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阿甘正傳》中的那片羽毛嗎?
時隔多年,這片羽毛常常縈繞於我的夢境。每過一定的年齡階段,便又會總結出不同的意味。
電影快結束時,這片羽毛飄落在阿甘送給孩子的筆記本上,它停留片刻,便被一陣風再次帶走。孩子邁向校車——讓人聯想到很多年前阿甘第一次搭乘校車上學的情景——生命完成了又一個輪迴。
有關這片羽毛的寓意,各人都有自己主觀的解讀。而當我在對古埃及藝術有了些了解後,這片羽毛顯得多了另一層意義。
壹 古埃及藝術的主要特點:永恆、穩定、和諧
古埃人留下的文藝作品和思想像一個搖籃,她孕育了整個西方藝術,若是沒有古埃及也就沒有此後的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
一提起古埃及,大家頭腦中可能馬上會浮現出胡夫金字塔的形象。無論是歷史上入侵這裡的拿破崙軍隊,還是「變形金剛」、「第五元素」等等科幻大片中的外星生物,在他們眼中這座簡潔的四稜錐體石頭建築,儼然是古老地球文明無可替代的文化符號。
吉薩金字塔群
每當外星人們高喊著:「我們來摧毀你們的文明啦!」,他們一定會首先破壞這幾座建築,惡狠狠地將這塔上的石塊兒扒拉下來。
這個線條簡潔、造型簡單的巨大建築物,矗立在地球上已經有4500多年歷史,然而它和當初被建造時一樣,給人一種永恆、穩定、和諧的美感。
沒錯,具有永恆、穩定、和諧的形式感,正是包括建築、繪畫、雕塑在內所有埃及藝術的主要特點。
貳 長達6000年的埃及簡史
大約在1萬年前(公元前7000年以前),已經有人類開始在非洲北部的尼羅河兩岸定居。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於下埃及(Lower Egypt)的法尤姆地區。所謂「下埃及」,就是指尼羅河的下遊地區,與之對應的便是「上埃及」。
下埃及的具體地理範圍,包括了如今的開羅周邊及其北方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其中的法尤姆地區,位於開羅西南,是一片東西長80公裡,南北寬50公裡的窪地,其平均海拔低於海平面45米。
在下埃及的法尤姆窪地,早期人類聚集在這裡種植糧食和放牧,開始建立房屋和村落。現代考古發掘顯示,早在公元前5450年,生活在此地的埃及先民就學會了種植大麥和小麥。在早期聚集的村落上,逐漸出現了城市,人們也學會了使用銅器。
新王國時期壁畫局部 大英博物館藏
2000多年後,約公元前3500年埃及進入了階級社會時期。沿尼羅河流域的上埃及和下埃及地區,出現了多個國家,他們彼此混戰,直到公元前3100年,一位名叫美尼斯(也被稱作米那、納爾邁)的下埃及國王,統一了上、下埃及。
美尼斯建立了埃及首個統一王朝,他的首都定在孟菲斯城,因為這座城市的城牆以白色石頭修建,所以被稱為白城,其地理位置在如今開羅西南23公裡的米特·拉辛納村。
歷史學家們將美尼斯完成統一之前的古埃及稱為「前王朝時期」,美尼斯統一埃及後,進入了「早王朝時期」,此後的埃及歷史被依次劃分為:
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晚王國、託勒密時期,加上「前王朝時期」和「早王朝時期」一共十個時期,在這3000年的歷史中,埃及曆經了33個王朝的統治。
古埃及壁畫
古埃及墓葬壁畫
埃及最後一個王朝——託勒密時期,結束於公元前30年。這一年埃及被羅馬帝國所徵服,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這標誌著埃及作為一個獨立國家而被滅亡。
此後的埃及歷史,便被稱作「後埃及時期」,她主要接受羅馬帝國的統治,是一個主要的基督教國家,這段歷史又持續了600餘年。到了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國佔領埃及,實行了阿拉伯化,古埃及文明也從此劃上了句號。
從公元前5450年下埃及的法尤姆時期算起,一直到公元642年被阿拉伯帝國徵服,古埃及文明一直持續了6000多年。她是地中海地區的文化宗主國之一,有著自己一整套完善的文字系統、政治體系和制度,其留下的文藝作品也浩如煙海,並且還有很多待解之謎。
叄 當國王去世後
雖然如此磅礴、繁雜,要理解古埃及人的藝術,有一個相對直接的方式,那就是從他們的信仰入手。
在了解他們的信仰之後,便能明白埃及人為什麼要修建這些龐大的金塔,他們的繪畫和雕塑為什麼看上毫無生氣,這些呆板和僵硬的形象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思想。
實際上,古埃及人的多神教信仰,也是整個埃及文明的核心。歷代埃及的統治者,都認為自己王權神授。古埃及人崇拜自然、法老和亡靈,宗教在民眾生活中佔據著支配作用。無論是國王,還是民眾,都相信自己死後,靈魂不會消亡,仍會依附在屍體上,並會在未來某一時刻復活。
正是因為他們對重生堅信不疑,因此他們的藝術作品都追求一種「永恆、穩定、和諧」的形式感。
其中位於埃及第三大城市吉薩南郊的金字塔群(Giza Pyramids),便是這種紀念碑性質典型建築群。
