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只追求財務自由,卻從未想過心靈自由

2021-02-10 群學書院

本文是《南方都市報》對哲學家周國平的專訪,原載「周國平」微信公號。

南都:您翻譯的尼採著作近期再版。如您在尼採譯著系列總序裡提到,這是一個物質浪漫取代了精神浪漫的時代,人們拼命工作,追求物質享受、夢想財務自由,卻從未考慮過心靈的自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閱讀尼採有什麼意義?

 

周國平:讀尼採本身就是對這樣一種物質浪漫的質疑。人光有物質浪漫行嗎?一個時代光是物質浪漫佔主流,這個對不對?青年人是天然的理想主義者,內心都有精神浪漫的渴望。很多人的這種渴望實際上是處於沉睡的、被壓抑的狀態。我想,讀那些哲學大師的著作,其實可以讓你沉睡的、被壓抑的精神浪漫的渴望甦醒過來。

    

南都:尼採是與古希臘文化有著最親近的血緣關係的哲學家,他的早期作品《悲劇的誕生》、《古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在哲學史上佔據重要的地位。在您看來,尼採為什麼被古希臘文化深吸引?

 

周國平:古希臘文化的復興是文藝復興的一個主題。從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開始,一直到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都把古希臘作為一個樣板。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古希臘是西方哲學的誕生地和源頭,古希臘藝術,包括史詩、悲劇、雕塑,整體輝煌燦爛。按照馬克思的解釋,古希臘是人類的童年,是最沒有功利心的,人性是最純粹的。

 

啟蒙思想家比如歌德、席勒、溫克爾曼這些人,都非常崇拜古希臘。用溫克爾曼的話來說,古希臘文化的特點是「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

 

但是尼採對古希臘做了一種不同的解釋。當然他的說法也是一家之言。他不認為古希臘人只是寧靜和單純,事情要複雜得多。尼採認為,希臘人對人生的痛苦的體會也是非常深的。為了對抗人生的痛苦,為了對抗人生的無意義,他們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他們是在用藝術來拯救人生。為此,他提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這是尼採的一家之言。尼採也是為了解決他自己一直在思考的人生意義問題,從古希臘去找榜樣。哲學家們對古希臘的解釋不一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認為古希臘是人類文化的一種理想狀態。

 

南都:在尼採看來,一個健全的人應該過一種怎樣的人生?

 

周國平:簡單地說,尼採最強調的是兩個東西。一個是人要有健康的生命力。生命要健康,不要有病態的生命。他說的當然不是身體,實際上是指一種生活態度。你要有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這種健康的生活態度肯定體現在各個方面,包括和自然的融合、奮發向上的精神等等。

 

另外一點,他強調人要有高貴的精神追求。一方面是健康的生命狀態,另一方面是高貴的精神追求,這兩點是他最強調的。而且這兩點也是有內在聯繫的。在他看來,一個人有沒有高貴的精神追求,根源在於他的生命狀態是不是健康。這兩點是互相聯繫的,如果用植物來比喻的話,一個是根,一個是花。

 

南都:您從什麼時候起接觸到並開始研究尼採哲學?

周國平:上世紀80年代,我碩士研究生剛畢業的時候。我上研究生的時候就在看他的書,當時的中譯本數量是很少的,就民國時期有四本。後來這些譯本沒有再版過,也沒有新的譯著,人們是看不到他的書的。我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我們圖書館的藏書很豐富,這些書都有。

看了以後,我非常喜歡,覺得不過癮,就開始看德文版的。我的第一外語其實是俄語,德語基本上是自學的。外語可以自學,尤其像我們這種讀書人,自學一門外語去看書,這一點還是不太難做到的。

我想我一開始就是一個尼採愛好者,而不是一個研究者。甚至在寫第一本書《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的時候,我仍然是個愛好者,我不認為那時候我是個研究者。我當時看的尼採的東西還有限,但是從有限的東西裡我已經收穫了很多,我把我有限的知識組織成了這本書。這本書實際上大量是自己的一些感想。真正的研究是我的博士論文《尼採與形上學》,那是端著學術的架子去做的。

南都:《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闡述了尼採哲學最核心的方面,因為它出版很早,第一版是1986年9月,所以相當於將尼採哲學介紹給了中國大眾。當時寫這本書因為什麼契機?

