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地紅色「播火者」

2020-12-04 青島電視臺今日

齊魯大地紅色「播火者」

——馬克思主義系統傳入山東「路線圖」

1920年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王盡美等六人以通訊會員的身份加入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20年夏秋之際,王盡美與同是學生的王志堅、鄧恩銘、王象午、李祚周等人共同發起,在濟南秘密成立以研究共產主義為宗旨的「康米尼斯特學會」(Communist,現譯共產主義);

到秋天,王志堅、王盡美、吳隼等11人又發起成立面向公眾的勵新學會,宣傳新文化新思想,11月14日,成立會在濟南商埠公園大廳舉行。

以此為標誌,山東開始了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到今年整整100年。他們是齊魯大地播火人。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動了一場亙古未有的思想文化運動,繼而掀起的共產主義運動徹底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山東是率先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六個省份之一,馬克思主義在山東的傳播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齊魯書社:築起馬克思主義傳播渠道

1918年10月,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標誌著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開始。

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至少有1599種介紹西方思想、政治、文化的書籍,被翻譯成中文,其中也包括零星的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對外國文字的大規模翻譯,除了佛教典籍之外,尚無先例。

馬克思主義一經傳入,便受到部分知識分子的推崇,梁啓超就曾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是蘇聯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中國的先進分子耳聞目睹了「把社會主義從書本的學說變成活生生的現實」,開始接受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是「舉起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旗幟的第一人」。李大釗、陳獨秀攜《新青年》從西方引來的馬克思主義聖火,點燃了堆滿乾柴的神州大地。

給山東帶來火種的也是《新青年》為代表的新文化書刊,特別是濟南一個叫「齊魯通訊社」的機構,其附設的販書部「極力推廣」《新青年》等書刊,把火種源源不斷地引入齊魯大地。

齊魯通訊社發起人是民國聞人王樂平,時任山東省議會秘書長。乘五四運動新文化大潮,他與幾個同道集資合股,於1919年10月成立齊魯通訊社,社址雖然只設在王樂平位於天地壇街的家裡,但依然是當時山東新文化運動裡的新事物。當時頗有影響的北京《晨報》,對此評價說:「五四以後,就是沉悶的山東,也如夢初醒。」

五四運動使沉悶的山東醒了,王樂平正是山東地區五四運動傑出的組織者之一。

他以省議會議員的身份於5月3日赴上海,組織山東旅滬同鄉會召開力爭山東主權愛國大會,1000多人冒雨與會。6月19日又率86人代表山東各界的請願團自濟赴京,經堅決要求方得面見民國總統徐世昌,他泣淚陳詞:「大總統尚不忍捨棄山東人民,我山東尚有不滅之望,或可暫安人心。否則不惟代表等無面目見山東父老,東人全體亦不能讓代表等生還山東。」有代表哽咽說:「請問大總統,山東是不是我國領土,大總統還要不要山東人民?」全體代表痛哭失聲,總統府衛士亦「以巾拭淚」,然徐世昌無動於衷。直到山東第二批請願團再行赴京,6月30日,方得到答覆:「對和約拒絕籤字。」山東人民和全國人民一起,取得了鬥爭的初步勝利。此時,王樂平的社會聲望達到了巔峰。齊魯通訊社開張不過兩月,「已經有了駭人的效果了。《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新教育》諸報,銷數都在百份左右。其他如《解放與改造》《建設》《星期評論》等期刊銷數亦都不少。」北京《晨報》報導說:「齊魯通訊社,一方面作通訊事業傳到外面去,一方面代派各處新出版物,為介紹思潮、改良社會的先聲,直到現在,各種雜誌的銷售一天天推廣,志同道合的人也漸漸多了。」

王樂平是諸城「相州王氏」在濟南最為聲名顯赫的「老鄉」,在鄉黨中擁有很大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在濟求學的王盡美、李祚周都是王樂平家的常客,深受王樂平影響,也深得王樂平的信任。包括鄧恩銘、王翔千、王象午等也是齊魯通訊社的常客,他們在這裡借閱、購買進步書刊,探討救國救民、改造社會的道路和方法;他們在這裡相識、相聚,接受思想啟蒙,積極參與山東黨的早期組織建設活動。

營業額接連翻番的利好業績,讓股東們很高興,積極增資擴股,於是,通訊社變書社,宣布「不純粹以營利為目的,而以促進社會文化的進步為主要目的」,專營「代派日報、銷售雜誌、販賣各項中外書籍」。1920年10月,成立已有一年的齊魯通訊社召開股東大會,公推王樂平為社長,租下大布政司街北頭東鋪房當門頭房,正式更名為「齊魯書社」。

