,心柔軟了,人就可愛了。把偏執放下,快樂就在腳下。人生實在沒有非如何、非不如何的事。
  • 道德經的終極奧秘:古人為什麼比現代人更智慧,人真的越來越笨嗎
    《道德經》是古代哲人老子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五千言字字珠璣,每一句話都發人深省,給人生以深刻的啟迪。道德經的智慧是全世界所公認的。值得深思的是,在老子寫《道德經》的年代,東西方世界出了不少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