周國平:我寫這本書是非常偶然的。我有個好朋友在一家出版社的哲學編輯室做編輯,他知道我喜歡尼採,就跟我約稿,我就寫了這本書。後來書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南都:您與尼採相關的著作和譯作出版以後,有什麼樣的反響?

周國平:首先,《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這本書很快就成了暢銷書,這是完全沒想到的,出版社也沒想到。出版社首印1萬冊。沒想到很快就賣掉了。然後不斷重印,一年之內印了10萬冊。

當時也沒有網絡,讀者的反響就是看讀者的來信。我每周到社科院上班一次,背一書包讀者來信回家。這種情況延續了很長時間。大量的讀者來信,每次一去就是幾十封。這種反響還是很動人的。

讀者看了這個書很激動。有的女孩子說:「如果我活在尼採的時代,我就嫁給尼採。現在沒有尼採了,我就嫁給你算了。」我忘了怎麼回復的,大概意思是,「如果你當時嫁給尼採,你會後悔的,你現在嫁給我,也會後悔的。」當然,有些人是真的去研究了,去讀了,也有人作為時尚來追求。

南都:說到這個話題,尼採終身未娶是什麼緣故?

周國平:他有嚴重的神經衰弱,視力也不好,頭痛、失眠。尼採實際上是運氣不好,他是想戀愛的。

據我所知,他年輕的時候起碼有三次戀愛的舉動。一次是單戀當時一個女演員,尼採給她寫信求愛,人家沒理他。第二次是一個荷蘭的少女,但是那個女孩也沒接受。第三次就是莎樂美。莎樂美是尼採真正的一次戀愛。他是真喜歡她。當時三個人,除了尼採還有一個年輕的教授叫雷埃,加上莎樂美一起在羅馬旅行,在那裡呆了五個月。用他的傳記作者的話來說,尼採有一種「致命的羞怯」,他愛莎樂美,但是他不好意思跟她提,讓雷埃幫他說。雷埃也愛上了莎樂美,結果雷埃把兩個人的求愛一起告訴了莎樂美,但是莎樂美把兩個人都拒絕了。

莎樂美很可愛,你看她的照片,很漂亮的,很有靈氣。尼採愛她的時候是35歲,莎樂美是17歲,比尼採小18歲。她父親是白俄的一個將軍,她的母親是一個波蘭人。17歲嘛,就是一個少女,就是個從俄羅斯到德國的「南漂」。莎樂美是很了不起的,少女時代是尼採的夢中情人,到她中年的時候,成了現代德國最偉大的詩人裡爾克的情人,這就倒過來了,裡爾克比她小十幾歲。她成了裡爾克詩歌上的老師,把裡爾克原來寫的詩批得一錢不值,帶著他去旅行,評論他的詩,裡爾克後來真的越寫越好了。到她50多歲的時候,又成了弗洛伊德的得意門生。她也寫了很多東西,寫小說,光尼採的研究著作就寫了兩本。她是真懂尼採的。

但莎樂美也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她和一個醫生結婚了,那個醫生對她的任何交往都不管,所以她又有愛情上的自由,又有一個可靠的後方。

南都:1879年以後,尼採一直形單影隻,他是否認為哲學家必然應該是孤獨的?1888年他在義大利熱那亞街頭抱住一匹被鞭打的馬是出於什麼原因?

周國平:尼採有時候也說這樣的話,哲學家必然是孤獨的,但是他其實不想這麼孤獨,他在書信和詩歌中經常表示,他是多麼渴望友誼,朋友對於他多麼重要。他這個人內心既有孤傲的一面,又有非常柔軟的一面。1888年他在熱那亞街頭看見馬夫在鞭打一匹馬,衝上去抱住那匹馬痛哭,然後昏倒了,醒來後就成了一個瘋子。他的這個發病方式,正說明他內心的柔軟。

南都:尼採這個人本身充滿了矛盾性。一方面,他在著作裡宣揚「超人」學說,宣揚一種奮發有為的生命態度:「最美好的都屬於我輩和我自己;不給我們,我們就自己奪取:最精美的食物,最純淨的天空,最剛強的思想,最美麗的女子!」另一方面,他在現實生活中卻是無助、長久「不被發現」、漂泊輾轉和被疾病困擾的。您怎麼看他的思想和他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強與弱的悖論?