王樂平敏銳地看到了「新文化的意義」和「學生運動的偉力」,有意無意之間,憑個人威望和人際關係,「將齊魯書社打造為山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亦成為凝聚馬克思主義者的最初平臺」——山東早期黨組織的幾乎所有成員,都曾與齊魯書社發生過聯繫。齊魯書社成為山東較為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渠道。

齊魯書社打開了山東知識界與外界思想交流的文化閘門,山東思想界、教育界沉悶壓抑的社會風氣為之一振,馬克思主義等新思潮便如洪水一般,在齊魯大地上傳播開來。

北李南陳:推動馬克思主義系統傳播

馬克思主義在山東傳播由零散走向系統的標誌,是一系列社團的成立。

山東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那些人,經由王樂平建立了「陳獨秀——王樂平」單線聯繫。

1920年2月的一個清晨,一輛帶篷的騾車從北京駛向天津。車上坐著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思想界赫赫有名的兩位人物,歷史為陳獨秀和李大釗提供了一個廣泛交流、深入溝通的機會,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北李南陳」在這段行程中「相約建黨」的佳話。3月,李大釗等在北京大學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是中國最早的系統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團體,也是最早較系統向山東傳入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團體。山東有六人以通訊會員的身份參加了這個學會,其中就有王盡美。

兩個月後,俄共(布)遠東局派出的維經斯基、楊明齋等人經北京到達上海,在他們的推動下,陳獨秀等在上海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設於老漁陽裡2號。在這個門牌號裡,1920年這一年設有三本刊物的編輯部——《新青年》《勞動界》《共產黨》,老漁陽裡2號成為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到8月,還是在這個門牌號裡,誕生了「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陳獨秀任書記。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起到了在全國範圍內建黨的發起組和聯絡中心的作用。

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首次會議決議「函約各地社會主義分子組織支部」,陳獨秀遂「函約」王樂平在濟南進行組織。王樂平接到陳獨秀的函約後,委託王盡美、鄧恩銘在濟南組建共產黨。於是,王、鄧兩位年輕學生仿照上海模式,於當年的夏末秋初在濟南建立了康米尼斯特學會(共產主義學會),康米尼斯特學會由幾位進步青年學生組成,專事收集共產主義理論的書籍進行學習和研究。

10月1日在老漁陽裡2號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二號刊上,即出現了《濟南齊魯書社廣告》:「本社是齊魯通訊社裡販書部擴充組織的,專賣最新各種從書雜誌及教育用品,以介紹文化增高人類的知識為宗旨,已定於十月一日正式開幕,凡各處新出版的印刷物,本社無不代為極力推廣,務請將辦法函知本社,本社非常歡迎呵!」

王樂平還不知道,從第八卷第一號開始,《新青年》開「俄羅斯研究」專欄,介紹蘇俄革命理論、政策、社會狀況和列寧的著作,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公開理論刊物。

勵新學會: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山東的馬克思主義者沒有陷入學理紛爭,幾乎是直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通過建立秘密的或公開半公開的團體在齊魯大地播撒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種子。這些進步社團的陸續成立,無不閃耀著一個「細高挑兒」的身影——綽號「王大耳朵」的王盡美。

五四運動造就了齊魯書社,也使年僅21歲的王盡美得到思想上的飛躍。

1920年秋天,繼康米尼斯特學會成立之後,王志堅、王盡美、吳隼等11人又發起成立面向公眾的勵新學會,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學會會址設在齊魯書社內,在王樂平的支持與幫助下,勵新學會開展的一系列活動,被當時進步報刊稱為「濟南文化運動之曙光」。

今天看來,勵新學會還比較幼稚:沒有明確的革命目標和革命綱領,也沒有明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號召,實際上不便公開的成立理由是王盡美、鄧恩銘他們在康米尼斯特學會的學習中,「感覺共產主義在廣大青年群眾中的口胃暫時尚難消化,所以從實事求是上著想,另行組織了勵新學會,以廣泛吸引青年群眾,參加研究革命理論」。

於是,他們用通俗的語言討論「改造社會」等重大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解剖中國社會。在1920年12月15日出版的《勵新》(左上圖)第一卷第一期上,鄧恩銘發表《改造社會的批評》,指出:「中國的社會一定是要改造的,但是我們去改造非腳踏實地從事不可,若是不然,恐怕我們改造社會不了,倒被惡社會支配。」

難能可貴的是,鄧恩銘在文章中提出了西方理論要與中國現實社會相結合,要適合中國社會狀況的思想。他說:「我們一般要去改造社會的,不能不仔細想想,要知道近來一般人說到洋學說來,什麼也是好的,不用心研究,要知道西洋社會情形與我們中國不同的地方很多,情況既是不同,那麼,在西洋社會適合的,拿到中國來,更是洪水猛獸了。所以我們研究一種學說,必定要拿來與我們的比較,究竟不同之點在哪裡,然後取長補短,才不至於徒勞無功。」

