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敘事學角度講好黎族文化故事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從新聞敘事學角度講好黎族文化故事

2020年04月30日 09:0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潘嫻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海南自國際旅遊島建設以來,備受國內外媒體和民眾的關注。自由貿易港的建立、59國來島旅遊入境免籤等眾多利好因素,讓這個自帶優美環境屬性的島嶼在全球經濟文化舞臺上迅速佔領一席之地。如何將海南島的文化傳播出去,如何講好黎族故事,如何向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現黎族文化,成為海南新聞媒體的重要命題。在網絡媒體盛行的背景下,受眾對於新聞產品的敘事方式不斷產生新的訴求,我們的媒介產品製造者進行新聞敘事時就要充分考慮受眾結構的變化。綜上,為了更好地把握媒體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我們非常有必要就新聞敘事的策略進行合適的調整。

  地域文化代表著一個地區的發展脈絡。歷史悠久的黎族在海南島和其他民族聚居、交流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黎族文化。例如,古老傳說、宗教信仰、飲食習慣、服飾、民間故事和歌謠、傳統音樂、獨一無二的黎錦和船型屋以及被專家喻為「海南島的敦煌壁畫」的活化石——最後一代繡面文身阿婆等。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民族文化傳承開始出現斷層現象。因此,作為生產媒體產品的媒介,新聞敘事的發聲者要肩負起文化傳播的歷史責任,運用新聞敘事話語講述黎族文化故事,從敘事策略方面把握媒體環境,從受眾心理層面解讀他們想要獲知的民族文化。

  新聞敘事人是黎族文化的發聲者

  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他們通過民間故事和歌謠等「口口相傳」的方式,藉助服飾、音樂、舞蹈、器物等媒介載體描繪風土,表達愛憎情感,歌頌英雄,記錄生活日常。上文提及的黎族文化中黎錦的圖案多源自他們的農耕勞作場景、日月星辰、田野叢林、河流山川,是黎族人民對美的感知和對生活的經驗創造。抽象的圖騰充分體現了黎族人民的傳統審美習慣及其較強的觀察、想像和創造能力。十幾年前,作為十一屆全國人大少數民族代表之一的符桂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身上的黎錦服飾做出介紹,呼籲大家重視和保護黎族傳統文化。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表達海南150萬黎族同胞對黨和國家的無限忠誠和感激,7月1日陵水黎族自治縣椰田古寨景區舉行了新時代黎錦長卷的開織儀式,98名黎錦非遺傳承人親手織繡。

  這樣的關於黎族文化和黎族人的故事其實很多。自古以來普羅大眾愛聽故事,評書、彈詞最初只是盲人討生活的手段,後來逐漸演變,登堂入室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傳統民間藝術。人們在接收資訊的同時感受故事的魅力。故事化在受眾感知社會、體察人情百態中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角色。

  新聞敘事人只有抓住這一點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他們所要報導的內容。新聞也是受眾了解社會百態、時事要聞、民俗文化的橋梁。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傳播文化的這一過程本質而言就是一個講述的過程。這個過程與神話故事、歷史傳說、文學創作等迥然不同,新聞講述真實發生的事件,不可加以誇張、修辭等手法,而是以事實為基石講出生動好聽的、讓人信服的社會故事。

  新聞敘事人作為黎族文化的傳播者,應該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歷史淵源,從歷史的深度和廣度中尋找報導角度,展現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歷史原貌。為了防止失真和保持報導的客觀性,新聞敘事人可以運用內視角和多元視角等多種方式來刻畫新聞人物和事件,以達到真實性、觀賞性的統一。例如,新聞敘事人可以通過體驗式採訪深入當事人的生活,貼近報導現場,理解採訪對象,把握更為深刻和準確,能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而且,從信息傳播的角度而言,體驗式採訪還能減少他人轉述這一環節帶來的信息損耗,從而保證信息的「保真度」。

  新聞敘事策略的改變是時代的要求

  黎族有一群被稱為「海南島的敦煌壁畫」的活化石,他們是黎族最後一代繡面文身阿婆。繡面文身是黎族古老而獨特的成人禮,已有三千年歷史。黎族女子一到12歲必須接受繡面文身,否則無法出嫁,死後也不能與祖先相認,也就意味著不能葬在祖墳的墓群。文身的範圍包括面部、頸部、胸部、四肢等,不同部位的圖案各不相同,不同部落、氏族的圖案也有差異。受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影響,自20世紀60年代起,黎族女子繡面文身的古老習俗逐漸消失。如今,僅剩下最後一批擁有象徵民族特徵圖案的阿婆。

  縱觀過去,許多關於民俗文化的新聞大多只從民族特點、文化淵源等方面著手,語言風格固定,效果一般。想要這些故事為更多受眾知曉,新聞工作者必須實現新聞敘事策略的創新。

  在融媒體時代,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的出現使得新聞發布手段更加豐富,新聞內容從發布到受眾給予評論轉發等反饋的過程遠比單一的傳統媒體信息傳播要快速得多,傳播效果較之以前更為顯著。受眾結構也有了新的形式和規律,信息接收的碎片化、交互性特徵對新聞細節和故事挖掘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敘事策略方面,新聞工作者可以將新聞內容從大段落改變成小段落,一段一個主題。每個主題下都有新聞故事作為支撐,使得主題傳播更為動人,並充分藉助多媒體的互動和評論功能實現有效到達。