 

周國平:這個反差是很大。生活中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但他的思想不完全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他的性格很敏感、很內向,其實也比較脆弱。所以人際交往方面他是有困難的。因為他細膩、敏感、挑剔,一般人他完全是看不上的。他的圈子一定是很小的。哪怕是個小圈子他也會很敏感,對他的朋友要求很高。其實他大學時期的好朋友後來都分手了,他覺得那個人太平庸了。那個男孩叫洛德,後來也成了一個教授,但就是一個很正常的教授,尼採覺得他太平庸了。

 

跟華格納也是這樣的關係。按理說,一個舉世聞名、非常成功的大師,尼採是一個年輕人,華格納比他大二十多歲,尼採跟他相處的時候就應該謙卑一點。但是他做不到。他可以謙卑一小段時間,但老讓他當配角他不幹。華格納就是要讓尼採當配角,華格納完全是個自我中心主義者。尼採受不了華格納那種強勢。其實這也說明,雖然他好像很柔弱,但他內在是非常強大、非常堅持、不會放棄的。這一方面造成了他人際關係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他思想的深刻有力的原因。

南都:《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的查拉圖斯特拉是不是一個完美的哲學家的典型?

 

周國平:查拉圖斯特拉實際上是尼採的代言人。他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說自己的哲學。查拉圖斯特拉也經歷了一些挫折。包括他向人群宣說他的哲學遭到了嘲笑,都是尼採自己的經歷。它有寓言的性質,但又有一點是仿聖經體。

 

南都: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尼採有一個「跳舞者」的概念,他認為人生的偉大肯定者應該有「堅硬的骨和輕捷的足」,懂得歡笑,熟諳神聖的舞蹈。您認為應該怎樣理解「跳舞者」這個譬喻,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跳舞者」呢?

 

周國平:尼採用舞蹈者來比喻好哲學家,因為舞者的特點就是自由。他的身體完全是放開的身體、自由的身體,他的靈魂也同樣是放開的靈魂、自由的靈魂。好哲學家也應該這樣,自由、輕盈、快樂,沒有精神上的負擔。

 

 

南都:德國的哲學家比如康德、海德格爾都有散步的習慣,尼採也說:「只有散步得來的思想才有價值」。應該怎樣理解這些哲學家的散步?

周國平:尼採是很喜歡散步的。基本上他的生活就是由散步和寫作組成。而且他說過,就是在散步的時候,思想像風一樣迎面撲來,他記下來,就成了作品。所以他說:「我要在山谷、海濱,我要在腳下的路也好像在思考的地方來寫作。」

亞里斯多德的學派叫做「逍遙學派」,也就是散步學派。因為古希臘的建築往往有很高的圍廊,他們又叫「廊下學派」。他喜歡帶著弟子到處走走。在這個過程中,他和弟子聊天。這是古希臘哲學家的一個通常的做法,蘇格拉底也是這樣,他沒有正式的學生,他也喜歡帶著一幫年輕人一邊走路一邊聊天。我想孔子也是一樣的,他應該是和弟子們在戶外的時間多。不像我們現在,弄一個國學講堂,一個老師高高在上地講學。只有學孔子學不像的人才這樣做。

我特別喜歡自己一個人走。走的過程中腦子非常輕鬆、自由,同時又非常活潑。腦海裡不斷掠過各種思想。所以我的習慣就是每天晚上到公園走一圈,腦子裡想點事兒,有一個成熟的東西,回家立即記下來。這種東西得來很輕鬆。真的要坐在電腦旁邊苦思冥想,也許什麼也想不出來。好東西都是不經意間閃過的。那個時候就要留心,把它抓住。所以作家都是很勤快的人。他並不是坐在電腦旁邊寫作的時候才在工作,他是不停地在工作,他分分秒秒都在積累自己的素材。

南都:另一方面這也體現了閒適對思想產生的重要性。如果人每天疲於奔命,可能很難有非常深刻的哲學思考。

周國平:寫作的人是需要有閒暇,要偷懶,要懶懶洋洋的,要無所事事。但前提是他的內心是活潑的。有些人懶洋洋的也寫不出什麼來。對於寫作的人來說,閒暇是非常寶貴的。

南都:現在我們正在進入人工智慧的時代。如果某一天人工智慧取代了我們的大部分生產勞動,人類不再需要為生計而忙碌,會不會大量地產生哲學、文學和藝術?


