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區塊鏈捕手「(ID:iqklbs),36氪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出處。
上周六,鏈捕手舉辦了第三期捕手沙龍,這次沙龍邀請到三位區塊鏈投資領域的行業專家分享自己的實踐或研究心得,本文是沙龍系列分享內容的第二篇,希望能對關注區塊鏈投資的你有所啟發。
本文是中關村大河資本合伙人李榮閣的分享內容。李榮閣曾擔任中關村U30秘書長、中加聯合創業營國內負責人、大河理光創新加速器負責人,世界500強企業十年企業管理經驗,五年早期投資經驗,三年基金管理經驗;投資案例包括網錄科技、納人網絡、小綠人充電樁、FACTOM、CRAPTIVE等。本文的分享內容包括區塊鏈商業項目的兩個落地角度、區塊鏈技術較易落地的四個領域、分析區塊鏈項目的四個維度等。
對於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傳統VC機構經歷了從技術本身到ICO全新融資方式,再到生產關係的認知轉變。
2015年6、7月份,我們的海外團隊開始接觸一些區塊鏈項目,那時國內大部分投資人還沒有關注這個領域。區塊鏈當時對我們而言很有吸引力,它可以通過數學算法重建信任機制,但是具體的應用又很模糊。如今分布式帳本、去中心化等名詞耳熟能詳,但是幾年前聽到能夠用技術實現全新信任機制和價值轉移,我們的內心非常震撼。
2016年上半年,行業迎來了一個小高峰期,走入視野的區塊鏈公司也多了起來,有八、九十家左右,主要集中在底層基礎設施和商業應用方向。傳統VC開始加強了區塊鏈技術的認知了解,一些機構也會找我們交流區塊鏈領域的行業發展、判斷邏輯等等。16年年底,傳統VC機構對區塊鏈的認知又趨於冷靜,大家開始根據預期收入、利潤等指標來進行項目的估值。因為真正適用於區塊鏈的場景有限、系統運轉難度大、成本與收益不匹配,這導致區塊鏈應用項目都沒有實現規模化的落地。
到了2017年4、5月份的時候,ICO融資方式開始得到應用,標誌性事件是NEO估值的大漲,那個階段很多項目創造了財富奇蹟。投資機構沒有足夠時間來進行盡職調查,甚至項目方也不太配合調查,並且很可能短時間內項目方就表示沒有投資額度了,投資機構和項目方的關係發生了極大的反轉。
那個階段很多VC機構都有焦慮感,因為一直採用的項目判斷邏輯受到了挑戰,大家都在去適應和調整。之後的情況大家都清楚了,包括9月4日的那次調整,針對區塊鏈領域的投資發生了很大波動,越來越多的傳統投資機構加入進來,然後近期很多項目估值大跌,破發甚至低於私募價格,泡沫在回落,大家對項目的判斷也越來越趨於理性,也許有一天會和傳統VC的價值判斷邏輯進行結合。
不可否認,區塊鏈技術很有發展前景,但現階段技術標準、基礎設施都還在完善,很多應用還沒有完全落地,投資人應理性看待這一點。
區塊鏈項目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做底層基礎設施建設為主,一類以商業應用落地為主。由於近期大量資本關注底層基礎設施,顯然底層項目落地會較快;考慮到目前區塊鏈基礎設施和技術標準的限制,以及部署成本和收益之間的關係,商業應用項目落地會比較困難。
對於區塊鏈技術商業落地的項目,可以從下面兩個角度做一個區分:
第一類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產生的新型商業模式,比如數字資產、跨境支付和數字資產交易所、資產管理等,這些商業模式在區塊鏈技術出現之前並不存在於現實經濟中。
第二類是通過區塊鏈技術與傳統經濟領域結合,提高了效率或降低了成本的商業模式。這又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區塊鏈技術特性帶來的賦能效果,比如分布式存儲、去信任和不對稱加密的特性;二是基於區塊鏈體系社群化的特性,改造消費者、生產者、受益者的生產關系所帶來的賦能,帶來遊戲、旅遊、社交、分發等行業的新型商業模式。
區塊鏈技術與傳統經濟結合,有「區塊鏈+」和「+區塊鏈」兩種方式。「區塊鏈+」是指項目團隊基於區塊鏈設計了一個場景,然後基於這個場景,在現實經濟中實現落地。「+區塊鏈」是指傳統項目團隊從傳統業務出發,通過對所在行業的深入了解,找到一個與區塊鏈技術合適的結合點,並且通過區塊鏈技術對原有的技術或商業模式進行升級。
