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 | 親親、仁民、愛物

2021-02-07 懷師書院

《孟子與盡心篇》

南公懷瑾先生 著述

[內容節選]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這是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親親」、「仁民」、「愛物」三個階段。

美國以前的總統卡特,一上臺就大談人道主義,於是人道主義的口號,在美國盛行起來,西方一些國家也跟著喊。但是做了多少?做了沒有?越南難民漂流在海上,外國輪船望望然而去之,雖見而不理不睬。我們臺灣的輪船、漁船把他們救回來,一批又一批,安頓在澎湖好好生活。我們如果到了外國,或者遇到外國人,可以告訴他們,中國幾千年以來「仁」的文化,早已經是「超人道」的了。卡特的人道只是以人為本位,是自由主義的個人立場,是人與人之間的;中華傳統的仁道是「親親」、「仁民」、「愛物」。現在美國人所號稱的人道主義,是以個人立場爭取自由,只是「親親」之後「仁民」階段中的一個小節而已。

至於孟子說的「愛物」是什麼內容呢?這是說人對於萬物,包括動物、植物、礦物也都需要對它們有愛心,這是仁義之仁的「仁道」,不同於現代西方人所說的「人道主義」。雖然愛心也由仁心而來,但到底不像對人那樣仁慈,所以孟子說「愛之而弗仁」。他進一步說,對於人類,「仁之而弗親」,人與人之間是相愛的,是仁慈的,但是不如對自己親密的人那麼親切。這也就是前面所引述過的,假若孔子與釋迦牟尼,救兩人溺水的母親,誰先誰後的道理。「親親而仁民」,儒家的仁是個人先親自己的親人,然後再推而廣之,以及於整個人類,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是「仁民」,然後進一步「愛物」。所以修養是以自己為基礎,然後擴充範圍,及於天下,次序是慢慢來的。

▍版權聲明:

○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2. 中秋放生 | 2020年10月1日

3. 準提共修(11月、12月)

4. 實修 | 南公懷瑾上師·金剛念誦法要

5. 實修 | 南公懷瑾上師·靜坐與動功

6. 首愚長老 | 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7. 首愚長老 | 寶王三昧論

8. 首愚長老 | 你看別人是菩薩,你就是菩薩

9. 首愚長老 | 修行,就是修正身口意三業之行

10. 南懷瑾先生 | 關於死亡的科學

11. 南懷瑾先生 | 再來人世間

12. 南懷瑾先生 |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13. 南懷瑾先生 | 黃帝問道廣成子

