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文化界人士在體驗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的過程中,對中華文化的根與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 齊魯大地是儒家文化的源頭,儒家文化60多年來在臺灣沒有斷過線,因此這裡也是臺灣文化的故鄉和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
◆ 兩岸文化界面對的不是彼此的挑戰,而是世界的挑戰,實現中華文化復興是兩岸的共識,兩岸應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建立共同的文化市場。
□ 本報記者 王紅軍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7月9晚,「情系齊魯——兩岸文化聯誼行」在青島落幕,臺灣嘉賓團團長林聖芬現場演唱了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流露出臨別依依之情。
在近十天的時間裡,兩岸文化界人士一起潑墨揮毫,書寫內心的感動與激情;一起登臨泰山,感受「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一起告慰先烈,緬懷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日英雄;一起訪古論今,體驗齊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中華文化的根與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儒墨顯學,俱出齊魯」
大雨中,孔子墓前,行過鞠躬禮的人群撐傘逐漸散去,臺灣德簡書院主持人王鎮華和夫人於泥水中三叩九拜,起身後眼含淚水……
「這是在文化上認祖歸宗。」1989年,已是建築學副教授的王鎮華離職辦起了德簡書院,來推廣「四書五經」等儒學經典,「當我在孔子墓前含著淚禮敬時,我在心裏面對自己、也對孔子承諾:『我要做一個謀道不謀食的君子,把中華文化傳下去。』」
齊魯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師範大學程奇立教授提出,姜太公封齊後「因其俗,簡其禮」,對當地的東夷文化採取認同和發展的態度,後來的齊國風氣開放,注重經世致用,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而周公之子伯禽封到魯地後,「變其俗,革其禮」,魯文化更多地表現出農業社會的文化特徵,文化風氣較為保守,因循周禮。
「在百家爭鳴的潮流中,齊、魯文化逐漸走上了合流的進程,最終形成了以儒家禮樂文化為核心特徵的齊魯文化。而齊魯文化的合流,才使它處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地位,一直緊密契合社會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意識。」程奇立說。
穿行在孔府、孔廟滄桑樸素的院落中,一位臺灣嘉賓由衷感嘆,「這裡的一磚一瓦都讓人浮想聯翩,腳下苔痕斑駁的青磚,仿佛每塊上面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故事,置身於此,歷史的厚重感與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撲面而來。在這裡,心靈受到了洗禮。」
「儒墨顯學,俱出齊魯」。省社科聯副主席劉德龍表示,山東不僅僅是「一山一水一聖人」,而是「多山多水多聖人」,誕生了文聖孔子、亞聖孟子、兵聖孫子、商聖管仲、醫聖扁鵲、科聖墨子、史聖左丘明、巧聖魯班、書聖王羲之、農聖賈思勰、算聖劉洪、智聖諸葛亮等「齊魯十二聖」,是齊魯文化中特別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之一。
林聖芬表示,齊魯大地是儒家文化的源頭,儒家文化60多年來在臺灣沒有斷過,因此這裡也是臺灣文化的故鄉和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
希望明年能來山東參加「十藝節」
一串串的葡萄象徵著兩岸文化交流碩果纍纍,一簇簇的水仙花和竹子象徵兩岸交流綿延不絕……一幅合作默契的畫作呈現在兩岸嘉賓面前。
7月2日下午,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畔,山東畫家由山東畫院院長、孔子第78代孫孔維克率領,臺灣書畫家由著名書法家任陳志聲領銜,在「兩岸文化交流筆會」上,以丹青會友,用筆墨傳情。在各自完成單幅作品後,孔維克提議由兩岸書畫家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巨作,在兩岸享有盛譽的國畫大師劉國松也興致勃勃地加入其中。
祖籍山東青州的劉國松,剛剛在故裡舉辦了個人畫展,明年還將在濟南舉辦展覽。「我知道山東有很多知名畫家,但沒有想到的是,山東的書畫收藏者的數量還是全國第一,幾乎佔到了全國1/3的份額。中國未來書畫事業的發展,山東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臺灣有著「豫劇皇后」美譽的王海玲,第一次來大陸參加「情系」活動,就見到了曾經同臺演出過的老朋友、聊城市豫劇院院長章蘭,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章蘭老師還沒去過臺灣,我們打算邀請她明年去臺灣表演。」
王海玲所在的臺灣豫劇團,這些年不僅推出了《錢要搬家了?!》等兒童劇,還改編了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把豫劇帶到英美等國表演。她說:「大陸比較重視精品劇目,卻忽視向民眾推廣,我們很樂意與大陸豫劇團分享經驗,也希望明年能來山東參加十藝節演出。」
「齊魯大地惠我良多。」林聖芬說:「這次的『情系齊魯』活動,是一個很難得的機緣,這絕對不是一個句號,而只是一個逗號,將來魯臺還有非常多的合作、交流、互補乃至於共同發展的空間,兩岸文化交流也能夠更上一層樓。」
中華文化復興是兩岸共識
7月2日到9日,兩岸文化界人士一起登臨泰山,參訪孔府孔廟、孟府孟廟,走訪了山東省博物館、齊國歷史博物館、蒲松齡紀念館等地,臺灣嘉賓紛紛讚嘆山東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同時指出要將文化建設落實到每個人的行為表現中。
臺灣苗慄縣國際文化觀光局局長林明美說:「我做過博物館館長,也做過觀光工作,做觀光的時候,忽然發現文化不見了,這是很大的問題。不是建了館、擺了文物就是博物館,要活化文化,活化資源,讓現代的人、外行的人看得進去、看得懂,這需要功夫和用心。」
臺灣嘉賓團榮譽團長張京育說,文化是一種生活,不僅是文化景點,也不僅是專家研究的對象,文化要貫穿到社區和人民的生活中去,這是兩岸文化管理者最大的挑戰。文化建設不僅是文化部門的事,要和其他單位結合起來,使每個人被文明所化。
此次「情系齊魯」活動,最吸引兩岸文化界人士的就是文化產業。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表示,文物的簡單複製不等於文化產業,劃一片文化園區也不等於文化產業,開一個文化博覽會也不等於文化產業,要紮實地研究什麼樣的文化環境、文化資源適合發展什麼樣的文化產業,不能表面化。
上海交通大學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基地負責人胡惠林教授說,兩岸文化界面對的不是彼此的挑戰,而是世界的挑戰,實現中華文化復興是兩岸的共識,兩地要彼此尊重,在尊重的基礎上建立兩岸共同的文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