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地惠我良多」

2020-12-19 大眾數字報

  ◆ 兩岸文化界人士在體驗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的過程中,對中華文化的根與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 齊魯大地是儒家文化的源頭,儒家文化60多年來在臺灣沒有斷過線,因此這裡也是臺灣文化的故鄉和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
◆ 兩岸文化界面對的不是彼此的挑戰,而是世界的挑戰,實現中華文化復興是兩岸的共識,兩岸應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建立共同的文化市場。
  
  □ 本報記者 王紅軍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7月9晚,「情系齊魯——兩岸文化聯誼行」在青島落幕,臺灣嘉賓團團長林聖芬現場演唱了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流露出臨別依依之情。
  在近十天的時間裡,兩岸文化界人士一起潑墨揮毫,書寫內心的感動與激情;一起登臨泰山,感受「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一起告慰先烈,緬懷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日英雄;一起訪古論今,體驗齊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中華文化的根與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儒墨顯學,俱出齊魯」
  大雨中,孔子墓前,行過鞠躬禮的人群撐傘逐漸散去,臺灣德簡書院主持人王鎮華和夫人於泥水中三叩九拜,起身後眼含淚水……
  「這是在文化上認祖歸宗。」1989年,已是建築學副教授的王鎮華離職辦起了德簡書院,來推廣「四書五經」等儒學經典,「當我在孔子墓前含著淚禮敬時,我在心裏面對自己、也對孔子承諾:『我要做一個謀道不謀食的君子,把中華文化傳下去。』」
  齊魯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師範大學程奇立教授提出,姜太公封齊後「因其俗,簡其禮」,對當地的東夷文化採取認同和發展的態度,後來的齊國風氣開放,注重經世致用,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而周公之子伯禽封到魯地後,「變其俗,革其禮」,魯文化更多地表現出農業社會的文化特徵,文化風氣較為保守,因循周禮。
  「在百家爭鳴的潮流中,齊、魯文化逐漸走上了合流的進程,最終形成了以儒家禮樂文化為核心特徵的齊魯文化。而齊魯文化的合流,才使它處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地位,一直緊密契合社會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意識。」程奇立說。
  穿行在孔府、孔廟滄桑樸素的院落中,一位臺灣嘉賓由衷感嘆,「這裡的一磚一瓦都讓人浮想聯翩,腳下苔痕斑駁的青磚,仿佛每塊上面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故事,置身於此,歷史的厚重感與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撲面而來。在這裡,心靈受到了洗禮。」 
  「儒墨顯學,俱出齊魯」。省社科聯副主席劉德龍表示,山東不僅僅是「一山一水一聖人」,而是「多山多水多聖人」,誕生了文聖孔子、亞聖孟子、兵聖孫子、商聖管仲、醫聖扁鵲、科聖墨子、史聖左丘明、巧聖魯班、書聖王羲之、農聖賈思勰、算聖劉洪、智聖諸葛亮等「齊魯十二聖」,是齊魯文化中特別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之一。
  林聖芬表示,齊魯大地是儒家文化的源頭,儒家文化60多年來在臺灣沒有斷過,因此這裡也是臺灣文化的故鄉和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
希望明年能來山東參加「十藝節」
  一串串的葡萄象徵著兩岸文化交流碩果纍纍,一簇簇的水仙花和竹子象徵兩岸交流綿延不絕……一幅合作默契的畫作呈現在兩岸嘉賓面前。
  7月2日下午,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畔,山東畫家由山東畫院院長、孔子第78代孫孔維克率領,臺灣書畫家由著名書法家任陳志聲領銜,在「兩岸文化交流筆會」上,以丹青會友,用筆墨傳情。在各自完成單幅作品後,孔維克提議由兩岸書畫家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巨作,在兩岸享有盛譽的國畫大師劉國松也興致勃勃地加入其中。
  祖籍山東青州的劉國松,剛剛在故裡舉辦了個人畫展,明年還將在濟南舉辦展覽。「我知道山東有很多知名畫家,但沒有想到的是,山東的書畫收藏者的數量還是全國第一,幾乎佔到了全國1/3的份額。中國未來書畫事業的發展,山東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臺灣有著「豫劇皇后」美譽的王海玲,第一次來大陸參加「情系」活動,就見到了曾經同臺演出過的老朋友、聊城市豫劇院院長章蘭,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章蘭老師還沒去過臺灣,我們打算邀請她明年去臺灣表演。」
  王海玲所在的臺灣豫劇團,這些年不僅推出了《錢要搬家了?!》等兒童劇,還改編了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把豫劇帶到英美等國表演。她說:「大陸比較重視精品劇目,卻忽視向民眾推廣,我們很樂意與大陸豫劇團分享經驗,也希望明年能來山東參加十藝節演出。」
  「齊魯大地惠我良多。」林聖芬說:「這次的『情系齊魯』活動,是一個很難得的機緣,這絕對不是一個句號,而只是一個逗號,將來魯臺還有非常多的合作、交流、互補乃至於共同發展的空間,兩岸文化交流也能夠更上一層樓。」
中華文化復興是兩岸共識
  7月2日到9日,兩岸文化界人士一起登臨泰山,參訪孔府孔廟、孟府孟廟,走訪了山東省博物館、齊國歷史博物館、蒲松齡紀念館等地,臺灣嘉賓紛紛讚嘆山東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同時指出要將文化建設落實到每個人的行為表現中。
  臺灣苗慄縣國際文化觀光局局長林明美說:「我做過博物館館長,也做過觀光工作,做觀光的時候,忽然發現文化不見了,這是很大的問題。不是建了館、擺了文物就是博物館,要活化文化,活化資源,讓現代的人、外行的人看得進去、看得懂,這需要功夫和用心。」
  臺灣嘉賓團榮譽團長張京育說,文化是一種生活,不僅是文化景點,也不僅是專家研究的對象,文化要貫穿到社區和人民的生活中去,這是兩岸文化管理者最大的挑戰。文化建設不僅是文化部門的事,要和其他單位結合起來,使每個人被文明所化。
  此次「情系齊魯」活動,最吸引兩岸文化界人士的就是文化產業。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表示,文物的簡單複製不等於文化產業,劃一片文化園區也不等於文化產業,開一個文化博覽會也不等於文化產業,要紮實地研究什麼樣的文化環境、文化資源適合發展什麼樣的文化產業,不能表面化。
  上海交通大學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基地負責人胡惠林教授說,兩岸文化界面對的不是彼此的挑戰,而是世界的挑戰,實現中華文化復興是兩岸的共識,兩地要彼此尊重,在尊重的基礎上建立兩岸共同的文化市場。

