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儒家的「仁」,究竟應該如何解釋?

2021-02-08 南師如是說
提  示點擊上方 南師如是說即可關注

宋代及漢唐的儒家,各有所長,漢唐以來的儒家,了解孔子心法「仁」的用,宋儒借用佛道兩家之學,了解孔子心法「仁」的體。他們都有劃時代的創見,但每家都是不同的孔子。

講到體用,我們要順便提一下,拿中國唐代以後佛學原理來說,萬物只有三個理則——體、相、用。如這茶杯,玻璃為「體」,「相」就是它的形狀,「用」就是它的功用,即是可以盛液體的東西。抽象的思想,也是一樣。譬如我們現在講的,以孔子的《論語》思想為「體」,「相」就是二十篇《論語》,我們來研究、解釋。「用」是了解孔子以後,才知反對孔子錯在何處,又該怎樣去弘揚中國文化,其「用」就在此。

漢唐儒者對於仁都講用,而孔子當時講仁,也多半是針對那個時代講用。宋儒扯到哲學裡講仁的體,從現象來探究體,不能說在見解上沒有一點進步,但可惜的也只是各執一端,閉戶稱王而已。

了解這些資料以後,再迴轉看這個「仁」。「仁」是什麼?中國古代「仁」字就是這樣寫:人兩足走路旁加個二,為什麼不就旁加個「一」?「二人」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會。一個人沒有問題,有兩個人就發生了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這是文字上的解釋。

現在歸納起來:

第一,題目的裡仁。自處於仁,裡仁象徵了學問的中心在如何自處。自心是「體」,處於人之間就是「相」和「用」了。相就是人的行為,用則是發揮的作用。所謂自處就是自立,所謂處人就是立人。佛家的所謂「菩薩」之道,自立立人就是菩薩,這是梵文「菩堤薩埵」的譯音,譯成中文簡稱菩薩,等於中文的聖賢,名稱不同而已。自處處人,就是仁的體用。

第二,本篇孔子就講到「吾道一以貫之」,換句話說,就是體用一貫,有體有用。所以說仁只是行為,只講用不講體,不講內心修養,也錯了。如果像另一派的宋儒所說,仁就是在那裡靜坐,養性談心為仁,不講究用,不能救世救人,不能立己立人,也錯了,應該體用一貫。

——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本微信號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微信號:nanshirushishuo

