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酈波《五百年來王陽明》
徘徊未行,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旭日東升,哲人其萎。自己唯一給孩子留下的這個世界還算太平,在生命最後二十年他只手撐起了這個快要傾塌的帝國,平息了無數場叛亂,可是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在世道澆漓、宵小橫行的時代,大明王朝的沉痾縱是他這樣五百年不世出的大宗師也難以補天。這個行將就木的老人就是陽明學的創始人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山人。
-
酈波《五百年來王陽明》:一本有關王陽明心學的入門書
書中酈波老師的解讀也很接地氣,很有新意,深入淺出,讀來輕鬆,能把如此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用最普通的語言解釋出來,也足見老師的功底。書的最後,通過四句教,進一步總結升華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為個人追求理想指明了努力方向。
-
酈波:五百年後,我們跟王陽明學什麼
五百年來罕有之「完人」解放周末:今年您出版了《五百年來王陽明
-
讀書筆記3:酈波的《五百年來王陽明》
最近看了一本書,酈波的《五百年來王陽明》。這裡作一下筆記和感受。話說明代武宗朝的宦官劉瑾亂政,王陽明看不下去,寫了篇奏疏,觸犯了劉瑾集團。結果是王陽明挨了廷杖,然後被扔進詔獄。靠著父親王華的威名,算是躲過死罪,但還是被貶到蠻荒之地的貴州龍場驛做驛丞。千裡趕赴之路,假投江躲過錦衣衛的追殺,倖免過老虎口中食,終於還是毅然赴任龍場。千裡趕赴路途中王陽明的一首詩。
-
百家講壇《五百年來王陽明》視頻合集
《五百年來王陽明》是酈波創作的哲學著作,2017年8月首次出版。《五百年來王陽明》中,酈波通過王陽明苦難輝煌的一生,展現心學的強大力量,揭示心學的精華——「心外無物」,成就事業,格局始於立志;「知行合一」,思想要轉化為行動,實幹興邦;「致良知」,人生要有大境界。2018年4月23日,該書入選2017中國好書人文社科類圖書。
-
五百年後 我們跟王陽明學什麼?
五百年來罕有之「完人」 解放周末:今年您出版了《五百年來王陽明》一書,受到了讀者的歡迎。這在您意料之中嗎? 酈波:意料之中吧。即使對我自己沒信心,我也應該對陽明先生有信心(笑)。 近代有句流傳甚廣的話:「五百年來兩大完人,前有王陽明,後有曾國藩。」平心而論,曾國藩還是遜於王陽明的。
-
五百年來王陽明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書目是南京師範大學酈波教授所著的《五百年來王陽明》。關於陽明先生及其曠古爍今的心學理論,有許多書籍進行了精彩闡述,而這本書入選了2017中國好書人文社科類圖書,非常值得一讀。《左傳》記載:魯大夫叔孫豹回答範宣子問什麼是死而不朽時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從此,「立德、立功、立言」便被視為「三不朽」。
-
百家講壇|酈波:五百年來王陽明(1)傳奇開始的地方
因自號陽明子,世人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陽明非但精通文史,開創了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而且善於統兵作戰,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全能大儒。 那麼,從少年輕狂到潛心向學,從被囚詔獄到龍場悟道,從一封信剿滅山賊到四十多天平寧王之亂,王陽明究竟是如何於重重困境中,修煉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代聖人的?