勵新學會是馬克思主義在山東傳播的初步成果。

全國各地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創立,都走過了這樣一條軌跡:學習、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到工人中去——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也不例外。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必然結出組織的果實。1920年10月,繼上海之後,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11月,王盡美、鄧恩銘等通過羅章龍等人與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取得聯繫。1921年春,王盡美、鄧恩銘、王象午在李大釗、張國燾、羅章龍等指導下,成立了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其標誌是《濟南勞動周刊》的出版。這是中共一大之前,國內六個共產黨早期組織之一。

(來源:大眾日報 07版 丁龍嘉 於岸青)

青島電視臺今日

QTV-1《今日+》播出時間:每天17:00-18:30,爆料電話85701777,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藍睛app留言。每天,我們的欄目都會通過藍睛APP和快手進行直播,您也可以通過藍睛隨時與我們互動。

青島人身邊的新鮮事,都在這兒!

相關焦點

  • 做紅色傳統的「播火者」
    做紅色傳統的「播火者」 ——軍隊退休幹部徐文濤與一座軍史館的故事 ■本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趙 雷 通訊員 劉 磊 — 盛夏瀋陽,熱浪蒸騰。新形勢下,固根與拔根、鑄魂與蛀魂的交鋒與較量,一刻也沒有停歇,傳承紅色基因任重道遠! 由於並非專業出身,徐文濤深知,要做好紅色傳統的「播火者」,首先要做一個學習者。這些年,徐文濤養成一個習慣,堅持每天抽出時間閱讀數萬字的書報,多方面汲取養分。展館中,5萬多字的文字說明、2000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都是徐文濤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一點點篩選出來的。
  • 齊魯大地(齊魯文化),凌晨兩點視頻素材網,齊魯大地視頻素材
    這裡出現了許多名人,此地也成為齊魯文化的發源地。齊魯文化齊魯大地 古代人民生活 孔子講學 | 圖片來源:凌晨兩點視頻素材網西周初年,武王為了鞏固東部的政權戰國末期,隨著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完成,齊國與魯國的文化逐漸融合併形成了統一的文化圈,因此如今的山東也被稱為齊魯大地。
  • 黃龍入海 讓黃河文化浸潤齊魯大地
    為了進一步弘揚齊魯文化,展現「好客山東」的秀美風光與深厚的文化底蘊。9月21日,2020年「暢遊齊魯·好客山東好時節」第四批次採風踩線活動正式啟動。採風團第二站來到了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的,這裡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景觀——黃龍入海。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來的黃河,從波濤洶湧趨於平緩,看似靜止的水流蘊藏著無限的能量。
  • 「齊魯大地惠我良多」
    ◆ 兩岸文化界人士在體驗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的過程中,對中華文化的根與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齊魯大地是儒家文化的源頭,儒家文化60多年來在臺灣沒有斷過線,因此這裡也是臺灣文化的故鄉和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
  • 山東省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願服務·齊魯紅色故事巡講在淄川開講
    助力攻堅脫貧,講好齊魯故事,誕生過世界名著《聊齋志異》、曾爆發可歌可泣馬鞍山抗日保衛戰、譜寫了「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鄉村振興故事的淄川大地上,又響起新時代的強音,山東省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願服務·齊魯紅色故事巡講,11月28日下午在「全國文明村」淄川區雙楊鎮趙瓦村激情開講。
  • 山東齊魯風紅色文化中心主席辦公會會議
    2020年10月12日,山東齊魯風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常主席一行來到山東齊魯風紅色文化產業發展聯合研發促進會總部參加主席辦公會並指導視察工作。山東齊魯風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席、山東齊魯風紅色文化產業發展聯合研發促進會會長(以下簡稱促進會)王繼堯主持會議。
  • 快來看齊魯大地的雪景先導預告!
