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不是世俗的人,卻不得不變得世俗,來迎合這樣世俗的社會。這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無奈與不得已。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而真正的自由,是不被世俗所約束,是以自律為前提的勇敢做自己,是一種不違背良知和道義的身心釋放與解脫,是超然物外又身在其中的坦蕩胸懷,是從正軌出發抵達心靈的自由。
一個人的自由,是能做自己應該做和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去做不該做和不喜歡做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底層,都有一個純淨的世界,那是一方淨土,用來種植美好與感恩。如一條自由而清澈的小河,靜靜淌過心脈,慢慢滲透到心靈最深處。如一朵淡雅的幽蓮,散發著陣陣清香,在自己的水雲間,靜默成潔淨的模樣。
心,早已厭倦了紛亂,只願回歸自己心靈的家園,尋一處幽靜安度餘生。前半生奔忙勞碌,被生活困擾捆綁了身心,後半生在心裡修池種蓮,將外界的喧囂擱置在心門之外。
每天推開心窗,吸納陽光與花香,心花一路開放的地方,就是人間天堂。棉麻裹身,粗茶淡飯,無欲無求心緒平緩,偶有茶煙繞指,卻是快樂的源泉,有時候,幸福與自由就是這樣簡單。
我們品味著人間清歡,豐盈的卻是生命存在的意義與飽滿,積累沉澱的卻是人性內裡的深厚底蘊。它讓生命消磨的過程中,充滿了一種神聖的使命感,讓自己有了給自己心靈自由的能力與權利。
缺憾的人生,讓身心得以完善,讓心靈得以自由,承載著健康的靈魂,在歲月的磨礪中逐漸擦亮,抵達一種乾淨清透的永恆。我們要保護好內心的山水田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給自己的靈魂化妝才能經久耐看。
心靈善美的人,用愛和信念做支撐,堅持不懈的努力,向人生換取些許的美好。人生從來不缺少經歷和故事,用心經營好心靈聖地,相信總有一天,你會遇見更美的自己。
越來越喜歡,追求一種心靈的自由,精神上的超脫,思想上的遼闊。人生真正的行走,不是腳步丈量的長度,而是心靈擴展的寬度。心在哪裡停留,哪裡就有幸福和快樂。
精神明亮的人,內心永遠不荒蕪,裡面種植著善良與感恩,自信與寬容。這些因素在潛移默化中,讓一個人的心靈,逐漸變得細膩而柔韌,成不驕,敗不餒,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也越來越深刻,看清了生命裡的主次與輕重。
心靈自由的人,即便經歷了苦難與磨礪,傷痛與挫敗之後,依然對人生報以寬憫的情懷,低眉莞爾間是對歲月最好的致意。
小隱於身,大隱於心,酒為欲著濁,茶為隱者清。身處繁華不為浮華所動,只把屬於自己的每一寸光陰,妥帖在內心最深處。把世事紛亂淬鍊成一份恬淡,帶著身心行走的靈魂,不偏離正確軌跡,最終抵達心靈的自由,成就美好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而真正的自由是心靈的自由
感大多源自痛苦,壓抑時的靈魂大抵是最接近人生的極限。行為藝術的獨特性就在於這不是一種群體能做到的事情,它凝結了藝術家本人的經歷和想法,因為獨立所以自由。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我眼中,世俗的條條框框無法束縛她那自由自在的靈魂,這樣一個人,浪漫,顛覆,大膽,奔放,種種特質塑造了獨一無二的她。這似乎是一個普通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大多數人只是在跟現在的自己交談,而她已超越了時代。提到她,除開那些具有醒世作用的行為藝術,我最愛的就是她對愛情的態度。他和她,是兩個契合的同胞,而同時,這偉大的愛也能使他們清醒的離別。最終級的愛和信任,鮮少有人做到,當然,也少有人理解,共鳴是個很神奇的東西。愛就是要一直在一起嗎?不,不是的,愛到極致就是別離,是捨得。我欣賞的是她的果敢,自由,真正的不為所縛。而這些是我們做不到的,因為做不到就更添了一份敬意。