-
《明朝一哥王陽明》《五百年來王陽明》:欲改變命運先磨練內心
呂崢的《明朝一哥王陽明》(電子書)是與聽酈波教授的《五百年來王陽明》(百家講壇版)幾乎同步進行的,一個是利用碎片和睡前時間閱讀,一個則是純粹利用閒暇(起床整理洗漱、做飯洗碗、拖地和晨練)時間進行「聽讀」的。
-
《五百年來王陽明》
書名:五百年來王陽明 作者:酈波著 索書號:B248.2/13 館藏地點:二樓社科書庫
-
五百年來王陽明(本書榮獲央視2017中國好書)
作者:酈波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時間:2017年08月 【小編推薦】 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五百年來無數風雲人物為之痴迷。
-
《五百年來王陽明》體會和感悟陽明心學的智慧
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說:「21世紀一定是王陽明的世紀。」王陽明在歷史上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也是毛澤東曾說的「兩個半完人之一」。作為華夏子孫,怎能不知王陽明!有幸拜讀了酈波教授寫的《五百年來王陽明》這本書,從中體會和感悟陽明心學的智慧。
-
讀《五百年來王陽明》帶給自己的思考
上周讀了《五百年來 偉大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五百年來讓無數的有志青年王陽明的一生並不長,有限的一生裡,他還疾病纏身,但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誤。不說立德、立言影響了五百年來多少代人,光是建功立業,他平亂、剿匪、料理政務,哪一件是輕鬆的呢? 習性的問題。人的習性是很難克服的,你現在所有的一切,大部分都是你的習性造就的:成功是由好習性造就的,失敗是由壞習性造就的。
-
聖人之燈,我心光明
現實生活中,我們活的很累,感覺遍體鱗傷,看不到路,看不見光明。前兩天看了南京師範大學酈波教授《500年來王陽明》的系列節目,感悟到"知行合一"的妙處,體會到"我心光明"的豪情,這顆浮躁的心終於找到了落腳的地方,終於安定下來。
-
此心光明·王陽明心學探微之二
王陽明一生追求聖人之學,26歲時學習諸家兵法,37歲龍場悟道,開創「陽明心學」,之後的10年間帶兵剿匪寇、平定寧王叛亂,逐步走向人生巔峰,50歲任南京兵部尚書(正二品)、新建伯(祿居侯之下,正一品之上)、特進光祿大夫(正一品)、柱國(從一品),57歲時平定廣西思田之亂,徵剿斷藤峽、八寨,王陽明在廣西徵戰過程中感染了炎毒,加上長期疲勞奔波,病患逐漸加重,平亂勝利後他上疏朝廷請求,回老家養病。
-
酈波:五百年來王陽明(9)知行合一
本期概要:隨著來聽王陽明講學的人越來越多,龍岡書院聲名大振,陽明心學甚至連貴州提學副使席書,都專程來龍場,聽王陽明講課。公元1509年,王陽明接受席書的邀請,到貴陽書院講學。在貴陽書院講學期間,陽明先生不僅憑藉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思想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徵服了莘莘學子,同時,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學說。那麼,悟得了「知行合一」的王陽明,第一時間興奮地給誰寫信,分享自己的新發現?除了王陽明,誰又是「知行合一」的第一相關人?
-
此心光明·王陽明心學探微之一
首先要「格物」,通過關照內心來與天地萬物合一,體會到萬物最根本的規律,懂得了規律心裡就會發自內心的崇敬,也就是「意誠」,意誠之後內心不論所思所想都不會出現違反道德的念頭,此後就可以身修、家齊、國治、平天下。
-
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即便如此,絕非所有的儒生都循此規則和法度,開宗立派的一代理學大師王陽明,就影響和帶動了當時很多文人強化武學修養並篤定經略才幹。王陽明是一位儒生,也是一位將軍,與他的先師孔子孟子朱熹不同的是,王陽明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歷經磨難、坎坷與挫折,經過「龍場悟道」和宦海浮沉,最終創立了陽明心學,使自己成為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躋身於儒家聖人之列。
-
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要有什麼樣的結局,才能無憾?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的「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句話是王陽明的「臨終遺言」。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1528年農曆11月28日晚上,王陽明從一個美夢中醒來。醒來後,他便問弟子:「到哪裡了?」弟子答:「青龍鋪。」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在臨終終極,在向世人表達什麼?
引言:公元1528年,已經病入膏肓的王陽明,從廣州出發,幾經輾轉到達江西南安附近的青龍鋪。在南安任職的弟子周積前來探望,見王陽明病危趕緊找大夫搶救,但遺憾的是沒能挽救王陽明的生命。王陽明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左右去世,臨終之際王陽明留給周積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許多人都覺得,這是王陽明說自己修心功夫已經到了高級境界,沒什麼可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