周國平:可能性非常大。這也是馬克思的理想。雖然馬克思不知道人工智慧,但他的想法是,有一天人類的生產力已經非常高了,只要用少量的時間生產的東西就夠所有人用了,這個時候,每個人只要用極少的時間參與生產勞動,絕大部分自由支配。你喜歡什麼幹什麼,你喜歡科學你去研究科學,喜歡藝術就去創作藝術。

南都:您對工作與閒暇之間的關係有什麼看法呢?

周國平:作為個人選擇,有一些人願意長時間工作,我們當然不能反對。但如果很多人都願意這樣,我覺得這可能說明人們對於什麼是幸福,人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還缺乏認識。假設我是個藝術家,我可能會廢寢忘食地做作品,時間上很難控制,我也不想控制。這是很自然的。但如果僅僅是為了薪金來付出這麼多的時間,我認為就是一個生活觀念的問題了。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能支配的自由時間。按照現代生活的趨勢,休閒的時間在生活中佔的比重越來越高,這是整個社會的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為謀生而工作的時間在縮短,更多的時間應該用來滿足自己的愛好。

    

我覺得理想的生活是做一份你喜愛的工作,工作本身給你快樂,你覺得在這份工作裡,你的創造力、你的能力得到了發展,你的自我認同得到了滿足。然後你擁有休閒的時間,那個休閒時間也可以安排得很充實,滿足你各方面的愛好。

 

南都:您在尼採譯文集總序裡說,尼採屬於青年,因為青年的特點,一是強健的生命,二是高貴的靈魂。您能否給當代的青年提幾點關於人生的建議?

 

周國平:我想現在的年輕人生活的壓力是比較大的。首先要面對這個事實。作為一個有作為的青年,解決你自己的生存問題是一個責任,你應該讓你的能力成長到能夠很好地解決你的生活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吃點苦是很正常的,你不要抱怨。

 

第二點,人生不僅僅如此。你的人生應該更開闊,不要那麼狹窄。你還是要有精神上的理想,要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也許你真正愛好的事情現在不能成為你的職業,職業只是你謀生的手段,但是你在謀生的同時不要放棄。你喜歡的事情其實體現了你的能力所在,你的興趣和你的能力一定是一致的。你不要放棄,一定要去發展自己的能力。條件成熟的時候,你可以把它變成你的職業。

 

另外,我覺得在任何情況下,不管你有沒有你的事業,還是僅僅有一份職業,不管你謀生的狀態如何,謀得好或不好,人還是要有比較高品位的精神生活,要讀書。我也建議要有自己的寫作方式。我是建議大家都寫日記,一個寫日記的人生活是認真的。你會留心自己生活中有意義的段落,你會把它們整理留下來,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內心越來越豐富的過程。所以我一直強調,讀書,讀那些優秀的人文書籍,不是學者的事兒,是大家的事兒。寫作,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不是作家的事兒,是大家的事兒。只要你關心精神生活,在乎精神生活,你都會去做。


★被譽為「當代頗具靈魂的作家」、哲學家
★靈動而質樸的語言,撼動人心的人生哲理
★影響和改變千萬莘莘學子、文藝青年對人生的思考
★文學與哲學相結合的佳作典範,讓你認識一個可愛、可戀的人生
★徵服千萬讀者,帶你與靈魂對話的「心靈之書」
★出版社、版權經紀人、書店、媒體多年的摯愛
★在追尋人生謎題的路上,你不孤獨,周國平就是你的同伴