新浪微博:南師如是說

騰訊微博:南師如是說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先生 | 親親、仁民、愛物
    :「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我們如果到了外國,或者遇到外國人,可以告訴他們,中國幾千年以來「仁」的文化,早已經是「超人道」的了。卡特的人道只是以人為本位,是自由主義的個人立場,是人與人之間的;中華傳統的仁道是「親親」、「仁民」、「愛物」。現在美國人所號稱的人道主義,是以個人立場爭取自由,只是「親親」之後「仁民」階段中的一個小節而已。至於孟子說的「愛物」是什麼內容呢?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袁梅教授不過在袁老師講到儒家文化時,她說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她還特別提到兩個人的話做佐證,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南懷瑾先生說:「禮是孔子一生學問的根本。」課後還有習題問:「儒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我第一次選的是「仁」,結果顯示錯誤,第二次選的是「禮」,結果顯示正確。「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孔子將「禮」從宗教範疇推廣到人間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範。
  • 【南懷瑾 】 儒家的心和佛家的心
    至於儒家,千餘年來對人性善惡的研究,有些人往往把形而下的是非善惡,解釋到形而上的心性本體。西方文化也是如此,等於現代人認為外星人長得和地球人類相同,是一樣地不切實際。如果一定要在儒家對行而上本體問題做個探討,那麼《易經》的太極之說可以勉強說相近或相似了。     其實,由於孟子反覆辯證這四種心理行為的動機,以及施用在當政上的重要,很明顯的,他是從人道立場而立論,是屬於形而下有的。
  • 南懷瑾先生成長史
    ,一貫看淡名利與浮華,應該是起著積極的影響,使得後來南懷瑾在正處於「風華正茂書生意氣、躍馬邊陲一呼百應」之時因此後來曾經有人,向南懷瑾提出應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時,南懷瑾回答的只有四個字「卓爾不群」,其含義就是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秉性和天賦進行「因材施教
  • 「仁」有時就是一套房子
    蔣介石的字「中正」,其出處不是這裡,而是來自明代王陽明的《傳習錄》:「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猝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荀子的這一說法,就接近老爺子說的「裡仁為美」。按一般解釋,「裡」的意思是「民之所居」,也就是今天說的商品房。那按老爺子的看法,應如何選擇樓盤出手呢?老爺子說:「裡仁」才「美」。裡仁就是「仁者」住的小區。
  • 仁:儒家精神的家園
    擇不處仁,焉得知?」「仁」是孔子學說最重要的哲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在《論語》中出現了109次,可見孔子對「仁」的重視程度。但是什麼是「仁」?而禮的正確施行要靠人的德行,德行的極致就是「仁」。錢穆先生認為:「孔子言禮樂本於周公,其言仁,則好古敏求自得之。」(《論語新解》)他認為禮樂源於周公,而「仁」是孔子自創的。
  • 儒家成語解釋:仁民愛物
    儒家成語解釋:仁民愛物孟子:《孟子.盡心上》仁民愛物:珍惜親人,愛惜民力,珍惜物力。熱愛民力,珍惜民力,才不會做出濫用濫權之事。故人之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意思是說,仁既飲食義禮智,還是四德之首、四德之端。於此句中,仁德為四德之首。宋與仁:仁德立國,不殺言官,大行放生。整個西湖都劃為放生池,只能放不能撈。宋祁《放生池記》:聖上初元之二年,詔立全國各郡設立放生池,至此放生池全國鋪開。
  • 【南懷瑾先生】話說中庸:擇善固執
    點藍色字關注「南懷瑾先生」原創著述
  • 李承貴:「仁」的五種解釋
    這五種詮釋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仁」的內涵,也為詮釋古代哲學範疇提供了寶貴經驗。[關鍵詞]仁;五種詮釋;本體之仁;境界之仁;人文之仁;生態之仁;貫通之仁 「仁」是孔子儒家之核心範疇,按照胡適先生的觀點,孔子之為孔子,儒家之為儒家,關鍵就在此「仁」字。
  • 魏承思先生:南懷瑾大學問100講發刊詞(附音頻)
    此次魏承思先生希望通過四個部分:「帶你認識南懷瑾「、「南懷瑾的學問」、「南懷瑾著作導讀」、「南懷瑾還說了些什麼」,共100集的課程,伴隨大家一起逐步深入到南懷瑾老師的世界。了解大師是如何煉成的、了解南懷瑾老師治學講學的特點,掌握南懷瑾老師對中國文化方方面面的見解和觀點,學習南懷瑾老師如何發掘儒家、佛家、道家學說裡的文化價值和現代意義,並概括性地介紹南懷瑾老師對中國歷史文化、對教育、對人生修養等方面的獨特看法。
  • 南懷瑾先生:孟子一生修養的經驗之談
    當帝王對他不會增加一點點什麼,當乞丐也絲毫損害不了他什麼,該如何處便如何。 接著孟子繼續講到修行,這裡從養身開始,前面從盡心而後知性,知性以後修命,修命以後,到這裡是修身。儒家與佛家不同,完全在入世的做人做事上,把道修成,然後可以「大行不加」,「窮居不損」。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雜貨店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文化有不同的主張流派,事實上,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哪種文化都是有眾多流派的,中國文化在唐宋之後就分為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中國現代佛學家南懷瑾曾經將儒家比作糧店,將道家比作藥店,那麼他將佛家比作什麼呢?
  • 比來比去,還是內道外儒最為實用,但不是南懷瑾的理解
    百度了一下「內用黃老,外示儒術」這八個字,看到跳出來的內容,有很多是南懷瑾先生的講述。對於南懷瑾先生,且不說他的佛學修為究竟如何,也不說他的學術有多少爭議,僅從傳播和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貢獻來說,南懷瑾先生的貢獻是巨大的,至少稱得上是一個文化名人。
  • 比來比去,還是內道外儒最為實用,但不是南懷瑾的理解
    對於南懷瑾先生,且不說他的佛學修為究竟如何,也不說他的學術有多少爭議,僅從傳播和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貢獻來說,南懷瑾先生的貢獻是巨大的,至少稱得上是一個文化名人。那麼,《莊子》是如何來解釋《老子》的呢?南懷瑾又說:莊周所著《莊子》一書,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為《南華經》。
  • 大問號南懷瑾
    他之後的另一條微博稱,對歷史應該老老實實儘量還原,解釋古人究竟是面對什麼情境試圖要表達什麼,別太多自己的創意主張。他無法接受南懷瑾的許多說法。這樣的批評向來不少。試看張中行舉的例子(據說張先生跟南先生有個人恩怨,但這對舉證無妨礙):《論語·八佾》篇「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一般認為「亡」是通假字,通「無」,解作「沒有」。南懷瑾直接把「亡」解釋成了「亡國」。《學而》篇「無友不如己者」,一般解作「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南懷瑾解釋成了「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歷史學家朱維錚曾說:「他有勇氣講出他思考過的東西,儘管他未必懂。」
  • 如何做一位實力商人?南懷瑾的這本書,告訴我們經商的真諦
    這樣的人應該可以被稱為天才了。而此人更是天才裡的佼佼者,至少從頭銜數目上來說是這樣的,這位天才中的佼佼者究竟是誰呢?因為近代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想必不同的人心裡有不同的答案。但是真正擁有這些頭銜的,寥寥無幾。今天要說的就是實打實的大家:南懷瑾。
  • 南懷瑾先生 | 尸位素餐
    《孟子與盡心篇》南公懷瑾先生 著述[內容節選]公孫丑曰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李慈雄先生:從歷史長流看南懷瑾先生的立德立功立言
    2018年3月17-18日,「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動,在上海恆南書院舉行。本次活動由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南懷瑾學術研究會、恆南書院、江村市隱主辦,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浙商總會、世界溫州人聯誼總會協辦,恆南書院承辦。
  • 人微言輕,聽南懷瑾先生講《莊子》故事
    這是百度詞條的解釋,簡單易懂。在《聽南懷瑾講〈莊子〉全集》這本書中也講了這個成語,南懷瑾先生有不一樣的的解讀,非常新穎,非常深刻。在南懷瑾先生看來,這還是年輕人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我們自己犯的錯。年輕人有好意見要貢獻給社會,但是要注意不能犯「人微言輕」的錯誤。因為年輕人自己沒有知名度,再高超的話都沒有分量,話說出去起不了作用,所以為人處世不能犯「人微言輕」的錯誤。南懷瑾先生最後說,這不是教人學滑頭,而是應該知道的處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