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10月1日)
是一年中最有詩意的時節
天淨無片雲,地靜無纖塵
明月在前軒,金風薦爽
玉露生涼
中秋夜,天高月圓
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此情此景,您是否也想吟誦幾首古詩?
亙古明月
經典詩篇
穿越時光
溫暖心田
嫦娥
【唐】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
相期邈雲漢。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滿月飛明鏡,
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
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
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
直欲數秋毫。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
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
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中秋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因何起源?
有何故事?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別稱眾多
每個民族都不盡相同
這裡有屬於你的稱呼嗎?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為"南瓜節",仫佬族稱為"後生節"等。
又是一年中秋時,
今年你準備怎麼過節?
除了我們熟知的賞月、吃月餅,
中秋節還有哪些傳統習俗?
賞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明清後,每逢中秋,人們便擺出果品,賞月暢談。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裡共嬋娟」。
吃月餅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唐朝時,月餅初見記載。到了明代,月餅才成為中秋節正式的應節食品。月餅象徵著團圓,寓意著圓滿,是我們對親情的寄託。
拜月
很多地方有祭月、拜月的風俗。廣東潮汕各地,每到中秋之夜,婦女們就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祭拜;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也會準備食物,燃香拜月,然後一家人圍桌賞月用餐;而廣西西部壯族則會在中秋前後設供桌「祭月請神」。
燃燈
湖廣一帶習慣用瓦片疊於塔上燃燈,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廣東、香港等地,製成不同形狀的燈豎起於高杆上,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玩兔兒爺
兔兒爺最早原本是人們祭月的對象,由泥製成,外型如人端坐一般,供人們祭拜;從清代開始,逐漸變為兒童的中秋玩具。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在民間藝人手中,兔兒爺有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的形象。
舞火龍
舞火龍的民間習俗,代表地是香港。據說舞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兇、風調雨順。舊時用稻稈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著的香,由小夥子赤膊上陣揮舞。
雙節同過
家人同慶才是圓
8天長假,何不回家
與家人一起共度
祝福的語言有千萬種
但好像都比不上
月圓人團圓
海報設計/肖冰苒 編輯/王瑤瑤 於菁菁(見習)
編審/陳麗娟 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