掃碼即可購買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亦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追求自由的最高境界——心靈自由
    泰戈爾寫過的一段話,大致意思:一個富翁的富有並不表現在他物質奢華的資產和一本萬利的經營上,而是表現在他能夠有實力買下一個大大的空間來布置他的生活庭院,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用來休閒。同樣,一個人的心靈也需要這樣的廣闊空間,來容納思想的自由。
  • 財務自由對一個人到底有多重要?
    財務自由是人身自由與獨立的物質保障。沒有財務自由,你就必須服從。當國家是唯一的僱主的時候,按照哈耶克的看法,你就會被奴役。致力於研究自由的人士發現,消極自由比積極自由更為根本,更為重要。研究財富的人士發現,被動的收入比主動的收入更為根本,更為重要。要想獲得自由,首先要有消極的自由;想要有財務自由,必須有被動的收入。消極的自由讓你免受政權的強制,被動的收入讓你能夠掌控自己。
  • 人生的終極追求:自由
    不管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說到底我們追尋的最高追求其實就是兩個字:「自由」而已!自由就是隨心而為不受驅使;隨心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隨心是順「心」而行,其實「心」即「理」,「理」也是「道」,是順其自然、順應而為;不受驅使就是既不被別人驅使的同時,也不被自己的欲望所驅使;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順應自然,心無掛礙,一切隨心而為。
  • 李敖和他的財務自由追求
    追求自由,需要極大的勇氣,公眾的自由,常常是某些當權者的不自由,當我們努力的追求,他們便會努力的反撲。所以一般人對民主自由的態度是,「不敢怒和不敢言,或者敢怒而不敢言」。李敖認為,「真正的民主,真正的言論自由,說話的人不但敢言,也可以敢怒。有敢怒而又敢言的自由,才是我們最需要的自由,才是我們最該鼓吹的自由」。
  • 什麼才是真正的「財務自由」?普通人才能實現財務自由?
    或許你會說為了「財務自由」;再問你知道什麼是「財務自由」嗎?當然知道了,「財務自由」就是不用上班,生活過得還不錯,想吃吃,想喝喝,啥事不往心裡擱(光想想都美);那我在問你,如和才能實現你說的這種「財務自由」呢?你說的這種「財務自由」存在不存在呢?俗話說:「坐吃山空」,就算給你一座金山,也會揮霍完的,因為人的欲望是無限的。
  • 從康德的自由,到我們的自由
    自由是個永恆的話題,從古至今最具智慧的那一群人,他們從未停止過探索。自由沒有標準答案,作為哲學裡最基本的一個概念,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你看,從康德到阿德勒,追求自由的過程,都是在限制自己的過程,追求「自由」,卻都是從遵循代表著不自由的「不要」開始。於是自由開始和限制聯繫在了一起。不管你追求什麼自由,背後必然有一堆限制在等著你。
  • 十二星座最追求自由的星座,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這首歌中的自由、不屈不撓、大氣磅礴的力量激勵了整整一代人。其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是啊!自由自在的生活誰不想要呢?誰都不想被瑣碎的生活束縛住,然而現實世界卻總是令人喘不過氣。今天就隨神巴巴的小編一起來看看十二星座中,那些最追求自由的星座吧!
  • 《肖申克的救贖》懷揣的是希望,追求身體的自由,更是心靈的自由
    貫穿整部電影的主題是:當身處困境,要心懷希望,堅持不斷地用行動追求身體和心靈的自由。有一些漢字非常的感性,比如「心」和「心靈」。在我們表達身心的時候,我們非常清楚「身」就是指的我們身體,但是對於「心」我們就感覺很模糊。
  • 財務自由(馮唐)
    財務自由,作為一個詞語,一直被我周圍的人談論,似乎它是另一個更模糊詞語的重要組成部分,那個更模糊的詞語叫「安全感」。站在生命的中點看生命的終點,財務自由到底是什麼?先摸底線:一個人要想基本像個人樣兒地活著,需要多少錢?我的結論是:真不需要太多。
  • 精神自由與財務自由——天門山女飛行員不幸身亡觀後感
    本人算是戶外愛好者和機車愛好者,在聞天門山女飛行員追求自由的路上不幸身亡後,頗有感受,在先對追求自由嚮往人的表示惋惜的情況下,也以自己短短的小文,闡述自由的話題。自由是比較大的話題,對於我這種仍在詩與遠方和財務自由的道路上苦苦跋涉的眾生之一,這裡拿出來有點招人吐槽。不過不管你們拍磚還是扔錢我還是會闡述自己的簡略看法。
  • 如何追求心靈自由?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用藍色寓意自由