相關焦點

  • 經典有聲 |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這一章是孟子闡發儒家仁愛思想的一段重要表述。孟子區分了「親」「民」「物」三個層次。「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這說明對於這三個層次的處之方式是有差等的。
  • 中華經典名句300具119:「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是要讓世界充滿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仁民而愛物」的生態思想
    孟子提出的「仁民而愛物」的生態倫理命題,從其性善論來分析包含著「有仁愛之心的民眾才會去愛護萬物」的思想。  大家知道,這一命題提出於如下文字之中——孟子曰:「君子之於萬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裡孟子嚴格區分了「愛」「仁」「親」三種美德,體現了孟子仁愛有差等的思想。
  • 「親親而仁民」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盡心上》  君子對於物類,愛惜它們,但不會施以仁德;對於民眾,用仁德善待他們,但不同於對親人的愛。君子親愛親人,進而仁愛民眾;仁愛民眾,進而愛惜物類。  物、民、親,三者都是愛的對象,但與施愛主體關係不同。人從本性、本能出發,首先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親人,稱親愛。這是以血緣為紐帶的自然情感,天經地義。
  • 【朱子治家格言】第十五講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1\4)
    誦讀蔡禮旭老師《朱子治家格言》講記  第十五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本講分成四部分,今天朗讀第一部分。今日重點:1.勤勞會有哪些優點?第一,常勞動,身體好。第二,有責任感。第三,習勞知感恩。第四,勤勞的人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人際關係好。
  • 南懷瑾老師:愛人如愛己,有力即相助
    如何學會關懷他人,建立「親親、仁民、愛物」的品格行止?其實,讀懂了南懷瑾先生,任何人生難題都能迎刃而解。01「愛人如愛己,有力即相助」人的生命死生,只在呼吸往來之際,這是釋迦文佛所說的至理名言。然後達成我們文化中先聖先賢所教「親親、仁民、愛物」的人品行為標準。是為至要。
  • 南懷瑾先生:怎樣才算知識分子
    儒家的道統精神所在,親親、仁民、愛物,由個人的愛發展到愛別人、愛世界,乃至愛物、愛一切東西。西方文化的愛,往往流於狹義;仁則是廣義的愛。所以知識分子,以救世救人作為自己的責任,這擔子是挑得非常重的。那麼,這個責任,在人生的路途上,歷史的道路上,要挑到什麼時候?有沒有得退休呢?這是沒有退休的時候,一直到死為止。所以這個路途是非常遙遠的。
  • 南懷瑾先生:學佛者的人生觀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親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自己的親人朋友開始,然後發展到社會大眾乃至全人類。 仁民是慈悲眾生,由慈悲眾生而擴及其他的生命,人只愛人類仍是自私的,最後還要愛物,愛一切生命。所以,仁是佛家慈悲布施的基本,仁慈行為的第一步就是布施。
  • 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了凡四訓》三十九集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我們從家庭中孝敬父母、友愛親人開始培養愛心,進而延伸到社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關愛自己父母的心去關愛他人的父母,為天下的長輩來著想;不只關愛自己的孩子,天下的父母一起來關愛所有的孩子。這就是「仁民」,「四海之內皆兄弟」。
  • 親親仁民愛物——謳歌巾幗風採尋找最美的你
    在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推已及人的「仁愛之心」裡,我開啟一段尋找關於最美女性的標準的歷程。在人生歲月的長河裡,總有潮起與潮落。當無法釋懷時,需要的是緩一緩,於極迷處識迷,則處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靜處時,常清水烹茶,洗滌蒙塵的心。在國學的仁義、禮義、廉恥的訓誡裡,慢慢沉澱下來。
  • 「親親相隱」
    「親親相隱」這句話裡,「親親」是儒家仁愛思想的立足點。臺灣學者莊耀郎先生對《論語・子路》十八章的解讀是深刻的。他認為,核心的問題在於:執法和人情是否有衝突?葉公的立足點顯然是以「法的公平性」、「法無例外」的觀點說「直」,也是從執法人的立場出發論「直」;孔子則不然,孔子是從人情之本然惻隱處論「直」,是人心人情之「直」,是從當事人的立場說人情之「直」。
  • 論家:個體與「親親」
    中國哲學已不像馮友蘭先生講的那樣,將中國歷史上的學問,以西方所謂哲學之名目者,選出而敘述之。「家」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個自主論題的再次出現,意味著有了一種理解中國文化傳統的新框架。「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扮演的角色,絕不是一個社會組織的概念所能涵蓋的。
  • 「親親」與「尊尊」之爭
    推而至於國家、天下,乃至天地萬物,莫非親親之體現。故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可見,對於古人來說,親親不僅是一般血緣群體的基本準則,而且成為遍及宇宙的普遍法則。換言之,不僅我對父母、兄弟、妻子要講親親,此為孝弟慈愛;而且,推至君臣、朋友、長幼之間,亦當講親親,此為恭友仁忠;至於天地之間,則為民胞物與。可見,親親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與之相對,則為尊尊的原則。
  • 南懷瑾先生與雁蕩山
    這是南懷瑾先生在《山川人物與永嘉禪師》一文中的描述。可見山水秀麗的雁蕩山是南懷瑾先生魂牽夢縈的故園記憶。南懷瑾先生對雁蕩山的讚美和喜愛,不僅表現在語言文字上,也體現在他對雁蕩山建設的關懷行動上。1990年,雁蕩山管理局顧問周丕振借夫人張燕徵赴港工作之便,向南懷瑾先生請教雁蕩山靈巖寺重建問題。
  • 南懷瑾老師:我們赤手空拳來到這個世界,一切都是靠他人的恩惠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親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自己的親人朋友開始,然後發展到社會大眾乃至全人類。仁民是慈悲眾生,由慈悲眾生而擴及其他的生命,人只愛人類仍是自私的,最後還要愛物,愛一切生命。所以,仁是佛家慈悲布施的基本,仁慈行為的第一步就是布施。
  • 南懷瑾老師:我們赤手空拳來到這個世界,一切都是靠他人的恩惠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親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自己的親人朋友開始,然後發展到社會大眾乃至全人類。仁民是慈悲眾生,由慈悲眾生而擴及其他的生命,人只愛人類仍是自私的,最後還要愛物,愛一切生命。所以,仁是佛家慈悲布施的基本,仁慈行為的第一步就是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