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媽被「阿富汗網友」騙3萬#
1【引子】
浙江某大媽被「阿富汗網友」騙了3萬,在民警反覆講解類似詐騙案例的情況下,這位大媽終於踩住了「剎車」。這位浙江大媽東拼西湊,被「阿富汗網友」騙3萬,讓無數善良的中國網友又是氣又是恨又是憐。
2【案例分析】
為什麼這類騙局套路相似卻屢屢得逞?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大媽不管不顧萬分相信堅持打款呢?筆者試解析如下:
一是相信對方。為什麼相信了對方呢?因為對方帥氣又友愛,因為對方遭遇了「戰火』這類不幸。
二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幫對方擺脫困境或為對方盡一點微薄之力。對方有愛,自己豈能不懂反饋與感恩。覺得自己也挺」高大」的,所以,對自己的行為深信不疑。
三是缺少一雙慧眼。民警反詐騙,解開了這位「阿富汗網」的套路:此類詐騙都是團夥作案,騙子往往主動加一些有經濟基礎的中老人為好友,並自稱自己是富裕的外籍人士,以騙取受害人的信任。短期接觸後,騙子即表達想來國內投資、生活,並與受害人長期保持密切聯繫等。然後,騙子會自稱遇到困難,比如需要繳納海關罰款、機票無法付款、辦理國內信用卡、行賄當地政府官員等理由要求幫助匯款,直到騙光受害人全部財產後才將其拉黑。
為什麼民警有這雙慧眼,而受害人缺少這雙慧眼呢?
3【主題】反網絡詐騙,請給我一雙慧眼吧
「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哪一句是情絲凝結,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歌曲唱出了渴望有一雙愛情慧眼,因為面對愛情騙子,真的傷不起。唱出了無數追愛人的心聲。對於網絡詐騙來說,這句話同樣來得如此真切。
據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當前十大網絡詐騙經典術,或網絡社交、信貸詐騙等傳統「套路」,或利用電商、網遊等平臺實施詐騙。行動支付創造了高效便捷的付款方式,也成為網絡金融風險的「重災區」;短視頻佔領移動傳播新風口,也為網絡詐騙提供了新平臺;大數據描摹用戶畫像,也導致基於公民個人信息的精準詐騙問題日益突出。現實中,惡意應用攻擊手機系統、聊天機器人批量操作、互動H5連結騙取用戶數據……
網絡受騙引發的「杯具」,一是財產損失,二是心理創傷,三是生命悲劇。網絡詐騙汙損了網絡生態,更是重創了誠信中國的沃土。可以說,築牢網絡安全防範意識,也是法治中國的一大標籤。
老百姓該如何有效防範電信網絡詐騙?反詐騙專家提醒勤勞善良的中國人:做到1個「要」和5個「不要」,可築牢網絡安全防範意識。
1個「要」:要有保護個人隱私、個人信息的強烈意識。
5個「不要」:一不要向陌生帳號匯款;二不要連接陌生的無線上網網址;三不要向他人透露簡訊驗證碼;四不要輕易點擊不明連結等待;最後一個,但絕不是無關緊要的一個,不要有貪小便宜、一夜暴富的想法,「天上掉餡餅,必定有陷阱」,遇到可疑的情況要及時報警,配合公安機關及時破案。
4【結語】
浙江大媽東拼西湊,被「阿富汗網友」騙3萬,讓無數善良的中國網友又是氣又是恨又是憐。事實上,再高明的網絡詐騙技術,也是利用了人性弱點。作為治理網絡詐騙的關鍵,網民不僅需要「技術防護」,更需要「思想防護」。
第三方支付平臺需與時俱進,提質升級,如完善實名制、加強交易監管等。讓每筆交易都在實名認證機制中運行,不僅有記錄,而且可追蹤,讓網絡交易又安全又便利。
警方或企業的技術解決方案不應限於見招拆招,更須加強網絡技術風險預判,不斷提升反詐騙的科技含量、智慧含量、創新含量,讓反詐騙永遠走在詐騙的前面。
總之,網民、企業及警方增強網絡防騙意識與能力,築牢思想認識「防護線」,把好信息「大閘門」。如此,全社會共同擁有一雙「慧眼」,才能將網絡詐騙看得一清楚二明白三真切。
#初秋八月你來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