  綜上所述,在新的媒體環境中,新聞敘事在此基礎上也應該不斷變革,在尊崇新聞真實性原則下運用合理的新聞敘事策略講好黎族文化故事,將黎族文化中淳樸、純淨、勤勞、傳承等精神傳遞出去。

  (本文系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研究「黎族民間故事與動畫電影的融合研究」(HNSK(2X)18-11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傳媒與文化產業學院)

相關焦點

  • 從敘事學角度探索黨報經濟新聞發展方向
    市場經濟條件下,研究黨報經濟新聞的發展方向,轉變黨報話語方式,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俱佳,變得越來越迫切。本文從敘事學角度闡述新聞與敘述學的關係,以及新聞敘述學的特點和黨報經濟新聞的敘事策略。
  • 探尋講故事的奧秘:「王彬敘事理論」研討會在京舉行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王彬先後出版了四部敘事學專著——《水滸的酒店》《紅樓夢敘事》《無邊的風月》《從文本到敘事》,其中三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幾部著作涉及經典敘事學與後經典敘事學兩個階段,探討了中西方小說中的敘事規律與文化語境,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敘事理論:在敘述者方面,提出了「敘述者解構」「第二敘述者」「滯後敘述」;動力元方面,提出了「輔助動力元」「非動力元」「敘述者動力元」「人物動力元」「語句動力元」;時空方面,提出了「時間零度」「清晰或模糊的場」;話語方面,對語感做出了科學界定,明確了語感的內涵與外延,同時提出了「亞自由直接話語」
  • AR新聞互動敘事的表達形式與故事建構
    從3D模型構建,到模擬新聞現場空間,《紐約時報》作為探索AR新聞故事的先驅,在一系列AR新聞作品中根據新聞內容需要探索不同的AR媒介應用方式。 當AR技術被應用於故事敘述時,其表達形式有哪些特點,故事建構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本文試圖從敘事學的角度進行解答。
  • 敘事的勝利: 在大眾文化時代講故事
    敘事的勝利       書名  敘事的勝利: 在大眾文化時代講故事  作者  [加] 羅伯特·弗爾福德   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0.7  內容簡介  在這個大眾傳媒讓我們比祖先花更多的時間來吸收故事的時代,敘事是我們生活中基本而不可替代的需求之一。
  • 短視頻新聞的新型敘事
    【內容提要】近兩年來短視頻新聞的發展引人側目,本文從新聞敘事學的角度出發從短視頻新聞的興起驅動力看其敘事變化。並且分析短視頻新型敘事對新聞事件傳播的影響,認為短視頻新聞讓社會事件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得到聚焦,同時碎片化事實的呈現和傳播容易導致輿論反轉,情緒化傳播裹挾下輿論容易失焦。
  • 中國故事短視頻對外傳播敘事策略
    如何在「一帶一路」主題報導中傳播和講好中國故事,是媒體當前面臨的迫切任務。隨著「網際網路 」時代人們閱讀習慣偏向簡短碎片,短視頻成為受眾青睞的信息獲取形式之一,也受到不少媒體青睞。一、Facebook 平臺CGTN「一帶一路」主題短視頻中國故事敘事特徵分析(一)敘事文本新聞敘事學的研究對象是以事實為本的新聞敘事作品和方法,這裡的新聞敘事作品就是新聞文本[3]。新聞敘事作品中的新聞事實,是敘事學中「故事」外延的一種擴展。
  • 從敘事學的角度研究漢畫像
    【深圳商報訊】(記者 魏沛娜)「漢畫像的圖像敘述,是戰國秦漢以來敘事藝術於藝術表現上最高級的藝術形式,與其可媲美者,唯有戰國晚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荊楚文學。」《漢畫像的敘述——漢畫像的圖像敘事學研究》是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立關於漢畫像研究的第二部專著。據李立介紹,他的第一部漢畫像研究專著《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完成於12年前。
  • 光明日報:講好故事才能跨越文化差異障礙
    原標題:講好故事才能跨越文化差異障礙   日前,張藝謀導演的新片《長城》再度引發對中外合制的關注:這不僅是中外合作發行的電影,影片的主演、編劇、特效團隊等均有不少外國人,其故事本身也是一個歐美化的「打怪獸」故事。當然,電影的背景是中國的符號性建築——長城。
  • 人民網抖音短視頻新聞敘事方式研究
    截至2019年6月,其粉絲數量超過496萬,視頻播放量在媒體類排名第3,視頻總點讚數已超過4億……其已發展成為抖音平臺中發布信息、連接網民、引導輿論的重要媒介,是研究短視頻新聞敘事方式的理想樣本。 目前較少有研究從敘事學角度探討短視頻新聞敘事的方法及特徵,但實際上短視頻與新聞敘事有著密切的聯繫。
  • 講好民俗故事 讓上海古鎮文化更走心
    上海古鎮是上海的寶貴資源,也擔當著承載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重任。  從民俗學的角度深入研究上海古鎮的文化特色,深度挖掘上海古鎮歷史底蘊,傳承延續歷史脈絡,豐富拓展文化內涵,將能更好彰顯江南特色。講好民俗故事,可以讓上海古鎮的風貌韻味、顏值氣質更加彰顯,入眼景觀、走心文化相得益彰。