吉薩金字塔中有三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塔,它們分別是由第四王朝時期的三位皇帝為自己所修建的陵墓——胡夫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和門卡烏拉金字塔(Menkaura)。
建於4500多年前的胡夫金字塔
埃及的第四王朝時期文明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被認為是古埃及的「榮譽時代」。這一時期始於公元前2613年至2494年,這一個世紀多時間裡,經歷了斯尼夫魯、胡夫、雷吉德夫、哈夫拉、門卡烏拉、謝普塞斯克和德德夫普塔赫等七位法老的統治。
在這一時期之前,埃及已經有為國王修建陵墓的傳統,但所建造的金字塔為階梯式金字塔。而從第四王朝開始,才逐漸形成這類平滑角錐體的樣式。這種外觀上的改良,是在胡夫的父親斯尼夫魯時期完成的。
約建於公元前2580——2560年的胡夫金字塔,是在埃及境內已發現的110座金字塔中最大、最高的一座金字塔。它位於如今開羅西南約100公裡的吉薩高地,由大約由230萬塊石塊砌成,外層石塊約11.5萬塊,平均每塊重2.5噸。
與胡夫金字塔相距不遠,是胡夫的兒子哈夫拉和孫子門卡烏拉的金字塔。其中哈夫拉金字塔為埃及第二大金字塔,它的前方就是著名的獅身人面像,這座雕像是用一塊巨大巖石就地雕鑿完成,高約20米,長約60米,其獅爪長約15米。因為其外表酷似希臘神話中的人面怪物斯芬克斯,所以人們也用「斯芬克斯」來稱呼它。
獅身人面像
古埃及的歷代法老和人民抱著極大的熱情修建這類巨大的陵墓,正是因為他們堅信:人是可以復生的。對於他們來說,來生甚至比現實的生活更為重要。
這些想法體現在建築上,在空間中就充分表達了一種永恆與穩定的感覺。他們利用正方形、三角形等穩固的幾何體形態,來象徵生命永恆,希望躺在其中被製作成木乃伊的死者,能夠在未來復活。
胡夫金字塔底邊原長230米,由於塔外層石灰石脫落,現在底邊減短為227米,傾角為51°52′。塔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相當於一座40層摩天大樓。有人計算過,它的四個斜面正對東、南、西、北四方,誤差不超過圓弧的3分。
就胡夫金字塔來說,其設計和建造者在很多細節方面都體現出他們對太陽、對宇宙的崇拜。目前在塔內發現了三個房間,但人們並沒有發現胡夫木乃伊的葬身之處。其中一間「國王室」內,有兩根管道通往塔外,其中一根指向獵戶星座,另一根指向北鬥星。
當一位國王死後,將他做成木乃伊安放在紀念碑式的陵墓裡,他靈魂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而其旅程中的一個重要關口,便是伴隨著一片羽毛。雖然這片羽毛是一片鴕鳥毛,在有些壁畫中它被描繪為一片黑色,但有關羽毛的寓意,讓我不覺聯想到了阿甘正傳中的那一片白色的羽毛。
肆 靈魂旅行指南——《亡靈書》
古埃及人在死者的木乃伊旁,都會放一本《亡靈書》,讓這部經典作品中的祭文為死者的靈魂指路,讓他能夠順利到達極樂世界,這類《亡靈書》可以說是埃及人死後的靈魂旅行指南。
在公元前3700年以前,埃及的祭司們寫了大量的祭文,後來將這些祭文匯總,刻在金字塔內壁上,這就是後人說的金字塔銘文,後來又把這些祭文刻在石棺上,被稱為石棺銘文。
古代埃及人大約於公元前2600年就發明了莎草紙,它是歷史上最早最便利的書寫紙。隨著這種由紙莎草製成的草紙開始普及,人們學會將這些祭文、咒語寫在草紙上,放置於死者的墓穴裡,這便是《亡靈書》。
主要的版本包括《埃及亡靈書》舍班版手抄本,其中《阿尼的紙草》是最廣博、最優秀、註解最完整的版本。
《阿尼的紙草》局部
在阿努比斯的監督下稱量心臟
同樣場景的另一版本
上圖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阿尼的紙草》版本,學者推斷其大約成書於公元前1450—1400年之間。
這些流傳下來的《亡靈書》,通過插圖和文字,告訴亡者的靈魂從死後一直到復活之前需要經歷的詳情,為靈魂選擇正確的線路,告訴他通過鬼神把守的關卡時所需要的暗號和密碼。
當靈魂邁過各類關卡到達閻王殿時,才開始接受審判。他需要回答42個問題,與此同時,他的心臟將由死神阿努比斯放置在一架天枰上,在天枰的另一側,是一片羽毛,如果死者的心臟比羽毛輕,那就證明他靈魂是純潔的。
阿努比斯(Anubis),是古埃及神話中的死神,他的形象是胡狼頭、人身,他同時也是製作木乃伊防腐人員的守護神。只有通過阿努比斯這項測試的靈魂,才會被帶入冥王奧西裡斯(Osiris)所掌管的「豐饒之地」,在那裡重獲新生。
阿努比斯的形象是胡狼頭、人身
死神阿努比斯同時也是製作木乃伊防腐人員的守護神
阿努比斯用來稱量心臟的羽毛,來自真理與正義女神瑪特(Maat),她是太陽神拉的女兒,智慧之神託特的妻子,鴕鳥羽毛是其象徵物。
那些沒有通過測試的靈魂,他的心臟會被阿米特(Ammit)吞下,便不會獲得復活的機會。阿米特在古埃及神話中一頭擁有鱷魚頭,獅子上身及河馬下身的怪物。
至於古埃及人在繪畫和建築,還留下了哪些影響後世的規則、程式,我們下文再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