相關焦點

  • 齊魯大地(齊魯文化),凌晨兩點視頻素材網,齊魯大地視頻素材
    這裡出現了許多名人,此地也成為齊魯文化的發源地。齊魯文化齊魯大地 古代人民生活 孔子講學 | 圖片來源:凌晨兩點視頻素材網西周初年,武王為了鞏固東部的政權戰國末期,隨著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完成,齊國與魯國的文化逐漸融合併形成了統一的文化圈,因此如今的山東也被稱為齊魯大地。
  • 齊魯大地紅色「播火者」
    齊魯大地紅色「播火者」——馬克思主義系統傳入山東「路線圖」1920年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王盡美等六人以通訊會員的身份加入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夏秋之際,王盡美與同是學生的王志堅、鄧恩銘、王象午、李祚周等人共同發起
  • 東海國風上院|齊魯大地上的當代國風式生活
    東海國風上院|齊魯大地上的當代國風式生活  莊子有云:「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即人涵育於自然之中,對土地以及自然的尊重與嚮往,亙古不變。這亦是「天 人 合 一」思想的典型體現,一如歷代文人墨客,窮其一生追求的園居生活,以寄託情懷,與天地對話。
  • 黃龍入海 讓黃河文化浸潤齊魯大地
    為了進一步弘揚齊魯文化,展現「好客山東」的秀美風光與深厚的文化底蘊。9月21日,2020年「暢遊齊魯·好客山東好時節」第四批次採風踩線活動正式啟動。採風團第二站來到了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的,這裡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景觀——黃龍入海。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來的黃河,從波濤洶湧趨於平緩,看似靜止的水流蘊藏著無限的能量。
  • 旭輝銀盛泰·鉑悅系——綻放在齊魯大地的臻品藝術住宅區
    世間真正偉大的建築,必然是將藝術與自然有機結合,創造出極富整體性情景的大地作品。旭輝銀盛泰·鉑悅系作為此等藝術建築的集大成者,如今在齊魯大地更是大放光彩,用超前的藝術,為山東人民譜寫 21 世紀的臻品藝術住宅。
  • 齊魯大地尋佛記(上):諸城、青州雙城博物館
    客居北京的我,有太多展覽可以選擇,而同一個展覽看過三次的,只有「梵天東土,並蒂蓮華: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山東諸多博物館提供的佛造像,好似在我心裡種了草,我迫不及待的想去他們的家鄉看看,兩日的齊魯大地尋佛記也便就此成行。第一日先去收藏北朝造像最集中的諸城博物館和青州博物館參觀;第二日去濟南周邊探尋兩座山東最早的佛寺,神通寺和靈巖寺。
  • 孔孟之鄉,齊魯大地,歷史上山東到底是齊國或者魯國
    每位去過山東的小夥伴,都會收到過這樣的信息,一旦你踏入山東地界,就會收到歡迎來到齊魯大地的信息;有些朋友也曾在電視上看到過或者聽到過齊魯大地這一稱呼,那麼為何稱山東為齊魯大地呢?
  • 齊魯大地第一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齊魯大戰之長勺之戰
    自古以來,這個山東地界啊,真是快風水寶地,但現在並不是說的堯山以東,,是現在真正的山東,齊魯大地。當年姜大財主受封齊地,人家濱海行商,搞得風生水起,不一會兒就成了第一富豪。那麼齊魯齊魯,除了齊國,不能不談談魯國。
  • 路無界 諾千金—齊魯大地三一服務萬裡行濟南站
    盛夏,火熱的太陽燃燒著大地,草木都低垂著頭,柏油路在炙烤下蒸發著熱浪。居高不下的氣溫,將人們出行的意願降到了冰點。然而在烈日炎炎下,有這樣一行人開啟了"路無界、諾千金"三一路機服務萬裡行在齊魯大地的徵程。
  • 齊魯儒小賢|人傑地靈的齊魯大地,出現了哪些書法繪畫的藝術家?
    我是儒小賢來自齊文化發祥地淄博關注wo,我有話對你說齊魯這片土地上,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書法、繪畫、曲藝等藝術領域,湧現了一大批卓越的藝術家,創作了很多藝術精品,今天小賢說一說書法和繪畫出現了哪些藝術家!
  • 齊魯大地的秋景竟然這麼美……
    齊魯的秋,是絢爛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齊魯的秋,是寂靜的梧桐漸黃,落葉無聲齊魯的秋,是甜蜜的瓜果鮮蔬,萬物豐收……>快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咱們齊魯大地美麗又詩意的秋景吧!