    自由是什麼?自由的感覺又是如何?很少有人能用語言描述自由的存在。而今天這部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用藍色來描述自由,作者認為自由是憂鬱又鬱郁生機的藍色。這部電影通過朱莉的故事告訴我們,該如何追求心靈上的自由自在。讓我們跟著劇情的步步展開,一起看下去吧。
  • 力哥即將財務自由,卻發現和我想的不一樣
    1 昨天那篇《攢多少錢,才能實現財務自由,不再上班》,只挖掘出了普通人不了解的關於財務自由的第一層深刻內涵。按他的說法,2017年34歲時,就實現財務自由了。於是果斷遞交辭職信,開啟夢寐以求的自由人生style。最近約他吃飯,他說,2017年上半年,他基本都在旅遊和帶娃,日子過得悠哉悠哉,羨煞旁人。
  • 由財務自由向思想獨立攀登
    有的人甚至一輩子也未必能認清「我是誰」,稀裡糊塗、隨波逐流地過了一生。35歲以前我也是如此。命運好像老作弄人似的,我很偶然地來到了北京,很偶然地進入膠黏劑領域,很偶然地出版了第一本書,又很偶然地創了業……35歲以前,感覺日子過得忙忙碌碌,結婚、生子,工作、創業,隨波、逐流……我對自己的人生並沒有什麼想法。
  • 有多少存款才算財務自由?沒賺到這個數,永遠別說自己財務自由了
    「財務自由」這四個字似乎是每個人的終極目標,鼓勵著大部分人不斷向前。在中國現階段,有多少存款才算得上財務自由呢?首先你要明白「財務自由」的定義,什麼是財務自由?著名天使投資人李笑來的定義是:財務自由是當你不再為賺錢而出售時間的時候。在《富爸爸和窮爸爸》一書中是這樣傳達的:你的資本性收入大於支出時,就達到了財務自由。簡單來說就是,你可以不上班,啥都不幹,依然有錢花,想買啥就買啥。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實現財務自由不是件易事。
  •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而真正的自由是心靈的自由
    如一條自由而清澈的小河,靜靜淌過心脈,慢慢滲透到心靈最深處。如一朵淡雅的幽蓮,散發著陣陣清香,在自己的水雲間,靜默成潔淨的模樣。心,早已厭倦了紛亂,只願回歸自己心靈的家園,尋一處幽靜安度餘生。前半生奔忙勞碌,被生活困擾捆綁了身心,後半生在心裡修池種蓮,將外界的喧囂擱置在心門之外。
  • 王小波告訴你,什麼是心靈的自由! (黑白先生)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說的挺好:人生三大終極目標:財務自由、時間自由、心靈自由。
  • 普通人想實現財務自由,開源與節流之間,選哪個更好?
    當然了,財務自由對於不同的人,認知肯定也是不同的,但不論怎麼說,簡單概括便是兜裡有錢,而且不愁吃喝,甚至連工作都是可有可無的一種狀態,想提前退休就退休。這種生活,的確是讓人羨慕不已。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財務自由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呢?開源與節流,哪個更能讓我們達到財務自由呢?
  • 弗洛姆:追求自由與逃避自由確實是一對孿生兄弟
    對於現代人的這種自由、獨立卻缺乏安全感、孤獨的精神現象,許多西方思想家曾作過生動的描述,如克爾凱郭爾、卡夫卡、J·格林等。作為精神分析學家的弗洛姆,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作出了獨特的分析。他認為,現代人陷於孤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中的個人活動原則。「資本主義制度中的個人活動原則決定了人必然陷於孤獨之中。」
  • 「財務自由」的三大硬性指標
    有人說,所謂財務自由就是,想這麼花錢就怎麼花,沒人管得著。但畢竟上述的說法失之隨意。筆者認為,要了解什麼是足夠有錢或者說是財務自由,有必要先認識兩個概念,一是中產階級的概念,二是淨值這一概念。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中產階級。
  • 即使一條腿,也要享受心靈的自由!
    人活著,是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歡樂的人生,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沒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人類文明的演進都是以人類對幸福的追求為目標的,雖然世間的痛苦從來也沒有消除過。在這樣的一個起點上,在這樣一個目的基礎上,莊子說,我們的生活應該聽其自然,讓每個人充分地、自由地發揮他自己的自然能力,享受心靈的歡愉平靜,無論你是美的還是醜的,是貧窮還是富貴,是五體健全還是四肢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