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方壺:「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陶器的成型方式有很多種,手捏、盤泥條、手拉坯、拍泥片成型等多種表現形式。
柴燒方壺方則採用拍泥片鑲接成型。
方器,是由長短不同的直線所結構而成,偶爾也輔以少數曲線來調和其陽剛之氣。
通過線面間的曲直變化和過度銜接來求得造型的統一協調,表現壺的氣度。
柴燒方壺,成型難度與技法遠在圓器之上,通過線與面的關係、角與角的鑲接使方器神韻俱佳。
柴燒方器壺身痕跡難處理:
方壺由泥片鑲嵌、拼接而成,脂泥是黏合劑。
泥片合攏時,空的地方就需要用脂泥來填補。
泥片與稀泥的顆粒緊密度不一樣,處理不好就會有痕跡。

方壺變形係數大:
以壺鈕為圓心,圓壺的外圍到圓心是等距的。
而方壺卻是有差距的,差距越大,燒制時變形係數越高。
方壺的每一面都存在大小與前後關係。
因此製作過程中,對工具的使用與力的要求比圓壺更高。

當我們評鑑柴燒方器時,不妨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壺壁的勻稱性:柴燒方器有別於其他品種,壺身的泥片厚薄不均勻的話,經過柴火高溫煅燒,容易產生形變、氣泡、凹凸不平。

二、結構的對稱性:柴燒方壺基本上採用對稱的立體造型,有方形、菱型,也有混合造型,但結構上基本採用對稱原則,符合中國文化的傳統思維,也遵循東方文化的邏輯,再加上柴燒所形成的自然火痕、釉色等肌理表現,會讓人產生立體的美感和粗狂奔放的理念。

三、線面的挺括性:傳統方器要求塊面挺括,壺身塊面接縫處要呈一直線,壺身塊面要求在一個平面上,特別要求從任何一個角度看茶壺都不能有凹凸感,這對作者的工藝水平要求相當高。

四、角度的準確性:柴燒方壺的壺嘴、壺把製作完成後,在與壺體相接的時候角度很難把握準確,一般制壺時會用到量角器輔助裁割,切面要求平整,使壺嘴、壺把平貼附於壺身上,連接處需自然過渡。

柴燒方壺造型簡潔大方,剛中帶柔,方圓有度,自然天成,帶給人一種沁人心扉的力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