  • 「齊魯大地」山東:哪裡是齊,哪裡是魯?
    選自:地理有意思 都知道山東稱為齊魯大地,不管是從醫院,還是從高校,甚至一些民間的機構,在命名上山東省很多都是以齊魯命名。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山東是齊國和魯國的勢力範圍。 但是很多人目前分不清楚齊國和魯國當年的地域,究竟是包含當前的哪些城市。
  • 述評:黃河文化遼闊綻放 齊魯大地動力滾滾
    故事裡的巴解與當今齊魯大地普通的勞動者,把一條黃河文明的巨脈,在歷史時空中高高揚起。應該無人否認,四大古文明之一的黃河文明是人類史幾千年唯一歷久彌新、壯麗延展至今的文明勝景。天雷摧擊、地火焚燒、人禍襲擾,任憑千年百劫也沒能磨滅這條大河、這個民族的旺盛生命,她始終是藍色星球上的醒目存在。
  • 護佑齊魯大地兒童的健康
    新一代的省醫兒科人傳承責任、正直、敬業、奉獻的文化內核,以強烈的責任感和高超的技術關懷護佑著齊魯大地的兒童。    責任,惠及齊魯一脈相傳  8月16日晚7點半,山東省立醫院兒科主任韓波剛結束一天的門診。「一天接診144個心臟病患兒,打破了我單日門診接診人數的記錄。」
  • 齊魯大地之上,翡翠玉文化再次升華
    答案很簡單,二者強強聯合。GTC擁有十幾年的珠寶培訓歷史、各種各樣的代表性標本、市場經驗豐富的師資力量,而國家黃金製品質檢中心在本土影響力深,人脈資源廣。加之山東—齊魯大地,貴為「孔孟之鄉」,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學習翡翠文化知識意識非常濃厚。孔子、孟子都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他提出玉有「五德」、「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孔聖人」把玉上升到人們的道德品行上。
  • 快來看齊魯大地的雪景先導預告!
    「小雪氣寒將雪矣,地寒未甚雪未大」今日小雪轉眼又到一年中的第二十個節氣了,小雪到來,西北風更是肆意無常,寒潮和冷空氣愈加頻繁,氣溫逐漸降到零度以下,大地還不至於太冷,但有些地方已經開始降雪,前兩天,泰安的初雪讓山東人激動了一波。
  • 齊魯大地一方水土養育了功成名就的「醉美山東」帥哥兒們
    首先說水土,山東省沿海城市居多,海洋氣候滋養著齊魯大地上千萬國民,黃河下遊水美人更美!在山東省,這裡有著碧海藍天的熱情活力,也有金聲玉振的經典傳承;這裡有豪邁奔放的山海情懷,也有閒情逸緻的別樣風光!人不美那是攔都攔不住的!魯西黃河流經的地方,那也是古今帥哥林立!
  •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齊魯大地山東人
    電影《我的1919》中,陳道明先生飾演的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說了一席話這就是山東大地的齊魯文化。齊魯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和核心,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將五千年中華文明聯繫為一條不斷的長河,具有極其豐厚的思想內涵。主要是:以人為本,以仁為核心,以德為美,以孝為先以和為貴,以禮為範,以「中庸」為基本方法,以「三綱」「五常」為主要內容,以天人合一、陰陽和諧為最高境界。
  • 齊魯大地奏響幸福大河新樂章
    如今,歷史上數次泛濫成災的黃河,正成為造福齊魯大地的幸福河。秋分時節,「中國夢 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山東,探尋新時代齊魯大地與黃河的故事。黃河,決定一座城市的氣韻因河而生,因水而興。
  • 發現新「齊跡」|科技之光輝耀齊魯 助推區域高質量發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原雪 見習記者 胡允鵬60年前,美國科學家梅曼利用高強閃光燈來刺激紅寶石,世界上第一束雷射由此產生。60年後,雷射技術已經在多個領域實現了驗證。在淄博,2018年,齊魯雷射共享產業園應運而生。4年後的12月16日,由淄博市委網信辦主辦的「尋訪齊文化的改革開放基因,見證高質量發展的淄博作為」——發現新「齊跡」大型融媒體採訪活動把這裡定為其中一站。是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跟隨採訪團來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