  • 「後真相時代」,在轉變敘事策略中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
    在他們看來,「雄辯勝於事實,立場決定是非,情感主導選擇」是否正在不可避免地成為這個時代的一道文化景觀?社交媒體背景下的新聞真實是否正在淪為一樁「製造真相」的生意?新時代,要想把強軍故事講出聲勢、講出特色、講出實效,這些問題亟待澄清、亟待回應。
  • 講好「大運河」的中國故事
    但是,從普及、傳播和分享大運河遺產價值的角度,我們需要再次解讀這個完整、複雜的概念和知識體系,需要跳出世界遺產話語範疇,甚至跳出文化遺產的框架,從更高的層面去認識大運河。  構建大運河敘事的中國表達  通過大運河文化記憶的建構和表述,我們可以將構建大運河的敘事置於今天常說的「講好中國故事」這一議題中進行思考。  所謂講好中國故事,似乎背後存在一個預設,即中國故事本身已經很清楚很精彩,所需要的是以國際化的方式講給國外的聽眾。
  • 海南故事 | 漢族姑娘痴迷黎族文化 小文創透出濃濃黎族風
    漢族姑娘燕子以現代藝術設計演繹黎族文化  小文創透出濃濃黎族風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黎族的民間手工藝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尤其是黎錦,工藝精美,花紋絢麗華美,圖案背後有著悠久的民族歷史故事。隨著時代的變遷,以黎族織錦、民族元素為素材創作的藝術品也越來越流行。
  • 新媒體時代新聞遊戲的敘事特點分析
    本為以網易新聞與新華社聯合推出的H5新聞遊戲「1分鐘漫遊港珠澳大橋」為例,從新聞敘事學的角度,分析並總結其敘事特點,豐富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成果。關鍵詞:新聞遊戲;新聞敘事;敘事模式新聞傳播學因其特性成為新媒體時代受影響最大的學科之一,傳統新聞作品已經逐漸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
  • 對《傳奇故事》敘事特色的探析
    《傳奇故事》是江西衛視自辦的一檔民生新聞欄目,這檔節目僅僅在開播三個月後
  • 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白巖松:新聞也是講故事
    他說只為依然有熱血有夢的人敲一兩下鼓,撥三兩聲弦,用新聞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些。白巖松說新聞寫作傳播,就是一個寫故事和講故事的過程。新聞也是講故事,真實的故事也需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傳播。新聞的核心是人,先有對「人」的關注,才有對新聞的關注。講一千道一萬人類所有文化產品的實質,都是在描寫人和人性,從來沒有偏離過。
  • 《中國黎族》電子書出版 全方位介紹黎族文化
    《中國黎族》(電子書)首發式暨黎族文化數位化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海南大學舉行。(南海網記者劉嘉珮攝)(南海網記者劉嘉珮攝)南海網海口6月28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劉嘉珮)6月28日上午,《中國黎族》(電子書)首發式暨黎族文化數位化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海南大學舉行。據了解,《中國黎族》(電子書)是海南唯一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入「十一五」國家重點電子出版規劃選題的作品。
  • 虛擬敘事:從講故事的危機到具有心裡潛能的新敘事
    敘述者從不同的角度講述故事,並且把自己當作故事的一部分,允許通過各種途徑來接觸所涉及角色的心理。諸如內心獨白,意識流和自由聯想之類的技術塑造故事。在媒體理論中,這後來被進一步發展為「內在觀點」,它不僅指作者,還指讀者/觀者。由於視角化雖然首先在現代小說中作為敘事手段發展,但最終在電子媒體中展現出了全部的審美力量,最終以一種激進的形式出現,我將在下列描述中仔細分析這種敘事策略。
  • 黃道婆之謎︱黃道婆敘事背後的歷史記憶與「為我所用」
    最早在歷史教科書中提及黃道婆的是翦伯贊著《中國史綱要》(1963年版),其中提到「松江人黃道婆從黎族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棉紡技術和工具」。這其中蘊含的基本假設(「黃道婆是松江人」,「她是從黎族那裡學到的技術」)在此後很少受質疑。
  • 電影中的黎族故事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後,展示海南黎族、苗族風情,成為許多影片的重要主題,湧現出如《白沙恨》《青檳榔之味》《黎歌》《阿婆的檳榔》等一批展示海南民族風情的影片。  1992年拍攝的《白沙恨》,以「白沙起義」為題材,講述了海南黎族和苗族人民不堪國民黨的殘暴統治而奮起反抗的故事。影片中,美麗的黎村苗寨風光,獨特的黎苗風俗,美麗的黎苗服飾,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