藝術是驕傲的,它不需要討好任何人,能發現它是那個人值得驚喜的事。世人常被生活瑣事磨去了耐心,認真發現,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事物也變得越來越難做到。我們需要這麼一些人來喚醒那個曾渴望自由的自己,我羨慕嚮往這種內心的升華,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美妙感覺。
接觸,感受,思考,醒悟,瞭然,然後回歸本我。
很多人都想要像風一樣無所拘束,無往不前。風看上去是那麼的自由,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但是表面的自由卻往往隱藏著身不由己的禁錮,大家都知道風是怎麼產生的,物體的移動帶來了空氣的流通,才有了風,風的產生就已經決定她並不是自由的。
我們在生活中不斷的追尋的像風一樣自由的生活,很有可能給了我們更大的枷鎖,限制了我們更多的自由,就像我們小時候想要長大,覺得長大會有更多的自由,但是長大後我們發現原來小時候才是最自由的,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
追尋自由生活的我們,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更多的自由。
本人理解真正的自由是心不被任何人,事物,情,牽絆。比如為錢犧牲健康,犧牲人格,那麼心的自由被錢控制著。為得女人芳心不惜一切代價,那麼心就被男女之情控制著。為為獲取別人的評價認可,那麼心就被榮譽或者名譽控制著。真正的自由是心靈的解放。
自由是有條件的自由而非無條件的自由!為什麼?因為天地間的任一存在皆能被其他存在所作用,所以天地間的所有存在都是有條件的自由!此為真理!舉例說明。以我們人為例。我們每個人都能作用別人也能被別人作用。這就使得我們都能教人授人和育人,也能打人罵人和殺人;同樣的,別人也能這麼對我們。這就使得我們不能無條件的自由。
自由內心裡,似乎一直在渴求什麼,但是,究竟在渴求什麼,卻並不十分清楚。
但是,有一天,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身體卻被不想做的事情束縛著。想靜靜的思索,獨守靈魂的家園的時候,耳邊卻回想著別的聲音。在這樣的時候,最迫切的就是逃離,逃到屬於自己的小屋,自己的小小空間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聽音樂,與文字相伴,在自己靜靜的小屋裡,沒有世事侵擾,沒有人打擾之中,靜靜的思索,感悟,才發現,此時是那麼的充實,與快樂,雖然在小屋裡,卻感到身心都獲得了自由,靈魂帶著肉體,飛出了小屋,在藍天與白雲間,盡情馳騁。
於是,終於明白,內心一直渴求的,其實是自由,過一種自由的生活,在自由之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保持靈魂的完整,靜靜的思索,感悟。
一次,聽一個作家講課,他呆了許多的工作單位,許多的地方,當和那些官員在一塊的時候,在別人的眼裡,看著是風光的,但是,卻讓他感到痛苦,身體被束縛,就連精神,也被那官場表面的光鮮,而實質沒有什麼內容生活而控制,連走路,說話都得謹小慎微,於是,這樣在外人看來光鮮的生活,卻讓他感到痛苦,一心想的是逃離。當最後終於逃到別人認為不怎樣光鮮,但是,卻能讓他獲得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靜靜的思索,感受,過讀書,寫作的生活,他就感到,是那樣的幸福充實。
是啊!當悟透了人生,懂得了生命,生命在生活與歲月中,經過了磨礪,有了對生活的體驗,生命的真實感悟之後,名利都不重要,不過是過眼煙雲,是屬於別人的事情,屬於自己的,莫過於自由才是最珍貴的,在自由之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獨守靈魂的空間,不被侵擾。
在臨近假期的時候,來了領導,有意要撤掉我工作的小院,我有機會去物質條件更好的單位裡工作的機會,但是,當透過那物質條件較好的單位裡,外表光鮮的生活,而實質並沒有什麼內容,物質條件變得好了,精神卻越發的貧瘠,而在人多的地方,往往就是名利與是非的場所,在笑臉背後,充滿了明爭暗鬥,而只要成為其中的人,就避免不了會陷入爭鬥中,而時間就這樣被消耗了,而身心,也因此得不到自由,不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保持靈魂的安靜,思考,感受。更主要的是,在那外表光鮮的單位裡,其實,不過是高牆下四角的天空,生活在裡邊的人,有權的人的不可一世,有錢人的狂妄自大,文化人的目空一切,以及那份酸腐,固執,大有要同化人的思想的架勢。生活的內容,越發的貧瘠,乾癟,而只有高牆外,那村莊裡的生活,才更加的豐富,真實。