    「小雪氣寒將雪矣,地寒未甚雪未大」今日小雪轉眼又到一年中的第二十個節氣了,小雪到來,西北風更是肆意無常,寒潮和冷空氣愈加頻繁,氣溫逐漸降到零度以下,大地還不至於太冷,但有些地方已經開始降雪,前兩天,泰安的初雪讓山東人激動了一波。
  • 沂蒙山區,神奇的齊魯大地,為何從古至今人才輩出?
    沂蒙地區以及整個山東,齊魯大地,自古人才輩出,各個領域的歷史名人燦若星河,令人嘆為觀止。鍾靈毓秀的沂蒙山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的偉大人物隨便一位都是大神級別的。宗聖曾子、算聖劉洪、智聖諸葛亮、書聖王羲之、孝聖王祥、東晉名相王導、名將蒙恬、大書法家顏真卿、孔子老師郯子、《文心雕龍》做些劉勰等等,每一位都是光照千秋的大才子。
  • 旭輝銀盛泰·鉑悅系——綻放在齊魯大地的臻品藝術住宅區
    世間真正偉大的建築,必然是將藝術與自然有機結合,創造出極富整體性情景的大地作品。旭輝銀盛泰·鉑悅系作為此等藝術建築的集大成者,如今在齊魯大地更是大放光彩,用超前的藝術,為山東人民譜寫 21 世紀的臻品藝術住宅。
  • 孔孟之鄉,齊魯大地,歷史上山東到底是齊國或者魯國
    每位去過山東的小夥伴,都會收到過這樣的信息,一旦你踏入山東地界,就會收到歡迎來到齊魯大地的信息;有些朋友也曾在電視上看到過或者聽到過齊魯大地這一稱呼,那麼為何稱山東為齊魯大地呢?
  • 齊魯大地第一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齊魯大戰之長勺之戰
    自古以來,這個山東地界啊,真是快風水寶地,但現在並不是說的堯山以東,,是現在真正的山東,齊魯大地。當年姜大財主受封齊地,人家濱海行商,搞得風生水起,不一會兒就成了第一富豪。那麼齊魯齊魯,除了齊國,不能不談談魯國。
  • 齊魯大地的秋景竟然這麼美……
    齊魯的秋,是絢爛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齊魯的秋,是寂靜的梧桐漸黃,落葉無聲齊魯的秋,是甜蜜的瓜果鮮蔬,萬物豐收……>快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咱們齊魯大地美麗又詩意的秋景吧!
  • 「齊魯大地」山東:哪裡是齊,哪裡是魯?
    選自:地理有意思 都知道山東稱為齊魯大地,不管是從醫院,還是從高校,甚至一些民間的機構,在命名上山東省很多都是以齊魯命名。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山東是齊國和魯國的勢力範圍。 但是很多人目前分不清楚齊國和魯國當年的地域,究竟是包含當前的哪些城市。
  • 述評:黃河文化遼闊綻放 齊魯大地動力滾滾
    故事裡的巴解與當今齊魯大地普通的勞動者,把一條黃河文明的巨脈,在歷史時空中高高揚起。應該無人否認,四大古文明之一的黃河文明是人類史幾千年唯一歷久彌新、壯麗延展至今的文明勝景。天雷摧擊、地火焚燒、人禍襲擾,任憑千年百劫也沒能磨滅這條大河、這個民族的旺盛生命,她始終是藍色星球上的醒目存在。
  • 東海國風上院|齊魯大地上的當代國風式生活
    東海國風上院|齊魯大地上的當代國風式生活  莊子有云:「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即人涵育於自然之中,對土地以及自然的尊重與嚮往,亙古不變。這亦是「天 人 合 一」思想的典型體現,一如歷代文人墨客,窮其一生追求的園居生活,以寄託情懷,與天地對話。
  • 紅色基因在威海大地薪火相傳
    「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蹟,要讓後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對傳承紅色基因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紅色基因薪火相傳,信仰之火熊熊不息。
  • 路無界 諾千金—齊魯大地三一服務萬裡行濟南站
    盛夏,火熱的太陽燃燒著大地,草木都低垂著頭,柏油路在炙烤下蒸發著熱浪。居高不下的氣溫,將人們出行的意願降到了冰點。然而在烈日炎炎下,有這樣一行人開啟了"路無界、諾千金"三一路機服務萬裡行在齊魯大地的徵程。
  • 齊魯大地一方水土養育了功成名就的「醉美山東」帥哥兒們
    首先說水土,山東省沿海城市居多,海洋氣候滋養著齊魯大地上千萬國民,黃河下遊水美人更美!在山東省,這裡有著碧海藍天的熱情活力,也有金聲玉振的經典傳承;這裡有豪邁奔放的山海情懷,也有閒情逸緻的別樣風光!人不美那是攔都攔不住的!魯西黃河流經的地方,那也是古今帥哥林立!
  • 齊魯大地尋佛記(上):諸城、青州雙城博物館
    山東諸多博物館提供的佛造像,好似在我心裡種了草,我迫不及待的想去他們的家鄉看看,兩日的齊魯大地尋佛記也便就此成行。第一日先去收藏北朝造像最集中的諸城博物館和青州博物館參觀;第二日去濟南周邊探尋兩座山東最早的佛寺,神通寺和靈巖寺。諸城博物館藏,殘損佛頭造像。
  • 青春方陣的「播火者」
    他們積極傳播、真誠踐行黨的創新理論,被譽為青春方陣的「播火者」。5年來,碩士博士宣講團在理論學習傳播中得到鍛鍊成長,成員參與政治理論課教學保障活動200多次,完成科研攻關近百項、重大課題研究12項,湧現出威廉史密斯科學獎首位華人獲獎者湯俊、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邢立寧等一批優秀青年學子。「碩士、博士,他們都是理論宣講的戰士。可以說,碩士生、博士生『小學員』擔起了理論宣講的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