在我看來「+區塊鏈」的項目相對更容易落地,原因有兩點:一是區塊鏈代碼的開源導致技術上難以形成長期的壁壘,因而了解行業用戶的真實需求是應用落地的核心部分;二是對於B端企業,區塊鏈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升級,更多是改變人和人之間的信任關係和合作關係,顯然這種改造需要一個中心化的手段來推進,基於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分布式存儲、不能篡改等特性的應用可能會更快落地。
此外,對於區塊鏈技術商業項目落地,單純強調去中心化沒有特別大的意義,現階段大部分場景去中心化不現實,智能合約也只能處理簡單因果關係,很難應用於複雜的現實生活。例如Uber或滴滴的共享經濟,如果用區塊鏈技術將中心化管理去掉,不可否認Token能解決激勵問題,但是惡意刷單、惡意差評、司乘糾紛等複雜關係很難處理,誰來完成評判和處罰?這些都需要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規章制度以及自我約束規範健全之後才能推進,目前顯然沒法實現。
現在能落地的應用主要還是跟金融相關,因為金融行業涉及了多方參與者,參與者之間要建立信任基礎,應用區塊鏈技術有天然優勢。金融行業還集結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其主要工作就是實現資金端與資產端的最優配置,核心是風控,並由此產生了大量的衍生品。如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金融領域,將會提升整個金融行業的效率,降低成本。支付、票據等本身數位化程度比較高的方向更容易優先落地。
此外,供應鏈金融也是一個較快落地的領域,供應鏈金融存在多方主體信用等級不同的情況——核心企業擁有較高的信用背書,而上下遊的中小企業獲取資金的成本較高,才用傳統供應鏈金融系統將信用向第二級或第三級傳導時,會產生較高的授信成本。基於區塊鏈技術就可以將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結合,形成信任度高的信用傳遞體系,提高整個系統的效率,降低成本。
其次,在最近興起的物聯網領域也會比較容易落地,物聯網節點是天生的分布式結構,末端節點之間的交易結構是非常清晰的,比如分布式的太陽能節點,發電點和使用點之間的結算過程是相對清晰的,適合採用智能合約實現末端的連結和支付。
最後,我覺得比較容易落地但未必會有特別大需求的是跟存證領域相關的應用,比如政府主導背書的一些中心化信用機制,改為通過算法的非中心化信任機制。
最後我分享一下判斷區塊鏈項目的四個維度:
第一是必要性。一個好的區塊鏈項目必須要有應用場景,有真實的市場需求,並且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此外還要考慮是否需要發Token,如果區塊鏈項目發Token,就要看Token的應用價值,以及Token是否能有效激勵用戶。
第二是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是否可行?項目面向哪些用戶?技術落地是否欠缺或者短時間內是否存在無法克服的技術壁壘?團隊如何建設和管理社群?未來落地之後如何保持用戶活躍度?項目的收入和利潤預期以及行業目前的發展狀況如何?行業是否存在過度競爭?
第三是項目團隊。團隊經歷和能力項目需求是否匹配?團隊過往的合作情況如何?臨時組建的團隊成功率相對低一些。項目團隊對於區塊鏈技術發展是否有認知和信仰?這點在一個需要高度自律的新興行業非常重要。此外,如果項目需要發Token,能否找到項目的真實用戶?如果Token持有者都是以投資為主要目的,後續社群和價值管理會比較困難。
第四是社會化屬性。2018年之後,社會化屬性會帶來更高層面的賦能,改變原有生產關係,這是區塊鏈項目應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但是在現有的技術層面和組織結構下,社群化運營方式是否優於公司化也是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