所以,當想到這些時,我的心情變得沉重。對那外表看物質條件好的單位,充滿了排斥,如果不能在村莊裡的小院裡工作了,就想著另外再找個村莊,找個小院工作,與山水相伴,與村莊相伴,感受村莊的風俗人情,和村莊裡人的生活。
沒有更好的生活,只有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沒有更好的地方,只有適合自己的地方。在沒有語言和內心能夠交流的地方,我寧願呆在鄉村的一隅,讀天,讀山,讀水,讀村莊。人最美好的生活,其實莫過於自由,在自由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沒有人侵擾的地方,保持靈魂的完整,安靜,去思索,感悟。
那時候,不將就,只想靜靜看風景,想忘記一切的人和事,透過一片片密密的葉子,略過一波波粼粼的水光,想把感情暫時保留,想把瑣事甩到那片湖裡,然後放肆身心,去自由,什麼是自由,難道只有奔跑才算自由,靜靜的呆滯,靜靜的不罷休的放飛思緒難道就不是自由,愛上自由,從沒規律,也從不將就。
但,那天,發現湖岸線總是忠誠得陪伴在水一邊。是啊,曾記得,過往的它多少次被忽略,多少次看晚霞孤單,卻從來沒有怨言,也從不記仇,多年後,回來了,再看那片湖,發現湖岸線還在那裡,人群卻換了一撥又一撥,依舊只有它陪伴著自己,看晚霞,聽水聲,聊往事,那時候,愛上了湖岸線,從那時開始,沿著海岸線,愛上自由,開始將就。
秋水共長天一色,人物景物開始分手,你問我,為什麼要分手,你說不出口,我也猜不透,就那樣的僵持著,一半昏暗,一半微亮,不知過了多少年,回憶裡開始多了彼此的影像,其實,一直以來,分手都沒有確切的原因,但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從那天開始,沿著傍晚微霞湖光,放下過往,珍惜現在,認真開始,將就未來。
晚霞,將就那湖面;樹林,將就那流雲;而繁華將就過寧靜了麼?沒有人回答,也不需要答案,從那天開始,我就像一座小島,化作一條鯉魚,遊在水中,並馱著夕陽,遊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在那裡,開始將就,也開始自由……
莊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從重重束縛和限制中擺脫出來,達到自由的世界。這自由是怎樣的自由,該如何獲得自由?徐復觀先生認為,莊子告訴我們的自由方式是指精神的自由,一個人身上的自由算不上自由,只有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無論如何,一個人要有自己的自由精神,否則就只能拾人牙慧成為別人的精神附庸,永遠活不出真實的自己,又談何自由?
普魯斯特是法國著名作家,他所開創的意識流寫作方法已經成為現代小說的一大奇觀。
普魯斯特是一個家境富裕,體弱多病,而很有才華的年輕人,他酷愛書籍和繪畫,經常出入巴黎社交場合。他有一次在療養過程中愛上了一個叫阿爾貝蒂娜的姑娘。開始遭到拒絕,後來姑娘態度有所改變,他更狂熱的熱戀著她,想將她迎娶回家,但是那位姑娘卻不辭而別,他到處尋找,最後得知她已突然死去。
普魯斯特在深感絕望之中決定從事文學創作,寫出一生經歷的悲歡苦樂。由於身患疾病,所以他幾乎足不出戶,一生都在他的病榻之上,連陽光都極少見。但是他憑藉著自己的思想在精神領地語言疆土上的自由。他在病榻上開創了意識流的寫作方法。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流派文學作品《追憶似水年華》就是這樣在病榻上寫就的。
普魯斯特因疾病被困在病榻之上,從來沒不能自由行走在繁華的世界中,但是普魯斯特有一顆自由馳騁的心靈,所以他依然能夠依靠心靈在世間飛馳。
莊子曾經就精神自由用了一個很動感的詞來表達:作馳。怎樣才能作馳呢?坐在那裡,身心不動,心靈在宇宙之間,自由飛翔馳騁,一個人的肉體是可以被擊敗的,但是一定不要給你的心靈帶上枷鎖,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心靈的自由飛翔,那他在人間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